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

一、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因素增長

TRIPS協定雖是20世紀90年代的產物,但至今仍是有關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協調水平最高、涵蓋面最廣的一項多邊條約,尤其是該協定第一次明確地、全面地將知識產權保護與國際貿易掛鉤。

TRIPS協定所說的“貿易”指的是國際貿易,包括貨物、服務和技術貿易。國際貿易與知識產權保護相結合是國際貿易中技術因素增長的內在要求,“技術進步以及對貿易的開放這兩個如今經濟發展變化最重要的動力具有內在聯系”[2]。國際貿易的發展表明,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因素越多、越復雜,對知識產權保護所要求的范圍就越廣、水平就越高。這是一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根據《國際貿易標準分類》[3],國際貿易中的貨物可分為:(1)初級產品,如農產品、礦產品等;(2)制成品,如鋼鐵、化學制品、其他半成品、動力機械與設備、其他非電力機械與設備、辦公機械與電信設備、電子機械設備、汽車產品、其他交通設備、紡織品和服裝、其他消費品等;(3)不屬于上述分類的其他貨物,如首飾、藝術品等。誠然,任何產品的生產都需要一定的技術。但是,一般而言,制成品的技術含量高于初級產品。近年來,國際貿易中制成品出口總量平均每年增長5%,其中增長較快的貨物為辦公機械與電信設備,具體包括計算機、手機等信息技術產品和汽車等。[4]這也意味著國際貿易中技術因素的增長。

國際服務貿易是指跨國的商業服務提供,包括運輸服務、旅游服務和其他服務(如通信服務、工程建筑服務、保險和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使用知識產權的服務等)。近年來,商業服務貿易量顯著增加,其中通信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2016年的增長率在各類服務貿易中獨占鰲頭。[5]這顯然表明了技術因素的增長,因為此類服務貿易往往以高科技為交易手段。

國際技術貿易即國際技術轉讓,廣義上包括專利、專有技術(know-how)、商業秘密、工業設計、商標、版權及相關權等轉讓和許可使用交易,其內在的技術因素不言而喻。

國際貿易中技術因素的增長不僅有上述貿易發展趨勢或情況為證,而且與國際貿易理論相吻合。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無論貨物貿易、服務貿易還是技術貿易,都需要一定的實物資本(產品生產的原料和設備、服務提供的手段、技術取得的條件)、貨幣資本以及人力資本的投入。從根本上說,任何技術都離不開人的創造,技術進步是提高經濟效益的根本途徑。經濟效率取決于生產或服務的投入量(成本)與產出量(收益)之比,以最小投入成本獲取最大產出收益,即利潤最大化,是生產者、服務提供者追求的經濟目的。利潤最大化最終要通過市場實現,因而廠商們千方百計地搶占市場。國際市場是國內市場的延伸,國際貿易中技術因素的增長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和客觀規律。

二、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

國際貿易中技術因素的增長,必然要求各國或地區加強對相關知識產權的保護。知識產權是人們對自己創造的無形產品所擁有的排他性所有權,包括版權(或著作權)及相關權(或鄰接權)、商標專用權、專利權和地理標志、外觀設計、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拓撲圖)、未披露信息等其他知識產權。[6]

貨物貿易就是物的財產所有權轉讓。在古代社會,人們對自己思維創造并包含在貨物中的無形財產權(知識產權)缺乏認識。隨著現代社會的技術發展,以及知識產權對于貨物價值的提升作用逐步得到人們的理解,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也相應而生。

15世紀的意大利威尼斯城作為當時歐洲的商業中心之一,產生了最初的專利保護制度。[7]

進入17世紀后,隨著以技術創新為動力的工業革命在英國興起并擴展到歐美各國,英國專利法(1624年《壟斷法》第6條)、美國專利法(1790年)、法國專利法(1791年)和德國專利法(1877年)相繼問世。[8]商標專用權與貿易的關系顯而易見。但是,真正以系統的商標法形式保護商標專用權是19世紀中葉以后的事。[9]正是在這樣的制度背景下,國際貿易的客觀需要催生了1883年《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以下簡稱《巴黎公約》)。[10]

《巴黎公約》的誕生充分說明當時國際貿易的發展迫切需要通過多邊條約對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進行必要的協調。知識產權,尤其是專利權和商標專用權,既是個人智慧創造的無形財產權,又是通過國家授予專利、注冊商標或司法保護(如美國普通法保護基于使用的商標權)等而受到一國主權或地區行政權管轄的權利。在一國或地區得到保護的知識產權,到另一國或地區可能就得不到保護。然而,國際貿易中的貨物、服務及技術本身所含知識產權又要求得到保護,否則,正常的國際貿易就會受到嚴重影響。由《巴黎公約》開啟的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協調,為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國際法保障。

“版權”的英文原意是“復制權”(the right to copy)。[11]文藝復興之后,在歐洲最初產生的版權制度就是為了保護商業復制,具有鮮明的貿易特性。例如,英國版權法——1710年《安妮法》授予作者和出版商為期“21年印刷其作品的獨占權”。[12]版權與工業產權的不同之處在于,作者除了對作品的復制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擁有一定期限的財產權利外,還對作品所包含的署名權、作品的完整權等精神權利或道德權利(moral rights)享有無期限的人格權。在這個意義上,作者對其作品的版權是不可轉讓和交易的,因而應與可轉讓給出版商的復制權分離,永遠歸屬作者本人所有。國際貿易中,作為復制品的作品或版權貿易都不包括精神權利。1886年《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以下簡稱《伯爾尼公約》)[13]第6條之二規定的保護作者的精神權利包括:“請求作者身份的權利;反對某些修改與其他詆毀行為”。由于此類權利的不可交易性,TRIPS協定第9條第1款規定:“在該公約第6條之二所指的權利或由此派生的權利方面,成員們依本協定沒有權利或義務。”但是,根據該協定第2條第2款的規定,成員們根據《伯爾尼公約》已經承擔的義務,包括對作者精神權利的保護義務“不得減損”。

國際貿易中的版權保護,除了以上涉及精神權利而不同于工業產權的保護外,還有版權是隨作品而自動產生的特點。即使沒有經出版或發表而為世人所知,作品一旦產生,其作者就擁有版權而無須經一國或地區的政府授予或注冊。有些國家或地區實行自愿的版權登記,美國甚至規定版權登記的證書為請求司法保護的初步證據,[14]但這些都不影響作品本身版權的自動產生。

根據《伯爾尼公約》和TRIPS協定,版權與相關權的保護對象包括文學作品、音樂作品、實用藝術作品、歷法作品、地圖與工程作品、攝影作品、影視作品以及表演者、錄音制品制作者和廣播組織的有關權利,還包括計算機軟件和數據匯編等。所有這些保護對象,除了作者對其作品的精神權利外,均是國際貿易的載體。隨著作品復制技術的日新月異,信息傳播技術極大地推動了版權作品的國際貿易,反過來,國際貿易又促進了相關技術的不斷更新換代。這也進一步印證了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因素增長原理。[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千阳县| 麻城市| 古交市| 平山县| 兴隆县| 鄂伦春自治旗| 克拉玛依市| 合阳县| 潼南县| 金昌市| 双江| 皮山县| 穆棱市| 乡宁县| 阳城县| 长汀县| 六安市| 鸡西市| 三原县| 筠连县| 乐山市| 宜丰县| 常山县| 龙门县| 敦煌市| 磐安县| 峡江县| 万源市| 东光县| 根河市| 寻乌县| 定陶县| 荔浦县| 镇沅| 双流县| 德庆县| 大同市| 梁河县| 鄂州市| 绍兴市| 辽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