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語言學視域下的北京地名研究
- 楊建國
- 20字
- 2019-11-29 11:33:02
第三章 北京地名的前世今生:歷時與共時研究
3.1 北京與北京地區(qū)的時空表述
以前的歷史地理著作習慣上將我們要討論的對象及其范圍表述為“北京稱謂的歷史沿革”。嚴格地講,這種表述是不夠嚴謹?shù)摹5谝?,它以北京今天的首都地位作為討論的邏輯起點或曰參照,而實際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北京地區(qū)扮演的歷史角色和承擔的功能可以分出不同的層次,如史前的北京地區(qū),在房山、順義、平谷、昌平等有考古遺存;作為諸侯方國的城邑時期,如薊和燕;作為郡府治所的歷史時期,如廣陽郡、涿郡、范陽郡、析津府、順天府,其中漢代屬于郡中有國(王國);作為陪都、中都、大都、首都的八百余年期間,地方政府的治所包括北京地區(qū)的空間自古以來就不是一個固定的范圍。北京有3000余年的建城史,同時就伴隨著都城的歷史。這種都城的確立,與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水平和城市的功能及歷史地位同步,先是諸侯方國的城邑,然后是君臨天下帝國的陪都、中都,經(jīng)元、明、清,由大都成為多民族國家的首都,民國在定都問題上雖有反復,但歷史不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再次定都北京。張清常(1997)用一章的篇幅介紹“北京這個名稱的來歷及變化”,頗見學術(shù)功力。
3.1.1 北京:關鍵在“京”,而不在“北”
今天的北京市,是一個省級行政建制,屬于中央的直轄市,口頭上稱北京,簡稱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所在地。它的準確地理描述是:縱橫介于東經(jīng)115°25’-117°30’與北緯39°26’—41°03’相交的區(qū)域。
北京在古漢語中可以拆分為兩個單音節(jié)詞(字),但作為專名,不可拆分?!氨薄痹诩坠俏闹邢髢扇吮硨Ρ?,在卜辭中的基本詞性為方位詞,使用的意義表示北方。“京”在甲骨文中象古代高層樓臺之形?!墩f文》:“京,人所為絕高丘也?!痹S慎對“京”字的解讀不一定經(jīng)得起推敲,因為樓臺之形與高丘之形難以取得認知上的一致,此處存而不論。但無論怎么說,“京”在文獻中可能由于與其搭配的依存關系逐漸從一般的大建筑物而發(fā)展出指稱城市(古邑),最后成為國家首都的代名詞,如:《詩經(jīng)·大雅·文王有聲》中有“考卜維王”“鎬京辟雍”,班固《東都賦》里有“子徒習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其中的鎬京、京洛雖非專名,但在詞匯雙音化的過程中,為形成地名“×京”的認知模式無疑是重要的助因。具體到“北京”,其模因從民間講,源于東漢,東漢的人稱舊都長安為西京,稱當時國都洛陽為東京,張衡的《二京賦》寫的就是長安與洛陽的宏偉氣象;從國家正式命名的角度講,源于唐朝,東京洛陽,西京鳳翔府的命名屬于國家行為。但不可忽略的是,東漢的民間言語行為以及張衡的《二京賦》,可能是傳導到上層認同并采用這種給首都與陪都命名的誘因。
3.1.2 北京:歷史上不止一個,說“北”有其他方位參照
自從東漢非正式開啟方位詞“東、西、南、北、中、上”加“京”的命名模式之后,中國歷史上一共出現(xiàn)過七次“北京××府”,它們分別是:
后唐(923-936)東京興唐府,西京太原府(后改為北京太原,今之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zhèn)),又西京長安,北京太原。
后晉(936-947)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太原府。
后漢(947-950)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太原府。
北宋(960-1127)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又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縣),南京應天府。
金(1115-1234)上京會寧府,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北京大定府(今內(nèi)蒙古昭烏達盟寧城),南京開封府。
