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概述

一、啟蒙運動發生的時代背景

18世紀是歐洲歷史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各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迅速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資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反封建斗爭空前激烈。在整個世紀中,逐漸醞釀和準備著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其標志就是法國大革命。

在法國大革命到來之前,歐洲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具有全歐性質的反封建思想文化運動——啟蒙運動。這是西方資產階級繼文藝復興之后所進行的第二次反對教會神權和封建專制的文化運動。它是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廣大人民反封建斗爭情緒高漲的歷史條件下,在自然科學和唯物主義哲學的影響下產生的。啟蒙運動家以先進的思想教育民眾,追求政治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學技術昌盛,把理性推崇為思想行為的基礎。“啟蒙”一詞意為啟迪,在啟蒙運動中引申為用近代哲學、文學藝術和科學精神照亮被教會和貴族專制的迷信和欺騙所造成的愚昧落后的社會,樹立理性至高無上的權威。啟蒙運動提出自由、人權、平等、博愛、共和國等一套綱領,形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啟蒙運動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傳統觀念,啟迪了人們的思想,傳播了新的觀念,是一場資產階級推翻封建階級的政治革命,也是一場為資本主義的全面發展做思想輿論準備的思想運動。

啟蒙運動以英國資產階級勇敢地號召政治革命開始,終結于發生在德國的一場思想領域里的革命,其中心是法國。英國自然科學和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巨大發展為啟蒙思想的產生奠定了基礎。18世紀資產階級科學家在數學、物理、化學、植物、動物、天文學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以英國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1642—1727)的成就最為突出。他的運動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的提出,不僅奠定了古典物理學的基礎,而且顯示了在一定時期同樣的方法也能揭示迄今尚不為人所知的規律的可能性。從此,大自然不再是人類連續不斷地懷著恐懼心理生活于其中的神秘力量的隨意匯集,而被顯示為是一種可知力量的體系。如果說牛頓發現了自然世界的科學規律,那么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約翰·洛克(1632—1704)則發現了人心的科學規律,從而打開了在比較理性因而也比較愉快的方針上改造人類社會的途徑。洛克在政治上以社會契約論反對君權神授說,擁護君主立憲制,標榜自由民主。他認為人類思想來自我們的感官印象,后天獲得的經驗才是認識的源泉。他第一次制定并論證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知識起源于感覺的學說,推動了這一時期的唯物主義和自由思想的傳播。此外,法國思想家貝勒(1647—1706)和封特奈勒(1657—1757)繼承笛卡兒哲學中的唯物主義因素,擯棄其中上帝存在和靈魂不死的唯心主義思想,把理性作為反對封建制度和宗教權威的武器,提倡自由檢驗的科學精神,肯定人類的進步。他們是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先驅。在英法先進思想家的影響下,歐洲許多國家如德、意、俄等國都產生了啟蒙運動。

在啟蒙運動中產生了許多著名的哲學家,如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盧梭、休謨、亞當·斯密、萊辛、康德、富蘭克林和杰斐遜等。這些哲學家雖然各自的觀點存在著分歧,但是他們都主張創建一個人道、教育與宗教分離,不受國家或教會專斷干涉,并有權對此提出質疑和批評的世界。

啟蒙運動是文藝復興反封建、反教會斗爭的繼續和發展,它繼承了人文主義者的理想,并且把反封建的范圍從道德倫理范疇擴大到整個上層建筑,帶有更加鮮明的政治色彩,明確地提出反封建必須掙脫兩大枷鎖——專制制度和宗教迷信。在宗教方面,啟蒙運動思想家比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更進一步,他們沒有企圖把古典主義和近代哲學觀念同基督教信念、對人的信任和對上帝的信任結合起來,而是強烈地反對天啟宗教對人心的控制和操縱,認為進攻正統教會堡壘的時機已經成熟。他們提出以容忍一切宗教為基礎的自然神論來與天啟宗教相對。在政治上,啟蒙思想家堅持唯物主義的觀點,肯定世界是物質的,認為國家權力屬于人民。他們不滿意政治上的無權地位,反對貴族階級的特權,要求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他們提出天賦人權的理論,認為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的最高表現,使自由平等的理念成為啟蒙運動中最鮮明最有號召力的旗幟。總之,啟蒙思想家用政治自由對抗專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和宗教容忍對抗宗教壓迫,用自然神論和無神論來摧毀天主教權威和宗教偶像,指出舊社會和舊制度的不合理,并提出建設新社會秩序的理想和方案,從而為資產階級革命開辟了道路。

啟蒙運動的偉大作用是把批判理性應用于權威、傳統和習俗時的有效性。他們相信,如果人類能從恐懼和迷信中解放出來,他們就會在自己的身上找到改造人類生活條件的力量。思想自由和言論自由是進步的條件,人的發明和智力是鑰匙,科學經驗則是最有力量的觸媒劑。他們用理性檢驗所有的舊制度、傳統習慣和道德觀點。可見,啟蒙思想家崇尚的理性原則與古典主義者有本質的區別,它是以理性為原則,要求人們思考并否定現存一切制度的合理性。擁有樂觀的戰斗精神的啟蒙思想家,相信人類不斷進步,他們把理性與人的天性(自由平等)聯系起來,要求按人的天性建立未來的社會,即他們所標榜的自由平等的“理性的王國”。這個王國在他們看來將是真理和正義的社會。他們真誠地相信封建制度一經鏟除,全體人民將普遍享受自由平等的幸福生活。

當然,啟蒙運動思想家也有其歷史和階級局限性。他們對物質世界的解釋是機械唯物主義的,對社會歷史的觀點是唯心主義的。他們過分強調思想意識的力量,以為提倡科學、文化和教育就可以啟蒙被宗教所欺騙愚昧的人類,從而改造社會。他們在對民眾進行啟蒙的同時,又把希望寄托在“開明君主”身上。在宗教問題上,他們中有的高舉無神論的旗幟,有的雖用自然神論的觀點否認上帝存在,卻又承認自然本身是神,有的還提出了“自然人”的理論來和社會的人對抗,號召人們“回到自然”。這種觀點固然有反封建的積極意義,但也有否定人類文明的一面,因而也是屬于唯心主義的。此外啟蒙思想家從來不否定私有制度,甚至把它看作人權的一部分。他們所宣揚的“理性的王國”也不過是理想化的資產階級王國。他們為之斗爭的自由平等實際上也只是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

在文學方面,這一時期古典主義仍然統治著歐洲文壇,在許多國家先后出現了自己的古典主義流派。但在18世紀,最能體現時代精神的是啟蒙文學和英國的現實主義小說。

啟蒙文學是啟蒙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作家多半是啟蒙運動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們把文學當作反封建的武器和進行啟蒙宣傳的工具,因而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和民主性。啟蒙作家把文學創作看成是宣傳教育的有力工具,重視文學作品對社會制度的批判作用和提高人們道德素養方面的意義。他們主張面向大眾,在選材上著重反映人民大眾的日常生活,描寫普通人的英雄行為和崇高感情。他們喜歡采用民間故事和人民的語言,絕大多數作品用散文寫成。他們常用的手法是尖銳辛辣的諷刺和邏輯嚴密的說理。啟蒙文學繼承了文藝復興以來進步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他們的作品直接取材于現實,反映現實生活并對它進行評論,具有哲理性和分析性。他們不把描繪環境和性格作為創作的主要任務,但他們虛構的人物和情節常能引人入勝,發揮啟蒙教育作用。此外啟蒙主義文學家為了宣傳啟蒙思想,創造了許多新的文學體裁,如哲理小說、正劇、書信體小說、對話體小說、抒情小說、教育小說等。有的啟蒙作家,如狄德羅和萊辛,在美學方面深入探討,提出許多新的見解,豐富了歐洲資產階級現實主義文學理論。

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文學,批判社會現實所依據的尺度也是人文主義思想和該世紀的最高標準——“理性”,因此,貴族特權、門第觀念、社會不平等、宗教狂熱和宗教迫害,都被視為謬誤與不合理。在這根本的思想基礎上,它與啟蒙運動的文學是一致的。它也是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

