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創新、創意、創造、創業的定義
一、創新是什么
創新的英文是“innovation”,意思是更新、變革、制造新事物。其漢語詞義是創造與革新,拋開舊的,產生新的。早在《周易》中,先哲就曾提出“革故鼎新”,其中“革”即除故,“鼎”即取新。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并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為滿足社會需求,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可以說,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征的一種概念化過程。它包含三層含義:一是更新;二是創造新的東西;三是改變。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創新是人的實踐行為,是人類對于發現的再創造,是對于物質世界矛盾的利用與再創造。人類通過對物質世界的再創造,制造新的矛盾關系并形成新的物質形態。創意是創新的特定形態,是人對于自我的創新發現,是自我創造及發展的核心。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創新是指以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種方法、元素、路徑、環境等,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在其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概論》中提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它包括五種情況:開發一種新產品、引入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的市場、獲得一種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應來源、產生新的組織形式。熊彼特的創新概念包含的范圍很廣,如涉及技術性變化的創新及非技術性變化的組織創新。
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創新是勞動的基本形式,是勞動實踐的階段性發展,是對于同質勞動的超越。勞動的基本矛盾關系是勞動力與生產工具的發展。創新是人類對于其實踐范疇的擴展性發現、創造的結果。創新在人類歷史上首先是一種個人行為,在近代實驗科學發展起來后,創新在不同領域就不斷成為一種集體性行為,但個人的獨立實踐對于前沿科學的發現及創新依然起到引領作用。創新的社會化推動社會生產力的整體進步。
從本質上來說,創新是創新思維藍圖的外化、物化。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知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不能沒有創新,更不能停止各種創新。人類文明進步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學發現、技術創新和工程技術的不斷進步,也得益于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先進生產力,更得益于近代啟蒙運動所帶來的人們思想觀念的巨大解放。可以這樣說,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原始到現代的進化歷程,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不同國家發展的速度有快有慢、發展的階段有先有后、發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創新能力是一個主要因素。
案例學習1
比爾·蓋茨的創新
創新對于社會進步、企業發展和人生價值的實現都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對于創新的意義,江澤民同志已作了精辟的論述。他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要迎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迅速興起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先進民族之林。”這些論述既是對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對今后社會發展目標形勢的高度概括。
其次,創新是知識經濟的基礎。按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定義,知識經濟是指直接依靠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的經濟。它以新的發現、發明研究、創新的知識為基礎,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充分體現人類智慧的經濟。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報告中指出:知識已經成為提高生產率和實現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創造、創新和應用知識的能力與效率將成為影響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知識經濟實質上就是創新經濟。
再次,創新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原動力。企業發展的歷史就是創新的歷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創新能力。美國福特公司前總裁亨利·福特曾深有體會地說:“不創新,就滅亡。”企業發展的基礎在于創新,只有持續不斷地創新,企業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勝。創新是企業快速、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最后,創新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人類運用積極思維的力量,創造了無數人間奇跡。通過創新,人們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為人類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實現了人生的價值。
