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國學的價值

一、“國學”的定義

一代有一代之學術,國學的定義也應該隨著時代作出新的詮釋。國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理性總結,是研究中華傳統學術及其載體的學問,是對中華民族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與生態文明進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永恒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思想體系、文化觀念、精神追求和學術方法的總結。

我們需要明確,國學研究,并不限于經、史、子、集的文獻研究,而是要從其中尋找到中華文明發展中的經驗、方法、策略,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與思想支撐。國學研究,并不是要皓首窮經、食古不化,而是要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我們研究國學,要能從中總結出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觀念、基本精神氣質以及思維方式,以此服務我們當前的建設和未來的發展。

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學,首先是一種思想體系,是驅動中華文明延續、發展和自新的內在動力。其次,是一種文化觀念,是沉浸在中華文明進程之中的文化習慣、群體認知和價值判斷。再次,是一種精神追求,是融合在中華文明之中的共有理想、社會追求和文化期待。最后,是一種思維方式,包括中國人的邏輯形態、分析方式、表達模式、處事習慣等。

二、國學的意義

我們現在研究國學,既具有學術的意義,也具有現實的意義。

第一,國學是揭示中華文明演進及其本質特征的重要內容和基本手段。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續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文明,這一文明之所以延續,在于其在發展中積累了大量經驗,例如如何協調社會內部的矛盾,如何解決與周邊民族的沖突,如何建構一個行之有效的行政體系和管理體系,如何處理社會不同階層和不同宗教之間的矛盾等,才使得五千年的中華民族得以凝聚并發展壯大。我們要對自己的歷史經驗進行總結,來服務未來國家治理、社會發展和民族復興的需要。面對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文化多樣化、利益多元化的世界格局,我們要從中華文明的歷史經驗中,尋求到行之有效的國家治理體系、社會管理方式,不僅獲得思想的啟發,也得到實踐的教益,形成基于歷史經驗、適合未來需要的發展道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要參與到全球文明的進程之中,必然要與不同文明進行對話,這就需要我們系統而清晰地對自身文明形態有所了解,能夠表達。例如中華文明的特質是什么,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要求是什么,中國人是怎么想問題的,中國文化獨特的表達形式如何等,這些問題尚沒有得到全面的總結和思考,需要我們自己先來研究清楚,然后才能實現與其他文明的平等對話,進而參與到世界文明的進程之中。民國初年的劉復曾說:“我們‘新國學’的目的,乃是要依據了事實,就中國全民族各方面加以精詳的觀察與推斷,而找出個五千年來文明進化的總端與分緒來。”[32]現在來看,這一設想仍未實現,正是繼續推動我們從事國學研究的歷史要求。

自19世紀以來,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交流,輸入得多而輸出得少,關鍵在于我們自身的總結尚不系統。西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乃至人文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也是從其傳統學術繼承、發展而來,經過了工業革命而重新建構起來,而中國傳統學術則是基于農業社會建立起來的。兩種學術體系的立足點不同,學術的路徑、方法、策略也就存在很大差異。盡管我們在20世紀對中國傳統學術進行了現代化的轉型,但由于這種轉型并不是基于對傳統學術深入研究基礎上而形成的主動轉型,而是出于外部改造而進行的被動轉型,更多的是對西方學術體系的模仿、復制,而不是出于對中國傳統學術的厚積薄發而自覺形成的。這種轉型的優點是迅速建立了現代學術體系,缺點是這種削足適履的改造,遮蔽了中國傳統學術的優點,也放大了缺點。

中華文明之所以沒有中斷,就在于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智慧。由于西方學術的立足點在于歐美,諸多結論、定律甚至指數的形成,并沒有考量、統計甚至觀照到中國,這就決定了西方有些理論和方法在解決中國問題時存在一些盲區和誤區。例如用西方哲學的觀念衡量,中國似乎沒有與之相對應的哲學,甚至有些學者認為中國沒有哲學,只有思想。使用西方文學理論普遍采用的分析方法來研究中國詩歌,也很難描繪清楚如象、意、氣、風、骨、神、韻等概念。從理論的視角來說,文學、哲學和歷史在最高層面上有著共同的法則或相似的傾向,但問題在于:建立這些法則必須充分汲取不同人文傳統所形成的文化成果,在對共同性規律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加以概括。由于東西方在文化傳統、語言表達、歷史進程以及風俗習慣上的差異,西方學者在18—20世紀對諸多普遍性規律進行總結的時候,常常弱視或者忽略中國文學、哲學、歷史的經驗、方式與主張,因而這些學術成果尚不能稱之為具有全球意義的總結,還需要進一步調整與完善。

