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體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無疑是現代遺產運動最重要的主角。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以下簡稱1972年公約),三十年來獲得全球的認同(截至2014年12月,公約有締約國191個,列入名錄的世界遺產有1007項[1]),成為當下世界最成功、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公約之一。2003年,經過近16年的討論、實踐、磨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于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2]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以下簡稱2003年公約),以圖覆蓋1972年公約無法加以全面和專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此搭建起全面系統保護人類遺產的國際法制框架。

本書整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遺產相關的四份國際文書:1972年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89年《關于保護傳統文化與民俗的建議》,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及以此為基礎展開的各項遺產保護實踐,將其視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套日趨完善的人類遺產體系。這是一套包含了保護世界遺產(自然的和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念、規則和實施的完整結構。今天,當我們放眼世界,察看全球遺產實踐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遺產體系自然且必然首先進入我們的視野。

①1972年公約的締造者之一米歇爾·巴提塞認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體系的核心理念——“古董”(antiquities)和“自然的歷史”(natural history)——廣受游人和作家關注后,西方啟蒙時代才真正開始[3]。至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體系則直接緣起于兩個獨立發起、發展的保護運動:

肇始于18世紀末、19世紀上半期的現代文化遺產保護運動,以下列事件為標志:1790年法國成立了第一個“歷史建筑委員會”[4](Commission des Monuments,持續了5年時間);1830年創設了歷史建筑總督察(Inspecteur Général des Monuments Historiques)一職,并配備了記錄、保護和修繕歷史建筑的資金;1871年(明治四年)5月,日本太政宮接受了大學(現在的文部省的前身)的建議,頒布了保護工藝美術品的《古器舊物保存方》等。

②發端于19世紀30—70年代的現代自然保護運動,以下列事件為標志:1831年9月24日波士頓第一個國家“景觀墓園”(scenic cemetery)誕生;1851年美國紐約中央公園(Central Park)立項;1872年,美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誕生。

以上這些歷史事件是早期傾向于系統地保護文化和自然財產的行動,它們都嚴格地限制在國家層面上。事實上,這些行動通常是為了增進國家精神而展開的。法國當時處于君主制、封建制和資本主義交替之時,新政權意欲通過“國家遺產”來整合國民的認同。日本也處于明治維新時期,也有同樣需求。而美國,當時還是一個新興的弱國,區別于歐洲母國的荒野自然,不僅激發其拓殖者們對自然的獨特審美,更成為他們引發民族國家自豪感的重要工具。

此外,一些國際性的會議或國際性憲章也被視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體系的源頭。挪威學者阿特爾·奧姆蘭德(Atle Omland)[5],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然遺產保護運動的源頭置于1913年柏林會議(作者沒有找到更詳細的資料,只找到了1913年在瑞士伯爾尼召開過一次自然保護的國家會議[6]);將文化遺產保護的源頭置于1931年10月在雅典由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贊助的第一屆歷史建筑建筑師與技師國際大會(First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rchitects andTechnicians of Historic Monuments,國際古跡和遺址理事會前身),這次大會通過了《雅典憲章》。2007年世界遺產中心的一份出版物[7]將自然保護的源頭追溯到跟自然保護相關的國際條約和公約的締結,以及類似大英帝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8](the Society for Preservation of the Wild Fauna and Flora of the Empire,1903年創立)這一類組織的創立。國際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源頭則追溯到1919年國際聯盟的成立,因為它開創了非常重要的一系列文化、智力財產的保護活動,之后皆由聯合國繼承。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前主席馬丁·霍爾德蓋特(Martin W.Holdgate)(任期1988-1994)在梳理國際保護運動的歷史時也采用了“個人—國家—國際”的線索:

①建構理念的人:1866年恩斯特·海克爾(Ernst Haeckel),首先使用了“生態”(ecology)一詞,指出這是一個連接了生物及其生活物質環境的網絡,他的自然整體論(holism of nature)強烈地影響了生態學科的發展。后來自然整體論得到俄羅斯科學家維爾納茨基(V.I.Vernadsky)的推進,他認為生物圈最主要的特點為:它是所有生命的居所。

