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區域環境演變

2.2.1 渾善達克沙地的演變

對于渾善達克沙地形成的年代,目前還不能完全確定。在沙地形成之前的晚更新世,在渾善達克沙地的西部和北部為一大型湖泊(圖2-4;Yang et al.,2011)。隨著氣候變干,湖泊消失,風力作用將湖中厚層沉積物中的細顆粒物質吹走,留下粗顆粒物質,形成沙丘(Yang et al.,2011)。在古湖的中心位置形成新月形沙丘,邊緣則形成沙壟。強勁的風力還把湖中的粗顆粒物質吹揚到古湖東邊和南邊的丘陵山地,形成覆沙丘陵,成為實習區土壤發育的主要母質。

圖2-4 渾善達克沙地與古湖的關系(古湖位置引自Yang et al.,2011)

末次冰盛期(距今21000~18000年前)以來,渾善達克沙地的位置和范圍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但是沙地經歷了多次固定和活化的過程,在氣候暖濕的階段,植被覆蓋度高,以森林植被占優勢,土壤中腐殖質含量高;在氣候冷干的階段,植被覆蓋度低,以草原和荒漠植被占優勢,土壤中腐殖質含量低。多次固定和活化導致了沙丘剖面中分布著多層腐殖質含量高的古土壤(圖2-5)。在沙地的東部和南部仍然存在一些較大的湖泊,隨著距今約4200年前西拉木倫河溯源侵蝕,河流與沙地的地下水相連,導致沙地東部和南部的湖泊逐漸消亡(Yang et al.,2015)。

圖2-5 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的沙丘—古土壤剖面(劉鴻雁攝于四道河口)

2.2.2 區域植被演變

實習區末次冰盛期的植被以荒漠占據優勢,僅在沙地的局部地點可能出現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的避難所(Hao et al.,2018)。隨著冰后期氣候的轉暖,森林逐漸進入本區域。首先進入的樹種包括云杉(Picea spp.)和榆樹(Ulmus pumila),在全新世中期(距今6000年前后),氣候轉為溫暖濕潤,氣溫比現在高,實習區的植被以櫟(Quercus spp.)林占優勢,出現了樺(Betula spp.)、椴(Tilia spp.)、胡桃(Juglans spp.)等落葉闊葉喬木。此后,隨著氣候的變干變冷,落葉闊葉林逐漸被油松林所取代,在距今2000年前后,實習區的油松林逐漸被草原植被所取代(Liu et al.,2001)。

隨著氣候的變化,末次冰盛期以來的森林分布界線也一直在推移中。在距今8300年前后,森林分布的界線與現在的森林分布接近。此后,森林分布的界線向西北方向推進,在距今6200年前后達到極值。隨著氣候變冷變干,森林分布的界線向東南方向回撤,在距今4800年前后,森林分布的界線與現代的森林分布已經非常接近了(圖2-6)。

圖2-6 實習區森林界線的推移過程

ka BP表示距今多少千年

2.2.3 區域人類活動的歷史

實習區東南部主要位于清代木蘭圍場的范圍內。在清康熙以前,區域內只有零星的居民點??滴跗蕉ǜ翣柕づ褋y以后,蒙古王爺將現在的圍場和隆化一帶獻給朝廷作為圍獵練兵之所,稱為“木蘭圍場”。木蘭圍場的設立客觀上對保護自然生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清同治二年(1862年),隨著國庫空虛,木蘭圍場被逐步放墾。首先被放墾的是東部和南部的邊緣地區,隨后不斷往核心區蠶食(圖2-7)。1906年,木蘭圍場全面放墾,大量移民進入,河谷平地被開墾,自然植被破壞殆盡。目前僅圍場縣的人口就達到60余萬人,對自然生態形成很大壓力。

圖2-7 木蘭圍場的放墾歷史

1962年,塞罕壩機械林場正式成立,在圍場縣的西北部地區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形成了面積近千平方千米的連續林帶,對區域生態環境的改善起到了一定作用。塞罕壩的人工造林主要在海拔1400 m以上地區,栽植的樹種主要為華北落葉松。在海拔1300~1400 m的沙地主要栽植樟子松。盡管降水量低,但由于海拔高,蒸發小,有助于保障森林生長。

實習區的西部為多倫縣,康熙平定噶爾丹叛亂以后,在多倫縣設立多倫淖爾宣撫理事廳,并修建了匯宗寺,使之成為蒙區的政商和宗教中心。大量蒙區民眾沿渾善達克沙地西緣進入多倫,形成一條人類活動密集帶,從近期的遙感影像仍然可以看到人類活動對植被的影響(見本書第4章圖4-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措勤县| 乐至县| 曲松县| 秭归县| 博兴县| 汉阴县| 高邑县| 南京市| 新乡县| 昭觉县| 乡城县| 马公市| 楚雄市| 灌阳县| 贺兰县| 松原市| 杭锦后旗| 汕尾市| 汝南县| 沛县| 门头沟区| 平陆县| 天镇县| 屏边| 眉山市| 潼南县| 获嘉县| 勐海县| 禹州市| 丰顺县| 射阳县| 北辰区| 定西市| 株洲市| 应用必备| 庄浪县| 汕头市| 赞皇县| 惠安县| 谢通门县| 宁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