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被剝奪自由人的人格尊嚴與待遇

聯合國歷來重視囚犯的人權保護。《囚犯待遇基本原則》第5條規定:“除了監禁顯然所需的那些限制以外,所有囚犯應保有《世界人權宣言》和——如果有關國家為締約國——《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其《任擇議定書》所規定的人權和基本自由,以及聯合國其他公約所規定的其他權利。”中國政府于1998年簽署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目前正待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因此,我們在研究探討中國刑罰執行和監獄改革時,應當認真考慮這些國際人權公約的相關規定。

本節解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0條的基本含義,介紹國際社會的立法與司法概況,對中國的立法概況與司法實踐予以評析。

一、《公約》第10條的基本含義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10條規定:“(1)所有被剝奪自由的人應給予人道及尊重其固有的人格尊嚴的待遇。(2)(甲)除特殊情況外,被控告的人應與被判罪的人隔離開,并應給予適合于未判罪者身份的分別待遇;(乙)被控告的少年應與成年人分隔開,并應盡速予以判決。(3)監獄制度應包括以爭取囚犯改造和社會復歸為基本目的的待遇。少年罪犯應與成年人隔離開,并應給予適合其年齡及法律地位的待遇。”

(一)關于“所有被剝奪自由的人應給予人道及尊重其固有的人格尊嚴的待遇”的含義

一些國際人權公約對此有類似的表述。198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保護所有遭受任何形式拘留或監禁的人的原則》第1條規定:“所有遭受任何形式拘留或監禁的人均應獲得人道和尊重其固有人格尊嚴的待遇。”第7條規定:“各國應以法律禁止任何有違本原則所載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定任何這種行為應受適當制裁,并根據指控進行公正調查。”

1.對“所有被剝奪自由的人”的理解

“所有被剝奪自由的人”的英文版本是“all persons deprived of their liber ty”,其含義應當作廣義的理解。聯合國《保護所有遭受任何形式拘留或監禁的人的原則》將“所有被剝奪自由的人”分為兩類,即“被拘留人”和“被監禁人”。“被拘留人”是指除因定罪以外被剝奪人身自由的任何人,“被監禁人”是指因定罪而被剝奪人身自由的任何人。聯合國《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把“囚犯”分為5類:(1)服刑中的囚犯;(2)精神錯亂和精神失常的囚犯;(3)在押或等候審訊的囚犯;(4)民事囚犯;(5)未經指控而被逮捕或拘留的人。

綜上所述,可以把“所有被剝奪自由的人”理解為主要包括三部分人,一是所有被懷疑有罪但未被證實而被剝奪自由的人,即在押而失去自由的未決犯;二是指被證實有罪而被剝奪自由的人,即已決犯;三是由于其他原因而被剝奪自由的人,如民事囚犯、接受強制醫療的精神病人等。

被剝奪自由的人可能被關押在監獄,也可能被關押在監獄以外的其他場所,如警察局的拘留所、精神病院、強制戒毒中心等。

2.對“應給予人道及尊重其固有的人格尊嚴的待遇”的理解

此句應理解為應當給予被剝奪自由的人以人道主義待遇,把他們當人看,尊重“被剝奪自由者”的基本人權。“尊重其固有的人格尊嚴”可以理解成包含在“給予人道的待遇”范圍之內。

刑法改革國際編寫的《〈聯合國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詳解》,對“被剝奪自由的人”的人權作了較為清晰的解釋,指出,被拘留或監禁者的權利源于人人享有的普遍的一般人權。它們適用于每個人。這些權利包括:(1)生命與身體完整的權利;(2)不受酷刑和其他虐待的權利;(3)健康權;(4)人格尊嚴的權利;(5)受適當法律程序保護的權利;(6)不受各種歧視的權利;(7)不受奴役的權利;(8)意識和思想自由的權利;(9)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10)家庭生活受尊重的權利;(11)自我發展的權利。[76]

該《詳解》指出,在任何環境中,所有人都享有基本的人權。沒有法律上的正當理由,這些權利不能被剝奪。被依法拘留或監禁的人,在被拘留或監禁期間被剝奪了自由權,有些權利會受到拘留或監禁這一事實的限制,如:隱私權、言論自由、集會自由和自由選舉權等。

《詳解》指出,犯人在監獄中服刑,不是為了懲罰而懲罰。這種懲罰只能由喪失自由構成。因此,監禁方式不能作為一種附加刑來使用,監禁的任何副作用都必須盡量減小到最低限度。雖然監禁生活永遠不可能像正常生活一樣,但是監禁環境應該盡可能地接近正常生活環境,除了喪失自由。

