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既然識得幾個字,就不免翻弄翻弄書本,這也是人之常情,說不上雅不雅。可自從讀書成為一種職業準備,成為一種仕進的手段,讀書人的“韻事”一轉而為十足的“俗務”。千百年來,“頭懸梁,錐刺股”的苦讀,居然成了讀書人的正道;至于憑興趣讀書這一天經地義的讀書方式反倒成了歪門邪道——起碼是誤人子弟。于是造出一代代拿書本當敲門磚而全然不懂“讀書”的凡夫俗子,讀書人的形象自然也就只能是一臉苦相、呆相、窮酸相。

殊不知“讀書”乃人生一大樂趣,用林語堂的話來說,就是“天下讀書成名的人皆以讀書為樂”(《論讀書》)。能不能品味到讀書之樂,是讀書是否入門的標志。不少人枉讀了一輩子書仍不入其門,就因為他是“苦讀”,只讀出書本的“苦味”——“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讀書理想就是典型的例證。必須靠“黃金屋”“顏如玉”來證明讀書的價值,就好像小孩子喝完藥后父母必須賞幾顆糖一樣,只能證明喝藥(讀書)本身的確是苦差事。所謂“讀書的藝術”,首先得把“苦差”變成“美差”。

據說,“真正的讀書”是“興味到時,拿起書本來就讀”(《讀書的藝術》)。林語堂教人怎么讀書,老舍則教人讀什么書:“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沒趣味的放下,不客氣。”(《讀書》)其實,說是一點不讀“沒興味”的書,那是騙人的;起碼那樣你就無法知道什么書是“有興味”的。況且,每個人總還有些書確實是非讀不可的。魯迅就曾區分兩種讀書方法:一種是“看非看不可的書籍”,那必須費神費力;另一種是“消閑的讀書——隨便翻翻”(《隨便翻翻》)。前者目的在求知,不免正襟危坐;后者意在消遣,自然更可體味到讀書的樂趣。至于獲益,則實在難分軒輊。對于過分嚴肅的中國讀書界來說,提倡一點憑興趣讀書或者意在消閑的“隨便翻翻”,或許不無裨益。

這種讀書方法當然應付不了考試;可讀書難道就為了應付那無窮無盡的考試?人生在世,不免考場上抖抖威風,先是被考后是考人,“考而不死是為神”;可那與讀書雖不能說了無關系,卻也實在關系不大。善讀書者與善考試者很難畫等號。老舍稱“考試制度是一切制度里最好的,它能把人支使得不像人了,而把腦子嚴格的分成若干小塊塊。一塊裝歷史,一塊裝化學,一塊……”(《考而不死是為神》)。如果說中小學教育借助考試為動力與指揮棒還略有點道理的話,那么大學教育則應根本拒絕這種讀書的指揮棒。林語堂除主張“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找到文學上之情人”作為讀書向導外(《論讀書》),還對現代中國流行的以考試為軸心的大學教育制度表示極大的憤慨,以為理想的大學教育應是“熏陶”,借用牛津教授的話:“如果他有超凡的才調,他的導師對他特別注意,就向他一直冒煙,冒到他的天才出火。”(《吸煙與教育》)如今戒煙成風,不知牛津教授還向門生噴煙否?不過,“與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與“頭懸梁,錐刺股”,的確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讀書境界。前者雖也講“求知”,卻仍不忘興致,這才是“讀書”之精髓。

俗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其實,要想讀懂讀通“圣賢書”,恰恰必須關心“窗外事”。不是放下書本只問“窗外事”,而是從書里讀到書外,或者借書外解讀書里。“翻開故紙,與活人對照,死書就變成活書。”(周作人《閉戶讀書論》)識得了字,不一定就讀得好書。讀死書,讀書死,不是現代讀書人應有的胸襟。“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也算是中國讀書人的真實寫照。并非都如東林黨人那樣直接介入政治斗爭,但關心時世洞察人心,卻是將死書變成活書、將苦讀變成人生一大樂趣的關鍵。

其實,即使你無心于時世,時代風尚照樣會影響你讀書的口味。這里選擇的幾篇不同時代談線裝書(古書)之是否可讀、如何讀的文章,即是明證。五四時代之談論如何不讀或少讀古書,與80年代之主張從小誦讀主要的古代經典,都是面對自己時代的課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定县| 高要市| 上杭县| 休宁县| 犍为县| 沂水县| 普定县| 灌阳县| 房山区| 集安市| 江西省| 江山市| 浙江省| 东安县| 崇信县| 本溪| 城固县| 衡阳县| 茶陵县| 肇庆市| 珠海市| 手游| 闽侯县| 莲花县| 广元市| 梁河县| 金坛市| 九江市| 澎湖县| 兴和县| 钦州市| 仙游县| 鱼台县| 临猗县| 定边县| 崇礼县| 深水埗区| 中西区| 万全县| 通榆县| 鱼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