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信息化生態

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的重要影響無須多言,從我國不斷演化的國家發展理念中即可窺視一斑。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黨中央提出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黨中央完善了“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兩化融合”的新科學發展觀念,并將“信息化”加入到“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之中,形成“五化并舉”的戰略發展理念,突出了“信息化”在這一進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可以看出,無論是“兩化融合”,還是“五化并舉”,亦或“四化同步”的新表述,都表明信息化建設工作的無比重要性,以及它對社會、經濟、產業發展等方方面面的影響。

信息化本質上是一個推動社會轉型的過程,既是技術發展的過程,又是一個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信息化不是目的,而是一個過程,是一場產業革命的過程,即由信息革命所引起的一個社會經濟變革的過程。

1.1 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中的信息生態位

信息廣泛存在于自然和社會之中。楊學山[2]認為,信息有自在態、自有態和記錄態三種存在形式。自在態信息是指一切客觀存在物,包括非生物體個體、非生物體群體、生物體個體和生物體群體在物理空間遵循物理規律,自行散發出的信息。自有態信息是指各種物體內含的信息,主要是生物體、機器智能、信息系統自身可用的信息,即自有且自用的信息。記錄態信息是指對自在態信息和自有態信息通過一定的工具、用一定的載體記錄下來,并能夠為特定智能群體理解和使用的信息。

基于以上的概念界定,我們可以認為,信息在自然和社會中存在不同形式,如物質以反射光、聲波、輻射、引力等形式顯示其存在和特性;物種生命的延續和進化,沿著獨特的增長和演進路徑,是遵循遺傳基因等信息;文化和知識的傳承則依靠文字、數據、文獻等記錄態信息。可以看出,不同形式的信息在自然和社會中具有不同的信息生態位。也就是說,信息在自然和社會的時空演化過程中,具有廣泛的關聯和獨特的地位、功能及作用。

(1)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信息生態位

生態系統時刻都在進行信息傳遞、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信息是生態系統中各主體的樞紐,使其相互之間緊密聯系,最后成為密不可分的整體。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信息生態位可以理解為不同自然主體(如動物、土壤、人、太陽、空氣等)構成的自然生態系統中,由自在態信息、自有態信息、記錄態信息、信息時空等因子組成的自然信息環境所占據的特定位置。

(2)社會生態系統中的信息生態位

社會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主要是人,以及人際交互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具體來說,人類成長的社會環境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的平衡、穩定的發展系統就是社會生態系統。

信息在社會生態中的作用源起于人對信息的感知。人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膚覺進行感知,憑借自身的知覺能力和自然環境感知自在態信息,憑借直接交流能力和人文環境感知自有態信息,憑借認知能力和知識水平感知記錄態信息。

人類在漫長的社會歷史進程中,在感知信息的基礎之上,不但逐漸學會了駕馭信息、利用信息,而且還創造了特有的符號信息系統,不僅能從時空上把握客觀世界,而且能以認識主體的姿態來認識自我,具有自我意識。

社會生態中的信息生態位是指不同社會主體(個人、家庭、組織、產業、社群等)構成的社會生態系統中,由信息資源、信息技術、信息活動、信息時空、信息制度等因子組成的社會信息環境所占據的特定位置。

1.2 信息生態和信息化生態

在分析信息生態位之后,可以進一步明晰信息在自然世界和社會生態進化中的作用。在進化論的視角下,隨著信息對社會各行各業的逐漸滲透,進而形成社會在信息的作用下的進化過程,并最終達到某種平衡的生態系統。

(1)信息生態

信息生態所描述的主要是信息流及其與其他方面關系。Davenport等[3]在《信息生態學:掌握信息與知識環境》一書中寫道,信息生態關注人們如何真正的運用信息(怎樣搜集、表達、共享、傳遞,甚至怎樣忽略信息)以及信息怎樣滿足人的需求,并說明了理想的信息人員不僅能存儲信息,并且能整理、裁切信息,提高信息的風格樣式,能提供信息的情境,以及選擇喜歡的媒介形式來表達信息。他認為信息生態是一種“隱喻”的概念,它隱喻以一種系統觀來看待組織內的信息環境問題。作者指出,組織的信息生態包含三個層次的環境,即信息環境、組織環境和外部環境,其中信息環境是核心,它的構成要素包括信息人員、信息行為、信息文化、信息制度、信息過程、信息策略和信息架構等六個方面。

