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2005年是鄭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自1904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發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一文以來,史學界對鄭和遠航的研究亦已歷百年之久。在這一百年中,研究成果層出不窮,成績斐然,鄭和遠航中許多原本復雜難明的問題逐步得到澄清,為更加客觀、科學地認識這次遠航提供了可能。本文擬就鄭和研究中幾個引人注目、眾說紛紜的問題進行簡單梳理,并對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的理解。
一 鄭和其人
鄭和下西洋的事跡早已為人所知,但鄭和其人的許多情況則直到近代才搞清楚。因為史料中缺乏明確的記載,鄭和的生卒年一度難以確認。鄭鶴聲在《鄭和年表》中認為,鄭和出生于洪武四年(1371)[734];又在《鄭和下西洋史事新證》一文中,以新發現的史料《非幻庵香火圣像記》有力地論證了鄭和于宣德八年(1433)逝世于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澤科德)解決了鄭和生卒年的問題[735]。這一觀點在學界得到了較為廣泛的認可。
袁嘉谷1913年發現的“昆陽(今晉寧)馬哈只墓碑”,是考證鄭和家世的重要史料。碑文撰于永樂三年,作者是當時任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士的李至剛。碑文中稱,鄭和的曾祖父為拜顏,祖父為馬哈只。這里的“哈只”是“巡禮人”的意思。按照回教慣例,只有曾到過天方朝圣的人才可以稱為哈只,類似漢語中的“師尊”。鄭和的父親生有二子,長子文銘,次子即和,女四人。鄭和是在明軍攻占云南梁王政權時被閹入宮的,朱元璋把他賜予燕王朱棣為侍童,以后靖難之役中,他因在鄭村壩(今北京東郊之東壩村)立下戰功而被賜鄭姓,遂以鄭和之名傳世。據史料記載,鄭和三下西洋之前曾返鄉祭掃祖先,并收養其兄子旸為后裔,至今已歷二十余世,并在南京、云南及泰國等地均留有后裔。
1937年,李鴻祥將軍發現了云南玉溪的《鄭和家譜》,后李士厚又先后發現并考證了南京《鄭和家譜首序》及云南巍山的《賽典赤家譜》,前者把鄭和的家世上溯到十一世祖西域布哈剌國王所非爾,后者則上溯到三十七世祖阿拉伯伊斯蘭領袖穆罕默德。根據這幾種史料的記載,鄭和上推六世為賽典赤瞻思丁。賽典赤瞻思丁于成吉思汗西征時迎降,封達魯花赤,后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追封為咸陽王,其子孫世代在云南為官,《元史》有傳。鄭和祖父米的納受封為滇陽侯,其父米里金襲封在昆陽住家。這說明鄭和具有貴族身份。
鄭和的宗教信仰也是為研究者們廣泛關注、論述頗多的問題之一。從當前的研究狀況來看,鄭和的宗教信仰相當復雜,很可能因為航海活動的需要,他對伊斯蘭教、佛教乃至媽祖信仰都不排斥,而是采取一種兼容并包的態度。
首先從家世來看,鄭和明顯具有伊斯蘭教背景。鄭氏先祖均為穆斯林,鄭和的祖父、父親是曾到天方朝圣的虔誠教徒。此外,現在仍然存世的《西安大清真寺記》碑中,提及第四次也就是永樂十一年(1413)下西洋時,鄭和專程至寺行香,并請掌教哈三共同出海。在第五次即永樂十五年(1417)下西洋時,鄭和也曾到泉州靈山回教先賢墓行香,并在清真寺祈求平安,其行香碑碑文稱:“欽差總兵太監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干,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靈圣庇佑。”
鄭和在下西洋過程中,也多次參拜天妃,祈求平安,說明他對道教信仰也不排斥。天妃即媽祖,姓林,宋都巡檢林愿第六女。傳說“始生而地變紫,有祥光異香”,后來成為濱海居民信奉的重要神靈。鄭和遠航過程中所立的福建長樂“天妃靈應碑”、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碑”等均為鄭和崇拜天妃的證據。明人張燮記曰:“永樂間,內官鄭和有西洋之役,各上靈跡,命修祠宇。己丑,加封‘弘仁普濟護國庇民明著天妃’,自是遣官致祭,歲以為常。冊使奉命島外,亦明祀惟謹。”[736]
同時,鄭和也深受佛教信仰的影響。最為明顯的證據是鄭和自稱奉佛,并有法名。《優婆塞戒經》卷七后所附《題記》中,鄭和自稱“大明國奉佛信官內官監太監鄭和,法稱速南吒釋,即福吉祥”[737]。此外,鄭和還多次施財刊印《大藏尊經》等佛教經典。