二、英國文學

英國在18世紀經歷了巨大而深刻的變革。1688年的“光榮革命”推翻了復辟王朝,確立君主立憲政體,建成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領導的政權。資產階級在國外大規模進行殖民擴張,在國內發展工商業,大型手工業工場發達,一些生產部門已經開始采用機器。到了18世紀中葉,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工業無產階級和工業資產階級誕生了。雖然早在上個世紀英國已經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但仍然有著啟迪民眾同封建勢力繼續斗爭的歷史任務。由于這個任務是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后提出的,所以英國的啟蒙活動和法、德等國的啟蒙運動并不完全相同。

這一時期英國啟蒙思想家和作家以理性為武器反對封建殘余,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同情受壓迫、受剝削的人民。同時,古典主義在這個時期還有很大的影響。保守作家大多遵循古典主義的創作原則,一些進步作家也或多或少帶有古典主義傾向。18世紀初期,古典主義在詩歌創作中最有影響,最重要的作家是蒲柏(1688—1744)。他模仿羅馬詩人,有的詩對貴族生活進行溫和的諷刺,有的宣揚庸俗哲學。他長于說理,詩風精巧,但缺乏深厚的感情,形式多用雙韻體。

現實主義小說是18世紀英國文學最主要的貢獻,它在唯物主義思想的影響下,繼承并發展了流浪漢小說的傳統,直接取材于社會生活,以普通人,特別是中下層人物作為主人公,通常含有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反映了初期資本主義社會暴露出的種種矛盾。與流浪漢小說相比,現實主義人說的情節趨于集中,時間、地點的安排也較嚴密,人物性格的塑造、感情心理的刻畫、環境的描寫都有了顯著的進步。語言一般是日常生活用語。這些特點標志著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發展的新階段,為以后英國和歐洲現實主義小說的繁榮提供了條件。

丹尼爾·笛福(1660—1731)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個重要的小說家,對英國小說的發展起過很大作用。笛福生活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時期,是中下層資產階級的代言人。他的中心思想是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特別是發展貿易,為此他熱烈地支持殖民制度,擁護黑奴買賣。在政治上,他反對專制政體、等級制度,主張民權。他一生的經歷都為《魯濱遜漂流記》準備下思想和技巧的條件。

《魯濱遜漂流記》(1719)是以第一人稱寫的長篇小說,故事分作三部分,第一部分記敘魯濱遜離家三次航海的經歷,在巴西買下了種植園。第二部分,也就是小說的主體,記敘魯濱遜在荒島上的經歷。第三部分敘述他從荒島回來以后的事情。小說的主要價值在于塑造了魯濱遜這個典型形象。他的原型是蘇格蘭水手亞歷山大·塞爾柯克,雖然塞爾柯克流落荒島后不過做了為生存所必須做的事,但是笛福以另一種積極的眼光看待這件事。他通過魯濱遜這個新人的形象反映了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的精神面貌。一方面,魯濱遜是中小資產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他雖身為平民,可內心中卻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使他厭惡平凡中庸的生活,盡管離開人群28年,但是無論在物質方面還是精神方面,他都是資產階級的一分子。魯濱遜在島上一邊等待離開荒島的機會,一邊積極開發這個島。他勤勞堅毅,相信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維持中等地位,才能爬到上層去。他在困境中堅持不懈地與自然進行斗爭,改變自己的處境,最終得到了大量的產業和財富,這就是這個階層英雄人物向往的歸宿。另一方面,魯濱遜又是一個殖民者,他用先進的武器趕走要吃星期五的土人,又用基督教來“開化”他——新式武器和基督教文化正是當時殖民者用來征服殖民地土人的物質和精神武器。笛福的另一篇重要小說《摩爾·弗蘭德斯》(1722)是《魯濱遜漂流記》的姐妹篇。女主人公不是漂流到無人居住的海島上,而是在倫敦的中心,為了在這一荒野上謀求自己的安全、舒適和財富,與類似的困難作斗爭。從這部作品里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社會對人的腐蝕作用,但作者以肯定的態度描寫主人公不擇手段的欺騙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爾虞我詐。

約拿丹·斯威夫特(1667—1745)生于都柏林,對英國政治,尤其是英國對愛爾蘭的殖民統治,有親身的體驗和深刻的認識。他一生用銳利的文筆猛烈攻擊英國的殖民統治,號召愛爾蘭人民爭取自由獨立,至今仍被看作為愛爾蘭的自由而戰的最早最偉大的戰士之一。《格列佛游記》(1726)是斯威夫特唯一的小說,是一部諷刺杰作,全書共分四卷,敘述一個英國醫生格列佛航海漂流到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慧涅姆國等幾個幻想國家的經歷。游記繼承了流浪漢小說的結構方法,通過格列佛在這些國家的見聞抨擊了英國18世紀初期的資本主義統治。例如,通過在小人國的見聞,諷刺英國統治集團的政權對立、黨派糾紛和以宗教信仰分歧為借口的掠奪戰爭;通過格列佛在大人國與國王的交談,體現了作者向往一個法律嚴明、社會安定、重視國計民生的社會政治理想;通過格列佛在慧涅姆國的遭遇,譴責殖民制度。斯威夫特批判了行政、立法、司法制度、殖民主義、金錢關系等各方面的黑暗和罪惡。但是游記也表現了一定程度的保守傾向,如肯定等級制度、美化原始社會。在藝術上,作者成功地把藝術虛構和現實諷刺結合在一起,運用了多種諷刺手法,如象征、反語、夸張、對比等,語言樸實清晰,準確有力。

18世紀四五十年代,英國小說在題材、結構、語言方面都有了新的發展。撒繆爾·理查生(1689—1761)在這方面作出了新的貢獻。他是感傷主義小說家之一,他的第一部書信體小說《帕美拉》(1740—1741)開了感傷主義小說的先河,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真實細膩描寫女性心理的小說。小說寫一個鄉紳家的女仆帕美拉堅決抵御主人對她的無理企圖,迫使他正式娶她為妻,婚后她又以自己的品德、儀貌贏得鄉紳和他朋友的尊重。小說的副標題《貞潔得報》指出了小說的主題:發揚道德和宗教信念。理查生雖然描寫貴族的厚顏無恥,但是他認為貴族可以接受道德感化。他贊美帕美拉竭力保持自己的貞潔,以貞潔力量感化貴族少爺的行為,把她當作中等階層女德的典范。小說反映的道德尺度迎合了當時英國社會的普遍心理,既不希望等級混亂,又希望看到天使般的帕美拉獲得幸福。理查生最成功的小說《克萊麗莎·哈婁》(1747—1748)也是一部書信體小說。它通過克萊麗莎長期在肉體上和精神上遭受的折磨,揭露了當時普遍存在的婦女婚姻不能自主的現象,批判了貴族、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理查生在英國和歐洲小說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小說以下層人民為主角,客觀上讓平民的道德戰勝貴族。內容主要以日常生活中的婚姻、道德等問題為主,使家庭生活和個人感情相結合,書信體的形式更有助于分析和描寫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在結構上,他的小說完全擺脫了以主人公多種多樣的見聞經歷作為主線的傳統寫法,而是集中描寫一件事的始末。由于善于描寫善良的弱女子令人心酸的處境和她們的悲苦心情,他的小說具有一定的感傷主義因素。

