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區域自然地理特征

2.1.1 地貌特征

實習區位于內蒙古高原東南緣,主體部分海拔為1100~1400 m。高原面地貌形態多樣。西部為渾善達克沙地,由多條東西走向的沙帶組成。東南和南部為冀北山地。溝谷海拔在500~700 m之間,在壩緣部分,山地海拔迅速升高到1700~1900 m,最高峰大光頂子海拔接近2000 m。向北和西北方向進入內蒙古高原,海拔復又緩緩下降至高原面,這一部分即為通常所稱的“壩上”。

2.1.2 氣候條件

實習區處于半濕潤氣候向半干旱氣候過渡的區域,年降水量400 mm的界線從塞罕壩西邊穿過。利用內蒙古高原東南部的氣候資料,對整個區域的氣候狀況(表2-1)進行插值處理,結果如圖2-3所示。實習區及周邊地區年降水量存在SE-NW向的梯度而溫度指標的梯度不明顯,總體上壩下氣溫偏高,壩緣山地和大興安嶺南段山地由于海拔較高而溫度偏低,內蒙古高原部分溫度差異較小(圖2-3)。

表2-1 實習區及其周圍地區主要臺站的氣候狀況

表中標有?者為1961-1970年平均值,標??者為1959-1994年平均值,其余為1951-1970年平均值。

2.1.3 土壤特征

由于氣溫遞變速率快,地貌類型多樣,本區土壤類型多樣。按照傳統的土壤發生學分類系統,從冀北山地向錫林郭勒熔巖臺地,土壤類型依次為棕壤、灰色森林土、黑鈣土、淡黑鈣土、暗栗鈣土。在渾善達克沙地主要為風沙土。一些高海拔的山頂分布有亞高山草甸土。按照土壤診斷學分類系統,研究區的土壤以雛形土為主,局部地方有淋溶土和均腐土,在沙地和覆沙丘陵上常發育新成土。

2.1.4 植物區系

實習區在植物區系組成上有著非常明顯的過渡性,從冀北山地向內蒙古高原過渡,表現為東亞成分逐漸減少而達烏里—蒙古成分增多。山地在不同區系成分的擴散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冀北山地是東亞成分向內蒙古高原腹地滲透的門戶;大興安嶺南部山地又是東亞成分北上及東西伯利亞成分南下的橋梁。

圖2-3 主要氣候指標的空間分布

圖中紅色方塊為塞罕壩機械林場位置

2.1.5 土地利用

壩下第三鄉以南以農為主,農林結合,自然林較少,一些地區有斑塊狀人工林。從第三鄉到壩上吐力根河以林為主,為塞罕壩機械林場的范圍,除天然的落葉闊葉林外,還栽種了大面積的華北落葉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和一定數量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林,森林覆蓋率高。吐力根河以北東半部分為冀北山地和大興安嶺山前丘陵、臺地,境內土地利用方式為林牧結合,森林以天然林為主;西半部分土地利用以放牧為主,有紅山軍馬場、元寶山牧場等牧業基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台区| 县级市| 平山县| 哈尔滨市| 肃宁县| 沙湾县| 黄平县| 五河县| 惠安县| 城步| 浦城县| 大厂| 松溪县| 涪陵区| 墨脱县| 手机| 红安县| 崇文区| 新巴尔虎左旗| 乌鲁木齐县| 伊川县| 白银市| 乐安县| 呈贡县| 延长县| 南华县| 镇原县| 蕉岭县| 黄石市| 浪卡子县| 桂阳县| 济源市| 南充市| 平果县| 金坛市| 杭锦后旗| 射阳县| 宁武县| 星座| 剑阁县| 蒙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