鄭和為什么被稱為“三寶”或“三保”太監,歷來揣測頗多,或說是因為他歷事永樂、洪熙和宣德三朝,或認為是其小名,也有學者認為“三寶”由佛、法、僧三寶而來,很可能是受到朱棣、姚廣孝等人崇佛的影響。筆者認為,“三寶”是鄭和小名的可能性較大。
遠在下西洋以前,鄭和就已是深受朱棣寵信的宦官之一。因在靖難之役中有功,鄭和被任命為內官監太監。永樂二年,他受命出使日本,與足利幕府交涉侵擾中國沿海的倭寇問題,結果“日本首先納款,擒獻犯邊倭賊二十余人”[738],促進了中日關系的發展。
與鄭和同時代的袁忠徹在其所著的《古今識鑒》中對鄭和評價頗高,說他不但“行如虎步,聲音洪亮”,而且“文通孔孟,博辯機敏,長于智略,知兵善戰”[739]。《鄭和家譜》則稱贊他辦事“公勤明敏,謙恭謹密,不避勞勚”[740]。
總之,鄭和深受永樂皇帝的信任,辦事謹密,有謀略,懂兵法,是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但又不排斥佛教、媽祖信仰,而且有辦理外交事務的經驗,這些因素使得他成為出使西洋的合適人選。
二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何在,是鄭和研究中眾說紛紜、爭論頗多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這是清朝官修明史的說法。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入南京后,建文帝不知所終。此說認為,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正是為了尋找建文的下落。但朱棣敢以藩王一隅之地對抗天下,又怎么會因為畏懼只身逃難、不知所終的建文而大動干戈,傾盡國力呢?
此說以為,朱棣派遣鄭和下西洋是為了聯絡各國以共同對抗當時以中亞撒馬爾罕為基地,控制了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印度、土耳其等地的帖木兒(1336-1405)。持此主張的有向達、尚鉞、羅香林、趙令揚等。但帖木兒于1405年出征明朝途中死去,即使此說解釋初下西洋尚為可信,但認為以后數次西洋之行均以此為目的則未免以偏概全。
這也是《明史》說法。鄭和下西洋確有龐大的海軍隨行,但主要目的是自衛和打擊海盜,維護海上交通秩序,具有“維和”性質。
吳晗、童書業等認為成祖即位后,財政困難,于是派出使者,貿采琛異,充溢府庫。
福建“長樂南山寺天妃之神靈應記”是鄭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時所立的碑文,其中提到派遣鄭和出海的目的是“宣德化而柔遠人也”。
永樂七年,朱棣派遣鄭和出使時下發詔旨稱“敕諭四方海外諸番王及頭目人等……祗順天道,恪守朕言,循禮安份,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741],體現了懷柔海外諸國,將其納入明政府禮制外交秩序的意圖。
以上諸說各有支持其說成立的事實依據,各自解釋了鄭和下西洋的動因,但又都不能獨自全面地解釋下西洋的目的。只有把這些觀點綜合來看,才能得出較為全面的結論。任何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往往是政治、軍事、經濟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尤其像鄭和下西洋這樣一個歷時近三十年,牽動政治運作之方方面面,影響及于亞非廣大地域的事件,更不可能是單一因素的產物。
三 航路問題
在鄭和下西洋的航路問題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鄭和船隊的終點站在哪里。《鄭和航海圖》(《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是現存記載鄭和船隊經行路線最為全面、最為權威的史料,其涵蓋范圍從中國東南沿海直到非洲東海岸,非洲海岸線清晰可辨。結合《明史》《明實錄》及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碑”、長樂“天妃靈應之記”等史料來看,鄭和船隊曾到達非洲東海岸已無疑問。近年來在索馬里、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地出土的14-15世紀的中國陶瓷,也有力證明了這一點。但鄭和船隊最遠究竟到過哪里呢?