亨利·菲爾丁(1707—1754)是18世紀歐洲最有成就的現實主義小說家,為19世紀長篇小說的繁榮鋪下了最后一塊堅實的路基。菲爾丁著重批判社會的不平等現象,揭露統治階級的等級觀念、拜金主義、道德敗壞,對中、下層人民抱有極大的同情。他最早嘗試的文學體裁是戲劇,但成就不大。從1742年起,菲爾丁找到了比戲劇更適合他的才能,更能表達他的思想的藝術形式,開始了小說創作。《約瑟·安德魯傳》(1742)是菲爾丁第一部小說,作家試圖通過這部小說與理查生展開一場論戰,揭露《帕美拉》的不真實及其所宣揚的道德之廉價。男仆安德魯因為拒絕女主人的引誘而被解雇,他離開倫敦去找他的情人、女仆芳妮。途中他先后遇到本村牧師亞當斯和芳妮,最后和芳妮克服種種阻撓結成婚姻。小說通過這三個窮人在路上的經歷,廣泛反映了當時英國鄉村的社會情況,多方面描繪了地主、貴族的丑惡本質,從中可以看到英國社會貧富之間的懸殊和他們在道德上強烈的對照。小說真正的主人公是亞當斯牧師,他心地善良,愛打抱不平,但不了解人情事態,常常陷于尷尬可笑的境地。作者有意把他刻畫成一個堂吉訶德式的人物,來和資本主義社會的惡習相對照。

《大偉人江奈生·魏爾德傳》(1743)是一部政治寓言體小說,通篇以反諷的形式諷刺資產階級的議會政治。小說以當時一個有名的強盜首領魏爾德的事跡為根據,通過魏爾德利用手下盜賊作案而自己獨占大部分贓物的行徑,諷刺盜匪首領和政府首相沒有差別。他們的“偉大”就是壓迫和剝削善良的“小人物”,盜取“公眾的錢袋”。同時,菲爾丁也通過魏爾德手下匪徒的黨派之爭,諷刺資產階級政客之間的彼此傾軋。

在《約瑟·安德魯傳》的序言中,菲爾丁曾宣布要創造一種嶄新的藝術形式——“散文體的滑稽史詩”,他于1749年出版的《湯姆·瓊斯》全面實現了這個藝術理想。這是一部叛逆性的作品,它沖破了傳統的道德準繩,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秩序。小說通過棄兒湯姆·瓊斯和鄉紳女兒蘇菲亞·魏斯登的戀愛故事,描繪了18世紀中葉英國社會生活的廣闊、真實的圖畫。全書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敘述主人公在鄉村、在逃往倫敦的路上和在倫敦的活動。出身不明的湯姆在鄉紳奧爾華綏的撫養下長大,是一個真誠、善良但又輕率放任的青年。他得到蘇菲亞的愛,但受到奧爾華綏的外甥、偽善自私的布立非的中傷,被趕出家門。蘇菲亞也因父親強迫她嫁給布立非而偷逃出來。他們在路上經歷了種種事件,在倫敦,湯姆又被布立非陷害,蘇菲亞也受到家人的強制。在小說結尾,布立非面目暴露,揭開身世之謎的湯姆最終和蘇菲亞結婚。菲爾丁通過湯姆和布立非的對比,肯定了發自內心的善,否定了資產階級以自私為核心的偽善,同時批判了以門第、金錢為條件的婚姻,揭露了貴族的荒淫無恥和上流社會的罪惡。

菲爾丁把《約瑟·安德魯傳》和《湯姆·瓊斯》的體裁叫做“散文體的滑稽史詩”。首先,菲爾丁認為小說家應當從敘事詩體中徹底地解放出來,采用散文的形式,在作品中反映廣闊的人生和社會生活,以普通人為描寫對象,同時在對現實的描寫中,充分運用滑稽幽默以及含而不露的諷刺,重視道德宣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革命性。其次,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他認為“作家不應該寫個別的人,而應該寫人的類型”,要求作家在結構故事時注重選材,使故事服務于人物,為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開了先河。在小說結構上,他繼承了文藝復興以來西歐盛行的流浪漢小說的傳統,但又突破了流浪漢小說結構松散的缺點,運用多條線索,從而拓展了反映生活的程度。

菲爾丁最后一部小說《阿米莉亞》(1751)減少了以往小說的喜劇成分,充滿了悲劇氣氛。它通過貴族少女阿米莉亞和一個窮上尉夫妻間的不幸遭遇,抨擊了英國的法律與司法界,控訴社會的不公,揭發了資產階級政權的腐敗黑暗。全書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接近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

托比亞斯·斯摩萊特(1721—1771)也是當時一位重要的小說家,其主要作品是帶有自傳成分的《藍登傳》(1748)和書信體小說《亨弗利·克林克》(1771)。他的作品也廣泛反映了英國和歐洲社會各階層的生活。

18世紀后半期,工業革命發生后,社會矛盾更趨復雜,反映在文學上,出現許多新的流派,為19世紀浪漫主義潮流的形成作了準備。古典主義在這一時期已近尾聲,其代表作家是撒繆爾·約翰遜(1709—1784),他肯定中產階級的道德觀念,將“反映永恒的人性”作為衡量文學的標準。此外,一些詩人出于對資本主義現實的不滿,轉而對中古產生了興趣,或搜集古代民歌,或假托中古詩人之名發表詩歌作品。這種復古傾向在小說中的反映是“哥特式小說”的創作。主要作家有賀拉斯·瓦爾普(1717—1797)、拉德克力夫夫人(1764—1832)、路易斯(1775—1818)和麥圖林(1782—1824)。這類作品多半以中古的城堡為背景,描寫因財產或情欲而引起的謀殺、迫害,充滿恐怖神秘的氣氛。

18世紀后期,歐洲產生了感傷主義文學流派,其發源地為英國。經濟的繁榮幫助英國統治階級牢固地掌握了權力,社會矛盾更加顯著。資產階級中、下層的人民深感社會上貧富懸殊,自己的生活和社會地位得不到保障,感傷情緒由此產生。感傷主義文學正是這種情緒的反映。感傷主義詩歌在18世紀前期已有所表現,如揚格(1683—1765)的《哀怨,或關于生、死、永生的夜思》和格雷(1716—1771)的《墓園哀歌》。在小說方面,理查生的作品中已經出現感傷因素,但最能代表英國感傷主義的作家是勞倫斯·斯泰恩(1713—1768)和奧立佛·哥爾德斯密(1730—1774)。斯泰恩的主要作品有《商第傳》(1759—1767)和《感傷的旅行》(1768),“感傷主義”就是因后者而得名的。哥爾德斯密的代表作《威克菲牧師傳》(1768)通過鄉村牧師一家的不幸遭遇,批判地主階級欺壓良善,諷刺資產階級中下層人民的虛榮心。這派作家夸大感情的作用,細致描寫人物的心情和不幸遭遇,以引起讀者的同情和共鳴,有時對受壓迫的勞動人民的疾苦表示憐憫,具有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他們有時放任個人情感,沉溺于感情世界,脫離現實,有時抒發個人對生、死、黑夜和孤獨的哀思,致使他們的作品往往充滿悲觀失望的情調。他們最喜用的體裁是哀歌、旅行記和書信體小說。

英國18世紀的戲劇成就不高,理查·布林斯萊·謝立丹(1751—1816)是當時最重要的喜劇作家。與當時追求矯揉造作的情感和夸張的戲劇性的創作手法不同,他以啟蒙思想家的批判精神進行創作,其著名作品《造謠學校》(1777)就揭露了上流社會的造謠中傷、偽善、淫逸放蕩的風習,成為18世紀英國上流社會的縮影。

在詩歌方面,羅伯特·彭斯(1759—1796)和威廉·布萊克(1757—1827)在這一時期占有重要的地位。羅伯特·彭斯是18世紀蘇格蘭最杰出的詩人。他生活在資產階級革命的時期,寫了許多歌頌革命、自由、平等,反對專制壓迫、民族壓迫的詩篇,如《自由樹》一詩就是歌頌法國大革命的。他的詩具有深厚的人民性,反映人民反剝削、反壓迫的要求,表達了蘇格蘭農民的情緒和資產階級的啟蒙理想,詩中感情淳樸真摯,語言清新明快,成功地運用了民歌體和蘇格蘭方言。威廉·布萊克也是一位民主詩人。他的抒情詩集《天真之歌》(1789)歌唱自然環境中生活的歡樂和“愛、仁慈、憐憫、和平”。《經驗之歌》(1794)描寫生活中的不幸和痛苦,對社會進行控訴。此外,布萊克還有一些歌頌自由解放,要求改革現實的作品。他的創作打破了古典主義的束縛,是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先驅。