總之,創新就是利用思想來改變這個世界,讓新的思想在這個世界扎根。創新包含著創造,但創造不見得就是創新。創新包含著實用性的思想與各種理念。
為了加深對創新的理解,有必要對創新進行分類。依據不同的標準,創新具有以下分類。
1.根據創新的表現形式進行分類,可以分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制度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等。
案例學習2
雪茄煙與“紙煙”
2.根據創新的領域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教育創新、金融創新、工業創新、農業創新、國防創新、社會創新、文化創新等。
案例學習3
《赫芬頓郵報》的一枝獨秀
3.根據創新的行為主體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政府創新、企業創新、團體創新、大學創新、科研機構創新、個人創新等。
案例學習4
除味器的發明
4.根據創新的方式進行分類,可以分為獨立創新、合作創新等。
案例學習5
百度榮耀:人工智能與硬件終端的結合
5.根據創新的影響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漸進性創新、突破性創新、革命性創新等。
案例學習6
蘋果和喬布斯
6.根據創新的效果進行分類,可以分為有價值的創新,如計算機的發明等;無價值的創新,如沒有市場需求的新產品等;負效應創新,如污染環境的新產品等。
案例學習7
3D打印技術
7.根據創新的層次進行分類,可以分為首創型創新、改進型創新、應用型創新等。
創新有各種不同的程度,從漸進式的創新一直到革命性的創新。漸進式的創新如生產成本的削減、產品性能的改進,提高企業的運作效率;革命性的創新如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Internet的發明。
創新可以在三個層面上開展,即個人層面、企業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的創新始于孩子,如果觀察孩子玩耍,會發現孩子天生具有創新能力。社會對于創造通常有兩種反應形式,要么在創新基礎上繼續發展,要么將創新扼殺。因此,個人層面的創新需要整個社會的支持。這包括對創造者環境上的支持,使個體有機會在這個環境創新。
企業層面的創新,威力十分巨大,它遠遠超過個人層面的創新。首先,要在企業中形成一種創新文化;其次,讓有創新精神的人挖掘客戶的需求。企業還需建立一條創新通道,提供創新的各種資源,建立創新的獎勵機制,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通過專利的形式保護創新。
社會層面的創新,通常會經過“利益集團對于新的發明創造持反對態度,不愿意接受;有幾個人愿意嘗試一下;整個社會開始接受創新的產品和思想;維持狀態,人們對其感到理所當然”這樣四個階段以后,創新成果才能漸漸扎根。
二、創意是什么
在古文中,創意也作“剙意”,謂創立新意。東漢王充在《論衡·超奇》中寫道:“孔子得史記以作〈春秋〉,及其立義創意,褒貶賞誅,不復因史記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南宋程大昌在《演繁露·納粟拜爵》中提到:“秦始皇四年,令民納粟千石,拜爵一級,按此即,錯之所祖效,非錯剙意也。”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美成深遠之致,不及歐晁秦,唯言情體物,窮極工巧,故不失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創調之才多,創意之才少耳。”郭沫若在《鼎》中寫道:“文學家在自己的作品的創意和風格上,應該充分地表現出自己的個性。”
在英文中,“創意”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如“creative”意為創造性的、有創造力的、創作的、產生的、引起的,引申為“創意”。而最有代表性、最普遍使用的詞是“idea”,意為思想、概念、意見、主義、念頭、打算、計劃、想象、模糊的想法、理想、觀念。
“創意”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作為名詞的“創意”是指新巧的構思和創造性的意念,作為動詞的“創意”是指從無到有產生新意念的思維過程。創意的本質是建立新關系,并起到橋梁作用。
案例學習8
瓜果書
創意具有突發性、形象性、自由性和不成熟性的特征。
1.創意的突發性
創意的突發性不僅指創意不能預期,且常常會伴隨突如其來的靈感;同時還指它的突變性,即創意是一種突變式的思維飛躍,是感性或靈感迅速升華為理性認識,也就是想法、意念。
2.創意的形象性
創意并非來源于語言,而是來源于視覺符號或是表象之上。創意產生時的思維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維,思維元素則是表象的記憶。
3.創意的自由性
從創意思維的產生來看,它是靈活的、多路的、全方位的,并且具有充分的自由性。創意的選擇也是自由開放的,創意的提出者甚至能由著自己的意愿去思考自己愿意做的事。
4.創意的不成熟性
創意不能等同于創造性思維的最終產物,因為創意是靈感或經驗,它與創新設計方案之間還有思維存在。
創意對創新具有始動功能,由創意起始才能進入更深層的創新過程。如果沒有創意,創新也就不存在了。創意有啟示功能,一個創意可以對自己、他人證明每一個人都具有創新力。另外,創意也具有延伸功能。
1.始動功能
由創意起始才能進入更深入的創新過程。假如沒有創意,創新也就不存在了。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企業不僅需要科技創新支撐,也需要觀念創新等支撐。創意正是為創新提供了新觀念、新理念、新思維、新方法。
2.啟示功能
創意可以證明每一個人都具有創造力。現在市售的創新類書籍大多是關于理論、技法、成功案例之類。為什么不能把創意匯集成書,讓讀者從他人的創意中得到啟示并產生自己的創意呢?創意本身就是思維碰撞的產物,沒有開放包容的心態就不會有好創意。
3.延伸功能
創意產生設想,創造把設想物化為有形的新產品,創業則是利用新產品開創新事業,創效是憑借事業創立更好的績效,將這些綜合在一起就是創新。
三、創造是什么
在《辭海》中,“創造”被解釋為:“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在《現代漢語詞典》里“創造”被解釋為:“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論、做出新的成績或東西。”《韋氏大詞典》對“創造”的解釋為:“賦予存在之意、具有無中生有或首創的性質”。因此,“創造”是指能先于他人,見人之所未見,思人之所未思,行人之所未行,從而獲得新發現、新發明、新突破。在學術界,大多數人認為“創造”是指將兩個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聯系起來,想出新的方法,創建新的理論。
