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社會公共政治的形成與實現
-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系 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
- 703字
- 2019-11-29 11:53:38
三、錯誤的積累與更正
理論上,我們會討論政府在“錯誤積累”和“錯誤更正”框架下所制定的政策與事實相悖離的情況。基本原理是這樣的,原則上,我們是能夠計算出客觀情況(比如國家經濟發展程度)與政府政策對客觀情況的可能產生的影響之間的差異。如果政府政策與客觀條件不符,那么錯誤就會積累,這種背離就會加大。如果對這種背離沒有采取有效措施,那么政府面臨的問題就會增大甚至不可控,最壞的情況則是大規模的經濟混亂。
如果政策制定的依據脫離了政府解決的社會經濟問題的邏輯,政策制定過程中的錯誤就會積累。政策制定具有內生性,為了回應內部政治和官僚機構的需求,而且這些內生力量與客觀社會經濟條件的聯系非常微弱[4]。
這種分離出現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指標控制不夠。政策制定者經常選擇一或幾個可能的“指示”去檢測問題,或選擇政府面對的全部問題中的一個[5]。自美國“9·11”事件之后,這種情況成為一個常態,相對于國內外的其他問題,對恐怖主義的關注被極端擴大。而且,只有幾個“監視裝備”被選出用來檢測。大多數被用來針對恐怖分子,而幾乎沒有用來保護很多顯而易見的敏感地帶,或者保護用以造“放射性炸彈”鈾的來源。對指標選擇的失誤不可避免地導致低質量的政策制定。顯然,優先選擇某一指標的情況并沒有考慮政府可能面對的其他問題。
這個例子表明,在政府面對的多種情況下,為什么偏好不如信息處理重要。問題當然應該被優先對待,然而政府關注問題的哪個方面主要與這一方面對解決復雜問題的幫助相關。當然,公民最終會更加關注是否被保護而非政府采用何種手段保護他們。在這種情況下,公民偏好和對政府優先考慮的問題的公開討論事實上并不是“偏好”問題,而是政策制定的信息問題。
推薦閱讀
- 宋代士風研究
- 治理與戰略論文集(2):治理與發展卷
- 富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詞)
- 理論創新與教學探索:四川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發展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新進展”論文集
- 人民公開課:中國共產黨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中國的人權發展道路
- 轉折與追求(2003—2015)(精裝)
- 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研究
- 衙門上班族職場指要:做官樣文章(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中國政黨學說文獻匯編(第一卷)
- 走向談判:中國工會的實踐探索
-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及經驗研究(1989-2002)
- 中國道路與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庫·第一輯)
- 中國夢視域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探論
- 做“四講四有”合格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