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史書分類

一、史書的分類

上古史官注重保存史料,使得史書大量出現。西漢整理圖書時,史書并沒有單獨分類。劉歆的《七略》就沒有列史類,《戰國策》《史記》被單列于“六藝略”的《春秋》之后,說明當時史書并沒有形成獨立的分類。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他認為史書分記言、記事兩種。劉知幾《史通·載言》也贊同這種觀點:“左右二史,分尸其職。”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書教》中則說“事見于言,言見于事”,言與事的分野只是相對而言,認為《書》亡而《春秋》作,到《左傳》一變為編年體,到《史記》二變為紀傳體,到《漢書》三變為斷代體。史書不斷變化而發展,不斷發展而變化,其分類也是逐漸形成的。

西晉荀勖、張華,根據三國魏鄭默《中經》而編定《中經新簿》,將圖書分為四類,以甲經、乙子、丙史、丁集并列,史書被單列出來,不再被混于經書之中。東晉李充編寫《四部書目》,也延續荀勖的做法,單列史部。南朝梁阮孝緒著《七錄》,不滿史部典籍的繁蕪,進而將史書分為12類:國史、注歷、舊事、職官、儀典、法制、偽史、雜傳、鬼神、土地、譜狀、簿錄。史書根據內容形態進一步詳分。《隋書·經籍志》在此基礎上分為13類: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注、舊事、職官、儀注、刑法、雜傳、地理、譜系、簿錄。其中,將阮孝緒所謂的“國史”,改稱為“正史”,這種紀傳體斷代史遂成為中國史書的骨架。這一分法為后代史部目錄所繼承。清代紀昀等人在編纂《四庫全書》時,繼續采用這種分類,只不過進一步細分為16類: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這個分類的標準并不統一,有的是按照體例,有的是按照內容,有的則是按照體裁。

劉知幾在著《史通》時,曾按照史書體例的不同,將史書分為6家:尚書家,即記言類史書;春秋家,即記事類史書;左傳家,即編年體史書;國語家,即國別體史書;史記家,即紀傳通史類史書;漢書家,即紀傳斷代史類史書。這種分法簡明清晰,很容易區分。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繼承了這種分類,分為紀傳、編年、紀事本末和政書四體。這一分法歸類清晰,但忽略了史評和史論類著作。

二、紀傳體史書

紀傳體史書是通過給人物立傳記的方式來敘述歷史進程。其以人物為線索,通過記述人物言論和事跡來敘述歷史事件,能夠較為清晰地呈現人在歷史上的地位,符合中國古代以人系事的傳統。紀傳體史書一般由本紀、列傳、書志、史表、傳贊組成。有的沒有世家,有的則缺少史表、書志,但本紀和列傳必不可少,故稱之為紀傳體。

紀傳體史書的創立者是司馬遷,他所著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紀傳體史書一般先設立本紀,采用編年體敘述帝王的事跡,以此作為時間框架。《史記》設立世家,采用家族合傳來記載諸侯和貴族的歷史,符合上古諸侯分封的政治現實。后代有的史書還采用“載記”來敘述割據政權的歷史,與《史記》設立世家的方式類似。列傳是各類人物、各民族、各屬國的傳記,內容最為富博。書、志則分門別類,以事為綱,記述典章制度、自然風土、學術科技、社會各方面的歷史狀況,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資料的匯編。史表則多用來記述年代、處理瑣碎史料以及羅列人物,例如《史記》有《十二國諸侯年表》,《漢書》有《百官公卿表》等,從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不同歷史時間所發生的人物、職官的變遷始末。每篇末尾或者書末附有傳贊、序論,不僅評論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也補充記述某些制度的沿革。

這些不同的體式相互補充,可以較為全面地敘述歷史沿革、人物傳記和典章制度,很容易將一個朝代的歷史面貌勾勒出來,既有可讀性,又有資料性,便于從整體上提綱挈領地把握歷史面貌。劉知幾在《史通·二體》中言其長處:“紀以包舉大端,傳以委曲細事,表以譜列年爵,志以總括遺漏,逮于天文、地理、國典、朝章,顯隱必該,洪纖靡失。”紀傳體史書的缺點是難以清晰地描述歷史的時間順序,也無法使讀者清楚地看到歷史事件之間、歷史人物之間的復雜聯系。雖然很容易知曉一個人的家長里短,卻需要翻閱很多人的傳記才能明白一件事的來龍去脈。