《明史》本傳中說“又有國曰比剌,曰孫剌。鄭和亦嘗赍敕往賜。以去中華絕遠,二國貢使竟不至”[742]。比剌、孫剌是何地,就成為確定鄭和下西洋最遠地方的關鍵。沈福偉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二者在今莫桑比克境內。金國平、吳志良2002年年底在《澳門研究》上發表的《鄭和下西洋的終極點——比剌孫剌考》,應用語言學的工具更加肯定地考證出“比剌”指莫桑比克島,孫剌則是索發剌,二者也就是鄭和遠航最遠到達的地方。[743]
近年來,英國人孟席斯(Gavin Menzies)在其著作《1421,中國發現世界》中提出,鄭和船隊在1421-1423年,即第六次下西洋時,實現了環球航行,并曾到達美洲、澳洲和南極[744]。此說一出,震驚世界,但此觀點是否可靠,亦引起了諸多學者的懷疑。朱鑒秋在其《虛構的環球航行——評孟席斯(1421)的寶船隊航線》一文中,對孟氏的觀點進行了強烈質疑[745]。
孟席斯在書中稱,這一任務是由鄭和屬下的洪保、周滿、周聞、楊慶四個分艦隊完成的,并稱之為寶船隊航線。該書正文計7篇18章,正文第4章“繞過好望角”,認為鄭和主船隊1421年離開古里,經東亞回中國,而洪保、周滿、周聞三個分隊橫越印度洋,繞過好望角至佛德角群島,再橫渡大西洋到達加勒比海。又該書第6篇(第15章)講到楊慶早在鄭和下西洋前一月出航,范圍也超出印度洋。該書的問題主要涉及三個分船隊。
第一,洪保船隊。該書第3篇第6章認為,洪保從加勒比海向西,經福蘭克群島、巴塔哥尼亞海岸,通過麥哲倫海峽,南航至南極,再沿威德海邊東行,經印度洋赫德島、凱爾蓋朗島至澳洲西部,然后經印度洋、南中國海回國。
第二,周滿船隊。與洪保船隊一起航經麥哲倫海峽后分開。沿南美西岸北上,再從秘魯西岸橫渡太平洋,航經澳洲北岸、西岸及新西蘭等地,然后取道南中國海回國。
第三,周聞船隊。到加勒比海后,沿北美東岸向西北環繞格陵蘭島航行,試圖去北極,后經北冰洋的邊緣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和楚科奇海,通過白令海峽回中國。
孟席斯提到的洪保、周滿、周聞、楊慶等,都曾親身參與鄭和遠航。洪保、周滿的事跡見于劉家港、長樂碑及多種史籍,楊慶事跡見于《西洋番國志》,周聞事跡見其墓志銘。這里先談洪保航線。
鞏珍《西洋番國志》記載:“敕:內官鄭和、孔和卜花、唐觀保,今遣內官洪保等送各番國使臣回還,合用賞賜并帶去銀兩段匹銅錢等件。敕至即照依坐去數目關給與之……”[746]這是為鄭和第六次遠航發布的敕書。此處的關鍵是,敕書上清楚標明發布時間是永樂十九年十月六日,亦即公元1421年10月底,也就是說此時剛發布派洪保出使西洋的命令。而按照孟席斯書中的描述,洪保與周滿等人三支船隊于1421年8月繞過好望角,1421年9月到達佛德角群島,10月到加勒比海,洪保更于1422年到達南極。這與敕書的記載明顯沖突,孟氏此說純系臆測。
