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林資源遙感監(jiān)測技術
- 劉健 余坤勇 官鳳英
- 2081字
- 2019-11-29 11:43:00
1.1 竹資源的分布、種類及特征
1.1.1 竹林資源分布
世界竹資源產區(qū)主要分為三大產區(qū):亞太竹區(qū)、美洲竹區(qū)、非洲竹區(qū)。全世界竹類植物總共約有70多屬,1200多種,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qū)以及亞熱帶地區(qū),少數(shù)竹種分布在溫帶地區(qū)和寒帶(國際竹藤組織,2005)。其中,美洲竹區(qū)主要為引種種植,本土竹林資源種類極少,在20世紀初有引種大量竹種的記錄,目前已經有18個屬,270多種;非洲竹區(qū)的竹資源分布范圍小,約有11屬,40種;亞太竹區(qū)為世界最大的竹區(qū),約有50多屬,900多種,其中,散生竹約占3/5,叢生竹占2/5(康喜信,胡永紅等,2011)。
我國是竹資源分布種類和面積最多的國家,大約分布了40屬、500多種,竹林面積占世界竹林面積的1/4,是竹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被譽為竹子王國。我國竹林主要分布在南部的丘陵山地,90%以上竹林生長在江河湖庫水系的源頭或兩岸,竹資源已經成為我國南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保障。根據(jù)我國“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統(tǒng)計”顯示:全國竹林面積601×104hm2,其中毛竹林443×104hm2,占全國竹林面積的74%;雜竹林158×104hm2,占全國竹林面積的26%。立竹株數(shù)112.13億株,其中毛竹林株數(shù)90.94億株,占總株數(shù)的81%;零散毛竹株數(shù)21.16億株,占總株數(shù)的19%(圖1-1)。
在我國,竹子在秦嶺、淮河以南的地區(qū)分布,主要以福建、浙江、江西、廣東、湖南、云南等省為產竹大省,湖南、江西、安徽、廣東、廣西、貴州、湖北、江蘇、四川等省也分布許多竹林資源(見表1-1)。由于我國竹子分布地域廣,在不同的土壤特性、海拔、緯度,受到地形、氣候的影響,竹子在生物學特征上產生差異,在分布上形成明顯的區(qū)域性,可以將其大致分為4個分布區(qū)(張志欣,2008;李娟,2016;曾憲文,2007)。

圖1-1 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統(tǒng)計結果
(1)黃河長江竹區(qū):位于北緯30°~40°,年平均氣溫為12~17℃,降水量大致為600~1200mm,主要分布竹類有剛竹屬、苦竹屬、箭竹屬、赤竹屬、青籬竹屬、巴山木竹屬竹種。
(2)長江南嶺竹區(qū):位于北緯25°~30°,年平均氣溫為15~20℃,降水量大致為1200~2000mm,主要分布竹類有剛竹屬、苦竹屬、短穗竹屬、慈竹屬、方竹屬竹種。
(3)華南竹區(qū):位于北緯10°~20°,年平均氣溫為15~22℃,降水量大致為1200~2000mm,主要分布竹類有剛竹屬、苦竹屬、短穗竹屬、慈竹屬、方竹屬竹種。
(4)西南高山竹區(qū):位于華西海拔1000~3000m之間的高山地帶,年均氣溫8~12℃,年降水量大致為800~1000mm,主要分布竹種為方竹屬、箭竹屬、筇竹屬、玉山竹屬、慈竹屬竹種。
表1-1 中國竹資源相關省份分布面積

1.1.2 竹資源生長特性
竹子是常綠(少數(shù)竹種在旱季落葉)淺根性植物,對水熱條件要求高,地球表面的水熱分布支配著竹子的地理分布。東南亞位于熱帶和南亞熱帶,又受太平洋和印度洋季風匯集的影響,雨量充沛,熱量穩(wěn)定,具有竹子生長理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成為世界竹子分布的中心(國際竹藤組織,2005)。東亞地區(qū)同樣具備竹子生長的水熱條件,但在全球變化影響下,黃河流域附近氣候變暖、變干,造成竹林的分布漸漸退縮,向南移動;淮河以北的多季干旱缺水,不足以提供竹林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已有的竹林大多需要人為創(chuàng)造適合的生境,所以北方竹林并非自然分布,多以人工栽培為主(樊寶敏,2005)。
影響竹林自然分布的生態(tài)因子主要是水分、溫度以及土壤屬性。其對毛竹資源的分布和生長影響見表1-2,表1-3和表1-4。水分條件是影響竹子分布和生長的主要限制因子,包括年降水量和降水量季節(jié)分配,特別是孕筍行鞭期、發(fā)筍長竹期的降水量(周芳純,1998)。溫度則是影響竹子引種成功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其中,短暫極端低溫并不是引起高緯度寒冷地區(qū)引種竹子死亡的主要原因,持續(xù)低溫才是限制竹子不能安全越冬的真正原因(徐家琦,2003)。研究指出,水分不足的限制比低溫的限制更大,說明毛竹的耐寒能力大于抗旱能力,水分條件對竹資源分布和生長的影響大于溫度條件的影響。在一年之內,毛竹有兩個重要的需水季節(jié),一個是秋季的孕筍時期,另一個是春季的出筍時期。相關研究指出,毛竹孕筍期的10~12月份和來年毛竹出筍期的4月份的降水量對新竹竹材產量的影響十分顯著,較多的降水量將提高毛竹筍產量以及促進毛竹生長。不同土壤類型由于發(fā)育母巖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質,因而對竹子營養(yǎng)供應及生長狀況產生重要影響。紅或黃紅壤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質,是竹子生長最適宜的土壤,沙壤土和黏壤土次之,重黏土和石礫土最差(周芳純,1998;吳家森,2006;顧大形,2010)。根據(jù)毛竹的自然分布情況,毛竹喜通透性,保水、保肥性良好的酸性、微酸性土壤,總結出毛竹對土壤的要求主要是土壤偏酸,pH要求在4.5~7.0之間,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土壤質地疏松且土壤水分充足。
表1-2 年平均溫度對毛竹林分布區(qū)的影響

表1-3 年平均降水量對毛竹林分布區(qū)的影響

表1-4 毛竹生長土壤的主要性質

竹子無次生分生組織,所以沒有次生生長(無增粗生長);筍出土后直徑不再增大。竹子有居間分生組織,所以生長快;散生竹30~60天即可完成高生長,叢生竹稍長,80~100天可完成高生長。竹子從筍期開始,筍期生長大約55天,分為2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第1~25天,其生長較緩慢,生物量的累積不大;第二個時期為第25~55天,筍的長度呈現(xiàn)快速生長,生物量累積加大,毛竹此時顯現(xiàn)了超強的固碳功能(施擁軍,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