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A.關于種的數目

描述中國唐松草屬第一個種的是俄國植物學家A.Bunge,1833年他根據自己可能采自北京的一號標本發表1種Thalictrum foeniculaceum。1842年,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簽訂,五口通商,國門大開,很快大批歐洲國家的植物采集人員擁入中國各省區,采走大量植物標本。在19世紀下半葉,根據這些標本,中國唐松草屬有20新種發表。英國植物學家S.Moore于1878年發表1種(T.fortunei),俄國植物學家C.J.Maximowicz從1859年到1890年發表了7種(T.filamentosum, T.tuberiferum, T.przewalskii, T.robustum, T.uncatum, T.oligandrum和T.grandiflorum)。比利時植物學家C.J.Lecoyer于1880年發表了1種(T.squamiferum)。法國植物學家A.Franchet從1883年到1894年發表了9種(T.tenue, T.uncinulatum, T.scabrifolium, T.reticulatum, T.delavayi, T.lecoyeri, T.leuconotum和T.macrorhynchum);他在1889年發表的變種T.scabrifolium var.leve,被我在1993年提升到種級。英國植物學家D.Oliver在1886年和1888年共發表了2種(T.microgynum和T.ichangense)。

從20世紀初到1945年又有18種發表。兩位法國植物學家E.A.Finet和F.Gagnepain于1903年發表3種(T.atriplex, T.fargesii和T.osmundifolium),于1906年發表1種(T.macrostigma);另一位法國植物學家H.Leveillé于1909年發表1種(T.cirrhosum)(他在20世紀初期還發表唐松草屬7種,但后來均被歸并)。日本植物學家B.Hayata于1911年和1913年發表臺灣2種(T.urbainii和T.sessile);另一日本植物學家J.Ohwi于1933年又發表臺灣2種(T.myriophyllum和T.rubescens)。兩位英國植物學家C.V.B.Marquand和H.K.Airy-Shaw于1929年發表1種(T.diffusiflorum)。德國植物學家E.Ulbrich于1925年發表2種(T.faberi和T.umbricola);此外,他在1929年發表了一個重要變種(T.alpinum var.elatum)。美國植物學家B.Boivin在1944年發表了一變種(T.baicalense Turcz.var.megalostigma,我在1980年將此變種提升到種級),同時將奧地利植物學家H.Handel-Mazzetti于1926年發表的變種T.clavatum DC.var.acutifolium Hand.-Mazz.正確地提升到種級,他于1945年又發表了4種(T.ramosum, T.wanglii, T.finetii和T.smithii)。

上述兩位法國植物學家Finet和Gagnepain于1903年發表一篇關于東亞毛茛科、木蘭科等科的重要分類學研究論文,在此文中列出東亞唐松草屬植物51種,按照花絲規則或不規則,花柱明顯或不明顯,以及瘦果是否具柄這幾個相當重要的形態特征,這51種被劃分為8群,但對這8群都未予命名。在51種中,在中國有分布的有39種(包括此二位學者在此文中發表的3新種),這39種是中國唐松草屬在1903年了解到的第一個名錄。這39種加上20世紀上半葉發表的上述其他14種為53種,即為中國唐松草屬在1945年的種的數目。

1961年,我(W.T.Wang)和王蜀秀(S.H.Wang)同志承擔《中國植物志》唐松草屬的編寫任務,研究了不少標本館的此屬植物標本,發現8新種(T.shensiense, T.brevisericeum, T.omeiense, T.wuyishanicum, T.grandidentatum, T.tsawarungense, T.honanense, T.viscosum),并將變種T.foetidum L.var.glandulosissimum Finet&Gagnep.(1903)提升到種級。此外,還鑒定出T.saniculiforme DC.,T.elegans Wall.,T.isopyroides C.A.Mey.和T.flavum L.在中國的新分布。這樣,在1979年出版的《中國植物志》27卷中的唐松草屬的種數增到67種。

后來,在1982年和1994年我共發表了4種(T.chayuense, T.fusiforme, T.tenuisubulatum和T.yunnanense)。在1996年,我與朱光華(G.Zhu)博士合作發表1種(T.simaoense)。1980年,陶光復發表1種(T.xingshanicum G.F.Tao)。1997年,錢義詠發表1種(T.lancangense Y.Y.Qian)。此外,于1994年發現了T.rotundifolium DC.在西藏的分布。這樣,在2001年出版的Flora of China第6卷由傅德志和朱光華編著的唐松草屬增到76種。

2001年之后到2017年年初又發表了17種。2004年,楊親二和朱光華發表1種(T.pseudoichangense Q.E.Yang&G.Zhu)。2015年,李進宇、謝磊、李良千合作發表1種(T.austrotibeticum Z.Y.Li, L.Xie&L.Q.Li)。從2013年到2016年,我發表了4種(T.callianthum, T.yuoxiense, T.cuonaense和T.panzhihuaense);在2017年發表了11種(T.minutiflorum, T.xinningense, T.brachyandrum, T.lasiogynum, T.xiaojinense, T.daguanense, T.latistylum, T.sexnervisepalum, T.jilongense, T.spiristylum和T.zhadaense)。此外,我將過去被歸并的T.lecoyeri Franch.,T.sinomacrostigma W.T.Wang(T.macrostigma Finet&Gagnep.1906,non Edgew.1851)和T.sessile Hayata恢復其等獨立種地位,并將變種T.baicalense Turcz.var.macrostigma B.Boivin提升到種級地位。由于未看到T.pumilum Ulbr.(1913)的標本,此種未收入到《中國植物志》第27卷和Flora of China第6卷的唐松草屬志中:在2017年8月,有幸從紐約植物園標本館借到由E.E.Maire采自云南東川的此種的isosyntype,此種得以收入本書中,被置于43.T.tsawarungense之后。此外,在2017年10月,我又發現了3新種和2新變種(T.lecoyeri Franch.var.debilistylum, T.tsaii, T.punduanum Wall.var.hirtellum, T.yadongense, T.dingjieense。T.dingjieense的花兩性,柱頭細長,伸出花外,是單性唐松草Subgen.Lecoyerium分布在亞洲的第二個原始種,此種的發現,對此亞屬系統發育的研究有重要意義),這些新分類群就放在本書中發表,這樣,中國唐松草屬現在的種和變種的數目增到99種,20變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故城县| 甘孜县| 镇雄县| 电白县| 玉环县| 鲁山县| 筠连县| 皋兰县| 城市| 黔西| 奉新县| 崇阳县| 长垣县| 宾阳县| 鹤山市| 罗田县| 会理县| 澎湖县| 贵南县| 黄龙县| 易门县| 开平市| 灵丘县| 临夏市| 宁武县| 南皮县| 梁河县| 夏邑县| 南康市| 镇宁| 闽侯县| 疏勒县| 黎川县| 蓬安县| 六安市| 绥阳县| 石景山区| 盐亭县| 尉犁县| 平顶山市| 沙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