創造的類型很多,我們可以按創造性的大小、創造的內容、創造的過程等標準對其進行分類。
1.按創造性的大小分類
根據創造性的大小將創造分為“首創”和“改進”。
(1)首創。“首創”通常是指歷史中出現的重大發明和創造,如我國的“四大發明”、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愛迪生發明白熾燈等。首創是屬于少數人的。
(2)改進。“改進”通常是指人們在理解和把握某些理論與技術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條件加以吸收和利用,再創造出大量具有社會價值的新事物,如技術革新、產品升級換代等。改進是較為常見的創造。
2.按創造的內容不同分類
根據創造的內容不同可以將創造分為物質財富的創造、精神財富的創造和社會組織的創造等。
(1)物質財富的創造。指創造的成果是物質領域的事物。如橋梁、衛星、新產品等。
(2)精神財富的創造。指創造的成果是精神領域的事物,如小說家創作一本小說。
(3)社會組織的創造。指為了一定目的,從社會和微觀等方面建立新的組織機構,如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公司制度等。
3.按創造過程的表現形式分類
按照創造過程的表現形式將創造分為科學研究、技術發明和藝術創作等。
(1)科學研究。科學研究是指在科學領域,利用科研手段和裝備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運動規律進行調查、實驗等一系列活動。科學研究為創造發明新產品和新技術提供理論依據,它的基本任務就是探索、認識未知,這都需要高度的創造性,科學的創造也稱發現。如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與美國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的獲獎理由就是“發現測量和操控單個量子系統的突破性實驗方法”。
(2)技術發明。技術發明是指在技術領域的實踐,發明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新工藝、新方法。機器設備、儀表裝備及有關制造工藝、生產流程和檢測控制方法的創新和改造,均屬于技術發明,也同樣需要高度的創造性。如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美國科學家維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高錕的獲獎理由是“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于光學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另外兩位科學家的獲獎理由是“發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傳感器”。
(3)藝術創作。藝術創作是指藝術家以一定的世界觀為指導,運用一定的創作方法,通過對現實生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加工、提煉生活素材,塑造藝術形象,創作藝術作品的創造性勞動。如畫家列賓在涅瓦河畔遇見一群衣衫襤褸的纖夫,并由此產生創作《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的靈感。
創造的主體,也稱為創造者,一般是指進行創造的國家、團體或個人,人們會基于各種不同的原因進行創造。如想要一種新的食物而創造一種新的烹調方法、想要一種新的服裝而進行服裝設計、想寫一本小說而進行寫作、想要開發一種新產品而進行產品開發、想要改變不良組織結構而進行組織創新等等,因此,歸根結底,人們的創造是為了滿足需要。正是因為有了創造性的需求,才會產生進行創造的動機,并投入一定的資源進行創造。人們經過努力,達到目的,就會感到滿足,但是,人們不會總是感到滿足,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條件的變化,會產生新的創造性需求,進行新的創造。
案例學習9
無線電熨斗的產生
四、創業是什么
創業,在《新華字典》里的定義是“開創事業”。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創業引起各國學者持續關注,但多數創業研究只專注于創業的某個方面,如創業環境、創業過程、創業資源、創業者特質或創業政策等,因此,如何給創業下定義,如何界定創業的內涵和范圍等,學界至今仍然未能給出清晰的框架。實際上,創業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它涉及多個學科、多層面,研究的學科包括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和歷史學等。
在英語中,“創業”有兩種表達方式:entrepreneurship和enterprise。其中,entrepreneurship意為“企業家、企業家精神、創業精神”;enterprise意為“企業,事業,(尤指可獲利的)艱巨的計劃”。據此,創業可視為創立企業的過程,其意集中在經濟活動與財富增長方面。《辭海》對創業的定義為:“創立基業。”這里的“基業”是指事業的基礎、根基。其含義寬泛,從“創業”這個概念的漢語使用方法來看,主要強調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強調初創的艱辛和困難;二是突出過程的開拓和創新;三是側重于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新的成就和貢獻。
綜上,創業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創業過程由機會發現、機會評價、機會開發和創業結果等組成;它旨在創造出新穎的產品、服務或實現其潛在價值。
創業的本質是一種生活方式,是某一個人或團隊通過尋求機會、整合資源,創造價值和體現價值的過程。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5年提出了“人類需求層次理論”,在這個理論中,他把人的需求按從低到高分成五個層次。
在這個理論中,馬斯洛把“自我實現需求”看作區別于其他四種需求的最高級別。自我實現,也可以叫做“實現自身價值”,是人們充分利用外在和內在條件,發揮自身潛力的心理需求,是一種要把人的潛力發揮到極致的根本欲望。而人們追求成功的動機,正是來源于“自我實現”的需求。
恰恰是追求出類拔萃,追求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不斷激勵創業者戰勝困難、超越自我、沖破逆境,進而體現自身的價值。成功是一種心靈的力量。但為什么有人成功有人失敗呢?
