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 現有情報分析方法體系評述

我國情報界對情報分析方法體系進行過諸多探討,成果豐碩,其中有四種比較典型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它們是基于方法論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基于分析流程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基于研究對象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以及基于方法屬性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

2.1 基于方法論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

在方法論研究中,按照研究方法的來源或適用對象對研究方法進行分類,通常將方法分為三個層次(也即三分法):哲學方法、一般研究方法以及具體方法或專門研究方法。哲學方法是所有方法的基礎,它決定了人們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基本觀點和思維方式,對所有學科具有普遍的適用性;一般研究方法是從各門學科的研究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研究方法,是各門學科共同適用的科學方法,具有跨學科性;專門研究方法是具體學科、具體領域的研究實踐總結出來的方法,適用于具體學科領域的研究方法?;诜椒ㄕ摰那閳蠓治龇椒w系就是沿用上述思路,以科學方法論對方法的分類作為主要依據,對情報分析方法進行劃分。

目前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從總體上綜合考慮情報研究的性質、任務和特點,對全部情報分析方法進行分類;另一類是從具體領域(多為競爭情報領域)出發,結合具體領域情報研究的特點,對該領域中涉及的情報分析方法進行分類。這兩種研究都能反映出學者對情報分析方法的分類思想。表1列出了這些研究的一些代表性成果。

表1 基于方法論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

(注:“—”表示原文未細分,“……”表示筆者省略,下同)

從表1可以看出,基于方法論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比較“中規中矩”地依據了科學方法論的三分法分類體系。對情報研究而言,方法適用的情報任務不同、能解決的情報問題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三分法不應該也不能直接平移到情報分析方法的分類體系?;诜椒ㄕ摰那閳蠓治龇椒ǚ诸惖难芯空邆?,充分地注意到了這一點,并沒有簡單地采用拿來主義,而是在對情報研究領域的分析方法進行研究的基礎上,以科學方法論的三分法為基礎進行了擴展。表1中所述的基于方法論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的特點如下:

(1)體系1

體系1將情報分析方法分成了四類:哲學方法、中介方法、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在科學方法論的三分法中,一般方法是哲學方法和各種具體科學方法的中介和橋梁,也是現代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共同適用的科學方法。一般方法通常包括對比法、分析法、推理法、綜合法、形象思維法、靈感思維法、趨勢外推法、特爾菲法和技術經濟評價法[9]。從表1可以看出,體系1的中介方法,包括了系統方法、信息論方法、控制論方法和數學方法;同時,體系1的研究者[6]認為,數學作為方法向所有學科滲透,并把數學方法看作是適用于一切學科和領域的中介方法,因此將數學方法劃入了情報分析的中介方法。

(2)體系2

體系2也采用了四分法分類體系,認為信息分析(也即情報分析)方法體系由哲學方法、基礎方法、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組成。不過,這種四分法并不是簡單擴充科學方法論的三分法,而是對情報分析的眾多方法進行了重新聚類,做了新的劃分。例如,體系2的基礎方法包括分析法、綜合法、比較法、推理法,實際相當于科學方法論的三分法中一般科學方法內的第二個層次中的方法;體系2中的一般方法包括SPSS統計分析法、引文分析法、知識地圖分析法,這些方法都是情報分析中的一些通用性方法,可以應用于各個領域的情報研究;而體系2的特殊方法則是一些適用于專門對象、專門情報課題的方法。由此可見,體系2是將情報研究領域自身的一些專門方法進行細分,將其中通用性比較強的方法歸成一類,命名為一般方法,將其中專門性比較強的方法歸類并命名為特殊方法。從總體上看,這種分類體系仍然來源于科學方法論的三分法,但體系2較之于體系1強調了情報分析自身的方法。

