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多年來我一直試圖說明和論證我認為值得捍衛的兩個相關論點。道德在人類生活中無疑占據了一個極其獨特和重要的地位——沒有道德的人類生活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不可設想的,因為道德不僅是人類生活的一個絕對必要的條件,實際上也是人性的一個內在構成要素,是讓我們成為“人”(human person)并因此將我們與世界的其余部分區分開來的本質標志,或者換句話說,是我們的第二本性的內核。人類生活中其他的一切都取決于我們能夠具有基本的道德意識,能夠通過理性反思并懷著同情性的態度來進行自我評價和彼此評價,并在這個過程中參與塑造一種更加美好的人類生活。正是因為道德所具有的這種獨特地位,道德生活不僅是艱難的,人們彼此間通過反應態度來做出的道德評價也應該是審慎的,因為就像我在本書某些章節試圖表明的,道德實際上有它自己的起源,歸根結底來自于人在其他方面的需要,來自于人對一種具有社會性的生活的渴求,因此,盡管某些理論家將道德設想為在人類生活中占據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道德也不應該反過來成為一種自成一體、被認為具有自己特有目的的東西,更不應該成為某些人或機構為了自身利益而打壓他人的工具。道德在某種意義上應該成為自由的化身和自我完善的動力。這個基本認識讓我得出了兩個需要加以論證的主張:第一,道德生活應該是一種在行動者自己內在認識的基礎上來追求的生活,換句話說,道德行動的理由應該是伯納德·威廉斯所說的“內在理由”;第二,我們應該尋求從一種自然主義的角度來理解和說明道德規范性的來源,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恰當地理解道德價值與其他人類價值的關系,而這一點對于我們使用各種反應態度來彼此評價極為重要。這兩個主張構成了我所說的第一個論點:為了理解道德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必須將它置于一個完整的人類價值框架中。有多種可能的方式論證這個論點,但是在我看來最合理的方式是要從元倫理學和道德心理學的角度來闡明道德被認為具有的規范權威和客觀有效性,并從一種自然主義立場(包括利用當代認知科學對人的認知、情感和動機的研究成果)來闡明規范性的來源。與此相關的是,從規范倫理學的角度對“我應當如何生活”這一問題的回答取決于我們如何設想實踐理性的本質和地位。在我看來,唯有通過將實踐理性理解為構成性的,我們才能對這個問題給出符合人性、符合我們對道德生活的現實經驗的答案。我相信在試圖回答“我們應當如何生活”這一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深入地分析和理解人類生活實際上是什么樣子,否則我們就會得出烏托邦式的道德理想,并導致與當初確立道德規范的初衷全然不相符乃至相反的結局。人類歷史上不乏各種盜用道德的名義來壓制人性和人類自然需求的做法。在我看來,從自然主義觀點來探究實踐理性本身的構成,就是處理這個問題的最佳路線。這是我想提出和論證的第二個論點。
呈現在讀者眼前的這部著作就體現了我在這方面做出的一些初步探索,我試圖表明元倫理學和道德心理學如何能夠用一種富有成效的方式來促進我們對規范倫理學和人類道德生活的一種恰當理解。當然,我對有關問題的思考并非無源之見;盡管哲學傳統習慣于在某些方面將休謨與康德對立起來,而伯納德·威廉斯也往往被看作是康德倫理學的一位有力的批評者,然而在本書中,讀者不難看到這三位哲學家對我的深刻影響以及我嘗試調和其觀點的努力。
需要指出的是,本書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專著:它是一部介于專著和論文集之間的著作——每一章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某個特定問題進行了我認為具有一定深度的探討,但是讀者不難發現它們之間實際上是有某些內在聯系的。本書中展開的主要論證都可以被理解為旨在闡明道德行動的理由、規范性的來源以及對道德客觀性的某種理解。此外,我也盡可能用一種在論題和論證上逐步推進的方式來安排本書的篇章結構和次序。
本書部分章節已在一些學術期刊或文集上發表:第一章部分內容發表于《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5期;第三章部分內容發表在《倫理學研究》2014年第1期以及《實踐哲學評論》第2輯(2015年);第四章部分內容發表在《自然辯證法》2015年第2期;第五章的一個早期版本發表在《清華西方哲學研究》2017年夏季號;第六章部分內容發表在《道德與文明》2016年第5期。謹此向這些期刊和文集的編者表示感謝。各個章節的修訂和充實工作是我在耶魯大學麥克米蘭研究中心擔任訪問學者期間完成的,感謝該中心提供的學術環境和學術激勵以及耶魯大學圖書館在文獻方面所提供的支持和幫助。
鑒于作者學術水平的限制以及所處理的問題的難度,我對相關問題的思考和論證仍然沒有終結,因此也說不上達到了成熟的見解——實際上,哲學思考的魅力就在于所有哲學問題都沒有單一的和終結性的答案。因此,本書若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不吝指正。理性批評是促進哲學思考的最大動力和源泉。本著一種休謨式的精神,我愿意說哲學從業者在現實和經驗面前應該始終保持謙卑的態度。
作者
2017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