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國家發展戰略與宏觀政策(上下冊)作者名: 徐憲平等本章字數: 3797字更新時間: 2019-12-27 16:49:07
序二
改革開放40年,得益于思想解放所釋放出的動人心魄的力量,我們親歷了人類經濟史上的一個奇跡。1978—2017年,中國按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的經濟總量增長了近35倍,占全球經濟的比重從微不足道的1.8%上升到2017年的14.8%,超過7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一個在過去150年一直在苦苦探索如何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再度開啟“工業化”的偉大征程,最終在改革開放這40年修成正果,建成了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和產業集群。與此同時,我們見證了一個全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階層的崛起,他們的消費需求正引領著全球經濟重心的傾斜和產業格局的變遷……
波瀾壯闊的40年,時光流逝中一定有些恒常不變的東西。中國的改革設計者和各個領域的踐行者們不囿于陳規俗見的約束,創造了大量獨具中國特色的實踐經驗。如何仔細梳理中國發展經驗,總結中國發展道路并探索中國模式是否具有更多的普適性,這些問題不僅在政策界,而且在學術界,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怎樣解釋中國經濟奇跡已成為發展經濟學里一個最令人目眩神迷的問題。
關于中國經濟奇跡一個廣為接受的解釋是,改革開放40年,通過政府頂層設計和對外開放,同時激發自下而上的活力,我們積極參加全球產業鏈的分工布局;與此同時,中國龐大的人口和全球化市場令制造業能快速崛起并擴張,涵蓋諸多領域的制造業集群不斷涌現,這一切使得大規模生產和產業的崛起在中國成為可能;中國的高速增長還得益于政府積極制定長遠發展戰略并貫徹實施發展戰略的出色能力——政府制定并實施不會受到利益集團掣肘的長遠發展計劃,并利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
過去40年,我們看到了政府和自由市場的有效結合。政府通過國家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具體規劃的執行,主導以基礎設施為代表的公共產品和具有顯著外部好處的活動(如教育、醫療和科研投資等),同時鼓勵市場在資源配置上扮演重要乃至主導作用。以此形成的混合經濟帶來了持續40年的高速發展。用描述經濟增長的索羅模型(Solow’s Model)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國家戰略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發揮的重要作用。經濟學家羅伯特·索羅在資本和勞動力之外,加入了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這一變量去解釋經濟增長。三者的不同組合,不僅告訴人們經濟增長的來源,也揭示了不同增長模式因三者的不同側重所呈現出的差異性。
在中國快速推進工業化進程早期資金嚴重缺乏時,國家發展戰略的制定與實施聚焦于將稀缺的資金聚集起來,投入國家重點扶持行業,助力產業發展;地方政府創造性地把土地和城市的未來收益“證券化”,以房地產投資和城鎮化推進來促進經濟增長……這一切都有助于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本的形成。國家發展戰略對教育、醫療等領域的規劃和引領性的投資,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中國出現的人口紅利,為經濟發展提供推進工業化進程的勞動力。國家發展戰略對大規模提高教育水平和對重大科研項目的投資,經過數十年的努力,漸成氣候,對中國經濟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開放前30年,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年均增速達到4%左右,為經濟高速增長提供了強大的動能。
國家發展戰略對經濟的影響也反映在對企業的影響上,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往往根據國家規劃的發展目標調整其商業戰略以抓住規劃帶來的投資機遇。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在商品市場與公平競爭所需要素都不具備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國家發展戰略對于中國市場經濟體系的形成和經濟的高速增長更是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對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及它們對經濟的復雜作用卻缺乏一個更為系統、理性的認識。這一方面反映為人們對政府所起的作用缺乏足夠的認知;另一方面,在市場失靈或是經濟遇到大的挑戰時又習慣性地產生對市場極大的質疑,從而過度強調政府對經濟生活干預之手的重要性。人們通常難以認識到國家發展戰略所發揮的強大作用,部分原因在于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領域,人們對其知之甚少。令人興奮的是徐憲平教授對本書的著述將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這一領域。而市場圍繞價格這個核心信號,調動各種分散的活動和個別決策,產生的影響更顯而易見,也容易理解。但是,一旦市場失靈,政府就會發揮關鍵作用。但是,政府的作用并不在于強勢主導經濟發展,擠占市場應該發揮的作用。事實上,中國發展模式提供了具有強大說服力的證據告訴我們,對于一個經濟亟待騰飛的國家而言,政府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建立市場體系,創造市場能夠有效運行的前提條件,包括受尊重的私有財產、有效的金融、能夠順利流動的勞動力等。這一切,再加上科學和知識的進步以及基礎設施方面投資的不斷增長,為經濟和社會繁榮提供了現實可行的機會。因此,國家發展戰略能否與市場有效結合,決定了一個經濟體是繁榮昌盛還是積貧積弱。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表明,若想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富裕,一個高效、強力且反應迅速的政府非常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發展路徑提供了一個國家發展戰略與經濟政策有效結合從而推動經濟發展的范例。
