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社會保險與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是政府對經濟困難群體提供幫助的各種政策的統稱,包含諸多社會保障項目。下面介紹主要項目的概念及其與社會保障制度的關系。
1.1.1 社會保障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理念,社會保障的宗旨是當社會成員遇到對其生活和健康產生意外影響的事故時,能夠得到維持其基本生活所必需的保障。[1]國際勞工公約中專門關于社會保障的公約,包括綜合性公約和各類專項公約,確立了應當把社會保障作為一種普遍性制度加以實行的原則;同時提出,社會保障包括9個項目:醫療照顧、疾病津貼、失業津貼、老齡津貼、工傷津貼、家庭津貼、生育津貼、殘廢津貼、遺屬津貼。
1.1.2 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是政府主辦的項目,用于應對社會成員在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等領域的收入風險。社會保險給付以繳費為前提,且需滿足其他領取資格。社會保險通常具備強制參與性,但也可通過大量政府補貼引導人們自愿參加。國際勞工組織倡導以社會保險為核心的社會保障制度。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各類專項公約和各國法律與社會保障實踐內容,社會保險主要包含養老保險(養老、傷殘及遺屬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五項。在二戰以后,尤其是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來,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有了較大的發展,包括保障范圍進一步擴大,福利待遇大幅度提高,保險開支也隨之急劇上升。截至2016年,世界上已有168個國家實行了各種形式的養老保險,111個國家實行了各種醫療健康保險,125個國家實行了生育保險,116個國家實行了工傷保險,83個國家實行了失業保險。[2]
1.1.3 社會救助
社會救助又稱為“社會救濟”,是指國家和社會對由于各種原因而陷入生存困境的公民,給予財物接濟和生活扶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需要的制度。例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醫療救助”等都屬于社會救助項目。社會救助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不同于社會保險的保障目標,社會保險是為了應對各類收入風險,與收入水平無關,而社會救助的目標則是緩解生活困難,面對低收入群體,不以繳費為前提。
1.1.4 社會保護
社會保護的概念由聯合國提出,旨在預防、管理和克服對人們的福利有不利影響的情形。聯合國2009年提出千年發展目標,將全球貧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社會保護主要有勞動力市場政策、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等幾項內容。國際勞工組織在2012年向成員國推薦這一概念,保障人們可以有效獲得基本的醫療服務和收入。[3]
1.1.5 社會福利
社會福利為寬泛的概念,不僅為貧窮的社會成員提供基本保障,如食物、住房和基礎教育,而且向社會中任何收入水平的成員提供福利,如公共培訓、帶薪休假。社會福利的資金來源于政府公共財政。與社會福利相關的另一個概念是福利國家,這是一種政治體系,指由國家負責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福利的國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