還有許多被拘留的人并不是在服刑,盡管他們可能和已決犯一起被關押在監獄中。他們當中有些人是在等待審判,有些人是在等待其他的解決結果,例如政治避難或移民身份問題。這些人被關押在監獄中不是作為一種懲罰,也不是為了懲罰,而僅僅是作為一種預防措施。對這些人來講,監禁生活也應該盡可能接近正常生活。

此外,那些等待判決的人有權了解外界信息(如各種法律通知、消息等),以便使其并不因喪失自由而對判決結果造成不利的影響。

《詳解》指出,當剝奪自由時,就有一種侵犯人權的危險。除非經過正當法律程序,不被剝奪自由是一項基本人權。在實踐中,經常會發生法律允許范圍之外剝奪自由的情況,如不考慮適當的法律程序和法律保護而將人拘禁等。因此,保障被拘禁的人的人權的一項基本原則是開放,即監獄和其他拘禁場所應該向外界和獨立的調查者開放,而且,被拘留的人應該能夠與外界接觸。

當國家剝奪了一個人的自由,便同時承擔了照管這個人的責任。照管的主要任務是保證被剝奪自由者的安全,照管的任務還包括保障個人福利。[77]

根據《詳解》的解釋,可以把“所有被剝奪自由的人應給予人道及尊重其固有的人格尊嚴的待遇”的含義理解為:所有被剝奪自由的人享有基本的人權,但自由權利被剝奪,有些權利由于被拘留或監禁這一事實而受到限制。此外,被剝奪自由的人由于其特殊的法律地位和特別的人身狀態而享有某些特別的權利。

(二)關于“監獄制度應包括以爭取囚犯改造和社會復員為基本目的的待遇”的含義

《〈聯合國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詳解》第1章第2條指出,監獄活動要盡可能圍繞幫助囚犯重返社會生活這一中心目標來進行。因此,監獄的各種規章制度不應限制囚犯的自由、囚犯與外部社會的聯系和對個人發展絕對必要的機會。監獄的規章制度應有助于囚犯適應和重返正常的社會生活。[78]

現代監獄制度受教育刑理論的影響,不僅普遍規定尊重罪犯人格,給予罪犯以人道待遇,而且強調教育矯正犯人,對罪犯進行道德、文化和職業技術教育、心理矯治以及宗教教誨,矯正其惡習,培養其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使其刑滿釋放后能夠遵紀守法,自食其力,避免重新犯罪,順利地適應社會生活。“監獄制度應包括以爭取囚犯改造和社會復員為基本目的的待遇”的規定正式體現了這一監獄行刑追求。

二、國際社會的立法與司法概況

(一)聯合國關于刑罰執行和囚犯待遇方面的標準和規則

國際社會對于刑事司法領域的刑罰執行和囚犯待遇問題一直給予高度的重視。1955年召開的第一屆聯合國預防犯罪與罪犯待遇大會通過的刑事司法領域的第一個標準規則便是《聯合國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此后,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對于刑罰執行和囚犯待遇認識的不斷深化,聯合國又陸續通過了一系列這一方面的標準和規則,對刑罰執行和囚犯待遇的規定日趨詳細和具體。

聯合國關于刑罰執行和囚犯待遇方面的標準和規則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聯合國人權標準和規則中有關刑罰執行和囚犯待遇的規定;第二類是關于刑罰執行和囚犯待遇的專門性的規定;第三類是關于刑罰執行和囚犯待遇的綜合性的規定。[79]

1.聯合國人權標準和規則中有關刑罰執行和囚犯待遇的規定

在聯合國制定的人權標準和規則中,許多都涉及刑罰執行和監禁待遇問題。因為被剝奪自由的人的權利最容易受到侵害,因此有重點加以保護的必要。這些涉及刑罰執行和囚犯待遇的標準和規則主要有:《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保護所有遭受任何形式拘留或監禁的人的原則》和《醫務人員、特別是醫生在保護被監禁和拘留的人不受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方面的任務的醫療道德原則》等。

2.聯合國關于刑罰執行和囚犯待遇的專門性的標準或規則

這些標準或規則包括:《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切實執行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囚犯待遇基本原則》《非拘禁措施最低限度標準規則》《關于保護死刑犯權利的保障措施》《保護人人不受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或處罰宣言》《有效防止和調查法外、任意和即決處決的原則》《保護被剝奪自由少年規則》和《關于移管外籍犯的示范協定及有關外籍犯待遇的建議》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