除了企業信息生態這種偏微觀的概念界定以外,還有學者從更寬泛的角度對信息生態進行了定義。B.Nardi等[4]在其著作《信息生態:用心使用技術》中認為信息生態可以看成一定環境里由人、實踐價值和信息技術構成的一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信息技術不是核心的要素,但是不可缺少的有機成分,核心要素是信息技術支持下的人和人的實踐活動。作者提出了信息生態應具有的一些特征,如信息生態是多種要素相互聯系的復雜系統;信息生態中存在關鍵性“物種”;信息生態具有持續改變、多樣性和協同進化的特點,以及信息生態具有地域性。

可以看出,信息生態雖然也強調信息人、信息行為、信息策略、信息文化等因素的協同,但最為關鍵的因素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識水平的人,即“信息人”,包含信息生產者、信息傳遞者、信息服務者、信息消費者、信息使用者和信息監督者等在內的信息人才是信息生態的主體。這些主體與相關因素一起構成信息生態系統,同時又成為其他更大系統中的生態位。

(2)信息化生態

信息化生態所描述的主要是信息化及其在經濟社會中的獨特地位和巨大作用,是信息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們已經知道,信息化是指信息產業的持續壯大并促進國民經濟各行業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轉型和升級的歷史進程。這里的信息產業包括信息技術產業、信息資源(內容)產業和信息服務產業等新型產業類別。從微觀來看,信息化有企業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家庭信息化、校園信息化、商業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產業信息化、工業信息化、農業信息化、軍事信息化、經濟信息化等多種形態。可以看出,信息化進程涉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促進方方面面的變革和進步,持續壯大的信息產業還成了新經濟的主導產業,甚至是支柱產業。如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就著重安排了“信息化重大工程”,包括寬帶中國、物聯網應用推廣、云計算創新發展、“互聯網+”行動、大數據應用、國家政務信息化、電子商務和網絡安全保障等八大工程。

長期以來,人們對信息化相關問題的認識也不斷深化,已經認識到信息化自身的生態系統,包括以下七個維度的認識,如圖1所示。

圖1 信息化生態系統

一是人本論。這是關于信息化理念進化的問題,強調的是信息化要以人為本,在相應環境中處理“人”、“機器”(或稱“技術”)、“信息”三者的關系時建立以人為本的信息化秩序。

二是階段論。這是關于信息化進程分析的問題,強調的是信息化進展的測評要因地、因時制宜,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從初期的以信息基礎設施和信息技術裝備為主要標準,到進一步的以信息資源和信息系統建設為主要標準,再到以人們的信息行為和所需的信息服務為主要標準,求得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多位一體的和諧進步。

三是信息技術論。這是關于信息化切實權衡的問題,強調的是如何充分應用相應的信息技術幫助人們更快更好地解決實際中的生產和生活問題,以及研發新的信息技術幫助人類解決尚未攻克的難題,并最大程度降低技術應用帶來的消極影響,需要對其投入與產出加以權衡。

四是信息資源論。這是關于信息化統一規范的問題,強調的是如何將已有人類文明記錄以及新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記錄數字化,并成為機器可識別的數據化,進而能夠發揮基礎性作用的資源化,需要制訂統一的數據標準和相應的工作規范。

五是信息服務論。這是關于信息化優先定位的問題,強調的是如何在不斷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不斷優化信息資源和信息系統的同時,根據信息服務對生產和生活的幫助功能和作用,大力激發人們的信息需求,努力擴大信息消費,持續激勵信息行為,優先發展信息服務業。

六是信息環境論。這是關于信息化生態構建的問題,強調的是如何在信息化所處的階段,協調處理好信息技術、信息資源與信息服務之間的以人為本的內部關系,以及與經濟社會其他方面的外部關系,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態。

七是人機融合論。這是關于信息化戰略制衡的問題,強調的是當信息化水平發展到更高階段時,信息資源極大豐富,信息技術高度智能,信息行為成為自覺,信息服務十分便利。這時,如何實現人際和人機和諧共處,并確保社會公平,需要戰略思考,合理制衡。

可以說,信息化生態包括信息化生態系統和信息化生態位兩方面含義。信息化生態系統是指由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和信息服務組成的基本結構在某階段的特定環境下以人為本的動態調節和整體發展系統。信息化生態位是指信息化生態系統在更大的經濟社會系統中發揮支撐和引導作用的獨特地位。

1.3 信息化生態中的信息服務生態位

習近平總書記[5]在2014年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指出,“未來幾十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同人類社會發展形成歷史性交匯……信息技術成為率先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各領域的先導技術,將促進以物質生產、物質服務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向以信息生產、信息服務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新經濟發展時期。”