三、法國文學

在18世紀歐洲大陸各國中,法國的工商業最為發達。18世紀六七十年代,手工業工場開始零星使用機器,規模較大的企業出現了。但法國仍是一個封建的農業國家,基本社會結構與17世紀沒有什么不同,分為三個等級:教會以操“圣職”的名義列為第一等級,貴族階級是第二等級,第三等級則包括資產階級和由手工業者、工資勞動者、農民所構成的城鄉勞動人民。前兩個等級掌握封建國家的統治權力,享有種種封建特權。專制王權對外不斷發動戰爭,對內則加緊壓榨人民,封建階級和第三等級之間的矛盾尖銳到極點。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的一次最徹底的斗爭,它使法國完成了由封建貴族階級的統治形式到資產階級統治形式的歷史轉變。

18世紀的法國文學,按不同的思想傾向和藝術特點,可分為三種流派:一種是貴族階級的文學;一種是資產階級的現實主義寫實暴露文學;第三種是資產階級啟蒙文學,它是18世紀文學的主流。

在17—18世紀,法國貴族、資產階級社會談論文學、藝術及政治問題的社交場合沙龍是實際上的文化、知識中心。在18世紀前期,各種沙龍或俱樂部盛行一時,各種沙龍的形式與內容也多樣化。與會的客人除談論文學藝術外,還熱衷于討論各種社會問題,甚至婦女們也參加社會、哲學、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討論,反映出當時人們對現狀不滿,對探索社會改革的道路的熱衷。1760年以后,沙龍數量越來越多,對文學藝術的發展起了重大影響。在沙龍中,思想家、哲學家們闡明各自的觀點,爭取知識界同行的支持,交流思想,進行辯論,這一切有助于新思想的傳播。

18世紀法國現實主義文學對當時的社會是持批判態度的。前期的作品一般是對上流社會腐朽庸俗的作風、丑惡可笑的世態進行諷刺。在阿蘭-勒內·勒薩日(1668—1747)的作品里則將諷刺的矛頭進一步指向官場的黑暗,他的代表作是《吉爾·布拉斯》(1715—1735)。小說敘述一個本來天真無知的西班牙青年,為了沖破封建社會的種種障礙,不擇手段地向上爬,直到當上首相秘書,反映了封建制度瓦解、資本主義關系上升時期的法國社會生活的特征。作者通過吉爾·布拉斯的形象說明,在封建社會中,一個出身微賤的人即使有很好的德行和很大的才能,也不會受到重視,他只有與壞人同流合污才能有所作為。

1750年以后,法國基礎教育發展較快,洛克那種容忍思想自由的經典論述和一切都可以從書本中學到的觀點對法國頗有影響。一方面,人們重視知識,追求進步,許多人靠自修學會了閱讀和書寫,讀者隊伍日益擴大。另一方面,政府繼續實行書刊、戲劇檢查制度,國王可以用各種罪名監禁或放逐有先進思想的作家。

18世紀的法國是歐洲政治最活躍的國家,法國啟蒙運動也最典型,它明確地為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政治大造輿論。從總體上說,法國啟蒙主義文學主要有兩大主題:反對封建等級森嚴的封建專制統治,宣揚自由平等的資產階級理性王國;抨擊教會黑暗,反對宗教迷信,宣傳無神論或自然神論。它一般以路易十四的逝世(1725)為開始的標志,以1751年為界分為前期和后期。

(一)啟蒙運動前期(1701—1750)

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是與文學有密切關系的哲學蓬勃發展,并取得了明顯成就。哲學家們不再熱衷于建立哲學思想體系,而是聯系實際,相信科學,實事求是,虛心接受外來的進步思想。他們一方面針砭時弊,猛烈抨擊傳統的封建專制政體和專橫武斷的天主教教權主義,一方面寄希望于理智和本性,以啟發讀者的本性為己任,試圖提供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政治上,主張君主立憲制;哲學上,尚未提出無神論;文學上,依然崇尚傳統文學形式(戲劇、史詩、抒情詩等),試圖擺脫古典主義但又受其影響。

查理·路易·德·瑟貢達·孟德斯鳩(1689—1755)是最早登上歷史舞臺的啟蒙運動思想家,是資產階級溫和派的代表。他出身貴族家庭,幼年學習過古希臘語和拉丁語,后專攻法律。1716年,繼承叔父的子爵爵位和法院院長職務。1721年出版了書信體諷刺小說《波斯人信札》,引起轟動。小說以在路易十四統治的最后五年和奧爾良公爵攝政頭五年旅居巴黎的兩個波斯青年與家人通信的形式,對法國的政治、宗教、社會問題進行評述。小說沒有具體完整的故事情節,也談不上人物的性格刻畫和形象的細節描述,只是通過零星故事來闡述人物對各種問題的議論和見解。作品全面地觸及了封建社會的種種弊端,揭露法國統治階級庸俗墮落、荒淫無恥,批判上流社會的種種惡習和生活方式。有些信札揭露路易十四統治時期的種種弊端和政策的失誤。同時孟德斯鳩也借波斯人之口宣揚自己的反教會觀點,對天主教教義進行了尖銳的諷刺,批判神權思想,譴責教皇,指斥宗教裁判所,反對教士的獨身主義,主張離婚自由。全書貫穿批判精神,有力地向傳統挑戰。文筆活潑生動,諷刺深刻辛辣,為18世紀哲理小說開辟了道路。

1726年,孟德斯鳩辭掉法院院長職務。1728年,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獲得當時文人的最高“榮譽”。此后,他到歐洲各國旅行,特別深入考察了英國君主立憲政體,形成了他君主立憲的政治理想。在《羅馬盛衰原因論》(1734)發表之后,他發表了數十年研究的成果——《論法的精神》(1748)。在分析政體特點時他指出,根據政府實施政策的方式,政體可分專制政體、君主政體、共和政體三類,并且為這三種政體規定了所依據的原則和得以存在的基礎。此外,他進一步提出三權分立說,即把政權分為立法、行政、司法三權。他認為,三權分立限制個人權力,有效地促進民主和自由,英國即是此類模式。這一學說成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論武器和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美國《人權宣言》和《憲法》也受到這一理論的啟示。

伏爾泰(1694—1778)原名弗朗索瓦-瑪麗·阿魯埃。他出身巴黎中產階級法學家的家庭,畢業后獻身文學事業,出入具有自由思想的社交界。他敢于議論,不怕觸犯權貴,曾一度被逐出巴黎,兩次被關進巴士底獄。后被任命為法蘭西學院院士,是法國啟蒙主義運動的首創者和領袖。伏爾泰的著作品種多樣,卷帙浩繁,除戲劇、小說、詩歌、史詩、史學和哲學著作之外,還有一些無法歸類的作品和一萬多封書信。

他的哲學著作很多,其中主要的有《哲學書簡》(1734)、《哲學辭典》(1764)、《歷史哲學》(1765)。他的《哲學書簡》是法國思想史的一個里程碑,為18世紀哲學確定了主要方向。伏爾泰基本上是英國唯物的經驗論哲學家洛克和唯物自然科學家牛頓的信徒。他承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但又認為物質世界最初是由一個最高的造物主創造的。他企圖把牛頓的自然科學原理和上帝的神話統一起來,明確提出“即使沒有上帝,也必須制造出一個”。他從洛克那里繼承了自然神論,一方面把世界說成是神所創造的,神體現為不可動搖的自然界的規律,另一方面,又反對把神具體化為一種人格的偶像而構成一種具體的宗教。他提倡信仰自由,是一位積極反對宗教狂熱、宗教迫害、教派紛爭的思想家。在政治上,他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偏見,但寄希望于開明君主,是開明專制政體的擁護者。作為一名進步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思想不僅深入18世紀法國第三等級人們的心里,為法國大革命準備了思想條件,而且對19世紀歐洲許多國家爭取民族獨立自由的斗爭起過很大作用。