周滿,合肥人,洪武乙丑年(1385)生,任太倉衛百戶,后因隨鄭和下西洋有功,于永樂甲午年(1414)升任副千戶,史料較少。1983年在江蘇太倉發現的《周聞墓志銘》中記載,他曾參與1409年、1413年、1417年、1421年(永樂時)四次下西洋和1431年(宣德時)第七次下西洋的遠航活動。關于1421年下西洋,墓志銘記載:“辛丑繼往,中道取回。”可見他甚至并未完成航行全程,比鄭和主船隊回國還早,是不可能如孟氏所論經過格陵蘭島、白令海峽回國的。可見孟席斯的研究最主干部分是立不住腳的。
此外,孟氏還認為鄭和船隊在秘魯建立了殖民地,這一說法也得不到任何證明。孟氏設想鄭和寶船隊載有船員妻妾隨航,甚至有嬰兒在海上出生,這更屬無稽之談。鄭和船隊的主要船員是衛所士兵,在明代的衛所制度下,所有士兵嚴格隸屬于其衛所,參與征伐時隨軍出征,任務完成返回衛所,眷屬從軍是絕對不可能的。
筆者認為,從現有的材料來看,孟席斯所謂鄭和船隊進行了環球航行云云,實在是得不到充分史料證明的臆測,除非孟氏真的拿出號稱秘而不宣的考古材料,否則此說難以令人信服。尤為可慮者,社會上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出于對偉大航海家鄭和的愛戴敬仰,出于以鄭和之事跡為民族之光榮的心理,對孟氏所謂的“新說”不加考證、迫不及待地表示贊成,這實在不是一個自尊、自信的社會所應有的現象。
四 寶船問題
以15世紀之初的技術條件而能橫越印度洋,遠泛至非洲東岸,鄭和寶船究竟為何種規模制度,自然成為人們所關注的議題。
按照《明史》的記載,鄭和寶船有長44丈,寬18丈,9桅12帆者,換算成現代計量單位,則大約長138米,寬56米。管勁丞在1947年即對此說提出質疑。按照此說,寶船長寬比約為7:3,則其形狀近乎長方形,完全違反了船舶制造的流線型原理。南京靜海寺殘碑中有“永樂三年,將領官軍乘駕二千料海船并八魯船”的內容,因此“二千料”就成為考察寶船問題的突破口。他又從嘉靖癸丑(1553)《龍江船廠志》中找到關于400、200、150、100料戰船規制的記載,根據這些記載進行類推,長44丈,寬18丈的寶船應為33000料。管勁丞據此認為明史的記載并不可靠。[747]
1957年,在明代寶船廠發現實物鐵力木巨型舵桿,長11.07米,為寶船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通過對中國造船史及舵桿的研究,周世德認為,長44丈,寬18丈的船并非不可能存在,其船體的肥短是出于抵御海浪的考慮,中國造船史上巨型船舶肥短的例證屢見不鮮,《資治通鑒》中甚至記有長寬為2:1的船型。關于船長尺度,他提出,根據史料,船舶發展至宋代,長二三十丈者已屢見不鮮。而根據一定大小的舵桿適用于一定規制的船體來進行計算,寶船廠舵桿適用于長48丈至53丈6尺大小的船,除去木帆船舵效率較低的因素,仍適用于《明史》記載的鄭和寶船[748]。
席龍飛則認為,鄭和寶船應屬福船類型(尖底),吃水深,適于深水航行。而根據《明實錄》的記載,當時造船業也甚為發達。《明史》的寶船規制也符合福船比例[749]。
當前,對鄭和寶船規制的爭論仍然方興未艾,對《明史》規制表示懷疑的學者亦不在少數,如楊槱提出“鄭和遠航用的船長在十二丈左右,2-3桅,可載貨200-300噸及水手、官兵200余人”[750]。那么,又該如何看待這些爭論,對寶船問題得出一個科學、合理的認識呢?
