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1 資產負債表

3.1.1 資產負債表的基本結構

資產負債表是企業對外提供的主要財務報表之一。它是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時點(或者說日期,下同)的財務狀況的會計報表。所謂財務狀況,是指企業在特定時點的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狀況。資產負債表是根據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或稱股東權益,下同)之間的相互關系,按照一定的分類標準和順序,將企業在特定時點的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各項目予以適當排列,并對日常核算中形成的會計數據進行加工、整理后編制而成的。資產負債表旨在報告企業在特定時點所擁有或控制的經濟資源、所承擔的現有義務和所有者對凈資產的要求權。

資產負債表所反映的內容,表現為資產與負債及所有者權益之間的平衡關系,因此,資產負債表又可稱為“平衡表”。從資產負債表的編制原理上講,資產負債表中各項目的金額,基本上是有關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賬戶的余額,因此,資產負債表也就可以稱為“余額表”。類似地,由于資產負債表所反映的內容,事實上是關于企業在某一特定時點的財務狀況,故資產負債表也被稱為“財務狀況表”。表3-1列示的是簡化的ABC公司資產負債表。

表3-1 ABC公司資產負債表

從表3-1列示的ABC公司簡明資產負債表可以看到,企業資產總計與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總計是完全相等的。這種相等關系也叫作平衡關系。從原理上講,這種平衡關系可以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為資金來源與資金運用之間的平衡。企業是一個法人組織。企業的任何一筆資金,總有一定的來源。從大的方面來看,企業資金的來源無外乎兩條途徑:一是來源于股東的資金,二是來源于債權人的資金。來源于股東的資金,既包括初始投資,如實收資本,也包括直接或間接的追加投資,如留存收益。來源于債權人的資金,既包括企業從銀行等金融機構借入的資金,如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也包括在交易活動中形成的各種債務,如應付賬款、應交稅費和應付職工薪酬等。與此同時,企業的任何一筆資金,無論來源多么不同,在進入企業之后,總是以一定的形式存在著,這就是資金的運用。對于絕大多數企業來講,資金運用的兩個基本方面是現金、應收賬款和存貨等流動資產和房屋、機器及設備等固定資產。此外,還可能有各種投資和無形資產等。總之,會計的基本平衡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可以解釋為:企業來源于股東和債權人的每一筆資金,都以一定的形態存在著,有來源就有運用;換言之,企業運用在資產上的任何一筆資金,總有其來源,不是來源于股東就是來源于債權人。

資產與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的平衡關系的第二種解釋,是企業擁有的經濟資源與相關利益人對企業的索取權之間的平衡。資產負債表左邊列示的資產是資產負債表日企業擁有的經濟資源,右邊列示的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是資產負債表日債權人和股東對企業的索取權。以靜態的觀點來看,企業擁有的經濟資源,在扣除負債(即債權人對企業的索取權)之后,便是股東對企業的索取權。在表3-1中,ABC公司在20××年12月31日的資產,即企業在該日擁有的經濟資源總計是38117676元,負債即債權人對企業的索取權是18178028元,則股東權益即股東對企業的索取權為兩者之差,即19939648元(38117676-18178028)。但是,從動態的觀點看,股東權益即股東對企業的索取權可能大于或小于資產與負債之差。例如,一家優秀的公司,在實際出售時資產的售價可能遠遠高于其賬面價值,而負債即債權人對企業的索取權通常是固定的,因而資產變現金額與需要償還的負債之差,就會遠遠高于賬面股東權益。與此相反,一家失敗的公司,在破產清算時,資產的變現金額往往遠遠低于其賬面價值,故資產變現金額與需要償還的負債之差,就會遠遠低于賬面股東權益。這些情況表明,賬面股東權益數字,僅僅是賬面意義上的股東對企業的索取權。企業擁有的經濟資源與相關利益人對企業的索取權之間的平衡關系事實上具有不確定性。因此,以這種平衡關系來解釋資產與負債及所有者權益之間的平衡,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終極意義上的索取,只有在企業清算時才成為現實,這與持續經營假設是不一致的。