伏爾泰開始文學創作時,受到古典主義戲劇傳統的影響,推崇高乃依和拉辛的悲劇藝術。在第一部悲劇《俄狄浦斯王》(1718)上演后,他被認為是拉辛的繼承人,從此使用伏爾泰作為筆名。他第一個把莎士比亞介紹到法國,給莎士比亞以很高的評價,但又從古典主義美學出發排斥莎士比亞的創作手法。他的悲劇形式是古典主義的,但是內容卻貫穿著啟蒙主義精神。伏爾泰把戲劇作為宣傳武器,用來激起法國人民向封建專制制度、宗教狂熱作斗爭。《布魯圖斯》(1730)是一部政治悲劇,宣揚效忠于共和政體思想,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中激起人們對專制暴政的仇恨,宣傳自由思想。《扎伊爾》(1732)和《穆罕默德》(1742)這兩部悲劇都對宗教偏見提出了強烈的控訴,宣揚宗教容忍的觀點。

18世紀40年代后,伏爾泰創作了幾部哲理小說。在小說創作上,他繼承了拉伯雷的傳統,不注重刻畫人物性格,而是創造富有諷刺性的形象和故事,一般以滑稽的筆調,通過半神話式的或傳奇式的故事,影射諷刺現實,蘊涵深刻的哲理,語言精練簡潔。《查第格又名命運》(1748)的主人公是一個聰明能干、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青年,但是他每做一件好事都招致一場災禍。小說結尾以查第格當上國王告終,這體現了伏爾泰的“哲學家王國”的政治理想,即開明君主可以使不幸的世界得到幸福。在查第格身上,作者寫出了啟蒙哲學家的遭遇。18世紀啟蒙學者受到社會惡勢力的壓迫,但以他們的智慧和勇敢,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獲得最后的勝利。

《老實人又名樂觀主義》(1759)是伏爾泰哲理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一篇。小說主人公老實人寄居在一個德國男爵的家里受“哲學家”邦格羅斯的教育。邦格羅斯是“一切皆善”學說的鼓吹者。老實人起初也很相信這種說法,但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經歷卻恰恰證明,這個世界并不“完善”。“一切皆善”的說教來源于德國17世紀唯心主義哲學家萊布尼茨,他曾提出“上帝所創造的這一個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在這個可能最好的世界,一切都趨于至善”。這是一種維護現存秩序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輿論。《老實人》無情地嘲笑這一為神權和王權辯護的哲學,并以高度的諷刺藝術,對腐朽的社會力量——貴族、教士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小說中另一個“哲學家”瑪丁持有懷疑悲觀思想,在他看來,人類是沒有前途的,人的生活是沒有希望的。老實人并不同意這些觀點,他的結論是:“工作可以使我們免除三大害處:煩悶、縱欲、饑寒”,因此,“種我們的園地要緊”。這也代表了伏爾泰的態度,相信歷史是不斷進步、人類會趨于完善,這是伏爾泰啟蒙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他在小說中寫了一段老實人游黃金國的故事,勾畫出他的烏托邦理想國。

《天真漢》(1767)和其他哲理小說有所不同,不是通過半神話式的故事或偽托于古代的異國,而是把故事安排在17世紀末路易十四的法國,對社會現實進行了直率的指責和批判。在小說中,伏爾泰以贊賞的筆調寫天真漢的“淳樸的德行”“自然的人情”,但他不像盧梭那樣提出“回到自然”的思想,而認為“淳樸的人”應該“文明化”。

此外,伏爾泰的歷史著作有三部。《查理十二史》(1731)通過瑞典國王查理十二抗擊彼得大帝統治下的強大的俄羅斯帝國的進攻這一史實,說明“偶然事件”對歷史進程的巨大影響。《路易十四時代》(1751)用大量篇幅描寫當時文化界、法律界的情況和社會經濟生活狀況,為后人了解路易十四王朝統治時的社會提供了可信的資料。《風俗論》(1756)則具有世界通史的性質,論述羅馬帝國覆滅以后世界各國的歷史,尤其是亞洲各國的文明史。

在詩歌方面,伏爾泰創作過史詩《亨利亞德》(1718)、長詩《奧爾良少女》等。他有意向布瓦洛那樣,通過寫詩來表達自己的哲學和文學見解。

(二)啟蒙運動后期(1751—1800)

隨著資產階級的力量的進一步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的條件日益成熟。法國啟蒙運動進入一個新階段,年輕一代的啟蒙思想家倡導在自然神論或無神論的基礎上建立新的哲學體系,提出了完整的資產階級思想體系和政治綱領。在自然科學類圖書上,具有進步傾向的鴻篇巨制陸續問世,如布封編寫的《自然史》、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此時法國啟蒙主義文學也以其戰斗性的增強而呈現出新的面貌,反封建反教會精神更加鮮明,藝術上徹底摒棄了古典主義的陳規陋習。與此同時,古典主義文藝思潮也延續到18世紀后期,直到19世紀浪漫主義的新文藝思潮興起以后,古典主義的歷史時期方告結束。

這一時期的啟蒙運動的成就集中表現在《百科全書》的編纂上。《百科全書》全名為《科學、藝術和工藝百科全書》,主編是狄德羅和唯物主義哲學家達朗貝。狄德羅把《百科全書》的編纂工作變成了一場反封建的斗爭。另外幾個啟蒙思想家都是主要合作者:孟德斯鳩和伏爾泰為它撰寫過文藝批評和歷史的稿件,盧梭則是《百科全書》音樂方面的專題作家。因此,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又被稱為“百科全書派”。《百科全書》在當時全歐知識界擁有廣泛的讀者群,它以挑戰的姿態,針對政治、宗教和哲學發表了很多激烈的言辭,全面宣傳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推動啟蒙運動進入高潮,因而被羅馬教廷視為禁書。

德尼·狄德羅(1713—1784)是18世紀最進步的啟蒙學者,為宣傳唯物論斗爭一生,曾被關進巴士底獄。他在文學、哲學、倫理學、戲劇、美學、文藝批評、小說、科學思辨和政治學等領域均有突出貢獻。

狄德羅對各種藝術形式有廣泛的興趣和精湛的研究,特別在美學、繪畫和戲劇理論三個方面有不少深刻的論述,構成了狄德羅完整的現實主義文藝理論體系,在文藝批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美學思想是他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一部分。他重要的美學著作是《美之根源及性質的哲學研究》(1750)、《沙龍》(1751—1781)、《論繪畫》(1765)等。他指出藝術與倫理學之間、美和善之間的密切關系,提出真善美的統一論。而他心目中“真”“善”的具體內容和“美”的標準是他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啟蒙思想。在藝術創作方面,他把“摹仿自然”當作藝術創作的標準,得出藝術美在于真實反映客觀現實的深刻原理,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現實主義理論。在戲劇方面,狄德羅反對古典主義狹隘的美學觀,要求打破悲劇與喜劇之間不可逾越的界線,建立一種新的戲劇類別:“嚴肅喜劇”或“正劇”。它以家庭的題材與宮廷的題材對立,以市民形象與貴族人物對立,以市民的重視道德和貴族的腐化墮落對立,其目的在于正面表現資產階級市民的形象或資產階級的理想人物,證明這個階級在思想道德上高于沒落的貴族階級。在實踐方面,狄德羅創作了《私生子》(1757)和《一家之長》(1758)兩個“嚴肅喜劇”。他最重要的戲劇理論著作是《關于<私生子>的談話》(1757)和《論戲劇藝術》(1758),全面總結了他的創作經驗,宣傳了其戲劇主張。