這是因為失敗的人缺乏“目標忠誠”。就是說沒有把自己的精力專注于某個目標。有些人不缺目標,但是卻不能專注于自己確定的目標,就算有再多的聰明才智,也與成功無緣。專注才可以把所有的力量集中在一個目標上。就像馬云說的:“我面前有十只羊而我只能追其中的一只,如果我想十只都追,那最后的結果就是一只也追不到。”
1.創業要素
通常來說,創業的關鍵要素包括創業機會、創業團隊和創業資源。
(1)創業機會
創業機會又叫商業機會或市場機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業機會是指客觀存在于市場交易過程,能夠為他人提供銷售(服務)對象并能夠帶來盈利可能性的市場需求,通常體現為市場中尚未完全滿足的有購買力的消費需要。
(2)創業團隊
創業團隊并不是一群人的簡單組合,而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它要求團隊成員的能力互補,并擁有共同的愿景和價值觀,通過相互信任、自覺合作、積極努力而凝聚在一起,并且團隊成員愿意為共同的目標奉獻自己,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
(3)創業資源
創業資源是指初創企業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需要的特定的資產,包括有形與無形的資產。它是初創企業創立和運營的必要條件,主要表現形式為創業人才、創業資本、創業機會、創業技術和創業管理等。
2.創業的類型
(1)按照創業主體分
勤奮型創業者:這類創業者依靠自身的勤勞進行創業,如便利店、饅頭店、網店等。
智慧型創業者:這類創業者依靠自身的知識和技能創業,如維修、診所、科技類公司等。
關系型創業者:這類創業者依靠家族或者自身的關系進行創業,做大企業的“小伙伴”,如配件、包裝、新品試制等。該類企業雖經營業務單一,但用戶群體穩定。
機會型創業者:這類創業者發現了某個商業機會,為了體現自身價值創業,有時甚至舍棄原來優厚的待遇而創業。
冒險型創業者:這類創業者大有背水一戰的氣勢,勇于承擔風險,為了實現夢想,義無反顧地投身某個具有不確定因素的項目。
(2)按照創業動機分
生存型創業者:這類創業者以生產某種產品來滿足顧客的需求。
主動型創業者:這類創業者大都崇尚自由,自信獨立,不愿受人約束,把創業視為一種生活方式。
被動型創業者:這類創業者大都為外界條件所迫,不得已選擇創業。同時由于沒有退路,往往可以取得很大成功。
變現型創業者:這類創業者本身在某一領域擁有資源,希望通過利用這部分資源創造效益。
(3)中美創業者的區別
中國的創業者80%是生存型創業者,因為他們沒有更好的職業選擇;而美國90%為機會型創業者,因為他們洞察到巨大的商機。中國的創業者總是在尋求改變現狀的方式,而美國的創業者更具有冒險精神。
創業過程包括創業者產生創業想法、創建新企業或開創新事業、獲取回報。
從創業階段來說,可大致劃分為機會識別、資源整合、創辦企業、企業生存和成長四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機會識別。包括創業設想、市場調研、制定創業方案等。
第二階段:資源整合。包括團隊組建、財務融資等。
第三階段:創辦企業。包括產品設計和規劃、財務制度等。
第四階段:企業成長。包括市場拓展、制度完善、股權融資、企業上市等。
五、創意、創造、創新與創業的關系
“創意、創造、創新、創業”這四個詞與學生、高校、企業、政府的成長緊密聯系在一起,它們不僅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內核,也是個人成長的內核。當今社會,每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和發展,都將與這四個“創”緊密相連,這四者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缺一不可。
人人皆有創意,但非人人都能夠把握。當我們捕捉那轉瞬即逝的靈光,用創造的思維、創新的能力和創業的形式賦予其“有形的翅膀”,就有可能創造奇跡。
創意和創新并不僅僅是一字之差,“意”更在于出發點,“新”更注重結果;從需求、產生環境、保障機制、可實現性上來說,創新和創意是不同的。第一,創新與創意在思維方式上不同。創意以形象思維為主,以表象為思維要素。創新則是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把一系列表象概念化,通過邏輯思維,把感性的創意上升為理性的創新。第二,創新與創意在穩定性上不同。創意往往是突發性、突變性、突破性的綜合。創新則是概念化、邏輯化的創造方案,具有相對穩定性。第三,創新來源于創意,但高于創意。創意是創新的前提,創新不僅要有理論支持的目標,還要有發明創造過程和產品檢驗環節。
創造是創新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創新的本質在于創造。創造是一個絕對的概念,它在“首創”或“第一”問題上是絕對的,就其成果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來說具有兩面性,即既有積極的創造也有消極的創造。創新則是一個經濟學范疇,創新必須有收益,且其成果對社會發展必須是積極正面的。因此,創新比創造更強調效果。
從經濟學范疇講,創業主要是指為了創建新企業進行的、以創造價值為目的、以創新方法將各種經濟要素綜合起來,創造新產品或服務從而獲得利潤的一種經濟活動。創業是把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的過程,同時也是創造新價值、開辟新道路的過程。創新可以推動創業持續發展。改革創新是企業活力的源泉,創業者有了較強的創新能力,就會引導企業不斷地創新。因此,創新是創業者的成功之道,企業的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