②國家層面:美國人走在前面,他們努力在掠奪者手中挽救荒野(wilderness)。1864年6月30日美國林肯總統正式簽署了法案,將約瑟米提山谷以及馬里波薩大樹林贈與加州政府,并規定加州只能將其用于公共的用途、休閑和娛樂,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挪作他用。1872年黃石國家公園誕生。很快國家公園的運動擴展到澳大利亞(1879年指定了第一個國家公園用地)、加拿大(1885年開始)和新西蘭(1894年毛利族酋長將神圣的湯加里羅火山送給國家,后來這里成為國家公園)。到了1914年,國家公園遍及阿根廷、瑞典和瑞士等地。

③國際組織:發端于歐洲,旨在保護景觀、自然和歷史遺址。1895年英國國家信托基金(The British National Trust)成立,接著在荷蘭、德國和瑞士出現了類似的機構。也是在1895年,第一個保護鳥類的國際大會在巴黎召開,1902年開了第二屆會議。1900年倫敦召開了一次保護非洲哺乳動物的會議。1906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在海牙召集了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45個國家列了一份對經濟至關重要的自然資源清單,并討論保護它們最好的辦法。1909年在巴黎還召開了一次保護自然的國際會議,直接導致1913年17個歐洲國家在瑞士伯恩簽署了一項決議,為自然的國際保護建立一個咨詢委員會。于是1922年成立了國際鳥類保護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Bird Preservation),1929年建立了自然保護國際辦公室(International Offi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ure)。[9]

國家層面與國際層面的保護運動在發展中開始了它們的互動。1919年巴黎和平大會創立的國際聯盟便是這一浪潮的標志,為各國政府、環保主義者等或公、或私的保護者提供了更大的舞臺,各方為更好地實施自己的環保政策和理念而相互競爭,客觀上促進了整個保護運動的快速發展。[10]在工業化和全球化主導的20世紀,眾多國家、國際遺產保護運動在各不相同的誘因下在國際社會上掀起“波浪”,漸漸匯成文化和自然兩股浪潮,造就了20世紀獨特的人類歷史景觀。兩股浪潮都分別導向了平行的國際協議,由于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公約草案涵蓋了自然區域以及重要的歷史遺跡,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文化保護公約重疊了,這迫使在籌備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1972年6月在斯德哥爾摩召開)過程中各方作出新的決定:在一次討論人類環境的國際會議上通過一份給予文化和自然財產同等對待的國際公約,即1972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兩股幾乎齊頭并進的浪潮最終由一個獨特的國際公約匯成一個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世界遺產保護運動。

就在1972年公約通過后不到半年,1973年4月玻利維亞政府的一份提案(提請在《世界版權公約》中加入保護民俗的條款)掀起了一場保護民俗(未納入1972年公約的文化遺產)的國際大討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即刻被拉入一個全新的保護運動,一場在1972年公約基礎上建構完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遺產體系的漫長旅程,至今沒有完結。如何保護民俗的國際大討論歷時16年之久,終于在1989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5次大會上取得階段性成果——《關于保護傳統文化與民俗的建議案》。

這是由1972年公約開創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遺產體系首次重要的拓展。1972年公約的世界遺產當中沒有包括民俗方面的遺產。如果比較1972年公約里的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1989年建議案里的民俗,兩者之間的差別很明顯:

表1-1 1972年公約世界遺產(文化和自然)與1989年建議案“民俗”之比較

1989年建議案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遺產體系對民俗——非精英的民間遺產類型的發現。它不是主流文化中用文字、藝術等有形物記錄和傳承的,不是舉世矚目的、令人嘆為觀止的“奇跡”型遺產,不是帝王或顯赫人物留下的珍寶,也不是穿越漫長歷史后鍍上遠古光環的古跡;民俗剛好是一些在現代社會中被邊緣化的東西,它們要么仍流行于遠離現代都市的“落后”地區,要么是年輕人不屑的“老土”、老年人新鮮的記憶,沒有光環,不是奇跡。但作為第一份,也是當時唯一的專門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制定的國際法律文件,1989年建議案不僅開啟了對民俗的全面保護,也開啟了對民俗智力產權的法律保護。同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保護運動從此進入了另一扇早在東方打開了的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日本與歐洲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先鋒法國幾乎同時開啟文化遺產的保護運動,但是總是被西方遺產研究和實踐所忽略。與西方相比,人們在東方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視野中看到的是非常不同的文化遺產——活態文化。

1972年公約是對有形遺產的保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遺產體系直到1989年才開始涉及對另一種類型的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移植了博物館的保護模式來保護民俗這一西方學科體系中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1989年建議案主要的保護對象其實是“以有形形式固化”的民俗,一部分是用文字以及相機、錄音機、攝影機等現代的傳媒工具記錄和物化的民俗,保護的是有關民俗的記錄;另一部分則是文化社區用以表達自己文化的器物,如手工藝品、勞動工具、建筑等等。這樣的保護無法涉及攜帶口傳民俗最精華的部分——語境中活生生的文化感受,而這才是文化社區成員賴以獲得社區文化身份認同和集體記憶的核心。表達文化的器物型民俗只是民俗中的一部分,尤其是當這些器物被拿出社區后,大有“死亡”之嫌。就在1989年建議案被反思的時候,東方的視野——“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登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遺產體系建設的舞臺,其標志性成果為2003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遺產系統終于建構起一個比較完整的框架,將自然遺產(有形的和無形的)和文化遺產都納入當下人類最龐大的反思平臺和傳承系統之一。

在這一過程中,日本以其百年的遺產保護實踐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體系的建設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互動。日本1951年7月2日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直到1992年6月30日才正式簽署1972年公約。1989年,也就是在日本還未成為1972年公約締約國之前,日本為實踐日本新的文化政策(國際合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設計了一個專為保護世界遺產的基金——日本保護世界文化遺產信托基金(The Japanese Trust Fund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此前,日本也參與了對努比亞遺址、印度尼西亞婆羅浮屠以及巴基斯坦摩亨佐達羅考古遺址的保護工作。基金建立后,主要協助保護亞洲地區的文化遺產地,但也援助了歐洲的羅馬尼亞、非洲的貝寧和埃及,以及拉丁美洲的秘魯和智利等國的文化遺產地保護工作。世界遺產中心還用這些基金幫助超過15個發展中國家籌備世界遺產的鑒定和提名工作,在亞洲進行發展文化遺產監測和報告制度的能力建設項目。近年來該基金援助的最大的項目是“巴米揚遺址的保護”(2003—2006)。

1993年日本政府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了“日本保護和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托基金”,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中第一個信托基金,旨在增強發展中國家采取行動保護、復興、促進和傳承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能力。這個基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概念的形成作出了極大的貢獻,讓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社區對文化遺產的復雜性有了更綜合性的認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意識到,自1972年以來的幾十年間,文化遺產的概念不斷地變化,變得越來越豐富和寬泛,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念漸漸理解為組成文化遺產的一個部分,文化遺產概念因而包含了有形和無形的方面,這使得對文化遺產的理解變得整體而均衡。基金還在世界范圍內資助了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國際項目,贊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國際、地區層面召開了多次專家會議,討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工作,并大力支持和推動了2003年公約的籌備工作。日本因此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遺產體系建設中的重要角色。

此外,韓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方面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93年6月韓國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的一封公函里正式提出建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活著的文化財產”制度(System of“Living Cultural Properties”)的提案,提案得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組織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規劃項目:非物質遺產的國際咨詢會”上提出。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出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并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存、保護、傳承、促進和復興非物質文化遺產確定新的方向、途徑和機制。1993年執行局第142次大會正式通過了建立“人間珍寶制度”(System of Living Human Treasures)的決議,旨在鼓勵各成員國采取積極而有力的措施在所有層面保護傳統文化。人間珍寶被正式定義為:人們在生活中所創造的優秀文化,以及在特殊物質文化遺產中那些擁有高超技能和技術的人。[11]

