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勃
王勃(約650—約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參軍。后溺水受驚而死。“初唐四杰”之一。曾與盧照鄰等有志改變當時“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的詩風。他們對五言律詩形式的建設及七言歌行的提高有較大貢獻。有明人輯《王子安集》、清人蔣清翊《王子安集注》。
杜少府之任蜀州[1]
城闕輔三秦[2],風煙望五津[3]。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4]。海內存知己[5],天涯若比鄰[6]。無為在歧路[7],兒女共沾巾[8]。
[1]少府:唐時稱縣尉為少府。之任:赴任。蜀州:即蜀地。州,一作“川”。[2]“城闕”句:寫送別之地。城闕,指唐代的都城長安。輔三秦,以三秦為畿輔。輔,佐,護持。三秦,今陜西一帶,本為戰國時秦國舊地。項羽入長安,將它分為雍、塞、翟三國,封秦將章邯等三人為王,號稱三秦。這里泛指長安附近的關中之地。[3]“風煙”句:是說遙望五津,風煙迷茫。五津,指當時蜀中從灌縣以下至犍為一段岷江邊的五個渡口。此泛指杜少府要去的地方。[4]宦游人:為了做官而遠游的人。[5]海內:四海之內,即國境內。[6]天涯:指遠隔一方的人。涯,邊。比鄰:近鄰。古時五家相連為比。[7]無:通“毋”,不要。歧路:岔路,指分手之處。[8]“兒女”句:是說像青年似的讓別淚沾濕佩巾。沾,濕。
滕 王 閣[1]
滕王高閣臨江渚[2],佩玉鳴鸞罷歌舞[3]。畫棟朝飛南浦[4]云,珠簾暮卷西山[5]雨。閑云潭影[6]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7]?閣中帝子[8]今何在?檻[9]外長江空自流。
[1]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作者探望父親路過洪州(今屬江西南昌市),參加了州都督在閣上舉行的一次宴會,并作《滕王閣序》及此詩。滕王閣,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滕王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故址在今南昌市西章江門上,下臨贛江。[2]江:指贛江。渚(zhǔ主):小洲。這里指江邊。[3]佩玉鳴鸞:此指滕王當年的行蹤?!抖Y記·玉藻》:“君子在車則聞鸞和之聲,行則鳴佩玉?!迸逵瘢糯F族衣帶上系以為飾的玉器。鳴鸞,古代皇帝或貴族所乘車的馬勒上掛有狀如鸞鳥的鈴鐺,行動則鳴。鸞,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罷歌舞:是說滕王已去,歌舞之聲久已消歇。[4]畫棟:指閣中彩繪的棟梁。南浦:指送別之地。《九歌·東君》:“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逼郑凇5]西山:古名厭原山,又名南昌山,在章江門外三十里。[6]潭影:指潭中景物的倒影。[7]物:指四季景物。移:轉,運行。秋:指年。[8]帝子:指滕王。[9]檻(jiàn劍):欄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