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緣人生:行走在哲學與出版的路途上
- 楊耕
- 2585字
- 2019-12-27 16:09:00
哲學家:楊耕
楊耕,1956年2月生,安徽合肥人。1977年,楊耕考入安徽大學哲學系。1986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攻讀碩士學位,師從汪永祥教授。由于成績優異、科研成果突出,1988年被推薦免試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陳先達教授,同時留校任教。現為《教學與研究》雜志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
從事哲學研究、教學10多年來,楊耕先后撰寫了《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及其當代意義》《馬克思的社會研究方法及其當代意義》《“危機”中的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闡釋》《實踐唯物主義研究》(主編之一)等論著,編寫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全書》(副主編),參與編著《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哲學專業教材)、《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高校文科教材)等,并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大部分被《新華文摘》《中國哲學年鑒》《文摘報》以及其他報刊所轉載。這些論著既表明了他對理論的深刻思考和洞見,也體現出他對現實的深切關注,展示了一種新的理論態勢。為此,他的論著曾獲得過6個國家級獎,7個省部級獎。他先后開設過“哲學專題研究”“唯物史觀和社會發展研究”“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當代社會科學方法”等課程,融科研成果和教學內容于一體,深受學生歡迎。
理論與現實結合,是楊耕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特點。在學術研究中,楊耕經歷了從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到馬克思主義史、西方歷史哲學史,再到現代西方歷史哲學、當代社會發展理論,然后再返回到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研究這樣一個不斷深化的求索過程,力圖把歷史唯物主義放到一個更廣闊的空間中去研究。在楊耕看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離不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研究,只有真正把握了馬克思的思想歷程,才能真正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諦;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放到西方哲學史中去研究,才能把握馬克思對舊哲學變革的實質,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在人類思想史上所產生的偉大變革;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尤其是現代西方歷史哲學以及社會發展理論進行比較研究,才可知曉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什么是“現代唯物主義”,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什么是我們時代不可超越的真理。
《馬克思的社會研究方法及其當代意義》提出,方法是唯物史觀的本質規定,而不僅僅是唯物史觀的一種功能;社會本體論和社會方法論的統一是唯物史觀的安身立命和安心立命之本,把握了這個根本也就把握了唯物史觀的生命線。從這一觀點出發,《馬克思的社會研究方法及其當代意義》從西方社會科學方法的發生、進化和范式系統,以及當代社會科學方法走向的宏大背景中,全面探討了馬克思的社會研究方法,并指出,當代西方社會科學方法都可以在馬克思的社會研究方法中找到相應的源頭或萌芽,但當代社會科學方法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的走向卻是相反的:前者是一派否定另一派,后者則是從自身的內核中不斷發散出去。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馬克思抓住了社會發展的根本,從這一根本出發自然會輻射到社會的各個側面、方面、層次、環節中去,而當代西方社會科學的各個流派則從各個側面、方面、層次、環節出發,因而它們的聯系運動,不斷地相互否定才構成整體。專家們對此書給予了較高的評價,認為“這部著作具有開拓性”,“填補了唯物史觀研究中的一項空白”。
《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及其當代意義》從西方近代社會發展理論和當代社會發展理論的背景中考察了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認為馬克思社會發展理論的基本特征是:(1)確認實踐是社會的本體和存在方式,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2)從客體的角度把社會發展區分為原生形態、次生形態和再生形態,從主體的角度把社會發展區分為人的依賴形態、以物的依賴為基礎的人的獨立形態和自由個性形態;(3)從社會需要如何產生和滿足的角度揭示了物質生產、人的生產和精神生產怎樣維系著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即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內在機制;(4)揭示了從傳統社會轉向現代社會的途徑,即從自然經濟轉向商品經濟、從個體生產轉向社會化生產、從簡單的勞動過程轉向科學的生產過程、從民族歷史走向世界歷史;(5)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基本類型,即“內源”發展、“派生”發展和“超越”發展。專家們認為,這是一個研究問題的新視角,較為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及其當代意義,具有“獨到見解和創新精神”,“極富時代精神和現實感”。
理論與現實的結合,是楊耕學術研究的又一重要特點。在他看來,哲學需要思辨,但哲學不應是脫離現實的思辨王國,它必須關注現實,將理論觸角深入到現實深處,而改革開放和社會現代化建設是當今中國的最大現實。正因為如此,楊耕關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認為這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從總體上把握改革開放,由此引發對民族生存方式和社會發展的哲學思考,則是哲學工作者應有的良心和使命。《關于落后國家社會主義革命必然性的歷史沉思》一文從一個新的視角,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作用的辯證法出發,深刻地說明了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這篇論文發表后在理論界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其中的觀點已被同仁們基本認同。《鄧小平與當代中國》一書則以較大的歷史跨度再現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程,并凸現出“總設計師”獨特的哲學思維方式,即徹底的唯物主義、全面運籌的社會活動辯證法和開放的唯物史觀。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楊耕深切感受到自己經濟學和倫理學知識的不足,為此,他非常注意經濟學領域的研究動態,并注重汲取倫理學界的最新成果,從而更為系統地考察當代社會發展進程,更好地從事關于中國現代化問題的研究。
目前,楊耕正在撰寫《重讀馬克思》一書。在該書中,他將闡發這樣一些思想:馬克思是現代哲學的開拓者,就內容而不是就表現形式而言,整個現代哲學都是以馬克思哲學所實現的主題轉換和指出的方向運行的;馬克思哲學具有后現代意蘊,在批判、解構資本主義制度的問題上,馬克思哲學與后現代主義具有相通之處。當然,二者又有本質的不同。同時,他致力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理論研究,力圖深入到中國哲學史的流程之中,根據中國哲學的特點、思維方式的實際,全面把握中國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
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
作者為《教學與研究》雜志編輯張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