狄德羅作為文學家的地位,是由他的三部小說奠定的。他要求小說創作遵循現實主義原則,強調細節描寫的真實。相比其他啟蒙主義小說,他的作品有較多的日常生活圖景和接近現實的細節描繪,對于現實主義小說藝術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修女》(1760)是一部書信體小說,揭露了天主教會對一個天真無邪的少女的迫害,激起人們對封建制度和天主教的仇恨。《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1773—1774)是一部對話體小說,沒有連貫的情節,由許多對話和長短不齊的故事組成。小說通過心地善良、對生活逆來順受的雅克的形象,反映了在天主教的精神統治下,下層人民群眾所受的宗教毒害。《拉摩的侄兒》(1762)是狄德羅重要的作品,作者以辯證的方法挖掘和表現了主人公性格中尖銳的矛盾,特別是這種矛盾性格所反映出的社會現實生活中的尖銳矛盾。這部對話體小說反映的對社會的評論,不僅是當時封建專制社會中人與人關系的真實寫照,而且也深刻地觸及了資本主義關系的某些本質特征,而拉摩的侄兒就是這樣一個封建資本主義人與人關系的畸形產物。

讓-雅克·盧梭(1712—1778)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學家,法國啟蒙運動中最富民主傾向的代表。他出身第三等級,具有強烈的民主意識。在政治上主張共和,哲學上是自然神論者。1750年在第戎學院舉辦的征文競賽中,他的論文《論科學和藝術(是否敗壞或增進道德)》獲得一等獎。他認為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邪惡或奢侈的愿望而從事科學研究和藝術作品的創造,因此科學與藝術不能促進社會道德的提高,它們的高度發展反而使道德墮落敗壞。1754年第戎學院舉辦演講會,盧梭發表了題為《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的演說,并于1755年刊行。在這篇演說中他提出,私有制的產生是人類不平等的根源,而社會不平等的現象愈來愈普遍。王權、等級制度都是不合法的,在專制暴君和被壓迫人民之間只存在力量的對比。但是盧梭并不主張恢復到自然狀態的原始平等,他提出要保護小私有者,以防止財產過分集中。這兩篇論文體現了他早期的思想傾向。

盧梭在1761和1762年間出版的三本書為這兩篇論文所提出的問題指出了答案。第一部是《朱莉,或新愛洛伊絲》,這是一部用書信體寫的愛情小說,其情節同12世紀的法國哲學家阿貝拉與其女學生愛洛伊絲之間的愛情故事相似。盧梭把他小說中的女主人公朱莉比作愛洛伊絲,將他的小說取名為《朱莉,或新愛洛伊絲》,表明書中的女主人公朱莉和12世紀的愛洛伊絲在愛情上有相似的不幸遭遇。全書故事悲切動人:朱莉·德丹治和她的家庭教師圣普樂相愛,但她的父親德丹治男爵的封建意識極深,不愿把女兒嫁給一個平民。圣普樂在朋友的幫助下,到海外遠游,以期忘掉他和朱莉的感情。而朱莉迫于父命,和一個與她在年齡和宗教信仰上都有極大差距的俄國貴族沃爾瑪結婚。被迫分離的朱莉和圣普樂之間時有書信往來。身為人妻,朱莉堅貞地忠實于她的丈夫,而沃爾瑪對兩個年輕人之間過去的愛也表示充分的理解,并對他們的美德完全信任,便把圣普樂接到自己家中,待以真誠的友誼。后來,朱莉因跳入湖中救她落水的孩子染病而亡。

《朱莉,或新愛洛伊絲》共分六卷,計163封信,全都圍繞一個鮮明主題:要使人成為善良的人,就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只有從愛美德開始,樹立良好的德行,人類社會才能成為一個合乎自然秩序的社會。盧梭站在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立場上,提出了以真實自然的感情為基礎的婚姻理想。小說具有比較廣泛的社會內容,通過圣普樂的所見所聞,批判了貴族上流社會的種種習俗風尚,贊美了山區人民純樸的思想感情、道德風俗,表現了盧梭否定貴族階級文明、歌頌人類“自然狀況”的一貫思想。在法國文學史上,盧梭的《朱莉,或新愛洛伊絲》第一次把愛情當作人類高尚情操來歌頌,第一次把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寫進小說。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這是盧梭在《愛彌兒》中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它代表了盧梭的全部思想,貫穿了其所有的著作。《愛彌兒》(1762)是一部討論教育問題的哲理小說,所以又名《論教育》。小說通過富家孤兒愛彌兒的成長和教育過程,指出封建社會和封建教育制度是人的羈絆和陷阱。盧梭認為人性本善,教育就是要“順乎天性”,因此作家為愛彌兒安排了脫離當時社會影響,適合于他自然發展的環境,給他以行動的充分自由,讓他的身心自由發展,使他主要通過自身的經驗,獲得對社會生活的認識,養成獨立自由的個性。盧梭的教育思想是他整個社會改革思想的一部分。盧梭通過小說中對愛彌兒的教育,表現了他啟蒙主義的對人的理想,其核心是資產階級人性論和個人主義。

《論社會契約》(1762)是盧梭最重要的政治性著作。他提出建立以社會契約為基礎的政體,即民主共和政體。與封建主義的“專制”相對,他把資產階級“民主”當作社會政治生活的基本準則,并以此作為他共和政治主張的理論基礎。盧梭以極大的熱情鼓吹資產階級“自由”“平等”的口號,并強調國家政府必須受社會契約的制約,公民也必須服從社會契約。雖然他的方案并不能解決私有制產生后人類社會的根本矛盾,但是它對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要求符合當時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的愿望,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能夠產生巨大影響。

1762年《論社會契約》和《愛彌兒》被法國議會查禁,盧梭也已經與狄德羅及“百科全書派”完全決裂。1764年盧梭開始寫自傳性的《懺悔錄》,追述自己過去半個世紀的往事。在他筆下,生活中違背道德良心的小事被披露無遺。這種大膽地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公諸于世的做法,在當時還不多見。盧梭一向善于描繪寧靜幽雅的環境、悠閑平和的氣氛。《懺悔錄》仍然保持了這種風格:構思細膩巧妙,文筆輕靈通脫,富有音樂感。在另一部傳記性作品《孤獨的散步者的冥想錄》一書中,盧梭冥想過去美好的歲月,追憶寂靜無嘩、令人神往的鄉村。這兩部書都是在盧梭死后才出版的。盧梭的散文說理性強,富于雄辯。推崇感情、熱愛大自然、贊揚自我是他文學作品的三個主要特點,對以后感傷主義和浪漫主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博馬舍(1732—1799)原名彼埃爾-奧古斯旦·加隆。在劇本創作方面,博馬舍深受狄德羅正劇理論的影響,提倡戲劇改革。他活動在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前后的關鍵歷史時刻,主要作品有喜劇《塞維勒的理發師》(1772)、《費加羅的婚禮》(1778)、歌劇《達拉爾》(1787)和《有罪的母親》(1792)。其中《塞維勒的理發師》《費加羅的婚禮》《有罪的母親》三個劇本,以同一個主人公費加羅在不同時期的故事為內容,合稱為“費加羅三部曲”。它們的背景雖然是西班牙,實際上反映的是法國的社會生活。前兩個是喜劇,寫于資產階級大革命前;后一個是正劇,寫于革命后。在不同的時期,作者的思想有所變化,因此反映在三個劇本中的批評精神和政治傾向也有很大的差異,經歷了由斗爭到妥協的變化。

《塞維勒的理發師》又名《防不勝防》。全劇的戲劇沖突集中在少女羅絲娜爭取戀愛自由與她的監護人霸爾多洛采取種種防范手段的沖突上。故事情節表現了以自由意志為基礎的結合和反對封建包辦的資產階級婚姻觀。劇本的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費加羅這個有深刻含義的藝術形象。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第三等級人物。他從事過很多職業,既寫過劇本和流行小調,是一個沒落文人,又做過江湖郎中和理發師,是一個受壓迫的平民,帶有若干流浪漢的特點。他聰明機智、詼諧樂觀,集中了法國戲劇和小說中來自社會底層的仆人形象的特點。這個人物對封建社會有深刻的洞察,并在他社會身份所允許的范圍內,對這個社會進行了機智的嘲諷。在寫作《費加羅的婚禮》的前兩年,一切挽救封建專制政體的最后嘗試都歸于失敗。社會階級矛盾達到空前尖銳的程度,封建舊制度全面崩潰的歷史條件已經成熟。博馬舍帶著資產階級的激情,將這種社會局勢藝術地再現在《費加羅的婚禮》中,使之充分反映了資產階級革命前夕階級關系和階級斗爭的特點。阿勒瑪維華伯爵與羅絲娜結婚后喜新厭舊,當費加羅即將與伯爵夫人的使女蘇姍娜結婚時,他利用初夜權企圖敗壞蘇姍娜的清白,破壞費加羅的婚禮。費加羅在蘇姍娜的幫助下,爭取伯爵夫人的支持,把伯爵利用過的人都拉過來,設下圈套,使伯爵的陰謀失敗,最后喜劇在費加羅婚禮的狂歡中結束。這兩部戲劇,藝術上相當工整,情節合乎邏輯,結構緊湊,對話生動、機智、幽默,人物性格刻畫得較細致,形式活潑,其間穿插民間小調的歌曲和節日的舞蹈。在地點、環境和人物衣著的描寫交代上,也很具體真實,現實主義因素比較突出,對以后歐洲現實主義戲劇的發展有所貢獻。