(3)體系3

體系3屬于專門情報分析領域的方法研究,該研究分析了以往競爭情報分析方法體系,認為現有的方法體系均以分析方法自身特點為建構視角,忽略情報任務中的研究對象的變化對分析方法選擇與使用的影響,從而提出一種面向對象的競爭情報分析方法體系框架[8]。該框架以分析對象作為情報分析方法分類的主要依據,與科學方法論中按照方法的適用范圍的劃分方式,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體系3先將競爭情報分析方法分成邏輯思維分析方法和專業技術分析方法兩大類,邏輯思維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比較分析法、解析分析法、歸納分析法、假設分析法、聯想分析法、演繹分析法、模擬分析法等8類基本分析方法,從這些方法的適用范圍和實際內容來看,基本上屬于科學方法論一般科學方法中的第二個層次,即理性方法,是通用性比較強的研究方法;體系3中的專業技術分析方法“是以競爭情報分析對象為依據,是針對具體分析任務而采用的特定性、專業性分析方法的集合”[8],也就是競爭情報分析的專門方法。體系3將這些專門方法細分為競爭環境分析法、競爭對手分析法以及企業自身分析法等三類,每一類下,又將根據方法對研究對象的適用性細分為通用分析法和專用分析法的兩類。

2.2 基于分析流程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

從流程角度進行方法分類的學者認為,凡是在情報研究過程中需要或可能用到的方法都屬于情報分析的研究范疇[10],情報分析方法與情報研究程序或情報研究流程密切相關。在情報研究流程中,不同階段會用到不同的情報分析方法,每個環節都會有多種情況出現,需要為每個問題找到一些合適的方法。因此,對情報分析方法進行分類時,應該與情報研究流程相結合、與分析功能相對應,以系統性為指導對方法進行梳理,基于分析流程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就是按照這種思路構建的。表2列出了這類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表2 基于分析流程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

(注:“—”表示原文未細分,“……”表示筆者省略,下同)

從表2可以看出,基于分析流程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的立類和列類特征在于,先將情報研究工作的基本流程作為一級劃分標準,再根據基本流程中所包含的步驟或使用的方法特點做進一步的細分,從而得到情報分析方法的分類體系。表2中基于分析流程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的特點如下:

(1)體系4

體系4將情報分析的流程歸納為情報采集方法、情報加工方法、情報分析方法、情報表達方法四個環節,每一個環節中都有要解決的問題,都需要使用特定的方法,各個環節的相互支持及其各項方法的運用,體現了情報研究程序的系統性與有序結構。體系4還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我國傳統情報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而且,隨著定量方法的引入,數學也成為情報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同時,情報研究方法還需要運籌學、“新三論”等現代科學理論作為基礎。很明顯,體系4不僅提出了按情報分析流程劃分情報研究方法的思想,同時還在力爭融合科學方法論有關方法分類的思想,只是分類標準不同,科學方法論中有關哲學方法及部分一般科學方法中相關方法隱含在體系4中,并沒有顯性地表示出來。

(2)體系5

體系5的研究者從流程功能、方法應用以及方法三個維度對情報分析的方法進行了劃分,提出了以流程功能模塊(指信息分析工作流程)為主,方法應用塊及方法塊相對應的集成方法體系。體系5以流程功能為重心,各種方法圍繞功能構建,只要是為實現功能而采用的思維、定性、定量及其他學科方法都列于方法這一維度之中[9]。體系5在本質上是一種分面組配的分類方式,流程功能、方法應用以及方法三個維度分別是分類系統的三個分面,這是體系5的最大特點。此外,體系5的信息分析流程的劃分比體系4更為細致,增加了需求分析、效益分析、反饋信息分析等環節。在體系5中,方法應用這個維度實際上是一個空的分面,盡管研究者十分強調這個維度的作用,認為它是方法到實踐的橋梁,也是具體方法與信息分析實踐的結合點,但研究者沒有深入論述如何將所提出的各分面中的元素進行有效集成。

