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社會保險經濟學的分析方法
和其他學科相比,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更注重定量分析、對因果關系的識別、對個體行為的探究。主要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幾種:
1.6.1 福利分析方法
通過個體效用最大化得到社會保險政策對個體行為的影響,通過社會福利最大化討論最優社會保險水平等是社會保險經濟學中重要的分析方法。
例如,在考察養老保險對儲蓄的影響時,根據生命周期理論可知,人們通過最大化一生的期望效用得到對儲蓄的選擇。儲蓄的主要目的是積累資產,用于退休之后的消費。假設人們存活若干期,沒有不確定性,通過最大化一生的期望效用,決定各個時期的消費水平,從而可得到各時期的儲蓄水平。同時,個體面臨預算約束,即各期的消費加儲蓄要等于各期的收入。
可見,個體的養老儲蓄水平取決于收入水平和時間偏好。在其他情況相同時,收入水平越高的個體,養老儲蓄水平越高,但儲蓄率(儲蓄/收入)并不隨收入的變化而變化。時間貼現率越大,儲蓄水平越低。
這一分析的含義是,即使沒有養老保險制度,通常,個人也會為未來的養老儲蓄,但對于短視的人而言,其時間貼現率較大,即對未來不夠重視,因而工作時期儲蓄較少,很可能會陷入老年貧困。政府強制性推出養老保險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克服個人可能出現的短視行為,體現政府的父愛主義。[12]
政府提供的養老保險繳費率的高低取決于社會中居民的短視程度,以及政府的社會福利函數。[13]有研究設定了一個等于工作人口和退休人口效用之和并按人數作為權重的社會福利函數,證明在所有居民都完全短視(即工作時不為退休做任何儲蓄)、人口增長率為0的情況下,最優繳費率為50%,這也是現收現付制繳費率的上限。[14]但一個社會中不可能所有人都完全短視,一種情況是社會中的人有一定程度的短視;另一種情況是,社會中一部分人按照生命周期理論預計的那樣理性地儲蓄,另一部分人則完全短視。在第一種情況下,人們越不短視,所要求的最優繳費率就越低,當人們的理性達到一定程度時,最優繳費率為0;在第二種情況下,社會中有1/4的人完全短視時,最優繳費率為11%;社會中有一半的人完全短視時,最優繳費率為25%。
1.6.2 大樣本微觀計量方法
經濟學領域越來越多地運用數據和經驗研究方法,評價社會保險項目的效果,如基于大樣本的計量經濟模型就是其中的一種。越來越多的微觀調查數據為這一方法的采用提供了可能。
大樣本微觀數據可以考察不同類型個體在社會保險項目中受到的不同影響,或者不同個體選擇的差異對社會保險項目運行的影響。大樣本數據,一是樣本量大,且具有代表性,二是樣本所包含的信息豐富,充分體現個體差異。由此可以觀察到個體間多個維度上的差異。
試舉一例說明。對于醫療保險中的逆選擇問題,需要區分個體多維度的私人信息,如健康狀況、風險偏好等。在比較我國不同類型醫療保險(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簡稱“城職?!?,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簡稱“居民醫?!保﹨⒈H说慕】禒顩r時,基于2014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CFPS),我們分別考察了雇主提供城職保(強制參加)、自愿參加城職保和自愿參加居民醫保三類參保者人群的差異,包括自評健康(好)的比例、有慢性病的比例、總醫療支出對數以及醫保報銷支出對數。從圖1-4可見,自愿參加城職保的群體較之強制參加的群體,雖然擁有的醫保類型一樣,但他們在四個健康維度上都表現出更高的風險,即健康狀況較差的人更可能選擇參加城職保,他們的醫療費用也更高。[15]

圖1-4 不同類別參保者的健康比較
數據來源:根據2014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CFPS)繪制。
1.6.3 對因果關系的識別
理論上,我們可以得出社會保險會對個體行為產生一系列影響的判斷,而且我們也的確觀測到社會保險和很多現象之間存在相關關系,比如社會保險與工資的關系,醫療保險與醫療支出的關系,社會保險和勞動參與的關系。但可能還有很多其他因素也在影響個體行為,我們看到的這些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可能是其他因素的影響所致。更為嚴重的是,因為其他因素的存在,可能導致我們觀測到的相關性和理論預計不一致。