明(1368-1644)南京應天府(今南京市),北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1368-1378年),又北京順天府(今北京市)
由上不難看出,從后唐到明代累計近五百年的時間,無論兩京制還是五京制,都有叫“北京”的,但只有明成祖改燕王藩地北平府為北京順天府后,這個“北京”才與今日之北京有時空上的聯(lián)系。
除此以外,唐代以前稱北京者,還有:十六國夏昌武元年(418),赫連勃勃以統(tǒng)萬城(今陜西靖邊白城子)為北京(見《晉書·赫連勃勃載記》);北魏孝文帝自平城(今山西大同)遷都洛陽,以平城為北京;西晉時,江南人稱洛陽為北京;南朝宋,稱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為北京。
3.1.3 不叫北京,叫南京、中都、大都、京師
遼曾經(jīng)長期與大宋對峙。公元926年契丹人建立了自己的政權(quán),在吞并燕云十六州后即改國號為“遼”。它也設有四京:上京臨潢府(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上京地位等同于首都,其余都是陪都。稱南京是因其建立在大遼疆域的南部,同時地處上京之南,又叫“燕京”。它是在唐幽州城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歷史文獻記載它比上京要氣派,其皇城的城垣位于今天的廣安門地區(qū)?,F(xiàn)位于西城區(qū)的天寧寺塔正是那個時期的建筑。
析津的命名與古代天文學有關。《爾雅·釋天》:“析木謂之津,箕斗之間漢津也?!边@句話不懂中國古代天文知識的人,如讀天書。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運行,在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各劃出七個星宿,共計二十八個星區(qū),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其中作為東方蒼龍七宿的是角、亢、氐、房、心、尾、箕,把它們看成一條龍,角宿是龍角,氐宿、房宿是龍身,尾宿是龍尾?;抻兴念w星,聯(lián)系起來像是個簸箕。北方玄武七宿之首是斗,斗宿有六顆星,聯(lián)系起來像是個古代用以盛酒的斗。天河即銀河,又稱漢津,位于箕宿與斗宿之間。箕宿屬于東方蒼龍七宿之一,為木;斗宿屬于北方玄武七宿之一,為水。古人認為天上的星宿與地上的方國州郡相應,這樣相配,則認定尾箕配燕國,又配幽州。析木也配燕國幽州。這種做法叫分野。這就是遼以幽都府為南京改稱析津府的根據(jù)。
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與金聯(lián)合共同破遼。第二年金將遼燕京歸還給宋,宋將析津府改名為燕山府。不久又被金占去,1125年仍名析津府。金海陵王于貞元元年(1153)遷都燕京,把遼的燕京析津府改名為中都大興府。此時,為了防止敵對勢力盤踞故都危害自己,完顏亮還下令徹底搗毀舊都上京會寧府的宮殿宅第,夷為平地。這樣,原來的“五京”還余下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北京大定府(今內(nèi)蒙古昭烏達盟寧城),南京開封府。按照這一空間格局,中都的“中”作為方位詞是成立的。金中都實際上是其首都。為什么取名“中都”?據(jù)《金史·地理志》,海陵王完顏亮認為“燕乃列國之名,不當為京師號。遂改為圣都,尋改中都”。
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因為中都殘破,于是委派劉秉忠在其東北另筑新城。至元九年(1272)稱國都為大都,至元十六年(1279)國號元。至元二十年(1283)大都竣工。大都之宏大,當時在世界上少有,作為當時世界上有名的城市,再經(jīng)過《馬可·波羅游記》“世界莫能與比”的渲染,汗八里成為西方人尤其是商人向往的地方。稱大都為汗八里,是西方人依蒙古人的稱呼指稱元代大都城,“八里”是突厥語“城市”的譯音;汗八里即大汗之城,可汗所居之處。因此,北京也曾被稱為汗八里,《馬可·波羅游記》中有記載。