(3)體系6

體系6的研究者認為情報工作包括想方設法獲取信息、利用知識分析信息而得到情報、把情報傳遞給用戶作為情報三個過程,以此為依據,將情報研究方法劃分為信息采集與獲取方法、信息分析處理方法、情報研究與傳遞方法三大類。每一類中又進一步按該類工作的流程進行了劃分,例如,信息采集與獲取法包括查找信息法、下載信息法、提取信息法,信息分析處理法包括數據融合法、數據清洗法和信息分析法,情報研究與傳遞法類包括“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法、“見微知著、化零為整”法和“知彼知己、偷梁換砥”法。體系6的特色在于,較之于前兩種按流程分類的研究,在流程上增加了情報研究與傳遞法階段,凸顯了情報研究的情報性、真實性、知己知彼等特色。在方法層面上,體系6將計量分析、聚類分析、路徑分析、關聯分析等方法歸入了信息分析處理法類,而將趨勢預測、技術預見、SWOT、定標比超等方法歸入了情報研究與傳遞法類,這種分類方式,提供了一種與以往不同的研究思路,值得進一步討論。

2.3 基于研究對象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

情報研究處理的對象是信息資源,包括文獻資料等顯性的資源,也包括個人或組織的經驗等隱性的資源,這些分析對象被視為情報的存在形式,也是情報研究的分析單元,從微觀操作層面上,學者將情報研究的分析單元即研究對象作為劃分依據,對情報分析的方法進行分類[3,5,13],形成了基于研究對象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表3列出了這類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表3 基于研究對象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

從表3可以看出,基于研究對象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中方法分類的依據是不同研究對象的情報特征。例如,基于文獻的情報研究是對科技文獻的文獻內外特征(如篇名、作者、關鍵詞等)進行分析。因此,此種方法分類必須先了解情報任務需要哪些情報源,再根據情報源的數據或信息特征決定如何歸類情報分析方法。

(1)體系7

體系7通過對大量情報方法的個別分析,將各種情報研究方法分為如表3所示的六類研究方法,并分析了每一類方法的特征與功能。例如,基于數據的方法適用于可以定量化描述研究對象的情報問題,具有簡化數據結構、揭示變量間的關系、確定重要因素等情報功能;基于文獻的方法適用于分析科技文獻特征的情報問題,具有描述現狀、概括發展規律、分析與評價、預測趨勢等情報功能;基于知識的方法適用于挖掘和發現科技文獻內知識的情報問題,具有簡化知識結構、發現知識孤島、揭示知識譜系、發現新知識等情報功能;基于人的方法適用于以專家經驗或隱性知識為信息源的情報問題,具有收集隱性知識、促進創造性思考等情報功能。體系7被后來的不少研究引用,并新增各類情報方法的研究進展[3,13,14]

(2)體系8

體系8沿襲體系7的思路,但將“基于知識的方法”歸并到了基于文獻的方法,認為,基于知識的情報分析方法仍然是以文獻及其構件為研究對象,通過找到文獻中的不具有關聯的信息或者在不具有關聯的信息之間建立起某種關聯,把研究對象引入知識層面,進而發現更具價值的情報,屬于基于文獻的方法的新發展[3]。從純粹的信息源角度,體系8的這種改動是有道理的。

(3)體系9

體系9也是沿用了體系7,但有兩處改動,一處改動是將體系7中的“基于組織的方法”改為“基于環境的方法”,認為這類方法通常將分析對象所處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結合起來考察,總結不同環境中的重要影響因素并進行分析,這與體系7中“基于組織的方法”內涵和外延基本相同,只是表述有所不同。另一處改動是體系9沒有提及“基于認知的方法”。

2.4 基于方法屬性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

基于方法屬性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是按照方法的屬性特點對情報分析方法進行分類,使之形成不同的類別,常用的分類標準有方法的可計算屬性、方法的功能屬性等。表4列出了這類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表4 基于方法屬性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

從表4可以看出,基于方法屬性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主要是以方法本身的特征對方法進行分類,例如,學者認為任何研究方法的分類,不外乎分為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三大類,信息分析方法的分類也不例外[6,17]。這是基于方法屬性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的主流分類方法。表4是基于方法屬性情報分析方法體系。