例如,我們觀測到有醫療保險的人,醫療支出更高。理論上有幾種解釋:一是醫療支出高的人更可能購買保險;二是因為有了醫療保險,降低了醫療消費價格,所以醫療支出更高;三是那些風險規避傾向高的人既會購買更多的保險,又會有更多的醫療消費。因而,僅僅看變量之間的關系,我們并不清楚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只有因果關系才是我們評價政策效果的依據,比如,回答“如果我們提高報銷比例,是否會導致醫療費用的大幅上漲”這樣的問題。
再如,理論上我們可以得到養老保險的引入會導致老年勞動供給下降的結論,但影響勞動供給的因素很多,如果我們僅僅基于養老保險和勞動供給這兩個因素進行比較,得到的結果很可能是有養老保險的人,勞動供給反而更高。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參加養老保險的人和沒有參加養老保險的人并不是同一類人,而我們無法完全控制這兩類人的異質性。比如,能力強的人更可能參加養老保險,同時也有更多勞動供給,而個體的能力又很難完全控制。
計量經濟學為因果識別提供了一些工具和策略,是經濟學研究越來越重視的方法,包括工具變量法、政策實驗等。
1.6.4 政策實驗方法
越來越多的研究采用雙重差分(difference in difference)方法識別因果關系,從而考察某一政策的影響。例如,政府對老年時期的傷殘補貼政策是否會導致勞動力供給下降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加拿大政府的改革提供了一個政策實驗。1987年,覆蓋加拿大多數人的養老金體系(CPP)改革,提高了老年傷殘補貼,而覆蓋魁北克省的養老金體系(QPP)并未改革,表1-3是改革前后兩種體系提供的福利(每年),以及兩種體系下45—59歲人口中提前退休的比例。
表1-3 CPP與QPP政策實驗結果

資料來源:J. Gruber,Disability Insurance Benefits and Labor Suppl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0,108,p.1175。
用雙重差分的方法,以CPP為實驗組、QPP為對照組,以對照組在改革前后時點上的變化控制其他因素的影響,因而可以計算得出CPP待遇水平變化對提前退休有正向影響,使得提前退休比例上升了2.7%。還需要進一步檢驗的是,在改革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提前退休比例在時間趨勢上是一致的。這說明較高的養老待遇會導致勞動供給下降。
政策實驗方法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原因,一是該方法的設計思想便于識別因果關系;二是當今世界各國不斷推出相關的改革實驗為這一方法的實施提供了條件;三是大樣本數據的可得性提高,為區分實驗組和對照組及二者差異的統計檢驗提供了可能。
1.6.5 行為經濟學的方法
傳統上,行為分析和福利分析所采用的經濟學模型是一致的,人是理性地從最大化自身福利出發作出決策。在進行福利分析時,我們同樣假設人們會在不同的政策環境下各自作出最優的選擇,經濟學基于人們的顯示性偏好對政策的福利效果作出分析。
但現實中有越來越多的現象無法用傳統的決策模型解釋,行為經濟學由此發展起來。行為經濟學融入心理學和神經系統學的視角,對人們的儲蓄行為、風險性行為、社會保險參與行為作出新的解釋。這一視角面臨的挑戰是,如果人們不是最大化自身效用,那么如何進行福利分析?此時,顯示性偏好并非最優的選擇。最新的研究進展考慮到人們作出決策時可能會犯錯,或者決策過程存在不一致性,從而修改對福利的定義。
行為經濟學為政府干預提供了新的理由,現實中人們不一定按照理性人假設行事。當人們未能作出最優化選擇時,即使是在完善的市場中,政府也有必要進行干預,例如,要求短視的人為退休進行儲蓄,或者要求對風險估計不足的人購買醫療保險。
社會保險具有跨學科特征,涉及公共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人口學、保險學、經濟學、公共衛生學等諸多學科領域的知識與方法。[16]本書強調經濟學的方法和視角,但并不排斥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經濟學模型力求簡潔而有解釋力,包含諸多假設條件,但復雜的現實世界有時并不符合這些假設,也難以完全用模型刻畫。經濟學和其他學科之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其他學科的研究結論可以對經濟學分析加以補充,也可對經濟學方法提出挑戰,促進其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