《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規定了囚犯待遇和監獄管理的國際準則。這些規則包括:不得基于種族、性別、宗教、政見、出身等對囚犯加以歧視。男犯和女犯、已決犯和未決犯、成年犯與少年犯均應分別隔離。囚犯的住宿、衣服、被褥、飲食、盥洗條件等必須符合衛生標準和維護健康的要求。監獄應當保證囚犯每天在室外適當的活動,有適當的醫療條件。獄內采取的紀律和懲戒措施不得超過安全看守和有秩序的集體生活所需要的限度。禁止一切體罰、暗室禁閉和殘忍、不人道、有辱人格的懲罰。不得將手銬、腳鐐等戒具作為懲罰用具。囚犯有申訴權,可以同外界接觸,閱讀書報和參加宗教儀式。監獄官員必須正直、仁慈、忠于職守和以身作則,以感化囚犯。監獄勞動不得具有折磨性質,勞動時間應符合法律規定。判處監禁的目的在于保護社會免遭犯罪之害,因此,只有確保犯人重返社會時不僅愿意而且能夠遵守法律、自食其力,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囚犯的待遇不應側重把他們排斥于社會之外,而應注重他們繼續成為組成社會的成員。對服刑中的囚犯應給予適當的矯正、教育、道德、精神和其他方面的協助,培養其責任感,提高其出獄后守法自立的能力。監獄制度應當設法減少獄中生活同自由生活的差別,以免降低囚犯的責任感,或囚犯基于人的尊嚴所應有的尊敬;囚犯刑期完畢以前,監獄宜采取必要措施,確使囚犯逐漸納入社會生活,可以在同一監所或另一適當機構內制定出獄前的計劃,亦可在某種監督下實行假釋,以達到此項目的。

3.聯合國關于刑罰執行和囚犯待遇的綜合性的規定

在聯合國制定的綜合性的預防犯罪和刑事司法方面的標準和規則中,刑罰執行和囚犯待遇是一項重要內容。這類標準和規則主要包括:《執法人員行為準則》《執法人員使用武力和武器的基本原則》和《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則》等。

《執法人員行為準則》規定,執法人員在執行任務時,應尊重并保護人的尊嚴,并且維護每個人的人權;只有在絕對必要時才能使用武力,而且不能超出執行職務所必需的范圍;對掌握的有關個人隱私的資料,尤其是有損他人名譽的資料,應當嚴守秘密;不得施加、唆使或容許任何酷刑行為或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應當充分保證被拘禁人的健康,必要時應立即采取行動確保這些人獲得醫療照顧。

(二)世界各國關于刑罰執行和囚犯待遇方面的法律規定

當今世界各國在教育刑思想的影響下,在各種國際人權公約和文件的影響和指導下,紛紛在國內立法中制定與本《公約》第10條精神相一致或相似的內容。

1976年頒行《聯邦德國刑罰執行法》第2章第1節明確規定了自由刑執行的原則。第2條規定:“通過自由刑的執行,使犯人重返社會后不再實施犯罪行為。自由刑的執行亦起一般預防的作用。”第3條規定:“(1)執行中犯人的生活應盡可能與普通人的生活相同。(2)剝奪自由的有害后果應予以消除。(3)執行的目的是幫助犯人適應自由的生活。”第4條規定:“(1)得激發和促進犯人協助實現自己改造及刑罰目的主動性。(2)犯人的自由受本法規定的限制。本法未作特別規定的,犯人只接受為維護執行機關的安全和防止嚴重擾亂執行機關所不可缺少的限制。”

1977年修正通過的《意大利監獄法》第1條規定:“監獄待遇應符合人道,應保障尊重人格。監獄待遇以絕對不偏不倚為特點。在國籍、種族、經濟條件、社會條件、政治主張和宗教信仰方面絕對不得歧視。應當維護監獄內的秩序和紀律。不得采用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限制,也不得對被告人采用超越司法目的的限制。對囚犯和被收容人,稱呼和使用其姓名。對被告人的待遇應嚴格遵循下述原則:在最終定罪前他們不被視為罪犯。對受刑人和被收容人實行的管教應側重幫助,包括通過與外界的接觸使之重新適應社會,并遵循因人而異的個別化原則。”