資產負債表數據能夠揭示的只是在資產負債表日的企業財務狀況,即靜態的財務狀況,而不能揭示這種靜態狀況是怎么形成的。因此,欲了解企業的廣義財務情況,還要依賴于后面將要介紹的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

表3-1中的資產負債表的格式是賬戶式的。賬戶式的資產負債表,左邊列示資產,右邊列示負債和所有者權益。資產負債表的格式也可以是報告式的。報告式的資產負債表,上邊列示資產,中間列示負債,最下邊列示所有者權益。

3.1.2 資產負債表的項目分類

如前所述,資產負債表反映的是企業在某一特定時點的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狀況。就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而言,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的具體種類往往紛繁復雜,因此,如果不對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進行適當分類,而是直接在資產負債表上反映所有具體要素內容,資產負債表將會十分累贅。例如,一個大型商業零售企業,其擁有的庫存商品的具體品種往往數以萬計。顯然,將各種存貨的具體情況都在資產負債表上加以反映是不現實的——資產負債表不能那么雜亂;而且也是不必要的——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并不需要如此具體的會計信息。

根據重要性原則,資產負債表項目分類的基本要求應該是,既充分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重要信息,又便于財務報表閱讀者的閱讀與理解。也就是說,財務狀況的重要方面,必須加以充分表達,但又不能事無巨細。報表信息過于瑣細,不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閱讀和理解。資產負債表項目分類應該做到:同一項目(類別)中的各構成要素,在重要的方面彼此相似;不同項目(類別)在重要的方面彼此有別。例如,制造業企業的原材料、半成品和產成品等,以及商業企業的庫存商品等,無論它們的物質形態等方面有多大的差異性,但由于它們都是企業生產經營的對象,因而都歸于存貨。類似地,房屋、建筑物及機器設備等,無論其具體的功能等方面有多大差異,但由于它們都是企業生產經營的手段或曰工具,且經久耐用,因而都歸于固定資產。資產負債表項目的區分,主要看重的也不是它們的外在形式,而是依據它們的內容實質。例如,存貨區別于固定資產,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它們在企業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對于房地產開發企業,已建成但尚未出售的房屋是存貨,而對于購買房屋并將其作為生產經營或辦公用房的企業,房屋便是固定資產。

各國資產負債表的項目分類和列報方式可能不盡一致,其原因在于各國商業實踐中形成的不同習慣和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不同要求。但是,通行的做法是按照流動性進行分類和列報,即資產和負債都區分為流動性項目和非流動性項目,且將流動性項目列在前面,將非流動性項目列在后面。這樣做的主要考慮是,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在閱讀和分析資產負債表時,一般首先關注企業的流動性方面,即關注企業短期資產的周轉效率和短期負債的償還能力,然后再關注企業長期資產的狀況和長期負債的償還能力等。

根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的規定,資產和負債應當按照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分別列示。金融企業等銷售產品或提供服務不具有明顯可識別營業周期的企業,其各項資產或負債按照流動性列示能夠提供可靠且更相關信息的,可以按照其流動性順序列示。從事多種經營的企業,其部分資產或負債按照流動和非流動列報、其他部分資產或負債按照流動性列示能夠提供可靠且更相關信息的,可以采用混合的列報方式。

資產滿足下列條件之一時,應當歸為流動資產:(1)預計在一個正常營業周期[4]中變現、出售或耗用;(2)主要為交易目的而持有;(3)預計在資產負債表日起一年內變現;(4)自資產負債表日起一年內,交換其他資產或清償負債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流動資產以外的資產應當歸為非流動資產,并應按其性質分類列示。