在創作的后期,博馬舍由反封建而轉向與貴族階級妥協的立場,這種轉化在《有罪的母親》中有惡性的發展。博馬舍一反對阿勒瑪維華伯爵的批判而極力將其美化,同時還竭力粉飾貴族家庭中的腐朽關系,費加羅的形象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成為伯爵忠心耿耿的仆人,還對自己早年的“行為不檢”感到慚愧。

四、德國文學

德國在18世紀政治經濟都還落后,全國分裂為300個左右的封建小邦。小邦的統治者大都仿效法國宮廷,專制獨裁,道德敗壞。這種封建割據爭霸的局面,使德國不可能產生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德國資產階級包括下級官吏、商人、小業主和手工業者,他們一般都依靠為宮廷服務而生活。經濟上對封建統治階級的依附地位,決定了德國資產階級思想上的軟弱性和政治上的妥協性。但是,隨著德國資本主義的逐漸發展,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割據、要求民族統一的情緒也有所增長。加之國內生產和科學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以及英法先進思想的影響,德國也產生了啟蒙主義運動。

在文學方面,迎合宮廷趣味的、以阿那克瑞翁詩派為代表的洛可可文學曾風靡一時,但主要成就是在啟蒙思想指導下的啟蒙文學。由于德國資產階級政治地位低,資產階級革命的條件還不具備,這個階級的進步知識分子都在文化領域里求發展。這造成18世紀70年代以后德國文學和哲學的空前繁榮,產生了萊辛、歌德和席勒等杰出的啟蒙作家。他們反對封建專制和教會特權,主張通過建立統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戲劇促進民族統一,同時他們的作品也反映出德國資產階級的妥協性。

德國啟蒙文學分前后兩期,18世紀40年代以前為前期,德國文學界的權威人物是約翰·克里斯托弗·高特舍特(1700—1766)。他主要的功績是改革德國戲劇,并在戲劇理論方面有所建樹。他接受布瓦洛《詩的藝術》的文藝理論,提倡戲劇創作應以高乃依和拉辛為榜樣,認為“理性是正確的風格的基礎和源泉”,因此文學應該合乎理性,而文學創作也應以教育和改善道德為目的。到了啟蒙主義后期,德國民族文學才開始走向一個輝煌的時代,它的奠基人是萊辛。

高特荷德·埃夫拉姆·萊辛(1729—1781)在戲劇理論、戲劇創作和美學理論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此外,他還寫過詩體和散文體的寓言、有關哲學和神學的評論文章,為德國啟蒙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萊辛推崇伊索寓言,反對拉·封丹那種語言過于雕琢的風格。1759年,他完成了《寓言三卷集》和《關于寓言的論文》。這三卷寓言是用散文寫的,語言精練,風格樸素,簡短有力地表達了他的進步思想和批判精神,初步顯露出萊辛對德國現實的批判鋒芒。萊辛的重要美學論著是《拉奧孔:論畫和詩的界限》(1766),這部著作論述了繪畫與詩歌在反映現實上的區別。他認為雕刻、繪畫之類的造型藝術應該表達出最精彩的“固定的一瞬間”,而詩應模擬在時間上連續不斷的行動。萊辛分清詩和畫的界限,是為了強調詩具有自己獨特的作用,應該表現人的個性和感情,描寫斗爭,以滿足資產階級文藝的需要。

萊辛畢生從事戲劇活動,他認為戲劇是文學體裁中的最高形式。萊辛把他為漢堡民族劇院開辦一年中歷次演出所撰寫的評論輯錄出版,命名為《漢堡劇評》(1767—1769),成為德國資產階級戲劇理論的重要文獻。萊辛強調戲劇的教育作用,主張劇院應當成為改進道德的學校。他反對機械地模仿法國古典主義悲劇,認為德國應當有自己的民族戲劇,并要求戲劇反映18世紀德國資產階級的現實,提倡寫“市民悲劇”。他號召向莎士比亞學習,因為莎士比亞的劇作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情感和愿望,忠實地再現了豐富多彩的生活。萊辛強調文學應反映客觀現實,認為戲劇中的“三一律”妨礙了“模仿自然”的原則。他同時指出作家在刻畫人物性格時,必須要有邏輯性和真實性。在歷史劇的創作上,劇作家不必追究歷史細節,但是必須刻畫出特定環境中特定人物應有的性格。

萊辛的戲劇創作是他戲劇理論的實踐。他以簡潔鮮明的語言反映時代的關鍵性問題,發揮了反封建、反教會的啟蒙思想。其中《薩拉·薩姆遜小姐》(1755)是德國市民悲劇的真正開端。他的著名劇作是喜劇《明娜·封·巴爾赫姆》(1767),悲劇《愛米麗雅·迦洛蒂》(1772)和詩體劇《智者納旦》(1779)。《明娜·封·巴爾赫姆》又名《軍人之福》,通過塑造一個有理性、道德完美的男主人公,來體現他的啟蒙思想,強調道德感化的作用。《愛米麗雅·迦洛蒂》是德國文學中一部杰出的市民悲劇。故事發生在15世紀的意大利,敘述一個公爵想誘騙愛米麗雅,殺死她的未婚夫,把她騙到宮中。愛米麗雅的父親為保護女兒的貞操,忍痛殺死了她。劇本一方面通過公爵和宮廷侍從的形象,揭露了德國18世紀封建統治者的荒淫無恥;另一方面,通過愛米麗雅父女,反映了德國資產階級的特點。他們厭惡封建統治階級的道德敗壞,但是沒有力量同統治階級進行面對面的斗爭,只能用市民道德來和它對抗。《智者納旦》是萊辛和德國正統教會論爭、反對宗教偏見的作品。通過發生在十字軍東侵時代耶路撒冷的一個愛情故事,涉及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的信仰問題,說明三種宗教都有價值,反對正統教會的狹隘,宣揚了啟蒙運動的容忍的思想。萊辛在德國政治經濟落后的情況下勇敢地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朽,宣傳啟蒙思想,提高民族覺悟,為德國文學開辟了新的陣地,對同時代和后代的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8世紀70年代,德國發生了一次聲勢浩大的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文學運動,即“狂飆突進”運動,它是德國啟蒙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因作家克林格爾(1752—1831)的同名劇本而得名。“狂飆突進”運動在反封建和強調文學的民族性方面比啟蒙時期更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標志德國資產階級民族意識有了進一步的覺醒。其主要思想傾向是反對封建割據,反抗封建壓迫和虛偽的道德風尚,批評死氣沉沉的封建文藝,要求創作自由和個性解放。“狂飆突進”運動的作家們重視民族意識,提倡民族情感,強調從本民族歷史中吸取題材,發揚民族風格;他們反對封建束縛,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個性解放;他們擁護盧梭“回到自然”的口號,歌頌理想化的自然秩序,贊揚他們心目中的所謂淳樸的兒童和勞動人民。這些作品中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并摻雜著感傷主義成分。由于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這場運動只局限在文學領域,沒有發展到政治性的社會運動。