筆者認為,在現有史料和科研工作都不能做出明確結論的情況下,對舊有說法保持理性的懷疑態度無疑是十分重要的,然而我們也不應該盲目地以現代人的目光揣測古人,低估古人的智慧同樣不是認識歷史的正確態度。既然我們現在無法排除鄭和寶船確實存在的可能性,就不應該以己度人,武斷地宣稱這種船必不存在。在沒有新證據的情況下,不如把這些疑問姑且存之,留待后人解決。
五 鄭和下西洋后中國是否走向閉關之路
眾所周知,鄭和下西洋前六次在永樂年間,當時在位的是明朝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朱棣。最后一次下西洋是在宣德年間,當時在位的是明朝第五個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往下數至明朝第十二個皇帝是明穆宗朱載垕,年號隆慶。明穆宗在位僅六年,時間很短,往往被史家所忽略。其實,明穆宗在位的六年,有兩件事情值得大書特書:其一是調整對北方蒙古地區的政策,改變了明王朝與蒙古地區長期敵視的狀況,出現了有名的“俺答封貢”,從此北方安定,邊貿互市繁興;其二是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僅就這兩件事而言,明穆宗在明代歷史乃至中國歷史上就應獲得一定的地位。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通常認為鄭和下西洋后中國開始走上閉關鎖國之路的說法并不確切,隆慶開關說明這種說法起碼不符合明朝的歷史事實。
筆者認為,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傳統禮制朝貢關系發展的極致,具有政治性和貿易性的雙重特點。所謂政治性,是指明朝自認為是天朝大國,對周邊地區和國家負有保護、體恤、懷柔它們的責任,它們之間發生矛盾和沖突,明朝有責任來調解。所謂貿易性,是指明朝是經濟大國,特別是永樂年間物產豐盈,在交往中常常是賜予多于貢物。明朝正是靠這種禮制朝貢關系,維持著在亞洲的核心地位。這種核心地位,不含有恃強凌弱的霸道,這和洪武時期太祖制定的睦鄰友好的祖訓有關。朱元璋認為,四方各國皆遠離中原,地處偏遠,即使占有了它們的土地也并不足以供給,統治了它們的人民也不足以使役。他說:“我恐后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751]朱元璋這一條祖訓影響了有明一代,鄭和下西洋也是這種祖訓精神的延續,不存在對外掠奪,更沒有占有殖民地的訴求,有的只是和平的理念,友好的舉措。
同時,鄭和下西洋也暴露了一個問題,即它是政府行為。當時的對外貿易完全控制在官方手中,民間貿易受到嚴格限制,也就是所謂的“海禁”。《續文獻通考》的作者王圻在評價這一政策時說,“貢舶”是國家法律所允許的,由市舶司統一管理;而“海商”則是國家法律所禁止的,也不包括在市舶司的管理范圍內[752]。這里的“貢舶”與“海商”的區別,明確體現了國家以朝貢制度嚴格控制海外貿易,禁止私人航海活動的企圖。
因此,在評價鄭和下西洋時,必須看到它的雙重效應。第一種效應是,鄭和下西洋代表了中國古代禮制朝貢關系的最高水平,可以視為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的絕唱。明王朝得到了天朝大國的宗主地位,鄭和所到地區則從朝貢貿易中得到物質利益。鄭和下西洋的第二種效應,是啟示著私人海外貿易的發展。這不是朱棣和朱瞻基的本旨,也不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但恰恰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效應。當第一種效應隨著下西洋的終止呈式微之勢的時候,第二種效應則顯山露水,逐漸呈不可阻擋之勢。
