格倫·米勒攀上人氣頂峰時,作為空軍少校入伍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英吉利海峽的飛機事故中意外喪生,化為美麗的傳說。詹姆斯·史都華主演的傳記影片也使得這一傳說更為痛切感人。米勒雖然死了,但他的音樂依舊粲然生輝。
米勒的音樂,較之爵士樂,稱之為“鑲嵌爵士樂語匯的舞曲”恐怕更為切合實際。他不具有同時代與之平分人氣的本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那樣的革新性。至少以唱片聽來,他的音樂并不搖擺。即使搖擺,也不過像是隨著微風搖曳的花邊窗簾,優雅而不張揚。雖然樂隊擁有眾多出類拔萃的樂手,卻沒有讓他們表演異軍突起的獨奏。因此,今天普通爵士樂迷很少能有機會認真品聽米勒樂隊的音樂。
盡管如此,米勒樂隊留下的若干演奏仍是具有獨特風格的優質音樂,這點任何人都無法否定。對于當時的年輕戀人們來說,那想必是極其實用的音樂裝置。至于其演奏是不是爵士樂,對他們而言應該幾乎不成問題。那是年輕男女相互擁抱共度良宵之時聽的音樂。搖擺的莫如是他們的心。
我十幾歲的時候,即使神戶廣播電臺每晚播放兩小時的流行音樂點播節目,也時常有格倫·米勒的曲目混在“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和鮑比·達林(Bobby Darin)等歌手的流行歌曲中播放出來。例如,Hound Dog之后是《一串珍珠》(A String of Pearls)或In the Mood等等。至于是整個日本都這樣,還是只神戶這座城在這點較為特殊,我就不曉得了。反正格倫·米勒的曲目在六十年代初是作為現役流行曲在我四周發揮作用的。
因此,對我來說,格倫·米勒留下的大約一打熱門歌曲,與其說是年代久遠的古典,莫如說更是當下令人“懷念”的歌曲。記得寫《且聽風吟》的時候,我驀然心想:假如把這本書拍成電影,作為字幕背景音樂,《月光小夜曲》(Moonlight Serenade)應該是合適的。那里有一種不妨稱為“氣穴”(air pocket)的擬古空氣,不可思議。在我的腦海中,那一時期的神戶風景總好像帶有《月光小夜曲》意味。感覺上似乎是什么時代也不是的時代的什么場所也不是的場所。
1962年錄制“Silver Jubilee Album”之際,雷·艾伯洛(Ray Eberle)、泰克斯·貝內克(Tex Beneke)、The Modernaires等米勒樂隊往日的明星們歡聚一堂,為米勒音樂再現輝煌。夏日傍晚一邊啜著冰鎮的Chablis白葡萄酒,一邊傾聽這樣的音樂,勢必心想即使不搞什么搖擺也未嘗不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