“狂飆突進”運動的中心是斯特拉斯堡。約翰·高特弗里德·赫爾德(1744—1803)是狂飆突進運動綱領的制定者,他在文學上的主要貢獻是文藝理論以及對民間文學的搜集和研究。這一時期德國文學的代表人物是青年時期的歌德和席勒,代表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和席勒的《陰謀與愛情》。

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是18世紀德國杰出的詩人和戲劇家。他和歌德一起把德國的古典文學推向高峰,為德國民族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席勒在“狂飆突進”運動的后期進入文壇,早期成功的劇本是《強盜》和《陰謀與愛情》。在“狂飆突進”運動中,青年時期席勒的創作充滿了反暴政、爭自由的精神。《強盜》(1781)的主人公卡爾是一個有理想、有作為的進步青年,他仇恨暴政、蔑視法律,同情被壓迫者,而且想要改造社會,建立一個共和國,于是他參加盜群,采用恐怖手段對統治者進行復仇。卡爾的言行體現了當時資產階級青年對德國封建專制制度的自發性反抗。席勒在劇本的第二版的扉頁上寫道:“打倒暴虐者!”并引用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特斯(公元前460—前377)的話“藥不能治者,以鐵治之;鐵不能治者,以火治之”,突出反專制暴君的主題思想。

市民悲劇《陰謀與愛情》(1784)是席勒青年時代最成熟的作品,它直接取材于德國現實。某公國宰相的兒子斐迪南愛上了音樂師米勒的女兒露伊斯,宰相瓦爾特為迫使他與公爵情婦結婚,在秘書伍爾牧的策劃下布置陰謀,使他懷疑露伊斯不忠,毒死露伊斯,露伊斯在臨死前揭穿真情,最后,一對情人犧牲,惡人入獄。瓦爾特和伍爾牧的陰謀行為代表了德國腐敗反動的統治階級。女主人公露伊斯具有獨立自尊的精神,反映了進步青年要求打破封建等級制度、渴望平等的思想。她的父親米勒是德國市民階層的代表,耿直自尊,不趨附于權貴,但是安分守己,缺少足夠的反抗力量。劇本把愛情悲劇和宮廷的政治陰謀聯系在一起,集中反映了德國市民階級和封建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沖突。

席勒的劇本《堂·卡洛斯》(1787)標志著作者從狂飆突進到古典主義的過渡。劇中仍然回響著反對專制、渴望自由的基調,但是主人公把自由理想寄托在統治者身上,已具有明顯的妥協性。劇本以16世紀尼德蘭獨立斗爭時期為背景,體現了自由和專制、人權和奴役、啟蒙思想和封建教會反動勢力之間的斗爭。

1792至1796年間席勒研究康德的唯心主義哲學,寫出關于美學的著作。在《審美教育書簡》(1795)中,他一方面批判封建統治的腐敗,一方面又不滿資產階級的革命,因而提出通過審美教育實現所謂“自由王國”這一空洞的教育計劃。在《論樸素的詩和感傷的詩》(1796)中,席勒最早運用了“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這兩個文學理論術語,并區分了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兩種創作方法,探討了文藝創作中某些根本性問題。

1794年與歌德訂交后,席勒又恢復了文學創作,他的后期創作的主要成就是戲劇,并傾向于現實主義。歷史劇《華倫斯坦》三部曲(1799),包括《華倫斯坦的軍營》《皮柯洛米尼父子》《華倫斯坦之死》,描繪了德國17世紀30年代戰爭時代的圖景,刻畫了產生于混亂時代的代表人物華倫斯坦所具有的復雜矛盾的性格,他想結束戰爭,實現和平統一,但是左右他行動的是個人野心,以至于最后叛國通敵,身敗名裂。

拿破侖的入侵使德國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此時,席勒寫出了愛國主義戲劇《奧爾良姑娘》(1801)和《威廉·退爾》(1804),描述被外族侵略或統治的人民同心協力反抗外族的壓迫,顯示出人民的力量,反映了德國人民高漲的愛國情緒,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奧爾良姑娘》取材于中古末期英法百年戰爭中女英雄貞德的故事,席勒一方面通過約翰娜(即貞德)率領法國人民勇敢殺敵,顯示人民的力量,一方面又通過約翰娜對敵人產生愛情,來宣揚所謂的“人性”。《威廉·退爾》取材于14世紀瑞士人民反抗奧地利統治的歷史和傳說,劇本描繪瑞士農民團結一致反抗外族壓迫的英雄氣概和他們的優秀品質,揭露了統治者的暴行,但是席勒幻想貴族能采取開明措施,與人民聯合,反映出他對貴族的美化和妥協。

五、其他國家文學發展狀況

從18世紀中葉起,意大利出現了將近半個世紀的和平局面,在政治上作了一些改革,經濟上有了發展。資產階級較前壯大,民族意識日益覺醒,法國啟蒙思想傳播到進步知識分子中間,意大利文學出現新的繁榮。卡爾洛·哥爾多尼(1707—1793)是這一時期主要的戲劇家。當時舞臺上流行意大利的獨特劇種——即興喜劇,這種喜劇沒有固定臺詞,由演員臨時想出對話和獨白。劇中滑稽人物帶著假面具,因而又名假面喜劇,它原來具有一定的社會諷刺性質,但到了18世紀卻變得庸俗鄙陋,缺乏思想內容。哥爾多尼作為啟蒙的編劇家,要求戲劇對觀眾起教育作用,為此必須改革即興喜劇,使之成為具有固定臺詞的現實主義喜劇。哥爾多尼要求喜劇忠實地反映生活,反對“三一律”和盲目崇拜亞里士多德,提倡性格喜劇,強調正面性格和反面性格的鮮明對比,使喜劇能起更大的教育作用。他的劇本還保留了一些傳統的假面人物,但他們不再是定型的,而是具有現實內容的形象。劇情多方面地反映社會生活,因而又是風俗喜劇。哥爾多尼不但把矛頭指向貴族階級,而且也批判和揭露了資產階級的惡習和缺點。他的主要作品是《女店主》(1753)、《老頑固們》(1760)。在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劇本中,最出色的是《喬嘉人的爭吵》(1762)。

俄國長期遭受韃靼人和其他外族的侵略,地理上又與西歐的發達國家隔離,經濟文化處于落后閉塞的狀態。這種情況直到18世紀才開始有所變化。18世紀初,彼得厲行改革,在文化上所做的一切努力大大推進了俄國文化教育的發展。彼得一世時期,俄國文學還處于從古代文學向新的內容和形式過渡的階段。20至50年代,專制制度日趨鞏固,法國古典主義的影響深入俄國,形成俄國古典主義流派,出現了第一批俄國作家康捷米爾、羅蒙諾索夫、蘇馬羅科夫等。俄國古典主義除了遵守古典主義原則和形式方面的規則,還向民族歷史和民族生活汲取題材,特別注意文學語言和詩體改革,強調愛國思想和科學文化的啟迪作用。70年代爆發的規模巨大的普加喬夫起義盡管歸于失敗,但有力地打擊了農奴制度,促進了俄國人民的覺醒。在18世紀后半期,反對農奴制的進步思想有所發展,向封建統治階級進行了尖銳的斗爭。這一時期的進步作家有諾維科夫、馮維辛、拉季舍夫等。普加喬夫起義之后,俄國也產生了感傷主義文學,它是俄國貴族地主階級精神危機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俄國散文的發展。這一時期的文學雖然成就不高,但在思想和藝術上為19世紀俄國文學做了準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黎县| 马尔康县| 余姚市| 水富县| 陇西县| 宜宾市| 调兵山市| 阿勒泰市| 敦煌市| 区。| 上高县| 鹿泉市| 边坝县| 渭南市| 南岸区| 顺平县| 晋江市| 思茅市| 连城县| 大石桥市| 墨脱县| 宁波市| 容城县| 景德镇市| 武川县| 延寿县| 册亨县| 晋宁县| 肃北| 安西县| 色达县| 唐海县| 哈尔滨市| 兴安县| 泌阳县| 甘孜| 静乐县| 南雄市| 饶平县| 古丈县| 日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