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治理學(第2版)
- 蔡銳 孟越
- 6116字
- 2019-11-29 11:30:44
3.3 股東訴訟與事后救濟
股東訴訟與事后救濟是股東利益保護的最后屏障,包括股東大會決議瑕疵的訴訟提起制度、異議股東股權收購請求權制度、請求法院解散公司制度以及直接、派生訴訟制度等。當事前預防和事中監督措施都無法保護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利益時,作為最后一道措施的事后救濟權就應該啟動。事后救濟措施的宗旨是保護股東的正當訴訟權利。《公司法》對事后救濟措施進行了完善,新增了對中小股東權益保護起著非常重要作用的派生訴訟制度。
3.3.1 股東大會決議瑕疵的訴訟提起制度
股東大會決議的不合法稱為決議的瑕疵,包括:第一,內容的違法,即其所決議之事項違反法律或章程的規定,如股東大會通過的決議違反股東平等、股東有限責任原則、非法剝奪股東的固有權利、非善意地為公司利益做出決議、公司可得財產性利益的放棄、小股東參與分配的權力被取消、公司增資時小股東認購新股的權利被非法剝奪等。這種決議一般被規定為當然無效。第二,形式的違法,即股東大會的召集程序或決議方法違反法律或章程。召集程序違法指的是股東大會的召開違反了法定的召集方法和程序,致使小股東無法出席股東大會并行使表決權;決議的方法違法是指股東會通過決議時的表決方法違反了法律或公司章程的規定,如股東大會對法律規定的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修改公司章程等須特別多數通過的事項,采取簡單多數的普通決議方法予以通過等。股東大會決議瑕疵的救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中小股東權利的保護,但包括中小股東在內的股東提起訴訟時均應以其出資為限提供相應擔保,從而達到平衡保護的目的。
國外公司法對股東大會決議所出現的瑕疵,通常賦予中小股東對股東會議的撤銷權、權利受損害的賠償請求權。我國《公司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了股東大會決議瑕疵的訴訟提起制度,為股東提起否定股東大會(包括董事會)決議效力的訴訟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同時,《公司法》為股東提供了兩條否定決議效力的途徑;請求宣告決議無效或請求撤銷該決議。這種立法是考慮到如果隨意主張決議無效就會使公司參與的活動陷入混亂,并損及交易安全。而同時規定決議無效和決議撤銷兩種訴訟制度,以平衡各方當事人的利益。
3.3.2 異議股東股權收購請求權制度
異議股東股權收購請求權制度又稱異議股東股份價值評估制度,指的是股東大會做出對股東有重大利害關系的決議時,對該決議持反對意見的股東,可以請求公司對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的公平價值進行評估,并由公司以此價格回購股票,從而實現退出公司的目的。該制度的實質是一種中小股東直接退出制,體現了對中小股東意思自治的最大尊重和投資安全的最終保障,成為保護股東的最后一道救濟程序。
異議股東股權收購請求權制度源于美國,現已經被英國、加拿大、意大利、德國、西班牙、日本、韓國等國家,以及中國臺灣地區所采納。各國公司法對異議股東股權收購請求權制度使用范圍的規定各不相同,但一般都是用于公司并購、資產出售、章程修改等重大交易事項,并允許公司章程就該制度的適應范圍做出各自的規定,從而使得中小股東對于在何種情況下自身享有異議者權利有明確的預期,并做出是否行使異議者權利的選擇。
目前,由于受法定資本制等制度的局限,我國異議股東股權收購請求權制度的引入尚處于萌芽階段,《公司法》《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以及《到境外上市公司章程必備條款》等只有泛泛論述。應該對《公司法》做進一步改革,盡快實施公司資本制度由法定資本制向授權資本制度的改革,為異議股東股權收購請求權制度的真正實施創造必要的前提條件。
案例3-5
異議股東股份回購請求權糾紛