按照規定,負債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的,應當歸為流動負債:(1)預計在一個正常營業周期中清償;(2)主要為交易目的而持有;(3)自資產負債表日起一年內到期應予以清償;(4)企業無權自主地將清償推遲至資產負債表日后一年以上。流動負債以外的負債應當歸為非流動負債,并應按其性質分類列示。對于在資產負債表日起一年內到期的負債,企業預計能夠自主地將清償義務展期至資產負債表日后一年以上的,應當歸為非流動負債;不能自主地將清償義務展期的,即使在資產負債表日后、財務報告批準報出日前簽訂了重新安排清償計劃協議,該項負債仍應當歸類為流動負債。此外,企業在資產負債表日或之前違反了長期借款協議,導致貸款人可隨時要求清償的負債,應當歸類為流動負債。貸款人在資產負債表日或之前同意提供在資產負債表日后一年以上的寬限期,在此期限內企業能夠改正違約行為,且貸款人不能要求隨時清償的,該項負債應當歸類為非流動負債。

企業對資產和負債進行流動性分類時,應當采用相同的正常營業周期。企業正常營業周期中的經營性負債項目即使在資產負債表日后超過一年才予清償的,仍應當劃分為流動負債。經營性負債項目包括應付賬款、應付職工薪酬等,這些項目屬于企業正常營業周期中使用的營運資金的一部分。

復習與思考 資產負債表項目分類中如何區分流動性項目與非流動性項目?

3.1.3 資產類項目

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其中,“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包括購買、生產、建造行為或其他交易或者事項;“由企業擁有或控制”,是指企業享有某項資源的所有權,或者雖然不享有某項資源的所有權,但該資源能為企業所控制;“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是指直接或者間接導致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流入企業的潛力。符合上述資產定義的資源,只有在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時,才能確認為資產:(1)與該資源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2)該資源的成本或者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符合資產定義和資產確認條件的項目,應當列入資產負債表;符合資產定義、但不符合資產確認條件的項目,不應當列入資產負債表。

按照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的規定,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至少應當單獨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項目:(1)貨幣資金;(2)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3)應收款項;(4)預付款項;(5)存貨;(6)被劃分為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及被劃分為持有待售的處置組中的資產;(7)可供出售金融資產;(8)持有至到期投資;(9)長期股權投資;(10)投資性房地產;(11)固定資產;(12)生物資產;(13)無形資產;(14)遞延所得稅資產。

1.貨幣資金

貨幣資金是指可以立即用于支付的資金,主要包括現金(鈔)、銀行存款及其他貨幣資金。企業持有的、個人或外單位開出的可立即向銀行兌現的即期或到期支票、銀行本票、銀行匯票、旅行支票等,通常也視同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則是指出于某種特定目的的存款,如外埠存款、信用證保證金存款、存出投資款等以及在途貨幣資金。然而,那些原本屬于貨幣資金,但在資產負債表日已經失去了貨幣資金特征的資產項目,則應該將其從貨幣資金項目中排除,如被凍結的銀行存款等。

2.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5]

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包括:(1)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第十九條的規定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2)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第二十條的規定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3)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會計》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在初始確認或后續計量時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

3.應收款項

應收款項是指各種應收而未收的結算款項,主要包括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和其他應收款等。其中,應收賬款是指一般商業信用銷售過程中所形成的客戶欠企業的購貨款;應收票據是指在票據結算方式下所形成的客戶欠企業的購貨款或其他款項;其他應收款是指客戶以外的其他單位或個人所欠企業的款項。

4.預付款項

預付款項是指在采購貨物或接受服務之前預先支付給供應商的款項。

5.存貨

存貨是指企業在日常活動中持有的以備出售的產成品或商品、處于生產過程中的在產品、在生產過程或提供勞務過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存貨同時滿足下列兩個條件時才能予以確認:(1)與該存貨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2)該存貨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6.被劃分為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及被劃分為持有待售的處置組中的資產

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非流動資產應當劃分為持有待售:一是企業已經就處置該非流動資產做出決議;二是企業已經與受讓方簽訂了不可撤銷的轉讓協議;三是該項轉讓將在一年內完成。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包括單項資產和處置組。被劃分為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應當歸類為流動資產。

7.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通常是指企業初始確認時即被指定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資產,以及沒有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的金融資產。

8.持有至到期投資

持有至到期投資是指企業購買的準備持有至到期的投資。也就是說,企業在購買這些投資之后,并不準備在投資到期之前出售,而是準備在投資到期之后收回投資本金和投資收益。

9.長期股權投資

長期股權投資是指企業長期持有的其他企業的股權,包括以現金支付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以發行權益性證券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投資者投入的長期股權投資、通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通過債務重組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及企業合并形成的長期股權投資。