1958年頒布施行的《阿根廷監所法》第1條規定:“對被判刑人執行剝奪自由的刑罰,其目的是使犯罪分子重新納入社會生活。監所制度應根據各種具體情況的需要,使用預防、醫治、教育、幫助等措施以及根據與此有關的科學上取得的進步所能夠采取的其他措施。”第3條規定:“執行刑罰不得對被判刑人進行拷打或虐待,也不得嘲弄或侮辱犯人的人格。監所人員如果命令、施行或容許上述非法行為,將受到刑法中規定的懲處,同時不妨礙受到紀律處分。”

1975年頒布的《芬蘭刑事監禁法》第3條規定:“刑罰機關的環境應當盡可能布置得相當于社會一般環境。執行判決應當理解為懲罰僅僅意味著喪失自由,其他限制只是用于滿足監獄安全和維護刑罰機關秩序的需要。”第4條規定:“執行判決旨在使犯人不產生不必要的阻礙作用,而應產生促進作用,并盡可能防止犯人因失去自由而處在不利的境地。”第5條規定:“犯人應受到公正待遇,人格受到尊重。犯人不因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國籍、宗教、政治犯罪或其他犯罪、社會地位、健康程度或者其他因素而受到不公正的處遇。在執行對少年犯的監禁時,應特別注意由于犯人的年齡和發展階段而產生的特殊需要。”

《西班牙監獄組織法》有關給予犯人以人道待遇、改造矯正犯人的規定十分詳盡。第1條規定:“依照本法規定設立的監獄機構,其目的是對已判刑的犯人進行改造并使其重返社會;……對已決犯和已釋人員進行教育和幫助。”第3條規定:“在任何情況下,監獄活動的實施要尊重犯人的人格,犯人法定的權利和利益不受判決的影響;不得以種族、政治見解、宗教信仰、身份等為由對犯人做出不同的規定。……”

1996年通過、1997年施行的《俄羅斯聯邦刑事執行法典》第1條首先規定了俄羅斯聯邦刑事執行立法的宗旨和任務:(1)改造被判刑人和預防被判刑人和其他人實施新的犯罪;(2)調整執行刑罰與服刑的程序和條件,規定改造被判刑人的手段,維護他們的權利、自由和合法利益,在被判刑人適應社會方面給予幫助。第9條第1項對“改造被判刑人”的概念做了解釋:所謂“改造被判刑人”,就是培養他們尊重人、尊重社會、尊重勞動和尊重人類公共生活的準則、規則和傳統以及激勵其守法行為。第9條第2項規定了改造被判刑人的基本手段:規定的執行刑罰的程序和服刑程序(管束制度),教育工作,社會有益勞動,接受普通教育,職業培訓和社會感化。第9條第3項指出,改造被判刑人的手段的適用應考慮刑罰的種類,所實施犯罪的性質和社會危害性的程序,被判刑人的個人身份和他們的表現。

1992年通過的《加拿大矯正與有條件釋放法》第3條規定:“聯邦矯正系統的目的是通過下列手段促進維持一個公正、和平和安全的社會:(a)通過安全和人道的監管和監督罪犯來執行法院作出的判決;(b)通過在監獄和社區提供矯正計劃來幫助罪犯自新并作為守法公民回歸社會。”第4條規定,罪犯享有所有社會成員所享有的權利和特許權,除非這些權利和特許權被作為判決的后果而自然被剝奪或限制。矯正政策、計劃和實踐要避免性別、文化和語言歧視,要適應女犯和原住民的需要,還要適應其他具有特殊需要的罪犯群體的需要。

1933年通過、1974年修訂的《日本行刑累進處遇令》第1條規定:“本令之目的是促使服刑人改過遷善,按其發奮努力之程度,緩和其處遇,使其逐漸適應社會生活。”

現行《大韓民國行刑法》第1條規定:“為了正確矯正受刑者,培養其健全的公民意識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實施職業技術教育,以便早日回歸社會……制定本法。”“執行刑罰時,應當充分尊重受刑者或未決收容者的基本人權,不得歧視國籍、性別、宗教以及社會身份不同的收容者。”

為了切實給予罪犯以人道待遇,有效地教育矯正罪犯,各國刑事法律在一般性原則規定的基礎上,還具體就犯人的權利和義務、刑罰執行程序、監禁管理、生活衛生、犯人教育、犯人勞動、監所檢察和監督等做了詳細的規定。

《英國監獄法規匯編(二)》[80]第1135條規定:“必須為每一個囚犯提供衛生用品,以使囚犯保持清潔和健康。囚犯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洗漱。在收押時以及以后,每星期至少洗一次熱水浴。為保持清潔,除經監獄長或監獄醫官允許免除的之外,得每日刮臉、理發。但是,未決犯被監禁的,或者已經定罪但未判刑的被監禁者,不需理發、刮臉,但監獄醫官可以為其健康和清潔之故,命令其剪掉。未經女犯的同意不得將其頭發剪掉,除非監獄醫官書面證明剪掉頭發對其健康和清潔是必要的。盡管在實踐中,仍堅持在收押時對囚犯進行健康檢查,但不是強制性的。”