薛某系京衛公司股東。按照2012年的京衛公司章程,薛某等10人分別出資641.52萬元,每人占出資比例的9%,法定代表人張某出資712.8萬元,占出資比例的10%。京衛公司持股的國康公司注冊資本8 000萬元,其中京衛公司出資4 800萬元,占出資比例的60%。2010年12月13日,京衛公司召開了臨時股東大會,臨時股東大會大部分股東同意將京衛公司持有的國康公司51%的股份按比例轉讓給京衛公司的自然人股東。薛某對此持有異議,并不同意該決議的內容。根據《公司法》(2005修訂版)第七十四條規定,對轉讓公司主要財產的股東會議投反對票的股東可以請求公司按照合理的價格收購其股權,故訴至法院,請求依法判令京衛公司以人民幣23 158 287.72元的價格收購薛某持有的京衛公司9%的股權。
法院認為,薛某作為京衛公司股東,在京衛公司做出出售對國康公司51%股權的股東會決議中投反對票,且在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60日之內,未能與京衛公司達成股權收購協議,故薛某有權在股東會會議決議通過之日起90日之內向法院提起訴訟;但是,法院同時認為,京衛公司轉讓其所持有的國康公司的51%的股權并未導致京衛公司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亦不能證明轉讓的該部分財產系京衛公司的主要財產,故對于薛某的該項主張不予支持。
(資料來源:劉文科. 《公司法》配套解讀與實例[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
知識鏈接
法定資本制和授權資本制
股東的有限責任,按照什么標準來承擔責任,各國是不同的。股東是按照“承諾的”出資額,還是按照“實際的”出資額承擔有限責任,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法律制度。這也是公司的資本制度的不同種類,分別稱為“法定資本制”和“授權資本制”。
傳統的大陸法國家都采用法定資本制,即公司發行的股票必須由股東一次性地出資到位,股份不能空置。比如,股東認購了公司注冊資金100萬元,所有股東必須繳足出資(可以分期繳納),由會計師事務所或者審計師事務所出具驗資證明,標明注冊資金到位。否則就視為出資不到位,屬于違法行為。
授權資本制主要是在英美法系國家,股東不需要一次性將承諾購買的資本繳足,股份可以空置,比如,股東認購了公司注冊資金100萬元,但可能實際交給公司的只有10萬元,剩下的90萬元,董事會有權在公司需要時,要求股東實際出資。也就是說,股東認購的不是股份,而是責任。
法定資本制和授權資本制的根本區別不在于資本是一次繳納還是分次繳納,而在于一次發行還是多次發行。是授權董事會發行還是授權股東會發行。前者把對股東的出資請求權交給了股東會,是一種國家審查方式;而后者則把出資請求權交給了的董事會。這種差異會導致公司融資方式、融資能力、公司成立門檻、資本分配方式甚至股權激勵方式等有相當大的不同。
我國2013年修訂的《公司法》廢除了最低資本限制,將注冊資本實繳制改為認繳制。但由于股份仍然必須一次性發行、一次認足,董事會依然不能發行股份,所以仍然屬于法定資本制。

3.3.3 請求強制解散權制度
小股東退出公司實際上是小股東為阻止權利繼續遭受侵害所做出的逃離的無奈選擇,是小股東權利保護的一種消極保護措施。但如果僅有股權轉讓、請求收購股權的制度,小股東退出公司的機制仍然不能完善,在某種情況下,小股東還是不能免受大股東的欺壓。例如,大股東濫用請求收購股權制度,故意造成損害公司之事實以逼迫小股東退出公司,小股東若將持有股權轉讓給公司,因公司售賣股權程序復雜,迫使小股東轉而選擇請求大股東受讓股權,等于滿足了大股東侵害小股東的要求。再如,大股東沒有經濟實力收購小股東股權,或大股東非法經營時,小股東也無法退出公司。這時,應有小股東向法院申請判決解散公司的制度,對小股東予以最后保護。
一般來說,公司強制解散主要以股東的合理期待落空作為判斷標準。股東的期待權落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排斥股東擔任公司的管理人員或剝奪股東參與公司事務管理。第二,信賴關系確有理由的喪失。股東如果能夠證明董事們或在事實上控制了公司的股東們有關上市方面的行動欠缺誠實性或具有不正當性,則可以訴訟法庭強制解散公司。第三,公司陷入僵局。一旦股東之間矛盾沖突加劇并達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則公司根本無法開展有效的經營活動,從而導致公司陷入僵局。在這種情況下,股東有權申請公司強制解散。
賦予小股東申請強制解散公司的法律救濟是現代公司法的通行做法,是兩大法系國家普遍采用的保護小股東權利的手段。該制度始于美國,后在世界各國被普遍采用。我國《公司法》規定持有全部股東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可以請求法院解散公司,降低了該制度的門檻,有利于中小股東權利得到切實的保護。