10.投資性房地產

投資性房地產是指為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或兩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產,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權、持有并準備增值后轉讓的土地使用權及已出租的建筑物。

11.固定資產

固定資產是指同時具備下列特征的有形資產:(1)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壽命超過一個會計年度。這里所稱的使用壽命,是指企業使用固定資產的預計期間,或者該固定資產所能生產產品或提供勞務的數量。固定資產只有當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時,才能予以確認:(1)與該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2)該固定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12.生物資產

生物資產是指有生命的動物和植物,包括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及公益性生物資產。消耗性生物資產,是指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將來收獲為農產品的生物資產,包括生長中的大田作物、蔬菜、用材林以及存欄待售的牲畜等。生產性生物資產,是指為產出農產品、提供勞務或出租等目的而持有的生物資產,包括經濟林、薪炭林、產畜和役畜等。公益性生物資產,是指以防護、環境保護為主要目的的生物資產,包括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等。

13.無形資產

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主要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及著作權等。這里所稱的可辨認,是指:(1)能夠從企業中分離或者劃分出來,并能單獨或者與相關合同、資產或負債一起,用于出售、轉移、授予許可、租賃或者交換;(2)源自合同性權利或其他法定權利,無論這些權利是否可以從企業或其他權利和義務中轉移或者分離。無形資產在同時滿足下列條件時,才能予以確認:(1)與該無形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能夠流入企業;(2)該無形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14.遞延所得稅資產

遞延所得稅資產是指因暫時性差異導致的應交所得稅大于所得稅費用之差額。

需要說明的是,根據2017年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金融資產分別列示為“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和“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收益的金融資產”。因此,已經執行2017年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的企業(首先執行新修訂準則的是上市公司,下同),就不再列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持有至到期投資”;原“被劃分為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及被劃分為持有待售的處置組中的資產”,更名為“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或持有待售的處置組中的資產”。

3.1.4 負債類項目

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所謂現時義務,是指企業在現行條件下已承擔的義務。未來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義務,不屬于現時義務,不應當確認為負債。符合上述負債定義的義務,在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時,才能確認為負債:(1)與該義務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出企業;(2)未來流出的經濟利益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按照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的規定,資產負債表中的負債至少應當單獨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項目:(1)短期借款;(2)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3)應付款項;(4)預收款項;(5)應付職工薪酬;(6)應交稅費;(7)被劃分為持有待售的處置組中的負債;(8)長期借款;(9)長期應付款;(10)應付債券;(11)預計負債;(12)遞延所得稅負債。

1.短期借款

短期借款是指從銀行等金融機構借入的、償還期限短于一年(含一年)的借款,主要包括一般的經營周轉借款、票據貼現借款、應收賬款或存貨抵押借款等。

2.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6]

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包括交易性金融負債和直接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

3.應付款項

應付款項是指各種應付而未付的結算款項,主要包括應付賬款、應付票據、應付股利、其他應付款等。其中,應付賬款是指一般商業信用形式下的采購業務所形成的對供應商的欠款;應付票據是指票據(包括商業承兌票據和銀行承兌票據)結算方式下形成的對供應商的欠款。

4.預收款項

預收款項是指提供商品或勞務之前從采購方收取的款項。

5.應付職工薪酬

應付職工薪酬是指應付而尚未支付給職工的薪酬。職工薪酬,是指企業為獲得職工提供的服務或解除勞動關系而給予的各種形式的報酬或補償。職工薪酬包括短期薪酬、離職后福利、辭退福利和其他長期職工福利。企業提供給職工配偶、子女、受贍養人、已故員工遺屬及其他受益人等的福利,也屬于職工薪酬。

6.應交稅費

應交稅費是指應交而未交的各種稅款,主要包括應交增值稅和應交所得稅等。

7.被劃分為持有待售的處置組中的負債

被劃分為持有待售處置組中的負債,是指按轉讓協議約定隨處置組一并轉讓并已轉入持有待售明細科目的負債。

已經執行2017年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的企業,應列示為“持有待售的處置組中的負債”。