“京師”二字連用,意思是首都,是個復合詞,并沒明確是特指哪個地方。《詩經(jīng)·大雅·公劉》中的“京師之野”,是說“在我們國都的原野上”;《公羊傳·桓公九年》所說的“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指的是東周的國都洛邑。明洪武年間,建都于應天府(今南京市)。其時,京師已由原來的泛稱發(fā)展為行政區(qū)劃的地名,轄區(qū)相當于今之江蘇、安徽、上海這兩省一市。永樂十九年(1421)遷都順天府(今北京市)。京師轄區(qū)相當于今之北京、天津兩市和河北省大部地方。這樣,明朝的京師確實已成了地名。清朝沿用下來,既指轄區(qū),又指北京本身。清朝國都正名是京師順天府,陪都為留都盛京(今遼寧沈陽)。清末光緒二十四年(1898)創(chuàng)辦新型國立大學命名為京師大學堂,這一名稱證明了清國都正式名稱是京師而不是北京。當初清朝得了天下,便立即廢應天府南京,改名江寧府,以發(fā)祥地盛京為留都。顯然,清朝因政治考慮沒有像保留大量城門名稱那樣保留“北京”這個名稱,而是直接采用“京師”二字來代替“北京”這個名字。因為明洪武定都原在南京,明成祖北遷稱北京,不敢廢除父制,因而采取南北相對,一虛一實。明朝用京師,那是以京師為北京的別名。清朝用京師,卻是以京師為正式的名稱。這是二者的區(qū)別所在。
3.1.4 北京及其曾用名(含別稱)的文化理據(jù)
北京地區(qū)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名字,轄域有大有小,地位由低到高:由諸侯國之都到軍事重鎮(zhèn)到陪都到帝都,明朝初年、民國中后期有不長的時間首都不在北京,稱北平(府)。
從文化語言學關于文化符號分析的觀點看,北京及其曾用名中的“都、京、平”三個字詞蘊含著文化信息。
都:國都?!稌ふf命中》:“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設都?!笔瑁骸傲^立王國及邦國,設都謂設帝都及諸侯國都,總言建國立家之事。”[3]作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燕國,在燕昭王時期形成了“三都”體系:薊城、中都(今北京房山竇店以西)、下都(河北易縣城東南)。這時的“中都”是諸侯國燕國的國都之一。
宋宣和六年(1124),金人南侵,占領宋的燕山府(以燕山得名)。金貞元元年(1153)金人從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鎮(zhèn))遷都燕京,改稱中都,定為國都。治所均在今天北京西南一帶。自金貞元元年完顏亮建立中都,至金貞祐二年(1214)金宣宗迫于后起之雄蒙古成吉思汗的頻繁進攻,遷往北宋故都“南京開封府”,至金貞祐三年中都城陷落,被蒙古軍徹底搗毀,金中都共存在63年。在這63年中,金代為北京地區(qū)留下大量名勝古跡。今天的釣魚臺、玉淵潭、香山、玉泉山、北海、陶然亭,都是當年金代皇家的離宮別館。1990年在右安門外玉林小區(qū)工地發(fā)現(xiàn)的城墻水關遺址(已辟為博物館),現(xiàn)存于昌平區(qū)鐵壁銀山的法華禪寺塔林,都是金代遺存。舉世聞名的永定河盧溝橋,更是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建成的,當時叫廣利橋。
蒙古成吉思汗十年(1215)占領金中都后仍稱燕京。元至元元年(1264)五月,元世祖忽必烈定開平府為上都(元之夏都),改燕京為中都,故城仍在今北京市區(qū)西南部廣安門一帶。至元九年(1272),改中都為大都,定為首都。
1368年8月初,明軍攻克大都。徐達攻入大都后,朱元璋改大都為北平府。平:平定。《詩·小雅·常棣》:“喪亂既平,既安且寧?!敝煸案拇蠖紴楸逼剑鉃椤捌蕉吮狈綉?zhàn)亂”,百姓可以安寧地過日子。
明永樂元年(1403)正月,升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這是“北京”一名之始。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民國前期。《詩·大雅·文王》:“祼(guàn)將于京?!边@里的“京”即是周朝的帝都。后來,“京”與“都”都指“國都”?!熬煛币辉~最早見于《詩·大雅·公劉》:“京師之野,于時處處?!焙笫浪旆Q國都為京師。京師當成國都的代稱,命名理據(jù)之一是,陜西鳳翔有山曰京,有水曰師,因周文王和武王在此建都,故統(tǒng)名為京師?!豆騻鳌せ妇拍辍罚骸熬熣吆??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本煷髮W堂的“京師”,指的就是近代的北京。
1928年6月20日國民政府將北京又改為北平市。北平這一名稱是國民黨四大家族之一的陳立夫提議改用的。北伐戰(zhàn)爭后,陳立夫曾在南京辦了一份《京報》。這份民間報紙很敢說話,銷路很好,其銷出的份數(shù)比《中央日報》還多。有一天,陳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決定在南京,北京這一名稱應更改,以免殘余軍閥再圖在那里起野心設政府。于是,他讓《京報》羅時實執(zhí)筆,寫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國民政府采納了陳立夫的建議。其實,陳立夫只是出于政治考慮,恢復使用了明初的北平名號。聯(lián)系清初廢南京改江寧府之舉,一南一北,改京為寧,改京為平,一字之差,凸顯地名對于國家政治的重要性。