(1)體系10

體系10先按方法的計算屬性將情報分析方法分為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兩大類,認為情報研究的過程是以定性分析方法作為問題分析基礎,以定量分析方法作為分析步驟的主要手段,在此認識上,根據方法的數量處理屬性,將情報分析的定量方法細分為五類,其中,因果關系類的方法是通過數學公式描述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系并求得結論,變量轉換類的方法是對原始變量進行變換處理,定性-定量轉化類的方法是把定性問題轉變成一種可操作的研究過程,定量-定性轉化類是把定量數據映射成多種定性的結論,趨勢外推預測類的方法則是在歷史數據中找出誤差極小的發展曲線并以此描繪未來發展。體系10研究的側重點在定量分析方法,對定性分析方法未做詳細的展開論述,但不影響對其分類思想的理解。

(2)體系11

體系11沿用情報學界常見的按方法的計算屬性進行劃分的方式,將情報分析方法分為定性分析方法、半定量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三大類。利用定性分析方法可以認識和把握客觀事物的本質,替定量分析方法做準備或結果驗證;利用半定量分析方法可以將定性問題做出定量化處理,具體方法與體系10中的定性-定量轉化類的方法相一致;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可以將客觀事物抽象成一種可計算的數理公式或模型,并進行發展規律、關系分析或趨勢預測等研究。整體來說,體系10和體系11都屬于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結合的“思維”,體系11的結構更為簡單,體系10在定量分析法的積分過程中還引入了方法的功能屬性。此外,體系10和體系11都將定性方法作為人的分析能力,強調了人類認識能力的重要性。

(3)體系12

體系12在借鑒以往研究[18]的基礎上,認為信息分析最普遍、最基本的功能有廣義的相關分析、預測分析、廣義的評估分析以及其他(問題診斷、對策研究、數據庫開發)等四類,并以此作為劃分情報分析方法的依據。體系12與體系10及體系11不同,它不是將方法的計算或數量處理數據屬性當作劃分標準,而是按方法解決問題的功能屬性作為標準來進行劃分的,其中,相關分析方法是判斷并揭示各種信息之間的相關關系和類型,預測分析方法是從已知的信息內容分析獲取未知的信息,評估分析方法是依據課題目標來測定事物的有關屬性程度或信息內容的使用價值,其他分析方法則是其他信息分析類型(如技術經濟信息、軍事情報等)使用的方法。體系12的分類方式,有助于幫助情報分析人員理解不同方法的功能和本質,也有利于情報分析人員根據情報課題的要求來選擇相關的分析方法。

2.5 對現有方法體系的簡要評價

本文梳理總結了現有情報分析方法體系的研究情況,這些研究對我國情報分析方法體系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但是,由于情報分析工作本身的復雜性、情報課題的廣泛性以及分析方法的多樣性等眾多原因,每一種方法體系難免有所不足。分析這些不足,旨在幫助我們更好地建設情報分析的方法體系。