幸運的是,西方學者也越來越注意到這一問題,他們在對全球,尤其是亞洲文化的描述中,中國人文傳統越來越得到強調。不幸的是,我們在對西方理論體系進行使用時,常常將之視為“普遍”理論,有時不加思索地運用到中國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究中,導致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自身的文化傳統、歷史環境和社會形態,產生了諸多削足適履的照搬。因此,我們這一代學者的使命,不是簡單地對中國傳統學術進行總結,更不是機械地引進西方理論來詮釋中國學術,而是要立足中國傳統,吸收西方思想,融會自有理論資源,建立一套適合中國學術特征的理論架構、話語體系。在不同的學科領域,建立起中國學術的解析、評價、表述體系,參與到全球學術理論體系的進程之中。在更高的層面,比較中國學術與西方學術之間的差異及其產生的原因,概括出具有更廣泛適用性的學說、觀點與主張。這就需要我們培養出一批對中國文化、歷史、哲學深有造詣,且對西方理論非常熟悉的學者,能對中國傳統學術進行總結,能與西方學者一起建立一套既能涵蓋中國學術,又能適用于西方學術的理論體系。

第二,國學研究是保持中國學術獨立和思想體系完善的基本手段。我們要對自己的學術體系進行研究,使它獨立起來,成為一棵根底盤深、枝葉峻茂的大樹,才能與西方學術體系之樹平等站立,相看兩不厭。現在有些學者的理論闡釋,大量采用西方話語,似乎不造詞就不足以表達思想的高深,但常常是讀來不知所云,總有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這就在于他們不僅在理論架構上摒棄了中國傳統的概念體系,又對西方語境下產生的理論不甚精熟,因此只能采用造詞的手法來表達所謂的“思想”,以致語言的隔膜比思想的隔膜更突出。如果我們只是用中國的文學、歷史、哲學和藝術來證明西方理論體系的偉大,而不是總結自己的特質,這樣下去,中國學術必然會成為西方學術的附庸。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傳統已經不甚清楚了,或者說不能得心應手地用傳統的話語體系來表達和交流。換句話說,是我們現在已經對傳統的東西不能毫無障礙地加以理解、使用,甚至不太明白我們自己的學術體系的基本模式和內在架構。如果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不能掌握自己文化的話語權,而不得不借用其他的話語體系來描述本國的學術,且不說交流中的被動和隔膜,其學理體系本身就必然存在依附性。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學者,因為有這樣的憂患,常抱著強烈的使命感去追求學術獨立。陳寅恪曾說:“昔元裕之(好問)、危太樸(素)、錢受之(謙益)、萬季野(斯同)諸人,其品格之隆污,學術之歧異,不可以一概論;然其心意中有一共同觀念,即國可亡,而史不可滅。今日國雖幸存,而國史已失其正統,若起先民于地下,其感慨如何?”他將中國學術的獨立,看成“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33]他認為一個民族想要真正獨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了要保持自身的文化傳統之外,還必須保持學術上的獨立,以學理自立支撐文化自立,以文化自信支撐國家自信。正是抱著這一信念,一代學者才有潛心研究國學的精神動力。

或許有的人會認為,我們現在無論怎么研究,也超不過乾嘉學派,也超不過1930年代的國學大師。這難免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從清末到現在只有一百多年,我們現代學術體系的建立尚沒有完成,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尚在進行中,我們還有沉積了數千年的學術材料、思路與方法需要用現代的眼光重新審視,全面分析,應當意識到我們已經處在了學術轉型之中,必然要承擔學術研究的使命。

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一代有一代之學術。四庫館臣總結歷代經學的得失,說兩漢之弊在于拘,即過分地拘謹于經典;魏晉至唐之弊在雜,把什么東西都納進來;宋慶歷至南宋之弊在悍,隨便下結論,有時甚至是妄下評語;宋末到元朝之弊在于黨,結成學派,相互抬舉;明末之弊在于肆,過分隨意,缺少嚴謹性;清朝之弊在于瑣,做學問太瑣碎。[34]中國傳統學術的現代化,就是要用現代的眼光,吸收包括西方學術在內的人類優秀的文明成果,全面而深入地審視中國傳統學術,總結其優長,避免其缺失,從而建構出繼承傳統學術精華,又能與現代文明相輔相成的學理系統。

