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規范性文件中的文化

接上問,我們沒法想象由一個法律門類來統一調整上述各類文化現象。而事實上,作為文化法之調控對象的文化,只能是上述所有文化現象中的一小部分。

為了確定作為文化法之規范對象的文化現象,我們可以對上述文化現象進行逐一檢視,并做出取舍。但是,這種逐一檢視并取舍的方法既不可行,也無必要。在這里,我們將清理有關文化的已有規范性文件,以歸納的方式確認文化法所調整的文化現象。這樣的規范性文件既包括國內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件,也包括國際性公約、協議等。

(一)國際性規范文件中的文化

20世紀初期以來,隨著國際社會對文化領域重視程度的增加,該領域的國際規范文件也不斷得以頒布、實施。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提供的法律文件(legal instruments)清單上,有30余件涉及文化事務[10],主題包括文化遺產保護、國際文化交流、大眾傳媒、藝術家地位、著作權等。另外,除了教科文組織,其他國際組織也頒布了多項國際公約或協議。這些國際文件雖然只以某一種文化現象為主題,仍然為我們準確把握文化法的調整范圍提供了重要參照。

1.最早試圖為調整文化活動提供規范的國際性文件,當推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其第27條將文化權利(cultural right)規定為基本人權,即“人人有權自由參加社會的文化生活,享受藝術,并分享科學進步及其產生的福利”,對文化活動做出了實質性規范。《世界人權宣言》雖未界定作為名詞的文化,但通過對其第27條以及承繼該條款的1966年《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15條進行綜合理解,其所規范的文化現象包括文學、藝術和科學以及有關的各種人類活動,包括創作、欣賞、保存、發展和傳播,以及對各種相關利益的分享等。顯然,這兩部人權文件采納的是窄范圍的文化。

人權公約為國家介入社會文化生活提供了規范依據,成員國因此有義務采取必要的文化政策與措施,確保公民獲取文化、參與文化生活的權利。對于文化獲取、文化生活參與這兩種權能以及政府的作為,1976年的《人民普遍參與文化生活及其文化貢獻建議書》進行了具體規定。依據其第1條,文化獲取(accessto culture)意味著人人擁有實實在在的機會,特別是通過創造充分的社會經濟條件,自由獲得信息、培訓、知識和理解,享受文化價值和文化財產;而文化生活參與(participation in cultural life)意味著保障所有的團體與個人擁有實實在在的機會,自由表達自我,交流、行動并從事創造性活動,以全面發展其個性,享受和諧生活與社會文化進步。

2.保障并促進文化多樣性,已經成為當今各國政府的一項重要義務和權力。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1年《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以下簡稱《多樣性宣言》)和2005年《保護和促進文化表達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多樣性公約》),文化多樣性保護涉及寬泛的文化現象,也具有較為普遍的法律效力。

依據《多樣性宣言》,文化多樣性是一個涉及范圍廣泛的概念。《多樣性宣言》序言為文化下了一個范圍廣泛的定義:“應把文化視為某個社會或某個社會群體特有的精神與物質,智力與情感方面的不同特點之總和;除了文學和藝術外,它還包括生活方式、共處的方式、價值觀體系、傳統和信仰?!?span id="zrcgca4" class="math-super">[11]通過國際性規范文件對文化進行明確界定,這應該是首次。依此界定,文化的外延相當廣泛,幾乎可以涵蓋最廣義的文化現象:語言、文學藝術、科學、教育、傳媒、文化政策、文化交流、文化物品與服務、生活方式等。雖然說,《多樣性宣言》并非要為范圍廣泛的文化現象提供全面的法律規制,但它無疑表明了一個重要立場,即各國與國際社會應當在范圍相當廣泛的意義上尊重文化多樣性;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國內與國際層面都有必要采取積極的法律措施。