必須指出,國家發展戰略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并非一成不變。在中國迅速推動工業化的進程中,國家發展戰略的側重點是放在如何更好地動員諸如資金、能源和勞動力這樣的生產要素,從而實現大規模投資和完整產業體系的形成上。在中國經濟進入新時代后,國家發展戰略的側重點應該轉向如何更好地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來。我們必須認識到,促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很多因素是一次性的。在享受了多年的人口紅利之后,我們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在加劇,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不復存在;長期的高投資帶來大面積的產能過剩和企業高杠桿,未來繼續維持高投資率變得越來越困難;地方政府之間的經濟績效競賽極大地激發了地方政府投資的熱情,但增長主義傾向也帶來大量的低效投資和龐大的地方政府債務;適度“金融壓抑”政策有助于迅速實現工業化,但也帶來金融中介服務低效、覆蓋面窄、結構不合理等痼疾,正制約著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房地產曾極大地促進了投資拉動的中國經濟,并為地方政府財力的擴大創造了條件,但“土地財政”和高房價也在很大程度上綁架了中國經濟,制約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實現;扭曲的公司治理模式模糊了企業經營的真實目標,企業缺乏創新商業模式和價值創造的動機與能力……
中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一系列結構性問題的出現和發酵,嚴重挑戰了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的包容性成長。中國政府提出經濟需要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這一過程中,我們急需改變在過去40年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形成的認知和思維定勢,充分理解經濟發展的階段性,把國家發展戰略與經濟政策的側重點放在尋找和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解決實現高質量發展所需克服的關鍵問題上。
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政府與市場的有效結合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需要根據戰略發展目標不斷進行動態規劃。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們需要活躍的自由市場,同時也需要高效的政府和國家發展戰略。步入新時代的中國經濟的關鍵詞在于知識、技術、創新、研發、企業家精神、包容性成長、綠色和共享等,而促成這些元素出現的國家發展戰略與經濟政策變得更為重要。
感謝徐憲平教授,會同他由志向、興趣而聚集的團隊,結合參與國家發展戰略與宏觀政策制定的豐富經驗和深刻思考完成《國家發展戰略與宏觀政策》一書的著述。13篇55章的皇皇巨著,涉獵廣深,全景描述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和中國進入發展新時代的國家發展戰略與宏觀經濟政策,更提供了大量思考,幫助我們理解政府與市場的辯證關系。仔細閱讀全書,結合過去幾年與憲平教授無數次的交流和討論,我有三點體會。
其一,全書對國家發展戰略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做了非常詳盡的論述。通過對不同發展階段戰略目標的確定、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以及實施效果的討論,讀者不僅能夠理解國家發展戰略是中國發展模式的一個重要特色,而且對國家發展戰略以什么樣的方式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將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本書對了解中國國情和理解中國發展模式有重要價值,講述的是真正的中國故事。
其二,雖然強調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性,但是透過全書的宏大架構和詳盡分析,讀者能感受到憲平教授對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之間辯證關系的深度思考。強調國家發展戰略與宏觀政策對經濟、社會、生活不同層面的影響以及對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性,全書傳遞出一個強烈的信號,我們必須拋棄對政府和市場所做的簡單的二元對立,我們需要更建設性地思考如何提高政府的效率,并如何通過進一步的改革開放來實現它。
其三,雖然篇幅宏大,但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作者論述背后嚴謹的邏輯推理和實證證據。這不是狹隘的經驗分享,也不是教條式的灌輸,而是建立在科學理性分析基礎上,對那些穿透時間、具有普適性的規律的認知。中國經濟進入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后,國家發展戰略在內涵和對經濟社會影響的方式上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本書建立在科學理性基礎上的分析,讓我們能夠對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國家發展戰略可能出現的演化形成判斷。
雖然討論的主題是國家發展戰略與宏觀政策,但本書在理論層面上聚焦的是如何理解政府與市場之間的有效結合。這個切入角度,不僅幫助我們理解中國改革開放40年何以能夠獲得巨大成功,也啟發我們去思考在改革再啟程之際,我們如何以更高效的政府而非更多的政府介入,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徐憲平教授集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者、學者和思考者于一身,是完成這一著述最適合的人選。我向讀者誠摯地推薦這本了解中國故事的集大成之作。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