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5 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1.5.1 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關于城市生態環境的研究要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從那時起才認識到城市生態環境重要性并重點進行研究,在隨后的一段時間內,各學科專家學者廣泛關注,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到了80年代初期,著名生態學家馬世駿等在《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中第一次系統地闡明了生態系統理論,并提出了基于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生態系統的架構思想,不僅使城市生態學理論更加豐富,也為我國城市化與城市生態環境研究奠定了深遠的基礎。此后,有關城市化及其生態環境關系問題逐漸成為社會各領域研究的熱點。21世紀初,城市化研究開始進入多學科角度研究時期,不少學者探究了城市化與城市生態、健康城市、城市人居環境協調發展、宜居城市等課題,涌現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是一種生態的價值觀和自然觀。根據城市生態環境發展的內在要求,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指導,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實現生態環境與城市發展的雙贏,走生態環境互補型可持續發展道路。城市是人類的集中地,人口和資源總量、消費和需求等各個環節都要求城市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水平。只有通過不斷深入地學習,整合各學科的資源,創新城市發展規劃體系、監督管理體系,才能促進城市自身不斷完善問題、優化城市各方面的能力,創造新的發展機遇,最后才能形成循環良性流通體系,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城市與自然的和諧。

1.5.2 城市生態環境研究的主要內容

城市生態環境的內容包括自然系統、居住系統、支撐系統、人類系統、社會系統五個部分。

1.自然系統

自然系統是指氣候、水、土地、動植物、地理、資源和土地利用等。它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是人類安身立命之所。從廣義上來看,原始的系統都屬于自然系統,它是自宇宙產生以來經過億萬年活動而天然形成的各種自我循環系統,例如生物、氣象、海洋、地球、天體等。它是一種高級復雜的自我平衡系統,系統內的各種因素,按照自然進化規律,形成自然現象或自然特征,如地球的自轉周期和季節的變化、動植物的疾病和死亡、各種生物的遷移等,它們通過平衡、自我適應、自我調整最終實現微觀或宏觀的平衡。廣義的自然系統包括生態平衡系統、生命有機體系統、天體系統、物質微觀結構系統和社會系統等。在自然界中,最重要的是物質流的循環和演化。自然系統龐大而復雜,它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礎,是由各種自然力形成的交織。

2.人類系統

人既是自然界的改造者,又是人類社會的創造者。人類系統主要指作為個體的聚居者的物質需求、生理、心理、行為等各種因素。人作為社會化的高級動物以及生活歷史活動的主體,具有一系列的基本要求,包括生理需要(對食物、水、氧氣、睡眠的生理需要以及特殊的心理需要)、安全需要(生理安全及心理安全)、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尊與被人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生態學將生態系統定義為一定空間中的生物群落與其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形成的一個有組織的功能符合體。“人—社會—自然”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是生態學的世界觀,它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使有機論在各門學科的研究中得到了應用。

3.社會系統

社會一般是指由自我繁殖的個體構建而成的社群,占據一定的領土,并且逐漸形成其獨特的文化和風俗習慣,它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形成的過程中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形成的關系。社會系統是以人類為主體,以社會為活動空間,相互作用形成的經濟、政治、文化關系的系統,包括公共管理與法律、社會關系、經濟發展等。人類社會是社會系統中最大的一個,它包含了家庭、公司、地區等多個國家的子系統,雖然這些子系統具有不同的結構、層次和類型,但它們相互之間存在一定的結構和秩序。任何社會系統與更高層次的社會系統之間均存在著明顯的從屬關系。每一個社會系統都處在不斷演化中但都不可替代,它們彼此之間存在著多重的互相聯系、制約以及共同發展的特點。

4.居住系統

居住系統指住宅、社區設施、城市中心、人類系統和社會系統等需要利用的居住物質環境及藝術特征。隨著人類科技和社會的高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腳步越來越快,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面對這一嚴峻的現實,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于1987年提出了“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一注重長遠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即“可持續發展”概念。一些新興的理論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迅速發展起來,其中就包括生態建筑、生態園林等與居住系統息息相關的交叉學科。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的生態建筑、生態園林,為人們提供了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及活動空間,有效防治各種污染,最終達到人、建筑、自然和諧統一的目的。

5.支撐系統

支撐系統主要指的是人居環境的基礎設施,包括公共服務設施和污水處理系統、交通運輸系統、通信系統等,它是為人類活動提供支持的人工和自然的聯系系統、技術支持保障系統以及經濟、法律、教育和行政體系等。

1.5.3 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主要有以下幾種:

(1)預防和保護原則。環境污染和資源破壞對許多城市的發展構成了威脅。自然生態的脆弱性警告人們單純以經濟增長和生活質量為目標的發展幾乎走到了盡頭。全球的土地資源流失與荒漠化、水資源短缺、水污染、空氣質量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自然生態遭到嚴重破壞,人類社會難以為繼。因此,預防和保護必須優先考慮保護自然資源,防止環境污染,停止對環境有潛在影響的活動,集中精力預防環境退化,限制城市居民對生物圈的影響。