作為《多樣性宣言》的行動綱領,UNESCO于2005年通過《多樣性公約》。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多樣性宣言》所提供的文化現象非常寬泛,而《多樣性公約》所要調整的對象范圍顯然受到了限縮。其中最為顯著的是文件名稱的變化:即規范對象從抽象的文化多樣性改變為文化表達多樣性。依公約釋義,“文化表達(cultural expression)”[12]是指人類創造的、具有文化內容的表達,而表達屬于可為人類感知的具體的外部顯現。這表明,國際公約以及國內法律所要調整的,應該是外在的、具體的文化表達,而不是所有意義上的人類文化現象。

同時,《多樣性公約》雖沒有為文化這個最核心的術語提供定義,其第4條界定了多個由文化修飾的下位概念——包括文化內容、文化表達、文化活動、產品與服務、文化產業和文化政策與措施等,由此表明,《多樣性公約》所欲調整的對象應被限定于與表達直接相關的外在的具體現象。

按照《多樣性公約》的解釋,文化表達是指人類創造的、具有文化內容的表達,而“文化內容(cultural content)”是源于或表現文化特征的象征意義、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這即是說,公約調整的對象是具有象征意義、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的外在表達,而不是抽象的文化內容。繼而,“文化活動、產品與服務(cultural activities, goods and services)”被界定為“體現或傳遞文化表達的活動、產品與服務”,這將文化引向了客觀性文化現象,包括具有商業價值的文化生產與商品。而生產和傳播這些文化產品或服務的產業屬于“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ies)”?!拔幕吆痛胧笔侵赣蓹嗔C構采取的、針對文化本身以及直接影響文化表達活動(包括創作、生產、傳播、銷售以及享有文化活動、產品與服務)的政策和措施。另外,按照《多樣性公約》第6—8條,就國內可以或應該采取的文化措施來看,其所達到的目標、影響所及的活動范圍都表明,《多樣性公約》所調整的對象以文化表達為核心,涵蓋了靜態的文學藝術、文化遺產以及其他信息載體,動態的創作、生產、服務、傳播和享受,它們的重要性在于它們體現、傳承著人類的價值觀、思考、情感和其他意義。

3.在UNESCO通過的眾多有關文化問題的國際文件中,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的出現頻率表明其地位特別重要。1972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1972年《遺產公約》)最早明確了文化遺產保護,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則將其范圍從物質性遺產擴展至非物質性文化遺產。依此,各國政府有權力,也有義務采取各種措施,保護文化遺產,并禁止任何破壞文化遺產的行為。

何為文化遺產?1972年《遺產公約》對文化遺產進行了外延列舉式界定:包括紀念性物品、建筑群和遺址;同時,公約對文化遺產保護緣由的宣示揭示了文化遺產的屬性所在,即它們“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1999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國際文化旅游憲章(重要文化古跡遺址旅游管理原則和指南)》解釋稱,“文化遺產是由一個社群發展起來,并經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的表達(an expression of the ways of living),它包括習慣、慣例、場所、物品、藝術表達和價值。文化遺產常常表現為物質性或非物質性文化遺產”,表明文化遺產的本體是一種外在表達——具體如習慣、場所、物品、藝術表現和價值,其內在屬性與價值則在于它承載著一個社群世代流傳的生活方式。

另外,UNESCO的規范文件也曾以文化財產(cultural property)一詞指稱文化遺產。[13]按照1976年《文化財產國際交流建議書》第1條,文化財產“應該被理解為人類創造與自然進化的表達與證明……具有或可能具有歷史、藝術、科學或技術上的價值和重要性”,其中所包括的考古文物、具有人類學意義的物品和資料、檔案和文件等,顯然屬于文化遺產的范疇。

經過多年討論,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將遺產范圍延及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即“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具體包括口頭傳統與表達,表演藝術,社會慣例、儀式、節慶活動,有關自然和宇宙的知識和習慣,傳統手工藝等(2003年《遺產公約》第2條)。與1972年《遺產公約》上的基本原則相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因也在于其具有突出的普遍性文化價值。