8.長期借款

長期借款是指從銀行等金融機構或其他單位借入的、償還期限長于一年的借款。在資產負債表上反映的長期借款,有可能既包括借款本金,也包括應計利息。是否包括利息,則取決于長期借款的利息結付方式。

9.長期應付款

長期應付款是指各種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應付而未付的款項,主要包括應付引進設備款、融資租賃應付款等。

10.應付債券

應付債券是指企業發行的一年期以上的債券本金及應計利息。

11.預計負債

預計負債是指滿足以下條件的、與或有事項相關的義務。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預計負債應當按照履行相關現時義務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計數進行初始計量。所謂或有事項,是指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其結果須由某些未來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才能決定的不確定事項。

12.遞延所得稅負債

遞延所得稅負債是指因暫時性差異導致的應交所得稅小于所得稅費用之差額。

3.1.5 所有者權益類項目

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權益。公司的所有者權益又稱為股東權益。所有者權益的來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資本、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留存收益等。所謂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是指不應計入當期損益、但會導致所有者權益發生增減變動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利得或損失。其中,利得是指由企業非日常活動所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入;損失是指由企業非日常活動所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出。

按照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的規定,資產負債表中的所有者權益至少應當單獨列示反映下列信息的項目:(1)實收資本(或股本);(2)資本公積;(3)盈余公積;(4)未分配利潤。在合并資產負債表中,應當在所有者權益類單獨列示少數股東權益。

1.實收資本或股本

實收資本是指非股份公司制企業投資人的投入資本;股本是指股份公司的投資人購買公司股票所交款項中相當于所購股票的面值部分。

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股東以購買股票(股份)的方式出資。根據《公司法》,股東按股份比例分享公司利益和承擔公司義務。因此,當股東以超過股票面額的價格購買股票時,股東實際繳入企業的資本將區分為兩個部分分別反映:實繳資本中相當于股票面額的部分記為“股本”,而實繳資本超過股票面額的部分則記入“資本公積”。

2.資本公積

資本公積是指來源于盈利之外的公共性的資本積累,主要包括股票發行溢價、法定財產重估增值、接受捐贈的資產價值等。所謂公共性的資本積累,就是指這部分權益屬于公司所有股東的共同權益。

3.盈余公積

盈余公積是指企業按法規要求或自身發展需要從稅后凈利潤中提取的利潤積累。

4.未分配利潤

未分配利潤是指企業歷年已實現利潤中留于以后年度分配或待分配的部分。未分配利潤與盈余公積不同:盈余公積是確定留存于公司的利潤,即決定用于積累而不支付給股東的利潤;未分配利潤則是尚未確定究竟是留存公司還是支付給股東的利潤,即待分配利潤。從這一意義上講,公司有著更多的未分配利潤時,其財務的靈活性就更大些。

人們往往認為,留存收益和未分配利潤數額越大,公司積累的現金就越充裕。其實,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誤解。誠然,留存收益和未分配利潤與公司現金積累之間是有一定的聯系,但卻不是簡單的對應關系。一家公司可能有很豐厚的留存收益和/或未分配利潤,但與此同時,現金緊缺。這是因為,即便在留存利潤的那一時點有著相對應的現金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現金或許已經被投資于長期資產,或運用于現金以外的流動資產,或償還債務或支付股利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克苏市| 哈密市| 大连市| 宝山区| 怀集县| 祁门县| 云梦县| 红安县| 鹿邑县| 合川市| 普安县| 平安县| 丰台区| 体育| 青龙| 射洪县| 双流县| 兴仁县| 河南省| 拉萨市| 白朗县| 文山县| 凤凰县| 横峰县| 龙游县| 香河县| 章丘市| 吐鲁番市| 延津县| 文水县| 盈江县| 陆川县| 葫芦岛市| 沾益县| 石阡县| 同江市| 南漳县| 白银市| 松阳县| 理塘县| 子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