1997年施行的《俄羅斯聯邦刑事執行法典》第110條規定了對被判處剝奪自由的人進行教育工作的基本形式和方法:(1)在勞動改造機構中,對被判處剝奪自由的人進行有助于他們改造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勞動教育、體育和其他教育;(2)對被判刑人的教育工作,要考慮到勞動改造機構的種類、刑期、關押條件,根據心理教育方法,采取個別形式、小組形式和群眾形式有區別地進行;(3)為了組織對被判刑人的教育工作,勞動改造機構中應依照俄羅斯聯邦政府批準的標準建立物質技術設施。

《大韓民國行刑法》明確規定犯人有接受教育和教誨的權利。第31條規定:“受刑者以自己所信仰的宗教要求接受特殊教誨的,所長可以委托有關教派進行。”第32條規定:“(1)文盲或者少年受刑者,根據其年齡、文化程度以及其他情況,必須接受文化教育,但老弱病殘者例外。(2)受刑者為了形成健全的人格,鍛煉身心,掌握技術,應當接受必要的職業技術教育。(3)為了達到上述教育,所長可以組織受刑者到外部教育機構或企業事業單位進行教育。”

三、中國的立法概況與司法實踐

(一)對罪犯實行人道待遇,尊重與保障罪犯人權

中國政府一貫強調對罪犯實行人道主義待遇,不僅保障罪犯應有的生活衛生條件,更尊重其人格,禁止侮辱、虐待罪犯。

我國現行《監獄法》在總則部分規定,罪犯的人格不受侮辱,其人身安全、合法財產和辯護、申訴、控告、檢舉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剝奪或限制的權利不受侵犯。但同時亦規定,罪犯必須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監規紀律,服從管教,接受教育,參加勞動。

依據我國《監獄法》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罪犯在服刑期間,有權以通信或會見的方式,定期同家人或其他親屬聯系。罪犯家中發生直系親屬病危、死亡或其他重大事情,確需本人回去處理的,可以批準其短期回家。

罪犯在服刑期間可以閱讀報刊書籍,可以看電視、聽廣播,參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娛體育活動。監獄有供罪犯閱讀的圖書館或閱覽室。正在服刑的罪犯與普通公民一樣,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允許信教的罪犯保持原有的宗教信仰,并在生活上照顧少數民族罪犯的生活習慣。

我國監獄十分重視罪犯的物質生活。1997年全國罪犯每人每月平均伙食費為102元,實際消耗糧食21.96公斤,肉食1.9公斤,魚、禽、蛋、豆類1.42公斤,每人每日從食品中攝取熱量為3343卡。2002年,全國罪犯每人每月平均伙食費為108.73元。另外,監獄系統普遍開展自種、自養、自加工。2002年,全國“三自”生產和供應站收益補貼罪犯生活費合計已經達到1.43億元人民幣。[81]

為了維護罪犯的身體健康,我國監獄系統形成了由省監獄局中心醫院、監獄醫院(衛生所)和監區醫務室組成的三級醫療、防疫網絡。病重的罪犯還可以送監外醫院治療或經依法批準保外就醫。2002年,監獄每千名罪犯擁有醫師數為5.08人,擁有病床數為15.68張,已經高于全國平均水平。[82]

我國《監獄法》規定,有勞動能力的罪犯,必須參加勞動。監獄根據罪犯的個人情況,合理組織勞動,使其矯正惡習,養成勞動習慣,學會生產技能,并為釋放后就業創造條件。但監獄對罪犯的勞動時間,應當參照國家有關勞動工時的規定執行;在季節性生產等特殊情況下,可以調整勞動時間。罪犯有在法定節日和休息日休息的權利。監獄對參加勞動的罪犯,按照有關規定給予報酬并執行國家有關勞動保護的規定。罪犯在勞動中致傷、致殘或者死亡的,由監獄參加國家勞動保險的有關規定處理。