綜合來看,2003年《遺產公約》所規范的文化遺產有著寬泛的范圍;同時也必須注意到,文化遺產雖然與社區或族群的生活方式、習俗、慣例等分不開,但2003年《遺產公約》所提供的保護,旨意并非使這些抽象的、主觀性的生活方式、習俗與慣例本身在人類生活中存留、發揚,而毋寧是為了保存作為文化遺產的客觀存在,一種文化見證。所以說,2003年《遺產公約》保護的文化遺產是具有抽象性文化、精神價值的物或抽象物(即非物質性遺產)。

4.UNESCO和其他國際組織還頒布了多項調整文化特別領域的規范性文件,顯示了文化法更具體的調整對象。這些文化領域主要包括:

(1)傳播媒介,包括出版物、廣播、視聽媒體等。這類國際文件主要有1958年的《出版物國際交流公約》、1972年的《關于信息自由傳遞、教育普及以及大文化交流使用衛星廣播指導原則宣言》、1978年的《有關大眾傳媒推動強化和平與國際理解,促進人權和反對種族主義、種族隔離和煽動戰爭的基本原則宣言》及1980年的《電影保護與保存建議書》。

(2)文化設施。比如,為促進博物館的開放與普及,促進文化獲取與文化生活參與權的全面實現,1960年UNESCO通過了《關于向公眾開放博物館最有效方法的建議書》。

(3)藝術家權利與利益。這表明將藝術家的活動與創作視為具有關鍵性地位的文化現象。按照1980年的《有關藝術家地位的建議書》,成員國應該承認藝術家所應享有的地位,并采取措施確保藝術家各種權利和利益的實現。依據第1條界定,藝術家(artist)是指創作藝術作品或對藝術作品做出創造性表達或再創作的人,他們將其創作活動視為生活中必要的一部分,為藝術發展做出貢獻,而無論他們是否具有特定的職業或社團關系。實際上,這里的藝術家是廣義的,包括各類作家、表演者、翻譯人員等。藝術家的地位(status)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指藝術家基于其社會角色和重要性而獲得的社會尊重,另一方面是其自由和權利得到的承認,具體包括以其享有的收入和安全為衡量標準的精神、經濟與社會權利。

同類文件還有1976年的《關于譯者與譯文法律保護以及提高譯者地位實際手段的建議書》。

(4)著作權,即文學藝術成果權。1886年締結的第一部著作權公約《伯爾尼公約》將著作權制度推向國際化。該領域的國際文件還有1952年《世界著作權公約》以及世界貿易組織通過的《知識產權協定》部分條款、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通過的多項國際公約。如今,著作權的保護與交易等已經成為國際社會文化交流活動的重要事務。

著作權與文化的關聯性在于,作為一種文學藝術成果權,它是文學藝術作者、傳播者就文學藝術作品之創作、傳播所享有的排他性使用與受益權。所以說,著作權制度的規范對象屬于狹義的文化現象,即核心是文學、藝術表達即作品,相關現象包括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傳播、表演及有關的產品生產、服務等。

(二)外國規范文件中的文化

絕大多數國家沒有制定統一的文化法典,幾乎沒有任何一部法律能夠從內涵到外延對文化現象做出準確的界定。就像上述國際文件,各國各地區有關文化領域的規范性文件及其所調整的文化現象也顯得很散亂。但是,通過簡要檢視某些國家和地區的規范性文件,我們可以從中找尋文化法上的文化。