三、編年體史書

編年體史書是按年、月、日的順序記載歷史事件的。編年體記事出現得很早,《春秋》《左傳》《竹書紀年》便采用編年體。其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容易考查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也便于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避免了紀傳體敘事的重復,此其優長。編年體過分強調時間的順序,既不容易呈現出個人在歷史事件中的作用,也不容易集中地敘述每一歷史事件的全過程。有時為了把一個事件說清楚,既要追敘往事,還要附帶補記后事,因而也不是絕對地按時間的先后來敘述。這種靈活的處理方式,正可以看出編年體在事件敘述上的局限性。又因編年體史書常以事件發生為主,不可避免地忽略了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細節。

《春秋》《左傳》《竹書紀年》之后,編年體史書一直在發展,東漢荀悅著《漢紀》,東晉袁宏著《后漢紀》,對前代編年體史書嚴格按照時間順序的寫法有所發展。如運用了連類列舉的方法,把歷史人物的言行事跡進行分類書寫,彌補了編年體史書對人物、事件描述的不足。北宋司馬光著《資治通鑒》,將宋以前的歷史編年重新敘述了一番,將編年體所能達到的敘事容量發揮到了極致,使編年體史書成為重要的史書體式。南宋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按年敘述宋以后的歷史進程。清代畢沅編《續資治通鑒》,仍采用“通鑒體”的形式記載史事。

可以列入編年體史書的還有歷代的“起居注”及“實錄”,也是按年敘述某一歷史時期的事件。南朝梁已有周興嗣、謝吳所撰的《梁皇帝實錄》,但早已散佚。現存較早較完整的是唐代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記錄了李淵自起兵反隋直到攻克長安、廢除隋帝、正式稱唐帝共357日的史事。韓愈《順宗實錄》,依靠《昌黎文集》得以保存下來,此外還有宋代殘缺不全的《太宗實錄》。目前保存比較完好的是明清的實錄,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影印的《明實錄》共3183卷,其卷帙最大。《清實錄》為清朝11位皇帝的實錄,加上《宣統政紀》,共4484卷之多。這些實錄是依據檔案、起居注等原始資料修撰而成的,是修正史所依靠的基本資料。

四、紀事本末體史書

紀事本末體史書是以敘事的方式,以某些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為描述視角的史書。這種體式以事為綱目,正好彌補了編年體重時間、紀傳體重人物而略于事件之不足。章學誠在《文史通義·書教下》中言其“因事命篇,不為常格。……文省于紀傳,事豁于編年,決斷去取,體圓用神”,長于講清某些事件的來龍去脈。

這一體式始創于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他按照司馬光《資治通鑒》的年次,分類編輯,每事標以醒目的題目,共編集了239個事目,始于《三家分晉》,終于《世宗征淮南》,可以看出這1300年間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的來龍去脈。明代陳邦瞻受袁樞的啟發,編纂了《宋史紀事本末》,清代谷應泰編纂了《明史紀事本末》,李有棠編纂了《遼史紀事本末》《金史紀事本末》,張鑒編纂了《西夏紀事本末》,近人黃鴻壽編纂了《清史紀事本末》,使紀事本末體成為中國史書的另一重要體例。

紀事本末體史書的優點在于按照某一歷史事件獨立成篇,各篇按時間順序進行排列,它可以集中而相對完整地描述歷史事件的全貌。缺點是不能顯示出同一時期各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不過,紀傳體以人為綱、編年體以時間為綱、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綱,三者相互補充,各能彌補彼此的短處。如果把它們結合起來閱讀,就能全面而系統地看出中國歷史的不同側面。