日偽政府于1937年10月12日又將北平改為北京;1945年日寇投降后,又改為北平。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會議通過了北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將北平改名為北京。
北京,有著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六十多年的建都史。最初見于記載的名字為“薊”,是周武王給帝堯之后的封地,說明“薊”這個地名在此以前已經(jīng)產(chǎn)生;戰(zhàn)國時期是燕國的國都;秦滅燕后設置薊縣。北京的曾用名,包括遼時的“南京”“燕京”、金時的“中都”、蒙元時期的“大都”、明清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京”,都包含“都”或“京”(合稱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日本:京都),現(xiàn)在的簡稱就是“京”。其中的“燕京”,“燕”與燕山、燕國相關聯(lián)。民國時期有“燕京大學”,現(xiàn)在有“燕京啤酒”,都透露出地名信息。當然,河北境內(nèi)出現(xiàn)的“燕京理工學院”,因其位于燕郊,稱“燕京”還是有理據(jù)的。
北京獲得的別稱,一是因不同歷史時期的州府治所在北京地區(qū),因曾是秦漢時廣陽郡的治所,隋大業(yè)年間涿郡的治所,唐天寶年間范陽郡的治所,遼代析津府的治所,明清順天府的治所,于是廣陽、涿郡、范陽、析津和順天府順理成章地成了北京的別稱。二是移植自其他國都或帝都,如“日下、春明、京城”等。
用“日下”指稱京都,始見于《世說新語·排調(diào)》。唐朝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里有“望長安于日下,指吳會于云間”之句,即運用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為國都的代稱。清人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和乾隆年間成書的《日下舊聞考》等中的“日下”就是北京的代名詞。以日比喻皇帝,因此稱帝王所在的國都為日下。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長安的正門(東門)名為春明門,古人認為東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為首都的別稱。清人孫承澤著的《春明夢馀錄》,其中的“春明”就是北京的代名詞。
京城,唐天寶元年(742)以前,稱首都長安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后,自然就繼承了“京城”的稱謂。
3.1.5 關于北京何時建城的爭議
人類在北京灣這個地方最先孕育了兩個城邑:一個是“燕”,一個是“薊”。這兩個城邑距今有3000多年。這個判斷有歷史文獻和考古發(fā)現(xiàn)作為根據(jù)?!妒酚洝ぶ鼙炯o》中記載,周武王滅商后,進行了分封,其中封“帝堯之后于薊”(見圖3-1),“封召公奭(shì)于燕”。

圖3-1 《史記·周本紀》
薊為我國商代北方一個由堯的后裔建立的奴隸制小方國,城址在今廣安門外,受封后臣屬于西周天子。在薊城南面,還有一個小的方國,名“燕”,也是受周武王分封的奴隸制國家。據(jù)《史記正義》解釋,“薊微燕盛,乃并薊居之”,結(jié)果有了“燕都薊城”?!抖Y記》記載的是武王克商,“封黃帝之后于薊”。武王克商的時間,距今有3000多年。不論哪種記載屬實,歷史悠久都毫無疑問。目前,“燕”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城址遺跡,并在周邊出土了重要器物。
“燕”位于今天房山區(qū)琉璃河鄉(xiāng)董家林村??脊艑W家和歷史學家經(jīng)考證認為,薊城在北京灣的中部,燕的北面。當時的薊城已成為北方各民族共同的經(jīng)濟中心,是戰(zhàn)國時代的“天下名都”之一。燕都薊城,進一步促進了薊城的發(fā)展。薊這個邊陲小城先后經(jīng)歷了秦漢時期的薊城,隋唐時期的幽州城,遼代的南京城(也稱“燕京”城),城市逐漸由小到大,城池不斷得到復建和擴充,一直發(fā)展到輝煌的金中都城。