在對1989年建議案的全面反思以及日韓經驗的推動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體系出現全新的局面。在1997西班牙作家胡安·戈伊蒂索洛(Juan Goytisolo)等人的呼吁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處與摩洛哥教科文全委會于1997年6月底在摩洛哥馬拉喀什召開了“保護大眾流行文化空間的國際咨詢會”(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the Preservation of Popular Cultural Spaces),形成兩個新概念:“人類口頭遺產”和“文化空間”,并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議案,要求設立一個國際榮譽獎項,確保被宣布為“人類口頭遺產代表作”的文化空間或文化表現形式受到保護和宣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9次大會決定啟動宣布“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每兩年接受各成員國的申請,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的國際評審團評審,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以彌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體系的不均衡。[12]這就是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Regulations Relating to the Proclamation by UNESCO of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以下簡稱1998年代表作條例)出臺的過程。

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宣布了第一批“代表作”,從32個候選項目中遴選出19項,這次評選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在2001年第一批宣布的“代表作”中能見到明顯的兩極分化:發達國家的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普遍保護良好,而發展中國家的則大都處于瀕危狀態。同時還暴露了一些實施方面的問題,如宣傳力度不大,導致申報數量不多;沒有申報指南,提交的材料難以處理。于是在第一批“代表作”宣布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編撰了《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申報文件準備指南》,并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導各國申報的重要文件。

2001年第一批“代表作”出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遺產體系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框架總算是真正建構起來了。2003年公約漸漸成為一支安放在弓弦上的“箭”,蓄勢待發。就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第一批“代表作”的同時,還提出《關于是否應該制定一份在國際范圍內保護傳統文化和民俗的新準則性文件的初步研究報告》,這次會議是一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遺產領域的一次大反思。報告的結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需要制定一份新的準則性文件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與1972年公約的誕生相比,2003年公約的誕生過程是一個充滿激情和幸運的過程,諸多因素促使原計劃于2005年才討論是否通過的新公約十分順利地在2003年就“早產”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次大會上公約通過了,沒有任何修改意見,而且幾乎是一致通過。這標志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解的決定性轉折。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出臺最終填補了有關遺產準則性文件的缺口。

至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遺產體系的歷史大致梳理完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短短半個世紀里的開拓,整合全球力量建構了這一體系,這是人類發現自己、反思自己,并不斷超越自己的努力。這個體系本身就如那些宏偉的人類文明遺址一樣,是為了對我們而言極為重要的意義而建構起來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遺產保護體系本身就是最具有卓越普世價值的“世界遺產”和最具有生命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圖1-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遺產體系成長圖示

在這一套遺產理念和實踐的基礎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通過了其他一些公約來保護和管理特殊狀態或者環境中的遺產,如武裝沖突和非法交易以及進出口狀態中的文化遺產(包括不可移動的和可移動的)、水下遺產等。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努比亞保護運動到2006年生效的2003年公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走過了一段漫長、艱難而卓有成效的遺產保護道路,這項事業的開創者之一米歇爾·巴提塞(Michel Batisse)[13]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守護遺產的工作表述為一次“偉大的征途”。[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梓县| 石屏县| 镶黄旗| 陇西县| 淮阳县| 曲阳县| 乐安县| 内黄县| 潮安县| 郯城县| 丁青县| 股票| 临洮县| 汽车| 秦安县| 玉屏| 武乡县| 西乌珠穆沁旗| 博白县| 博爱县| 西平县| 平乡县| 子洲县| 临澧县| 依安县| 平塘县| 临沂市| 宜城市| 本溪市| 甘洛县| 象山县| 广灵县| 罗平县| 喀喇沁旗| 贵定县| 万年县| 靖边县| 巢湖市| 科技| 祁门县| 孟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