五、政書

政書是記述典章制度的史書,廣泛地收集政治、經濟、文化、法律等方面的材料,并分門別類系統地加以描述,有助于我們了解各種制度的歷史沿革。政書成為史書的分類之一,源于明代錢溥的《秘圖書目》。但其源頭卻可以追溯到《禮記》。司馬遷《史記》中的“八書”、班固《漢書》中的“十志”,以及后世史書中的“志”都是政書的前身。這些保存在經書和史書中的資料,用起來很不方便。到了唐代,劉知幾的兒子劉秩作《政典》35卷,便分門別類敘述自黃帝至唐代開元、天寶間典章制度的興廢沿革。此后,杜佑在前代史料的基礎上,編成《通典》,內容涵蓋各類書志史料,條理分明,記敘完備,發凡起例,為后代所沿襲。此后不僅有《續通典》的出現,還有仿《通典》的體例而編纂的《歷代兵制》《營造法式》《歷代大禮辨誤》等專門性的通史政書。

記述某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斷代式政書,一般稱之為會要或會典。唐玄宗時,李林甫等人撰《唐六典》,專敘唐代典制。唐德宗時,蘇冕把高祖以后九帝的典章制度編成《會要》40卷。唐宣宗時,楊紹復等又編《續會要》40卷。宋王溥把這兩本書補充到唐末,編成了《唐會要》100卷,是我國最早的斷代政書。受此影響,后代學者根據前代的史料,編纂了歷代會要,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徐天麟的《西漢會要》《東漢會要》,徐松的《宋會要輯稿》等。還出現了仿照會要體例編纂的專門性斷代政書,如《大清律例》《大唐開元禮》《皇朝禮器圖式》等。

六、史評史論類著述

史評史論類著述是專就史事、史書或史學進行評論或論斷的著作。其不是以歷史敘述為主,而是以歷史評論為主。

史評是對歷史現象進行評價。早在西漢時期,就形成了反思秦朝過失的學術討論,其中賈誼的《過秦論》便是著名的一篇史評。后來,司馬遷著《史記》,常以“太史公言”的方式品評人物。班固的《漢書》,也采用傳贊的方式加以評點,逐漸形成史評傳統。此外,東漢班彪著《王命論》、三國曹冏著《六代論》、唐朱敬則著《十代興亡論》,亦縱論歷史得失,討論朝代興亡,品評人物功過,分別代表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史評特點。北宋范祖禹論唐300年的得失成敗,作史論306篇,合稱《唐鑒》,成為我國較早的史評專書。孫甫著《唐史論斷》、李燾著《六朝通鑒博議》,皆為著名的史評著作。王夫之的《讀通鑒論》900條,對自秦至唐末的歷史現象進行評述,如言東漢皇帝“替母黨以崇妻黨”,揭示了東漢外戚間的斗爭形態,深刻獨到。他還撰《宋論》,專評宋代史事,見識卻不如《讀通鑒論》高且廣,其不通財政、不明通變以及晚年的保守態度,也顯露無遺。

史論著述是對史學的評價。南朝梁劉勰的《文心雕龍》中,有一篇《史傳》,專門討論史學形成與演變、前代史書的優劣、各史學家的追求等,還只是單篇。唐劉知幾的《史通》是史論的專著。其中“內篇”評論前代史書的體例、史料采集的方法、史學敘述的要點;“外篇”討論歷代史官的設置、史學典籍的源流,涉及史家的得失。此后,鄭樵的《通志》、范祖禹的《唐鑒》和吳縝的《新唐書糾謬》等,亦為史學評論。影響最大的,還是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它對清以前的史書編纂、史學得失作了深入的討論。著名的“六經皆史”的觀點,就是其開篇的第一句話。他還提出要嚴格區分史著與史料,注重“史才、史學、史識、史德”等相結合,全面總結了中國史學的特點和方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滨县| 琼结县| 政和县| 乾安县| 蒙自县| 阳东县| 外汇| 拜泉县| 田阳县| 色达县| 曲阜市| 连江县| 南木林县| 左贡县| 申扎县| 高青县| 浠水县| 卢湾区| 凯里市| 麦盖提县| 洞口县| 黑龙江省| 红原县| 昌邑市| 德昌县| 邵阳县| 灯塔市| 永昌县| 巩义市| 华阴市| 孝昌县| 田东县| 青田县| 丽水市| 长武县| 阿图什市| 房山区| 龙岩市| 弋阳县| 内丘县| 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