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迷宮:認識發展性閱讀障礙
- 孟祥芝
- 740字
- 2019-11-29 11:51:06
序
閱讀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紐帶和工具,也是個體發展的重要內容和途徑。然而,世界范圍內約有5%~17%的個體存在發展性閱讀障礙(Developmental Dyslexia)問題,他們具有正常的智力、動機和基本教育條件,且沒有明顯的大腦器質性損傷,但其閱讀的流暢性和準確性卻顯著落后于同齡人。閱讀障礙研究在世界范圍內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由于漢語書寫系統(漢字)的表意與表音的獨特性,其認知與學習過程具有不同于拼音文字的表現,中文(漢語)閱讀障礙也具有其特異性。
孟祥芝博士是較早關注閱讀障礙問題的中國學者之一。在北京師范大學完成博士論文后,她一直堅持開展閱讀障礙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她早期的研究以漢語字詞認知過程為依據,探討閱讀障礙兒童與典型發展兒童在閱讀理解過程中的異同,描述漢語閱讀障礙兒童形、音、義表征和加工特點。近年來,她利用腦電、磁共振成像等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手段,觀察漢語兒童在出現母語(中文)或外語(英文)閱讀困難時大腦是如何活動的,探索中文閱讀障礙的腦神經機制,一些訓練、矯正手段如何改變大腦的活動模式,從而提高兒童的閱讀成績。
閱讀障礙是心理學與認知神經科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對它的研究不僅有利于我們認識閱讀障礙的產生機制,為閱讀障礙的矯治和干預奠定基礎,也有助于我們認識大腦的發育過程及其與人類認知發展的關系。隨著腦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投入到漢語兒童閱讀障礙的研究行列,研究成果的質量也不斷提升。在此背景下,我很高興看到孟祥芝博士結合自己的研究經驗和國內外閱讀障礙研究的進展,寫成這本科普著作。本書介紹了閱讀障礙的基本概念、由來和表現,提出了諸多有關閱讀障礙診斷、干預的觀點和設想,是孟祥芝博士將學術研究與實踐需求相結合的一次有益嘗試。我熱誠推薦這本著作。
周曉林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2018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