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外生態學實習指導
- 劉鴻雁 唐志堯 朱彪
- 950字
- 2019-11-29 16:35:00
2.1 區域自然地理特征
2.1.1 地貌特征
實習區位于內蒙古高原東南緣,主體部分海拔為1100~1400 m。高原面地貌形態多樣。西部為渾善達克沙地,由多條東西走向的沙帶組成。東南和南部為冀北山地。溝谷海拔在500~700 m之間,在壩緣部分,山地海拔迅速升高到1700~1900 m,最高峰大光頂子海拔接近2000 m。向北和西北方向進入內蒙古高原,海拔復又緩緩下降至高原面,這一部分即為通常所稱的“壩上”。
2.1.2 氣候條件
實習區處于半濕潤氣候向半干旱氣候過渡的區域,年降水量400 mm的界線從塞罕壩西邊穿過。利用內蒙古高原東南部的氣候資料,對整個區域的氣候狀況(表2-1)進行插值處理,結果如圖2-3所示。實習區及周邊地區年降水量存在SE-NW向的梯度而溫度指標的梯度不明顯,總體上壩下氣溫偏高,壩緣山地和大興安嶺南段山地由于海拔較高而溫度偏低,內蒙古高原部分溫度差異較小(圖2-3)。
表2-1 實習區及其周圍地區主要臺站的氣候狀況

2.1.3 土壤特征
由于氣溫遞變速率快,地貌類型多樣,本區土壤類型多樣。按照傳統的土壤發生學分類系統,從冀北山地向錫林郭勒熔巖臺地,土壤類型依次為棕壤、灰色森林土、黑鈣土、淡黑鈣土、暗栗鈣土。在渾善達克沙地主要為風沙土。一些高海拔的山頂分布有亞高山草甸土。按照土壤診斷學分類系統,研究區的土壤以雛形土為主,局部地方有淋溶土和均腐土,在沙地和覆沙丘陵上常發育新成土。
2.1.4 植物區系
實習區在植物區系組成上有著非常明顯的過渡性,從冀北山地向內蒙古高原過渡,表現為東亞成分逐漸減少而達烏里—蒙古成分增多。山地在不同區系成分的擴散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冀北山地是東亞成分向內蒙古高原腹地滲透的門戶;大興安嶺南部山地又是東亞成分北上及東西伯利亞成分南下的橋梁。

圖2-3 主要氣候指標的空間分布
2.1.5 土地利用
壩下第三鄉以南以農為主,農林結合,自然林較少,一些地區有斑塊狀人工林。從第三鄉到壩上吐力根河以林為主,為塞罕壩機械林場的范圍,除天然的落葉闊葉林外,還栽種了大面積的華北落葉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和一定數量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林,森林覆蓋率高。吐力根河以北東半部分為冀北山地和大興安嶺山前丘陵、臺地,境內土地利用方式為林牧結合,森林以天然林為主;西半部分土地利用以放牧為主,有紅山軍馬場、元寶山牧場等牧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