(1)方法體系的層次邏輯問題

由于主客體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不同客體的層次結構各不相同,方法也必然具有不同的層次[19]。換句話說,情報分析方法體系中的方法也存在著層次性問題,只有如此,才能把握各種方法的適用范圍。在科學方法論的三分法中,哲學方法、一般方法、專門方法之間本身存在著層次結構關系,頂層的哲學方法作為科學認識和方法實踐的指導原則,中間的一般方法是領域普遍適用的方法或從特殊方法總結提煉而得的方法,專門方法則是具體學科領域中指向性和操作性都比較強的方法,這樣的層次性不只表示方法的不同適用范圍,方法在層次之間轉化的相對性也反映了方法本身的進化。這種層次性是在構建情報分析方法體系中必須注意的問題,特別要避免出現“層次錯放”的問題。例如,邏輯思維方法通常是幫助人們認識和反映客觀現實的理性認識方法,屬于高層次的方法,但在體系3中,其二級方法類中“歸納分析法”包含“引證分析法”“關系分析法”等,“綜合分析法”包含了“模型分析法”“系統動力學”等,而這些方法都屬于具體的低層次方法,結果導致具體方法(如“引證分析法”)與抽象方法(如“科學歸納法”)相并列這樣的“層次錯放”問題,又例如,體系7和體系8中“基于認知的方法”包括了哲學方法、思維方法和一般科學方法,這顯然也存在著“層次錯放”的問題,哲學方法和思維方法是高層次的方法,對各種其他方法的運用起著指導作用,不論是基于數據的方法、還是基于文獻的方法等都會受哲學方法和思維方法的影響,因此,這里不宜將哲學方法與思維方法與其他具體方法并列成二級類,這屬于“高層低放”。另外,體系11的定性分析方法中的“頭腦風暴法”與“分析與綜合方法”“推理方法”高層次方法并列,顯然是“低層高放”。

(2)方法的顆粒度問題

方法顆粒度是指方法概念外延的大小,即指符合方法概念所指的手段、技術、途徑的多少。如果一個表示方法的概念越寬泛,我們說其顆粒度越大,反之,則其顆粒度越小。情報分析所使用的各種方法都是科學方法的組成部分,應符合科學的一般原則,除了方法分類體系起承上啟下的中間集合概念以外,情報分析方法體系中的各種方法應該是科學術語,應該有明確所指,而非日常生活用語中泛指概念,這是方法顆粒度問題的第一層含義。在漢語中,“方法”一詞是一個含義較為廣泛的概念,有時,某某方法可能是指一類方法的統稱,也可能是指一種解決問題的流程,還有可能是某一種操作步驟或者某一種算法。因此,在構建情報分析方法體系時,應該在一定范圍內統一方法的顆粒度,至少要使得同級方法維持在同一顆粒度,以確保方法體系中的方法概念層次的邏輯性,這是方法顆粒度問題的第二層含義。上述兩個方面是我們在做方法體系劃分時必須妥善處理的問題,也是當前我國情報方法體系中沒有解決好的問題。例如,在體系2中,將“SPSS統計分析法”作為一般方法的直接子類,就存在方法顆粒度上的問題,首先,SPSS是一種統計分析工具,使用SPSS進行統計分析,能否成為一種科學分析方法并命名為“SPSS統計分析法”,本身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其次,“SPSS統計分析法”下細分出的“回歸分析、聚類分析、判別分析、因子分析”,按下位類受上位類制約的分類原則,顯然是指SPSS軟件包中的這些功能,而非一般的回歸分析等方法,這就導致了科學方法中的回歸分析等方法在體系2中無類可歸。又例如,體系4中“情報表達方法”類中的“文字表達法”和“數據表達法”分別指代的是“科技寫作技術法”以及“圖表設計技術法”、“圖表繪制技術法”,都是比較寬泛的概念,并非具體的科學方法,在方法體系中還有必要細分。

(3)方法體系的容納性問題

情報分析方法體系應該隨著社會需求的環境和學科的發展而動態地調整變化,從而在體系結構上表現出動態性和開放性。因此,任何一門學科都不可能“獨占”某一種或多種方法,特別是在情報研究領域,情報分析方法也應該不斷吸收其他領域的知識與方法。這樣,如何合理、方便地將新出現的情報分析方法或借鑒自其他學科的新方法納入到現有的方法體系中并建立起與已有方法之間的聯系,使它們相互補充、相互完善、提升分析能力,是構建情報分析方法體系值得關注的問題。例如,體系2的特殊方法是經典的競爭情報研究分析方法,對近年較常使用的網絡信息挖掘、專利情報分析、商務智能分析、技術預見、網絡分析等方法沒有給出明顯的容納線索。體系10中給出的方法多屬于比較通用的方法,也沒有給出情報研究領域的文獻計量、引文分析等方法的容納線索。此外,多種方法融合、混合方法在情報研究的應用越來越多,如科學知識圖譜分析、引文時間序列分析等方法,這些情況都說明了當新方法越來越多時,有可能導致現有方法體系出現類名的變更、合并、刪減以及方法歸類的問題,這些都是在構建情報分析方法體系需要事先考慮的問題。