但該制度是一項最為嚴厲的救濟手段,法院只有在考慮各種利弊得失、公正合理的前提下才能采取該項措施,如我國《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二條規定,只有當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繼續存續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而且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時,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3.3.4 股東訴訟制度
股東訴訟制度作為公司法保護股東權利的一項重要制度,迄今已為各國公司法普遍接受。英美最早在衡平法上創設股東訴訟制度。第一個股東訴訟案例1928年在英國出現后,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紛紛借鑒,現在已成為中小股東監督大股東、董事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股東權利保護最后一道防線中的關鍵所在。股東訴訟一般分為直接訴訟和派生訴訟。
1. 直接訴訟
直接訴訟是指股東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基于股份所有人地位向其他侵犯自己利益的人提起的訴訟。此外侵犯自己利益的人包括股東所在的公司及董事或其他股東。勝訴后,判決后果歸屬于股東自己。當中小股東的權利受到侵害時,中小股東可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尋求救濟,以恢復自己受損的利益。
直接訴訟方式分為“單獨訴訟”“共同訴訟”和“集體訴訟”三種方式。所謂“單獨訴訟”,就是每一名股東分別對公司的董事會或經營者進行訴訟。在這種情況下,假設公司有1萬名股東,如果這1萬名股東都去訴訟,同樣的案子會到法院開庭1萬次,這顯然不合適。于是,較好的解決辦法是1萬名股東聯合起來,共同提起訴訟,這就是共同訴訟。但這也不可能,因為1萬人聯合起來成本太高。這就陷入了一種困境。集體訴訟就是有1~2位原告作為“首席原告”代表眾多股東提起訴訟,首席原告和被代表的股東在整個訴訟過程中保持一致,在利益上應該一致。首席原告參與整個訴訟過程,包括與律師交涉、獲取證據、準備開庭、參與庭審等。當達成和解或得到法院判決后,訴訟結果適用于所代表的全體股東。一旦賠償額被確定,各間接參加訴訟的每個股東按比例得到賠償,而這些股東將不再以同樣事由對被告方提起訴訟。
集體訴訟制度起源于英國,1966年納入美國《聯邦民事訴訟程序法》。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集體訴訟還主要用于消費品民事責任類案例中。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集體訴訟制度開始使用在證券類民事案例中。除了英美國家,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也使用集體訴訟制度。美國集體訴訟最重要的一點是采用舉證倒置,即證券案件舉證的責任在于被告而不是原告,這非常利于小股東利益的保護,公司董事或者經理人因此必須謹慎實施公司的每個行動,確保不與公眾發生對抗。
我國《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條規定了股東直接訴訟制度:“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損害股東利益的,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但目前我國僅允許少數股東以單獨或者共同訴訟的方式提起民事侵權賠償之訴,尚不允許集體訴訟,而且也沒有引入舉證倒置制度。不得不說這是中小股東權利保護體系的重大缺陷,也是下一步需立法重點解決的問題。
案例3-6
銀廣夏直接訴訟案件
2002年5月,中國證監會對銀廣夏公司下達行政處罰決定書。決定書認定銀廣夏自1998—2001年期間累計虛構利潤7.7億元。被稱為中國的“安然事件”。2001年8月開始,全國投資者起訴銀廣夏的訴訟拉開了序幕。由于我國相關法制尚不完善,銀廣夏訴訟經歷了很多的困難,歷時長達近6年。由于信息不暢、地域和成本等因素,絕大多數投資者并沒有提起訴訟,銀廣廈有約8萬名股東,股價下跌造成幾十億元的損失,但是截至投資者起訴銀廣夏虛假陳述案的最后時效,只有847個投資者提起訴訟,涉案總標的不到1.8億元。起訴的人數、金額比例非常低,保護力度極其有限。
