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霍雷斯·席爾瓦(Horace Silver)
- 爵士樂群英譜2
- (日)村上春樹
- 897字
- 2019-11-06 10:51:12
倒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上高中時攢錢買了一張名叫《寫給我父親的歌》(Song For My Father)的唱片。和女朋友路過神戶元町一家日本樂器店時買的。進口原裝,沉甸甸的,嶄新嶄新。唱片上印有藍音唱片公司(Blue Note)地址,仍是紐約61號街41號。
她對爵士樂沒有多大興致,只是說“好漂亮的套封啊”。季節是秋天,云絮高得須瞇起眼睛才能望見——就連這個都記得清清楚楚。想必買這張唱片的事留下的印象很深。
當時藍音唱片公司不允許在日本印制,只能買進口的,價格為2800日元(1美元=360日元)。畢竟是60日元即可喝一杯咖啡的年代,2800日元不算小數,高中生橫豎買不起。所以,得到一張唱片,聽得十分認真。像一條狗似的一頭扎進使用Victor商標的留聲機喇叭里,不折不扣是側耳傾聽,任何一個音都不放過。雖然不能說把唱片看得比女朋友還寶貴,但至少不相上下。或手摸或聞味兒或左看右看,如此沒完沒了。對于我,每一張唱片都是寶貝,都仿佛是把自己帶入另一世界的入場券。而現在的人,哪怕音樂本身再好,恐怕也不至于把CD塑料盒緊緊抱在懷里(會嗎?)。
唱片標題曲《寫給我父親的歌》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存在感。節奏的基礎大體是波薩諾瓦(Bossa nova),但滯重、黏稠,罩在黑暗的過濾網下,氣氛同當時流行的斯坦·蓋茨(Slan Getz)洗煉的都市風味波薩諾瓦截然不同。席爾瓦的父親是葡萄牙黑人。他小的時候,附近的人時常拿樂器聚在一起演奏輕音樂。他說這支樂曲便是回想當時情景寫下來的。那種令人懷念的小巷芳香舒心愜意地沁入每一個音符,將一個既非硬波普(hard bop)又不是鄉村(funky)的霍雷斯·席爾瓦的個人世界鮮明而又不無魔術意味地展現出來。旋律固然帶煽動性,但頗有底蘊。
年輕時的喬·亨德森(Joe Henderson)吹奏的大刀闊斧、不可一世的次中音調子也值得好好一聽。空肚子聽起來,腹部會有沉重的撞擊感。
我不知把這張唱片放在轉盤上聽了多少次(盡管也有追加尚未公開發表的樂曲的CD,但我無論如何都要選擇音質撩人情懷的LP),百聽不厭,的確是好東西。即使現在,當我把唱針落放在唱片上,那獨特的前奏音型響起來的時候,也還是覺得怦然心動。斯蒂利·丹(Steely Dan)在《里基別丟了那個號碼》(Rikki Don't Lose That Number)的樂曲中“引用”了這段前奏音型——即使聽這個也胸口怦怦直跳,不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