在信息化生態的大環境下,信息服務儼然成為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主要方向。憑借信息服務的幫助、釋疑、解惑等功能,信息服務在信息化進程及新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礎性和戰略性意義。

信息服務生態位是指信息服務在信息化生態系統中所處的特定位置。信息服務生態位普遍連接和服務于信息化生態中的各個主體,對于信息化進程來說十分重要,處于優先定位的地位。信息服務生態位的保持和發展要求信息化進程中合理地選擇和調整其定位,使其有利于信息服務者的發展和壯大,有利于信息服務生態系統整體協調發展。

信息服務生態位的定位應該遵循如下原則:

第一,清晰定位。信息服務定位時必須明確、清晰,不能隨便定位或者沒有定位而任其發展。在信息服務生態系統中,信息服務應有確定的信息功能、明確的服務對象,明確的信息技術資源、人力資源、內容資源的范圍、數量和質量要求,明確的服務空間和服務時間,明確其在信息環境中所充當的角色及所承擔的社會職能,明確所利用的現代信息技術設施與手段。保持信息服務生態位的相對穩定,可以適應環境,完善自我,形成優勢。

第二,寬度適當。信息服務在信息化生態系統各維度上的寬度必須適當,不能太寬也不能太窄。如果信息服務生態位太寬,則容易引起信息服務之間的生態位重疊,即占有和利用近似的信息資源,或者資源重復建設,并進一步導致信息服務者之間的惡性競爭。如果信息服務生態位太窄,有可能造成整個信息服務生態系統的生態位空缺,即有用戶提出一定信息服務需求,卻無信息服務者提供相應的服務。那么必然會導致信息服務生態鏈或生態鏈網的缺失或斷裂,甚至會造成信息服務生態系統的失衡,不利于其可持續、健康發展。寬度調整時應采用錯位策略,通過優化功能、資源、時空等生態位結構,對信息服務生態位的重疊部分進行分離,使信息服務者在信息服務功能、服務對象、信息資源、信息服務空間與時間方面與其他信息服務者盡可能減少信息生態位重疊。

第三,協同發展。當信息服務者的生態位近似或重疊度較高,且錯位難度較大時,應當遵循整體性和協調性的原則,采用協同發展的策略,共同占有相同的信息生態位,通過合作式競爭與資源共享,在競爭與合作的相互作用中達到動態平衡,通過理性的競爭與合作達到共存和協同發展,最終實現互利互惠、協調共生。共生關系能給信息服務者帶來好處:一方面,互利共生可獲得各方信息服務者各自的優勢資源互補,產生“共生放大效應”;另一方面,可以避開在整體上的競爭關系。相同或相近生態位上的信息服務者不僅要考慮到自身利益,同時也要考慮到相關信息服務者的利益。

第四,動態調整。信息服務者不僅要構建恰當的生態位,而且要根據環境的變化對信息服務生態位做出及時、適當的調整。如果墨守成規,保持原有的生態位不變,則有可能導致戰略失誤,錯失良機,甚至威脅自身的生存。事實上,信息服務者的職能和任務、服務內容、服務策略以及信息服務用戶的需求狀況是隨著時間不斷變化的,信息服務者應根據這些變化,通過擴展、壓縮和移動等方式及時地對不合時宜的信息服務生態位進行調整。生態位擴展本質是指信息生態位寬度的擴大,即在已有的生態位基礎上,對潛在生態位進行開發,通過信息技術創新、服務項目創新、信息資源引入和信息時空拓展等方式,尋找更有利的發展空間。生態位壓縮是寬度的縮小,通過減少原有信息服務生態位上的因子,取消相對劣勢的信息服務項目,將優勢信息服務項目打造成精品信息服務項目,在整個信息服務系統中形成其獨特的競爭力。生態位移動是指從一個生態位轉移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生態位。科學技術的發展會創造出新的信息資源和新的信息空間,信息服務能力較強的信息服務者可以抓住機遇,轉變其信息生態位,從而獲得更好的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州市| 沙坪坝区| 嘉善县| 轮台县| 兴业县| 铁力市| 海淀区| 威远县| 霍州市| 普安县| 乐亭县| 上杭县| 平塘县| 石河子市| 蚌埠市| 玉林市| 武乡县| 东乌珠穆沁旗| 许昌市| 疏勒县| 利津县| 当阳市| 兖州市| 阳新县| 濉溪县| 朔州市| 汉中市| 清原| 桐梓县| 徐闻县| 吴江市| 吕梁市| 金川县| 怀化市| 阿拉善左旗| 漳州市| 丰台区| 昌乐县| 恩平市| 苗栗县| 霞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