我國監獄對未成年犯采取特殊的保護措施。《未成年人保護法》第57條規定,“對羈押、服務的未成年人,應當與成年犯分別關押。羈押、服刑的未成年人沒有完成義務教育的,應發對其進行義務教育。”我國《監獄法》規定,對未成年犯應當在未成年犯管教所執行刑罰。但為了管理的方便,未成年犯年滿18周歲時,剩余刑期不超過2年的,仍可以留在未成年犯管教所執行剩余刑期。我國對未成年犯實行“以教育改造為主,輕微勞動為輔”的方針,實行半天學習、半天勞動的制度。我國《監獄法》第75條規定:“對未成年犯執行刑罰應當以教育改造為主。未成年犯的勞動,應當符合未成年人的特點,以學習文化和生產技能為主。”這是“以教育改造為主,輕微勞動為輔”方針在法律上的具體體現。大多數未成年犯知識貧乏,是非觀念混淆,法制觀念淡薄,缺乏基本謀生技能,但未成年犯正處于身心發育成長的時期,可塑性強。因此,我國未成年犯管教所和監獄用更多的時間,對他們進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文化知識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充分發揮教育改造的主導作用,加大教育改造的力度。未成年犯管教所和監獄組織未成年犯參加勞動,注意符合未成年人的特點,以習藝為主,充分考慮有利于他們的改造和刑滿釋放后的謀生就業。嚴禁組織未成年犯從事重體力、超體力和有害健康的勞動。

我國監獄對女犯管理,既考慮女犯是觸犯了國家刑律被依法判處刑罰的罪犯,同時又考慮其女性特征,在管理上體現女性特色,并由女性警官直接管理。對于女犯,原則上不使用戒具,盡量不使用禁閉室,對一般違紀行為,可設置反省室,但反省期限最長不超過7天。嚴格禁止男女犯混崗勞動。在嚴格依法的前提下,擴大對女犯假釋的比例。針對女犯重視親情、家庭觀念強的特點,適當增加女犯家屬接見的次數和時間,有條件的可安排親情會見,允許與未成年的子女共度節假日。打電話次數適當放開,只要女犯提出申請,一般情況應予安排,寫信不受限制。允許女犯在參加社會幫教活動、會見時化淡妝,女犯留短發要盡量美觀、大方。對女犯配備專門的婦科醫生。適當提高女犯零用錢。在已經進行社區矯治試點的地區,嘗試將女犯中的過失犯罪、職務犯罪、罪行較輕的罪犯以及那些主觀惡性不大、服刑表現良好、家庭確有困難的女犯,釋放到社區進行教育矯正。

為有效地維護罪犯的合法權利,我國《監獄法》第14條規定監獄警察不得有下列行為:(1)索要、收受、侵占罪犯及其親屬的財物;(2)私放罪犯或者玩忽職守造成罪犯脫逃;(3)刑訊逼供或者體罰、虐待罪犯;(4)侮辱罪犯的人格;(5)毆打或者縱容他人毆打罪犯;(6)為謀取私利,利用罪犯提供勞務;(7)違反規定,私自為罪犯傳遞信件或者物品;(8)非法將監管罪犯的職權交予他人行使;(9)其他違法行為。監獄的人民警察有前款所列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未構成犯罪的,應當予以行政處分。

1994年《監獄法》頒布以后,有人提出異議,認為監獄法對罪犯權利保護的條款規定得太多,而對監獄人民警察的禁止性條款規定得又太多,兩者權利與義務規定不相對稱。筆者以為,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現行監獄法對罪犯權利保護的高度重視及其正反兩方面的諸多規定,正是新中國監獄法治建設順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的表現,是依法治國的基本國策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在監獄工作中的具體貫徹和體現。可見,我國不僅一貫重視對罪犯權利的保護,而且隨著社會的日益文明與進步,對罪犯權利的保護愈來愈強。表現為保護的內容越來越豐富,所采取的保護措施越來越完備,相關規定越來越細致、越來越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可以說,新中國的監獄史是一部罪犯權利保護不斷豐富、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歷史。

監獄是執行自由刑的場所,監獄的許多活動都直接涉及罪犯的人身狀況和切身利益,如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等。這些活動如果缺乏有效的監督,很容易出現侵犯罪犯權利、權錢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因此,監所監督是尊重與保障罪犯權利,防止監獄權力腐敗的有效措施之一。

人民檢察院是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對刑事案件的判決、裁定的執行和監獄機關的活動是否合法實施監督。各級人民檢察院除設置專門的監所檢察機構外,還在所有監獄設立派出檢察院、檢察室。到1995年,全國所有的監獄場所都設立了派駐檢察院(室)。這是我國司法制度中人權保障的一項重要措施。派駐檢察機構依法對監獄刑罰執行工作進行檢察監督,發現刑事判決、裁定的執行有違法情況時,主動通知主管機構予以糾正,并通過受理罪犯的申訴、控告和舉報,切實保障罪犯在服刑期間應有的權利。