侯外廬曾總結傳統學術的缺點:一是蔽于古而不知世。古代特別是乾嘉學派的學術研究,過分遵從古經,信守注疏,不能自新,比如《尚書》一直被推崇到清代,我們現在考證已經知道古文經《尚書》是晉朝偽造出來的。而且過分沉迷于經學本身,為學術而學術,便對世事知之甚少。十三經、二十四史,本是出于經世致用的目的,后世研究者皓首窮經為考據而考據,使得經典雖在而精神缺失。二是蔽于詞而不知人。指過分強調文辭,對作者和人情世故研究得很少,書呆子迂腐之見太多。三是有見于實、無見于行。說起來頭頭是道,學說很難驗證,學問很難成為行動。四是有見于闕、無見于信。即喜歡考證過去的疑問,不太關注現實乃至未來。[35]因此,我們現在的學術,既不能重復乾嘉學者的老路,也不會照搬20世紀的模式,我們要汲取經驗,探索出一條新路。大量出土的考古資料需要我們解釋研究,中華文明歷史的進程需要我們總結,傳統的學術體系和思想方法需要概括,這些都要求我們抱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客觀而理性地加以分析。時代環境不同,關注視角不同,學術指向不同,因而我們這一代的學術,也必將不同于以往任何時代,將來的學者也會給我們做一個評價,如何概括,如何褒貶,取決于我們這一代學者的成就。

第三,國學研究是中國傳統學術發展的內在要求。如果說20世紀的國學研究過分地注重學科之間的“分”,產生了諸多專門學問,那么我們現在已經意識到學術研究的目的,是要解決問題,無論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還是人文科學領域的所有問題,都是綜合作用的結果。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打通各學科之間的人為設限,將不同學科的視野和方法“合”起來,通過跨學科的研究,將中國傳統學術的相關思想和各種理論剖析清楚,總結中國學術的本質特征,概括出擁有中國內涵、具備中國特征、具有中國氣派的學術體系。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學研究才剛剛起步,任重而道遠。

我們衡量一個學術研究是否有生命力,要看三個要素:有無豐富的研究對象,有無系統的研究方法,有無開闊的研究前景。

國學有豐富的研究對象。國學研究涵蓋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宗教、方術、天文、地理等諸多學科,其資料存于經、史、子、集等浩如煙海的典籍之中,還有不斷出現的考古資料。這些內容即便是單一的研究也不是很充分的,更何況將上述文獻、學科打通進行全方位的審視。豐富深廣的資料必然帶來不勝枚舉的問題需要認真剖析,需要系統總結,從而使得跨學科的國學研究有諸多的新課題。

國學有系統的研究方法。中國傳統學術在長期的研究實踐中積累了很多方法,如版本、目錄、校勘、輯佚、辨偽等文獻研究方法;如文字、音韻、訓詁等語言研究方法;如詩話、評點、傳贊等文學評論方法;如道、德、心、性、命、情、理等哲學理論范疇;如氣韻、形神、意趣、自然等藝術品評體系等。這些研究方法在漫長的學術積累中,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技巧和規則,一方面我們要借助這些理論方法對傳統學術進行分析;另一方面我們還要總結這些方法,使之理論化、系統化、精確化,能夠適應當前乃至未來學術話語表達和交流的需要。

國學有開闊的研究前景。傳統的學問中還有很多概念需要精確,比如:中國思想的核心體系是什么?中國史學與西方史學的精神追求、表述視角有什么不同?中國傳統的邏輯體系是如何建立的?中國文學、藝術審美體系如何描述?文、史、哲、藝術的藝術經驗如何與西方學術體系對接?這些大而言之的問題尚未解決,足以說明我們對傳統學術總結得還不夠,繼承得還不全,研究得還不夠深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乡县| 枣阳市| 新巴尔虎左旗| 吴川市| 文水县| 广水市| 班玛县| 和平区| 澳门| 葵青区| 昭觉县| 闵行区| 马山县| 同心县| 北海市| 钟祥市| 益阳市| 莒南县| 成武县| 新田县| 淳安县| 辽源市| 靖江市| 札达县| 仪陇县| 全椒县| 娱乐| 建德市| 青河县| 甘德县| 嘉善县| 渭南市| 梧州市| 塘沽区| 彰化县| 公主岭市| 中山市| 凌海市| 江口县| 阳原县| 巢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