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迷宮:認識發展性閱讀障礙
- 孟祥芝
- 2432字
- 2019-11-29 11:51:06
寫給關注閱讀障礙的你
1997年9月,我師從北京師范大學舒華教授,進入她的認知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自此開啟了閱讀障礙研究之旅;2000年,我完成了國內第一篇關于漢語兒童閱讀障礙的博士論文,至今已近20年。在這期間,國內外關于中英文閱讀障礙的學術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也有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教育部門開始對閱讀障礙問題進行積極關注和干預,譬如英國、美國、新加坡等國及中國香港特區。
2001年,我在北京大學嘗試開設“發展性閱讀障礙的理論和實踐”課程,自編了課程講義。2005年至2006年,我在哈佛大學心理學系學習期間,應張厚粲教授和徐建平教授的邀請,參與翻譯加拿大著名教育心理學家達斯教授的《閱讀障礙與閱讀困難:給教師的解釋》一書,并撰寫了兩章關于中文閱讀發展和閱讀障礙的內容。這些年的工作連同我的博士研究論文構成了本書的基本框架和內容。促使我寫這樣一本科普書的關鍵動因還來自于實踐需求。我的合作者,香港理工大學的黎程正家博士從1999年開始做閱讀障礙兒童的干預工作,自2005年起獲得香港教育統籌局從立項到運轉的全面支持,開展針對全港中小學中、英文教師的閱讀障礙培訓工作,至今已有近20年的一線應用經驗。每期課程黎程正家博士都會請我去講中文閱讀障礙的研究,我也對漢語閱讀障礙的實踐應用有了親身感受。黎教授的兒童讀寫營、家長公開講座,以及教師培訓工作對我有很大的觸動。2012年至2013年,我作為“中美富布賴特研究學者項目”高級研究學者在美國范德堡大學人類發展與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系開展閱讀障礙合作研究的時候,又進一步感受到了研究和干預緊密結合的學以致用氛圍。2013年回國之后,我開始利用部分時間嘗試把相關研究“搬下”書架,期望讓廣大家長和老師能夠比較通俗、系統地了解閱讀障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本書分為理論篇和應用篇。理論篇講述了閱讀障礙的生理基礎和相關認知問題,希望通過這樣的介紹讓大家了解目前學術界對閱讀障礙的基本認識。由于閱讀障礙的復雜性和閱讀障礙者的個體差異,迄今為止,學術界并沒有發現能夠完全解釋閱讀障礙產生原因的單一基因、單一腦網絡和單一認知機制。本書理論篇概括了該領域的經典理論框架和最新研究成果,這些都是不同研究反復報告的與閱讀發展和閱讀障礙有關的因素。應用篇重點介紹了閱讀障礙的主要應對步驟,從評估診斷到干預策略都進行了詳細的說明。這里介紹的干預策略不僅適用于閱讀障礙者提升閱讀技能,也可作為閱讀初學者學習漢字和閱讀的參考。
我希望通過這本書傳遞以下四點關于閱讀障礙的認知觀和心理觀,以幫助讀者形成對閱讀障礙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促進科學合理的積極干預工作。
閱讀障礙是一種隱形的障礙。閱讀障礙是有一定遺傳和神經生理基礎的書面語言信息處理問題。閱讀障礙者智力正常,有的甚至異常聰明,他們在處理文字信息上的困難,常常被忽視和誤解。
閱讀障礙可以通過適當的干預得到改善。基于大腦的可塑性,通過適宜的干預,閱讀障礙可以得到改善。有兩點需要強調:第一,干預需要盡早開展。隨著年級的升高,漢字學習和閱讀問題將逐漸累積起來,可能會越來越嚴重。第二,干預方法要有個體針對性。建議根據每個人的問題設置干預內容、干預時程。對知識性內容的干預可以使用紙筆練習,對于以提升認知加工敏銳能力為目標的干預需要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方式,利用階梯法程序設計,自動根據每個人的反應情況調整任務難度,保證適當的挑戰性。
中文閱讀障礙干預需要突出漢字表意文字特性。中文是基于象形文字建立起來的表意文字系統。盡管歷經文字演變,絕大部分漢字字形早已失去原來的樣貌,但是漢字的基本構字部件在不同漢字中的寫法及其所表達的義類是基本恒定的,承載和傳達了造字之初的本義。因此,漢字學習和干預應該突出漢字字形表意的特點。為了熟悉漢字的形狀和結構特征,我在這本書中提出了“分解-組合-操作”漢字學習法,倡導通過學習者自己動手操作分解、組合漢字,強化字形和正字法意識。另外,漢字除了象形字、指事字和會意字之外,還有大量的形聲字。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可以利用形聲字形旁表意、聲旁表音的線索加速漢字的學習和記憶。
閱讀障礙者也具有某些優勢能力。閱讀障礙者在閱讀上的困難并不意味著他們在學習和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有問題。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創造力和想象力并不比同齡人差。很多閱讀障礙者可以通過合適的干預、良好的支持環境,以及其他方面能力的彌補考上大學,甚至在某些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本書付梓之時,首先要感謝我的授業恩師舒華教授。1997年我有幸進入舒老師的實驗室追尋進學求思的夢想,舒老師的指導和鼓勵使我在閱讀障礙領域耕耘不輟。當我懷揣無限好奇開始博士學習的時候,在大大小小的學術會議上經常看到一位提問新穎獨到的年輕學者,后來才知道這就是從英國劍橋學成歸國的周曉林教授。得益于兩位導師的學術合作,及至博士畢業到北大工作之后,依然不斷得到周老師的科研指導和幫助,在此向周老師表達最誠摯的謝意。我還要特別感謝香港理工大學的黎程正家博士,黎博士能夠敏銳快捷地將科學研究發現應用于閱讀障礙干預實踐的能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指導的“香港理工大學宏利兒童學習潛能發展中心”開展了近20年的兒童讀寫營、家長公開講座和教師培訓工作。2008年,她更是積極促成了“北京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兒童發展與學習研究中心”的成立,使得我們可以在北大更好地開展兒童讀寫研究和干預工作。
本書在出版過程中得到了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普創作出版資金資助。北京大學出版社陳小紅、趙晴雪兩位女士為本書的順利出版付出了極大的努力。趙晴雪女士對本書的謀篇布局、專業技術和文字層面嚴格把關。本書第二章的“耳聰目明”“能說會道”“手腳靈活”三節內容分別由我的研究生趙星楠、張馳和張曼莉撰寫。在此一并致謝。
這本小書是對20多年來參與我們研究的兒童和家長的一份回報,也是對我們研究的一個小結。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技術的進步,本書中某些研究結果和結論將會不斷得到完善和更新。書中不當之處,請讀者不吝賜教。
孟祥芝
2018年春,于北京大學哲學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