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聽覺康復概述
一、聽力與聽覺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將聽力與聽覺籠統地稱為“聽力”,然而兩者不盡相同,它們既有區別,也有聯系。
聽力是指人對聲音的接受能力。當聽覺器官正常時,聲音信號會沿著外耳、中耳、內耳、外側丘系、內側膝狀體等傳到大腦皮層聽區——顳橫回。聽力是正常人先天具有的,只要聽覺器官正常,人就能聽見聲音。
聽覺是指人對接收到的聲音信息進行分析、綜合、理解與記憶的能力。聽覺主要包括語音特征提取、語法構造和語義實現等過程。聽力使人們聽到聲音,而聽覺則使人們能辨識并理解聲音。聽覺能力是后天獲得的,人的聽覺能力具有可塑性,會因為后天因素的改變而發生變化。
聽力和聽覺雖然不同,但又彼此相關。聽力是聽覺的基礎,沒有聽力,聲音信號無法到達聽覺中樞,也就談不上聽覺能力;如果沒有聽覺,人們只能聽到單純的聲音,沒有任何的實際意義。
二、耳的結構與聲信號的傳導通路
(一)耳的結構
如圖2-1-1所示,人耳分為三部分,即外耳、中耳和內耳。外耳和中耳具有集音、傳音和擴音作用;內耳則負責感音與平衡。

圖2-1-1 耳的結構
外耳分為耳廓和外耳道。耳廓位于頭部兩側,呈半喇叭狀,有助于聲波收集和聲源定位。外耳道全長2.5~3.5厘米,略成S彎曲。外耳道向外的開口為耳門,另一端被鼓膜封閉為盲端。鼓膜為一卵圓形的半透明薄膜,位于外耳道的內側端,分割外耳道與中耳,經外耳道傳來的聲波能引起鼓膜的振動。
中耳包括鼓室和咽鼓管。鼓室為一含氣空腔,形似六面體小盒,內有3塊聽小骨,為人體最小的一組骨,分別為:錘骨、砧骨和鐙骨。錘骨的“柄”附著于鼓膜的內表面,砧骨在中間,鐙骨底板抵于內耳的前庭窗上,3塊聽小骨構成具有杠桿作用的聽骨鏈,聯動傳遞聲波。咽鼓管又稱耳咽管,與咽部相通,咽鼓管能起到平衡中耳內外壓力的作用。

圖2-1-2 耳蝸剖面圖
內耳由耳蝸、前庭和半規管組成,其中耳蝸是與聽覺有關的部分。如圖2-1-2所示,耳蝸外形類似蝸牛殼,其縱剖面看上去像一個管道沿錐形骨軸(蝸軸)螺旋形環繞約2圈半而成的圖形。耳蝸內有膜性蝸管,蝸管上方稱為前庭階,蝸管下方稱為鼓階。蝸管的頂是前庭膜,蝸管的底被稱為螺旋膜,又稱基底膜?;啄ど系穆菪?,又稱為柯蒂氏器,是感受聲波刺激的聽感受器??碌偈掀魃系拿毎歉惺芷骷毎毎滞饷c內毛細胞,外毛細胞的數量遠大于內毛細胞,毛細胞的游離面上有纖毛,又稱聽毛,毛細胞上方有名為蓋膜的膠質膜覆蓋。毛細胞的基底面與蝸軸內螺旋神經節細胞的樹突末梢相接觸,這些神經節細胞的軸突延伸成為聽神經,進入大腦。
(二)聲信號的傳導通路
對于聽力正常的人來說,聲音信號通過空氣傳播進入耳內,引起鼓膜、聽骨鏈及內耳基底膜的連鎖振動,基底膜上毛細胞的纖毛隨之擺動后又引起了細胞膜的電位變化,因此所產生的神經沖動通過毛細胞底部的聽神經末梢纖維,經螺旋神經節細胞,一路向上傳到位于大腦的聽覺中樞,從而產生聽覺。
三、聽覺康復的目標及原則
聽覺康復是指對聽力障礙者的聽力補償與重建效果進行科學、全面的評估,然后制訂和執行個別化康復方案,同時進行監控的過程,其目的在于使聽力障礙者聽清、聽懂,使交流困難最小化,并減輕交流困難帶來的痛苦。
(一)早期診斷,盡早干預
聽覺康復訓練的主要對象是聽障兒童,其主要任務就是要促進受訓兒童聽覺能力的發展,為其語言學習打下基礎,年齡越小的兒童,大腦發育的可塑性越強,因此,要對兒童進行早期聽力篩查和診斷,盡早對聽障兒童進行干預與康復訓練。
(二)最大限度地優化助聽效果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經濟條件的改善,聽障兒童配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等助聽裝置的機會大大增加,這為提高聽覺康復訓練的效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在聽覺康復訓練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助聽設備的特性,更為重要的是要最大限度地優化不同助聽裝置的助聽效果。只有助聽效果好,聽障兒童才能聽得見、聽得清,聽覺康復訓練才能順利進行;如果助聽效果不佳,聽覺康復訓練只能事倍功半。
(三)選擇恰當的溝通途徑
聽力障礙者由于聽力損失的性質、程度不同,部分聽力障礙者通過聽力設備的補償或重建能夠聽到、聽清,而部分聽力障礙者即使通過聽力設備的補償或重建仍難以聽到或聽清。因此,對助聽效果好的患者可以采用口語為主的溝通訓練模式,而對助聽效果不佳的,則需要借助其他溝通途徑,如唇讀、手語等視覺語言。
四、聽覺康復的流程

圖2-1-3 聽覺康復流程
聽覺康復必須按照一定的操作流程進行。具體的康復流程如圖2-1-3所示。
(一)科學地補償或重建聽力
聽覺康復的第一步,是為聽障患者驗配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等,并通過定期調試,確保助聽設備始終處于最優狀態。只有聽障患者的聽力補償或聽力重建達到理想效果,接下來的聽覺康復才能順利實施。
(二)全面地評估聽覺功能水平
在助聽設備達到優化的情況下,對患者的聽覺能力進行全面評估,明確其聽覺能力處于什么階段,分析影響因素、權衡預后效果,為康復方案的制訂提供依據。
(三)系統地制訂聽覺訓練方案
依據聽覺能力評估結果,同時結合患者的年齡、認知、生活環境等因素,制訂個性化聽覺康復方案??祻头桨敢祻湍繕?、訓練材料、康復方法、訓練時間等內容,其中,康復目標可以分為短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此外,康復方案應該具有一定彈性,即能根據后續的康復實施情況做出調整。
(四)細致地執行聽覺訓練方案
康復方案制訂后,需要細致地加以執行。執行過程中,可根據兒童當時的表現靈活調整訓練形式和訓練內容,以便取得較好的訓練效果。
(五)適時監控
聽覺康復過程中,適時監控非常必要。一旦發現患者出現異常狀況,應立即進行評估,根據新的評估結果調整康復方案,或者改善訓練的方法和手段等。
總之,聽覺康復是一項系統工程。為保障聽覺康復的效率,必須做到“評估(assessment)-訓練(training)-監控monitoring)”相結合,簡稱“ATM”。其中,評估可以明確患者當前的水平,為訓練方案的制訂提供依據;訓練可以使康復方案落到實處,循序漸進地提高患者的聽覺能力;監控有助于及時發現問題、確保訓練的有效性。這三個環節循環往復,共同推進聽覺康復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