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吳簡的史料價值
誠然,現存吳簡簿書遠非臨湘侯國文書檔案的全部。即使吳簡中存在上傳下達的文書敕令,例如出自建業宮方面選舉私學的命令,太常府下達的隱核新占民的指令,協助兵曹、作部調徙師佐及其妻子的飭令,甚至還存在征調品市布、隱核州軍吏父兄子弟、隱核波田、按戶品出錢等全國性政務的記錄,我們也很難通過這些有限的記錄全面而細致地描繪出孫吳制度史圖典,所能集中討論的往往只是臨湘侯國的文書行政及其所反映的孫吳基層行政制度的某些方面。而且,“我們不能期望吳簡資料與《三國志》和裴注之間能夠出現直接的關聯”。[3]從吳簡探討吳制在今天看來仍然面臨著相當多的難題。首先,我們就“面臨著一個對吳簡的史料價值的評價越來越低的困境”。[4]作為臨湘侯國的文書檔案,吳簡既難以改寫三國史,又不足以發現諸如《三國演義》之類的有趣故事,那么,與傳世文獻相比,吳簡獨一的史料價值究竟何在?
《三國志·吳書》和裴注很早以來就是人們從整體上認識孫吳史的基本歷史論述。西晉著作郎陳壽在三國史書、史料的基礎上,基于西晉王朝的立場編撰了《國志》,[5]“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陳壽去世后,梁州大中正、尚書郎范頵上表,稱《三國志》辭多勸誡,明乎得失,有益風化,請求朝廷加以采錄,得到晉惠帝的許可。[6]《三國志》從此開始成為官方認定的歷史敘述。由于《三國志》文辭過于簡略,南朝宋文帝使裴松之為之作注。裴注根據南朝宋現實變化的需要,從補闕和備異兩個方面為《三國志》補充了不少史料,同時也作了不少論辯與評究,[7]《三國志》與裴注作為官方主流論述的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
與此同時,其他歷史敘述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可和推贊,甚至遭到排擠而漸歸沉寂直至最終被遺忘。東晉習鑿齒撰《漢晉春秋》以蜀漢為正統,因去蜀漢未遠,故得以“采為逸事,編諸史籍”,卻遭到劉知幾“疑誤后學,不其甚邪”的批評。[8]后來南宋朱熹等大儒又尊蜀漢為正統,但朱熹編撰的《資治通鑒綱目》取材幾乎無法超出《三國志》及裴注的史料范圍。[9]久而久之,《三國志》及裴注就成為人們了解三國整體歷史的唯一論述,其保存的史料宛如三島十洲點綴在三國歷史遺忘的海洋中。[10]
在這種情況下,大約十萬枚吳簡的出土,就像火山噴發造出了一座新島。相比《三國志》及裴注所記史事的恢宏壯闊,吳簡中的鄉丘里建制、二年常限田、舉私學、戶品出錢、限米等事物,多少顯得有些雞零狗碎,但它們是久已消失在歷史遺忘海洋中的暗沙潛石,倏忽間冒出海面,剎那間總會讓人奪目驚心。雖然這座新島并不能與三島十洲相媲美,但是,它提供了新坐標,為我們探索未知萬一的深海提供了航標,也為我們定位心向往之的三島十洲提供了新的參照。
走馬樓吳簡記錄的臨湘侯國文書行政,是任何歷史時期基層官吏和絕大多數民眾都需要面對并參與其中的公共事務。雖然基層的文書行政直接反映了地方統治秩序最一般的形態,并且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但是,因其層次低且為時人所熟知,在“常事不書”的著史原則下,很難進入史書的敘述。這些基層行政文書檔案在當時看來不僅沒有長期保存的價值,而且需要經常性銷毀。一旦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統治方式經歷劇變,文書行政模式常常會隨之改易,原來的那些基層行政文書檔案容易很快亡佚。而且在新的社會秩序下,隨著時間的推移、人事的代謝,人們不知不覺就將老的行政方式慢慢遺忘。
史書選擇性記載形成的空白和人們集體無意識造成的失憶,導致我們認識的歷史往往只是重要人物、事件、制度的歷史,而日常的、最一般的歷史卻總是逐漸不為后人所知,最終成為被人遺忘的歷史死角。正因為如此,我們認識的歷史很多情況下都是史家、史書敘述的大概,尋常個體、基層文書講述的細節則多不可知,對后者的認識甚至被認為沒有必要或意義不大。模糊的歷史細節尚待逐一考證,從中抽繹出的歷史規律又怎能不讓人產生疑惑。為增強歷史認識的可靠性,作為基礎的“碎片化”精深研究理所當然地將長期存在且不可忽視。數量龐大的孫吳臨湘侯國文書檔案的出土,無疑有助于增進我們對孫吳縣政細節的理解和認識。
迄今為止,走馬樓吳簡記錄的縣級文書行政的實態,其涉及面之廣(縣長吏和門下吏、廷掾處理的文書理論上可以覆蓋該縣往來文書的全部)是已知的秦漢魏晉時期傳世文獻和其他出土文獻所不能比擬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吳簡是研究孫吳縣政實態的最佳材料,甚至可以說,復原秦漢魏晉時期的縣政形態,目前也只有吳簡與臨湘侯國才具有形成標本的可能性。雖然吳簡難以改寫史書的敘述,但這并不妨礙那些繁務簿書敘說它們自己的歷史,讓研究者從中逐漸恢復集體失憶的歷史情境,呈現孫吳臨湘侯國官民互動的社會景象,并借此制作孫吳縣政標本,為早期中國縣政研究提供參照。這應當是吳簡史料價值最為突出的地方。當吳簡這樣數量龐大的原始史料擺在我們面前,近兩千年后的我們居然可以直接裁剪孫吳“第一手材料”,居然可以像魏晉之際的史氏一樣修撰史志,發掘出若干隱伏其間的孫吳制度,這的確是件令人興奮不已的事情。這應當就是吳簡最重要的史料價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