(2)質量與數量統一的原則。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經濟發展要穩步提高,還要提高可持續發展對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影響。城市經濟要發展,就要秉持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調整城市經濟增長的重點,發展綠色生產,綠色消費。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所以,可持續發展應追求質與量的統一。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盡可能減少自然資源消耗,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高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和效率;同時保證城市發展的強度適應城市發展的能力。

(3)尊重自然原則。要實現城市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從文化和社會道德層面進行加強,要把城市看作自然的組成部分,而不是將城市利益、社會利益置于環境之上。建立環境倫理道德,明確人類對于環境保護尊重的道德義務和責任,了解如何協調城市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促進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建立一個新的長期機制,使自然和社會、人類和城市共同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4)全面協調發展的原則。城市生態環境要注重自然環境、社會經濟這兩者的綜合發展。環境發展必須充分協調兩者內部和外部關系。城市生態環境系統的完善發展可以有效促進各類城市資源的優化利用,促進城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自我調節能力建設,建立科學的城市運營、調控和管理制度,以保持城市生態環境的全面協調發展。

1.5.4 城市生態環境、城市生態系統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城市生態環境是一個以人為主體的復雜生態系統,是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城市生活相互作用影響的統一體。它是人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礎,是城市中人類生活和利用、改造自然的主要場所,是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地表空間,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能量基礎、生存空間基礎和社會經濟活動基礎的綜合體。因此,必須重視對城市生態環境的保護,走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城市生態環境和城市生態系統都是以人為中心的,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是城市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也就是說,可持續的城市化會產生一個健全的生態城市。為了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確定城市生態系統承載力的消費標準范圍,減少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需要確立城市生態系統結構的合理和高效;需要在整體上把握城市和外部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城市生態環境能否得到有效的解決,是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和核心,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可持續發展注重協調生態的平衡,注重在經濟發展中對環境的保護。在走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中要注重生態和經濟的協調發展。城市生態系統和經濟的發展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兩者可持續發展的互動應在兩者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協調發展的模式,也就是通過生態系統有效治理推動環境質量不斷提升,促進可持續發展,從而增強經濟發展后勁和活力;反過來伴隨經濟的發展深入推進生態環境的建設。國內外學者對二者關系的協調處理進行了周詳細致的研究。

1.5.5 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意義

目前可持續發展和城市生態環境治理是理論界和實踐界關注的重點問題,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對于兩者的研究如何實現和諧和交融是這個研究的難點,這是因為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復雜性和多因素影響性為理論及實踐研究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困難。如何認識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的城市生態問題?如何利用可持續發展工具實現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預期目標?如何妥善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為進一步深入認知和解決上述所提出的一系列問題,本研究針對可持續發展與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問題展開系統理論分析。概括而言,其研究意義主要在于:

(1)將可持續發展理論引入城市生態環境治理領域,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產生背景深入探討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治理理論及應用問題,進一步延伸和拓展可持續發展理念,針對可持續型生態城市建設的類型、價值、經濟學透視、路徑等若干重要問題展開實質性研究工作,建立完善相關理論研究和方法體系,為可持續發展在城市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實際運作提供理論依據。

(2)本研究旨在從動態和互動角度,揭示可持續發展和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相互關系,對二者的關聯進行綜合研究,探尋二者的結合點,并研究其關聯理論。為此,一方面,分析可持續經濟發展對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創新的能動作用;另一方面,把城市生態環境治理的相關內容引入可持續發展理論中,進一步豐富和推動可持續發展。研究可持續發展戰略、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及其相互作用規律的目的,在于為提升城市環境質量和品位、規范城市環境管理長效機制、提高生態環境承載力和創新可持續發展制度制定相關政策與措施提供理論指導。因此本研究的理論意義在于促進可持續發展理論與有效的城市生態環境治理適宜地結合,以推動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不斷改善和效益的顯著提升。

(3)為各級政府和部門制定相關政策和采取措施提供決策依據,為城市生態健康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決策分析工具。可持續發展與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具有密切的關聯,基于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及其相互作用規律的目的,研究可持續發展與城市生態保護的關系。在于為提升城市環境質量和品位、規范城市環境管理行為,發揮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治理城市生態、改善環境質量方面的作用,制定出恰當的發展政策,進而對完善城市生態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晴隆县| 延吉市| 珠海市| 珲春市| 喀什市| 唐河县| 社会| 文安县| 夏河县| 海伦市| 泗阳县| 鄢陵县| 江达县| 准格尔旗| 绥中县| 信阳市| 图木舒克市| 外汇| 铜陵市| 中阳县| 元氏县| 历史| 麟游县| 白城市| 平果县| 望都县| 都兰县| 嵊州市| 卢氏县| 石狮市| 邵东县| 高青县| 临泽县| 红安县| 菏泽市| 忻城县| 阳曲县| 梁平县| 寿光市| 莒南县| 曲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