過去對行刑的監督,主要是內部監督和檢察監督,而社會監督卻缺少內容和渠道,因此是一種不完善的監督。獄務公開是我國近年來監所監督所采取的新形式。所謂獄務公開是指在監獄執行刑罰過程中,將執行刑罰的主要內容和程序,通過一定的形式向社會和罪犯及其家屬公布并接受廣泛監督的一種活動。推行獄務公開,使監獄建立了多渠道、全方位的監督體系,促使監獄管理人員在刑罰執行活動中嚴格依法辦事,避免人情案、關系案和金錢案的發生。一方面,由于獄務公開對監獄管理人員的執法要求提高了,為了適應獄務公開,監獄管理人員必須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這是保證公正執法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通過獄務公開,可以及時發現和糾正執法過程中的失誤和偏差,促使執法機關和執法者認真總結經驗,健全制度,避免重大執法失誤。獄務公開也為罪犯提供了一個機會均等、公開、公正的服刑環境。

1999年7月,中國司法部下發了《監獄系統在執行刑罰過程中實行“兩公開一監督”的規定(試行)》(“兩公開一監督”,即在嚴格遵守各項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的同時,公開執法依據、程序,公開結果,主動接受有關部門及社會各界的廣泛監督)。2001年10月司法部發布了《關于在監獄系統推行獄務公開的實施意見》,就獄務公開的指導思想和原則、獄務公開的內容和方式作了詳細的規定。從此,獄務公開活動在全國監獄系統全面展開。根據中央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部署要求,結合獄務公開工作實際,在深入調研、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2015年4月1日,司法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獄務公開的意見》,就進一步深化獄務公開提出更為具體的意見。

獄務公開的內容包括:(1)監獄的性質、任務和職責權限;(2)監獄人民警察的權利、義務和紀律要求;(3)對監獄機關和監獄人民警察執法、管理工作進行舉報投訴的方式和途徑;(4)罪犯收監、釋放的法定條件和程序;(5)罪犯的基本權利和義務;(6)罪犯申訴、控告、舉報的方式和途徑;(7)罪犯減刑、假釋的法定條件、程序和結果,監獄向人民法院提請罪犯減刑、假釋的建議書;(8)罪犯暫予監外執行的法定條件、程序和結果,罪犯暫予監外執行決定書;(9)罪犯獄內又犯罪的處理程序和結果;(10)罪犯服刑期間應當遵守的行為規范;(11)對罪犯服刑改造表現進行考評的條件和程序;(12)罪犯分級處遇的條件和程序;(13)罪犯獲得表揚、記功或物質獎勵等獎勵的條件和程序;(14)罪犯受到警告、記過或者禁閉等處罰的條件和程序;(15)罪犯立功和重大立功的條件和程序;(16)罪犯通訊、會見的條件和程序;(17)罪犯離監探親、特許離監的條件和程序;(18)罪犯思想、文化、職業技術教育有關情況;(19)罪犯勞動項目、崗位技能培訓、勞動時間、勞動保護和勞動報酬有關情況;(20)罪犯伙食、被服實物量標準,食品安全、疾病預防控制有關情況;(21)監獄執法管理重大事件的處置及調查情況;(22)監獄工作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23)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規定的應當向社會公開的內容。[83]

除向社會公眾公開的內容外,監獄還應當依法向罪犯近親屬公開有關罪犯的個人服刑信息。公開的內容包括:(1)監獄的名稱、地址及聯系方式;(2)對監獄提請罪犯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建議有異議的處理方式;(3)監獄對罪犯實行分級處遇、考評、獎懲的結果,以及對結果有異議的處理方式;(4)罪犯立功或重大立功的結果,以及對結果有異議的處理方式;(5)監獄批準罪犯通訊會見、離監探親、特許離監的結果;(6)罪犯參加文化、職業技術教育、社會自學考試、考核的結果;(7)罪犯從事的勞動項目、崗位和勞動報酬以及勞動技能、勞動績效和勞動素養的評估等情況;(8)罪犯食品、日用品消費及個人錢款賬戶收支等情況;(9)罪犯身體健康狀況、體檢結果以及疾病診治等情況;(10)監獄認為需要向罪犯近親屬公開的其他信息。[84]