鄭和下西洋的第二種效應,首先表現在開闊了明朝人(特別是閩浙地區人民)的眼界。鄭和船隊的成員大多來自閩浙等地,尤其是江南地區的衛所,因為“江南屬衛,便于舟楫”[753]。萬明曾對七次下西洋的人數做過估算,大約有十萬以上的人有了下西洋的經歷[754],受他們影響的人數當不少于百萬。明人慎懋賞所著《四夷廣記》中,就有永樂、宣德中隨往西洋的周老所言各國物產情況。這些海外情況的傳播,最初具有神奇色彩,使人們看到出海貿易雖然充滿危險,但更有無限商機,使得東南沿海一帶的人民把移民海外和海外貿易看作是一種新的謀生手段,所以在官方終止下西洋后,民間海外活動悄然勃興。到正統年間,民間海外活動已十分活躍,明朝政府對此驚呼:“比年民往往嗜利忘禁。”[755]并采取措施試圖禁止私人出海,然而效果甚微。
除了出海經商,移民海外的現象也日益增多。明朝中葉,由于土地再度集中,出現了流民潮。流民有的向省與省間未開發的地區進取,如荊襄山區;有的向蒙漢交界地區移動,如豐州一帶;有的流向城市;而東南沿海地區,則有大批流民向海外移動。這是與明初移民完全不同性質的移民運動。隨著新航路的開通,東南沿海移民潮興起,國內市場與海外市場聯系更加緊密,民間海外貿易勃興。社會思潮也在發生變化,如明代思想家丘浚就要求開放海禁,他認為海外貿易“斷不能絕”[756],這大致反映出民間要求發展海外貿易的呼聲。這種呼聲不斷沖擊著有關海禁的祖宗之制。隆慶元年(1567),明穆宗開放海禁,允許民間與東西“諸番”進行貿易,正是大勢使然。
隆慶開關后,東南沿海各地的海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當時“五方之賈,熙熙水國,刳艅艎,分市東西路”[757],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遍及東亞和東南亞各國,尤以日本、呂宋、滿剌加、暹羅等地為轉口貿易的重要地點。隆慶、萬歷時期,中國商船在蘇門答臘以東的西洋貿易中十分活躍。雖然明朝仍限制與日本通商,但中日間的貿易規模仍然很大。當時明朝對外貿易最活躍的地方是廣東的澳門和福建的月港。萬歷初,葡萄牙人以每年向香山縣付租銀的方式獨據澳門互市之利后,接通了澳門—果阿—里斯本和澳門—長崎的航路,大量轉販明朝商品。從明朝運往果阿的商品,以生絲和絲織品為大宗。尤其重要的是福建月港—菲律賓馬尼拉—墨西哥阿卡普魯可之間橫越太平洋的航路。從此,以閩粵商人為主的商人集團,開始遠航美洲,在墨西哥等地從事貿易活動,成為世界市場中非常活躍的一部分。明朝到萬歷時期,社會相當富庶,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大城市的市場上有專賣東西洋貨物的商店,白銀成為通貨,日本的白銀、墨西哥的白銀、西班牙的銀元都大量流入中國,加上當時云南等地銀產量增加,明朝成為當時世界的金融中心。明朝商人與歐洲商人在太平洋地區的貿易活動,為17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隆慶開關”是明代繼鄭和下西洋之后對外關系中又一重大事件,標志著明朝的對外交往從官府層面轉向民間層面。這是鄭和下西洋所意想不到的效應。
傳統的觀點認為,鄭和下西洋以后,唐宋以來對外開放的傳統斷絕,中國社會逐步走向封閉,明清兩代基本上是封閉的時代。對此,筆者認為,盡管宣德以后中國寶船隊絕跡于大洋之上,但這只意味著中國以政府力量為主導的航海活動的結束,而由鄭和下西洋所引發的、以社會力量為主導的民間航海活動卻蓬勃發展起來,并由此反作用于政府決策,因而使明政府在隆慶年間出現了準許私人遠泛東西二洋的政策轉變。中國社會真正走向閉關之路,始于乾隆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