1.依據不少國家的憲法,公民文化活動和政府文化行政行為等被納入憲法和法律的調整范圍。

比如,按照世界最早的憲法文件即1789年《美國憲法》第1條第8款,為了促進文化(18世紀《美國憲法》使用的science一詞相當于現代所謂知識與文化)發展,國會有權依法保護作者就其著作(writings)享有的專有權。不少當代憲法則更加明確地規定了文化條款,《葡萄牙憲法》尤為突出,其第9條規定的國家任務包括“通過經濟與社會結構的改造與現代化……有效實現經濟、社會、文化與環境權利”;它設立專門“文化方面的權利與義務”一節,規定“媒體、文化協會與基金會、文化娛樂機構、文化遺產組織、居民組織和其他文化機構合作,促進文化民主化,鼓勵并確保全體公民享用文化娛樂與創造成果”(第73條)。依此規定,文化被具體化為媒體、文化遺產、文化娛樂與創造成果,以及相關的機構、組織等。

2.文化活動及文化產業的管制與促進一直是國內法律規制的重點領域。

歷史地看,文化領域的法律實踐經歷了從消極管制向積極促進的演變。鑒于文化領域的意識形態屬性,在歷史上,各國政府都十分重視文化領域的管制,這就是廣泛存在的所謂審查制度(censorship)。尤其是近代早期,隨著傳媒技術的普及,幾乎所有國家都曾相繼對印刷出版、廣播電視、電影以及互聯網等產業實施管制。如英國從近代早期就開始實施《許可法》《淫穢出版物法》;法國等國家對電視節目頻道使用、節目播出等進行法律規制;較少進行政府干預的美國也一直依法對廣播電視實施調整;網絡時代,不少國家為了凈化網絡輿論、尤其是為了保護青少年利益,制定了網絡規制法。對于利用文化媒介傳播淫穢物品、煽動種族仇恨、顛覆國家以及擾亂治安等嚴重侵犯公眾利益或他人利益的行為,幾乎所有國家都曾經或正在利用刑事法律進行嚴厲制裁。

不過,20世紀中晚期以來,隨著表達自由法的普遍實施,文化領域的管制漸趨式微(但并未消失),而積極性的文化促進則開始成為各國文化法實踐的主流。

文化促進方面較早、較常見的立法調整方式是,一些國家制定單行的部門法,對某些特殊的文化行業做出調整,以達到依法支持文化發展的目的。這些領域大多是新型的文化行業、或者是該國需要重點發展的領域,如電影、動漫、游戲等。比如,法國、英國等不少歐洲國家曾制定并不斷修改其電影法,以扶持本國電影產業的發展。

最近一二十年,基于文化立國、提高文化生活水平的宗旨,也為了促進文化經濟發展,不在少數的國家頒布法律,更多地賦予國家促進文化發展的權力和義務。比如,韓國出臺了涉及促進文化及其產業發展的多部法律:《文化藝術振興法》《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內容產業振興法》以及關于振興音樂、電影與視頻、游戲產業等特別產業部門的法律。即使是在發達國家瑞士,雖然各方對于文化的國家支助一直存有爭論,最近幾年卻也開始承認文化產業促進的意義,并于2012年開始實施《聯邦文化促進法》(Federal Law of Cultural Promotion)。[14]在罕有文化立法的美國,奧巴馬政府于2011年推出《對藝術教育的再投資——通過創造性學?!罚ㄟ^實施藝術教育計劃,培養創新人才,激勵創新精神。

3.與上述國際公約基本一致,文化遺產、著作權都已普遍納入世界各國成文法的規范領域。對于這兩個領域所涉及的各種文化現象,已如上述。

4.公共文化設施的提供、資助與管理。

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和利用是文化事業發展與公民參與文化生活的基礎保障?;诖?,不少國家和地區進行專門立法,支持、促進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和利用。其主要表現是,不少國家都出臺專門立法,以保障、推動、管理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以及劇院的建設與利用。