2006年5月,在法院的主持下,北京、上海等多位律師代理的投資者與銀廣夏公司達成了和解,此后其他的投資者也和銀廣夏公司解決了爭端。根據法律文書的安排,銀廣夏公司對和解的投資者做出每10元支付2.2股的賠償。銀廣夏虛假陳述案的訴訟是中國證券市場影響最大、過程最艱難的訴訟。這次歷經6年的訴訟的圓滿成功,促進了證券監管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提升投資者對我國資本市場的信心。
(資料來源:根據網上資料整理。)
2. 派生訴訟
所謂派生訴訟制度(又稱間接訴訟或代表訴訟制度),是指當董事、監事、經理等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實施某種越權行為或不當行為損害公司利益時,如果公司不對此采取行動或提起某種訴訟,則特定股東在法律條件下,可以代表公司對致害人提起訴訟,要求他們對公司的損害承擔法律責任。如果原告股東勝訴,勝訴的利益歸公司,原告股東只能與其他股東一起間接分享公司由此而獲得的利益。如果原告股東敗訴,則由敗訴股東承擔訴訟費用。派生訴訟的主要目的在于維護公司的利益,派生訴訟制度是隨著對中小股東權利保護的加強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一般來說,股東提起派生訴訟有兩個前置條件:一是公司董事等要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公司章程的行為;二是要先執行“竭盡公司內部救濟程序”,該規定要求股東在提起訴訟時需首先向公司股東大會、董事會或監事會提出正式要求,要求公司對致害人采取適當懲戒措施,若董事及大股東操縱和阻攔,致使應行使權力的公司機關(董事會、監事會)怠于行使或不行使該項權力時,股東方可代表公司起訴。但是在緊急情況下,不立即提起訴訟將會使公司利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時,原告股東可以不必經過前置程序直接提起訴訟。
股東派生訴訟制度源于英國1864年東潘多鉛礦公司訴麥瑞威則案的判例。目前,美國、法國、日本、德國、西班牙、韓國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都規定了股東派生訴訟制度。我國《公司法》中第一百五十一條建立了股東派生訴訟制度,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連續一百八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東,可以提起股東派生訴訟。
案例3-7
股東派生訴訟案件
城市通公司于1999年7月注冊登記成立,股東分別為建設信息公司、新概念公司以及林某等四名自然人股東。2002年12月,城市通公司被吊銷營業執照,之后城市通公司未成立清算組。
2004年5月,法院就其審理的林某與新概念公司、建設信息公司企業清算糾紛一案做出判決,要求林某與新概念公司、建設信息公司共同對城市通公司進行清算。執行過程中,上述股東委托會計師事務所對城市通公司2001年3月的資產負債表及成立以來的收支情況進行清查認定。會計師事務所于2005年11月做出審計報告確認:新概念公司從城市通公司取得的170萬元屬于股東占用公司的財產,應予收回;城市通公司違規支付的194 465.90元應從責任人新概念公司處收回。城市通公司的股東林某起訴城市通公司另一股東新概念公司,要求新概念公司向城市通公司賠償損失。
法院認為,城市通公司已被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吊銷營業執照,故其董事會或監事會已不能再對外行使其相關職權,包括代表公司行使起訴權。在此情況下,公司的股東林某以自己的名義代表公司提起訴訟,為城市通公司請求利益保護,符合法律規定,作為本案原告適格;同時,新概念公司上述行為均給城市通公司造成了財產方面的損失,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故其作為本案被告適格。
(資料來源:劉文科. 《公司法》配套解讀與實例[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