對罪犯公開的信息,除向社會公眾和罪犯近親屬公開的內容外,監獄還應當以監區或分監區為單位,向罪犯全面公開監獄執行刑罰和管理過程中的法律依據、程序、結果,以及對結果不服或者有異議的處理方式,但對涉及國家秘密、工作秘密和罪犯個人隱私的信息不得公開。

(二)中國監獄教育改造罪犯取得的成就

把罪犯改造成為能夠遵紀守法、自食其力的新人,并讓他們回歸社會成為自由公民,是中國改造罪犯的基本目標。幾十年來,中國監獄在執行刑罰、教育改造罪犯方面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和做法,教育改造罪犯的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1.成功地改造了日本戰犯

從1948年到1952年,我國先后逮捕了140名日本戰犯。1950年,根據中蘇兩國達成的協議,前蘇聯政府將969名在中國犯有戰爭罪行的日本戰犯移交給我國政府。這些戰犯在侵華戰爭中對中國人民犯下滔天罪行。我國政府根據當時的國內外形勢,從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重建中日和平友好關系的高度出發,對這些日本戰犯沒有采取報復手段將他們判處死刑,而是用人道主義教育改造他們。日本戰犯經過改造,看到了自己所犯的罪行給中國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深感悔悟,決心改惡從善。他們把戰犯管理所當做新生的母校,把管教人員當做幫助他們認識真理的良師益友。這些昔日的戰犯刑滿釋放或提前釋放回到日本后組織了“中國歸還者聯絡會”,一直從事中日友好活動。1984年10月21日,日本《讀賣新聞》以“獄中之恩難忘卻,不禁熱淚喜相逢”為標題,報道了原撫順、太原戰犯管理所工作人員友好訪日的消息。他們受到了昔日被釋放的戰犯的熱烈歡迎。中國改造日本戰犯取得的成就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視為“人間奇跡”。[85]

2.把國內戰犯改造成為新人

國內戰犯主要包括國民黨戰犯、偽滿戰犯。這些國內戰犯在歷次國內戰爭及抗日戰爭時期,對國家和人民犯下了極其嚴重的罪行,要把他們改造成為新人是十分困難的。我國政府對國內戰犯處理的方針是一個不殺,分批釋放。戰犯管理所工作人員在改造罪犯工作上堅持正確的方針政策,給予戰犯以人道主義待遇,尊重與保障他們應有的權利,使他們逐步消除了恐懼與對立情緒,同時也使他們深受感動,加速了改造進程。經過管教人員艱苦細致的教育,這些戰犯終于改變了立場,得到了改造。至1975年3月19日,戰犯全部被特赦或釋放。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出獄后為祖國的和平統一,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貢獻。[86]

3.成功地改造了普通刑事犯

重新犯罪率的高低,都是衡量一個國家監獄改造罪犯成效的重要標志。中國是世界上重新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多年來一直保持在6%至8%的水平,與西方國家居高不下的重新犯罪率形成了鮮明的對照。[87]幾十年來,監獄成功地改造了數以千萬計的普通刑事犯罪分子,使他們成為遵紀守法、自食其力的公民。許多人出獄后還成了工程師、技師、醫師、技術員,當上了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成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之材。[88]

中國教育改造罪犯的這些成就,證明了中國改造罪犯的原則與政策、法律與制度基本上是正確的,應當予以充分肯定。

當然,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中國監獄的獄政設施和改造罪犯的條件和環境還受到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與《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等國際人權公約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監獄是社會文明的窗口,一個國家囚犯的待遇如何體現著這個國家社會的文明程度。而且囚犯的權利能否得到有效的保障更是國際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因此,國家應當高度重視刑罰執行和監獄的現代化建設,更新刑罰執行理念,改革監獄行刑制度,加強監獄管理人員隊伍建設,改進監獄物質設施,進一步提高刑罰執行和監獄行刑效果。可以相信,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和法制建設的不斷完善,中國刑罰執行和監獄的監管條件和環境將逐步得到改善,中國刑罰執行和監獄罪犯人權保障和罪犯改造的工作將會取得更大的成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西| 樟树市| 樟树市| 仙居县| 来宾市| 临泉县| 合阳县| 西青区| 左云县| 甘孜县| 赞皇县| 拜泉县| 修文县| 伊宁市| 成安县| 天水市| 武安市| 霍州市| 平山县| 威信县| 登封市| 武陟县| 乌拉特中旗| 大冶市| 九江县| 江口县| 武功县| 合作市| 思南县| 兴化市| 容城县| 聂荣县| 县级市| 辽宁省| 津市市| 江源县| 呼图壁县| 昭平县| 琼结县| 庆元县| 台前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