這是目前北京史學界比較一致的觀點。北京何時建城可能找不到文獻依據(jù),但就已發(fā)現(xiàn)的文獻看,北京最早的城市就是薊城。但薊城究竟在哪里,目前的考古遺存還難以完全坐實。
在廣安門外北側(cè)樹立的“薊城紀念柱”下面的勒石碑文,刻有侯仁之撰寫的《北京建城記》,上面有“北京建城之始,其名曰薊”,“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后于薊”,“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于北燕”。
武王克殷分封黃帝之后于薊具體是哪一年呢?趙光賢根據(jù)史書記載的彗星天象,推算出是公元前1045年。后來北京市舉行紀念北京建城的活動起始時間點就定為公元前1045年[4],1995年舉行了3040周年的紀念活動。這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北京有三千余年的建城史的依據(jù)。對于武王滅紂分封的具體年份,有人提出質(zhì)疑,這是可以理解的。確定哪一年作為紀念活動的時間起點,可能就難以取得共識,因為沒有人掌握經(jīng)得起質(zhì)疑的歷史事實,只能是一種后世大體靠譜的行政決議。一個商代就存在的地方,但是沒有文獻記載,因此它的性質(zhì)、規(guī)模都不好確認,時間也只可能有個大致范圍。
最早的燕都,20世紀80年代考古發(fā)現(xiàn)的房山董家林遺址可以為證,但最早的薊城在哪里?侯仁之認為最早的薊城“核心在宣武區(qū)”“廣安門內(nèi)外”,根據(jù)是“薊之得名源于薊丘”。根據(jù)酈道元《水經(jīng)注》所記,薊丘的位置當在薊城的西北隅。這一觀點由于缺乏可靠的城市遺址作為支撐,受到考古學界和文物學界部分專家的質(zhì)疑。如已故考古學家鄒衡就斷然否定侯仁之的觀點,指出侯所依據(jù)的從廣安門一帶發(fā)掘出的水井構(gòu)件,絕對沒有西周那么早。著名文物學家兼考古學家趙其昌更是依據(jù)考古發(fā)掘證據(jù),說明在侯老認定的廣安門外“薊丘”處的古城墻要晚于東漢,并提出最早的薊城應該在石景山古城一帶。這里有三個問題需要厘清:一是史書所記本身是否有誤,二是沒有王國維所提的二重證據(jù)怎么辦,三是城墻遺址有沒有重疊的可能。如果不能證實或者證偽,那就只能暫時存疑,留給后人去下定論。
3.1.6 關于北京何時建都的爭議
目前史學界比較一致的觀點或者說主流的說法,都是認同侯仁之(1953)北京建都“不始于遼而始于金”的看法。文獻依據(jù)為《金史》海陵紀有如下的記載:“貞元元年三月辛亥,上至燕京……乙卯以遷都詔中外,改燕京為中都。”燕京是今北京在當時的名稱,正式建都之后,改稱中都。侯先生認為這是北京正式建都的開始,時間貞元元年合公歷為1153年,三月乙卯合陽歷為4月21日。也就是說,北京建都始于1153年,紀念日為4月21日。雖然金中都當時只是中國北半部的政治中心,但這一觀點還是得到了官方認可,原宣武區(qū)政府于2003年在廣安門金中都遺址外立“北京建都紀念闕”,以紀念北京建都850周年。
不同意見主要有三種:一是以遼南京(燕京)建立時間作為起始,但是反對者眾多,認為燕京只是遼的“陪都”,且其統(tǒng)治地域未達中原;二是以元大都作為北京建都之始,認為從元大都開始北京才是真正號令全國的都城;三是北京地區(qū)最早的“國城”出現(xiàn)在西周初的燕國、薊國,因此分封燕、薊之年,不僅是北京建城之始,也是建都之始。
爭議意味著認識的分歧。那北京建都“始于遼”能否成立?是否一定要從元大都算起?“燕都薊城”又是從哪個層面立論的?
如果單看“都”,都夠格,都有道理?!把喽妓E城”在西周“天下觀”的歷史語境下雖然不是王朝的中心所在,但按照《釋名》的“國城曰都。都者,國君所居,人所都會也”,確實符合國都的標準。但要是考慮政治中心、首善之區(qū),那作為遼之陪都的南京(燕京)確實不夠格,而金中都作為中國歷史上分裂狀態(tài)下的政治中心、首善之區(qū),是成立的;當然,元大都作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tǒng)的政治中心、首善之區(qū),就更是毋庸置疑。因此,討論這一類問題,我們既要看語符的形態(tài)差異,如“國都、陪都、中都、大都、京師、上京、都城、都市、大都市”,更要看語符背后所指的主要職能、歷史地位,這就需要我們結(jié)合歷史語境,聯(lián)系每一個語符指稱的場域,梳理出場域中的主要角色及其關系,這樣才能做出基于歷史事實的正確判斷。為什么史學界的主流認識認同侯仁之的觀點,主要原因是侯先生梳理的歷史事實清楚。我們不妨重溫一下其中梳理史實的文字[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