(4)方法體系的結構表示問題

結構表示問題是指方法體系應該采取何種結構形式,才能滿足當前情報研究的方法多樣性及跨學科需求。目前我國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的主流還是等級列舉式的體系,其特點是盡量或實例性地列舉出相關研究方法,并按照方法之間的邏輯關系,將它們組成一個等級系統,這種方式簡單直觀。但是,在這種等級列舉式體系中,越具體的方法,其層級越低,越被“隱藏”,不利于具體方法的展現,而在現實工作中,情報人員最需要的卻恰恰是具體可操作的方法。等級列舉式體系有助于揭示方法的層次邏輯,但卻不利于揭示和突出具體的情報分析方法。現有方法體系也有一部分使用或借鑒了分面分類的思想,但如何進行“分面”,研究的并不多。事實上,任何一種方法都有著多重的屬性,如何在方法體系中將這些屬性揭示出來,讓情報人員“全景式”地理解每一種具體的方法,包括方法的學科來源、方法功能、方法對數據的適應能力、方法使用的領域等等,只有如此,才能幫助情報人員很好地理解各種分析方法。很顯然,傳統的等級列舉式體系很難做到這一點,因此,筆者認為,多維表示可能不失為情報方法體系結構的一種最佳表現形式,所謂多維表示,是指用不同的標準,從不同的側面對情報分析方法進行劃分,每一次劃分都能揭示出情報分析方法某一個方面的屬性,例如某一方法在情報分析流程中所處的位置、該方法的主要功能、該方法輸入和輸出等等,這樣,任何一種情報分析方法都是多維空間中的一個點,能全方位地揭示一種方法的所有屬性,有利于情報人員從不同角度入手對情報分析方法進行選擇。同時,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多維度情報方法體系可以避免大家從不同視角對同一個體系的爭論,也有利于提高方法表示的適用性與相對科學性。

(5)方法與應用之間的關系問題

方法是針對問題、課題或任務等具體應用所需要的解決手段?,F有的研究工作已經表明[20~22],只有在具體的應用環境或解決問題過程中,方法才能真正地發揮作用。也就是說,方法體系的建構需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結合情報研究的需求與任務。但是,現有方法體系的建構還主要是依據方法本身,就方法而建方法體系,少有從情報研究要解決的問題或任務出發來構建方法體系的。事實上,基于分析流程的方法體系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在構建情報分析的方法體系時,列舉出不同的情報實踐階段會用到的情報方法,雖然顆粒度還有待加強,但這是一個很好的嘗試。目前很多分析方法本身都比較成熟,很多工具已經包含并實現這些方法的通用步驟,問題的關鍵在于這些技術如何應用于情報分析領域。我們并不是不了解方法是實際操作過程,而是對這些方法可以用來解決哪些情報任務的認識還不夠系統,因此,需要揭示各種方法在情報分析中的應用原理、適用范圍、使用流程、前置條件和后續要求、不同分析方法的銜接及交叉應用等等。應該說,我們目前的情報分析方法體系還遠遠無法回答這些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源市| 张家口市| 娱乐| 浑源县| 彩票| 丹寨县| 太和县| 元朗区| 星子县| 乌鲁木齐市| 平利县| 吉安县| 大兴区| 通海县| 佛冈县| 樟树市| 莲花县| 洞口县| 西安市| 延川县| 高阳县| 怀远县| 九龙县| 通许县| 松滋市| 商城县| 西安市| 泰来县| 吕梁市| 边坝县| 台江县| 大理市| 吉木乃县| 无锡市| 甘肃省| 凌海市| 丹巴县| 大丰市| 东山县| 兴隆县| 伊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