英美等國雖然很少立法介入文化,卻很早就開始依法保障公共文化設施的提供。以英國為例,英格蘭1850年曾通過《公共圖書館法》,賦予地方政府權力,提供免費的圖書館服務。1964年英格蘭又頒布了《公共圖書館與博物館法》。2003年,英格蘭文化、媒體與體育部(DCMS)發表一份推動文化發展的《未來框架》,首次為公共圖書館發展提出國家戰略。北愛爾蘭有其單獨的《圖書館法》(2008)。英國還制定了《法定繳存圖書館法》,專門規制印刷類作品(包括圖書、小冊子、報紙、期刊、音樂、地圖等)的樣本繳存。在美國,1996年通過的《博物館與圖書館事業法》是其為數不多的調整文化事業的成文法之一。

5.文化基金與稅收。

為了切實支持文化事業與產業發展,幾乎每個國家都在為文化發展提供經濟支持。除了政府直接資助,當前各國采取的主要方式是文化基金設立、稅收優惠以及博彩業等。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雖然其文化政治觀念不支持其過多地介入文化領域,相關成文法非常罕見,卻專門制定了《國家藝術與人文事業基金法》,以專門基金資助文化藝術發展,其聯邦稅法以稅收優惠的政策扶持文化事業發展。

沒有哪個國家制定專門的文化稅法,但有利于文化的稅收規則散見于專門的稅法或其他法律中。在法國,文化稅法主要涉及藝術與文化創作,文化遺產保護,文化促進,電影、廣播和音樂產業以及出版業等。[15]

可以說,文化稅收、文化基金等已經成為各國法律調整的重點領域(也許可以稱之為文化經濟法)。

6.范圍廣泛的“大文化”開始進入少數國家的綜合性文化法。

至今,俄羅斯、烏克蘭、亞美尼亞等國制定了文化基本法,其調整對象涉及多方面的文化現象,可稱之為一種“大文化”觀。阿根廷等國也在醞釀出臺綜合性的文化法。俄羅斯于1992年頒布《俄聯邦文化基本法》,在一種大文化觀的統轄下,對范圍相對廣泛的文化現象進行調整。但是,該法在界定文化活動、文化價值、文化物品、文化遺產與資產、文化政策以及創作者等概念的同時,并未定義何為“文化”。其第4條表明,該法所調整的文化活動、文化現象雖然林林總總,卻也是以各類藝術、文學、語言、民俗和遺產等各種形式的文化表達為核心,涉及創作、傳播、生產、交流、博物館收藏、教育等活動。另外,俄羅斯還制定了《大眾傳播媒體法》,單獨對報刊、廣播電視以及其他形式信息媒介等做出法律規制。這表明,包括《俄聯邦文化基本法》在內,即使大文化觀的法律調整對象已經相當全面,其覆蓋范圍仍然是一種部門性的文化。

另外,俄羅斯還于2010年公布了《俄羅斯聯邦文化法》草案,其試圖采納的“文化”一詞的外延范圍接近UNESCO采用的大文化觀,即人類學意義上的文化。但該法未獲通過。[16]

(三)我國規范性文件中的文化

在我國,除了《憲法》以及其他法律包含對文化領域的調整外,目前已經納入專門法律調整的文化領域為數不多。與此同時,我國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出臺了大量的行政法規與規章,形式上零零碎碎,涉及文化領域可謂方方面面。據官方出版物提供的統計,我國國務院制定的文化類法規約30多件、文化部等部級機關出臺的部門規章超過100多件。[17]另外,我國有關中央機關還出臺了10多件各類文化發展規劃。那么,我國規范文件所調整的文化領域都有哪些呢?

1.依據《憲法》的原則性規定,對公民的文化活動實施行政行為,是中國政府的權力和責任。其第47條規定,公民享有進行各類文化活動的自由;對于從事文學、藝術等各類文化事業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創造性工作,國家給以鼓勵和幫助。

2.立法層面,我國雖然只有少數幾部專門的文化法,但其涵蓋面非常廣泛,足可說明文化法所調整的對象范圍。

我國于2016年底通過了《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其調整對象是一個范圍廣泛的領域,但也有其相對確定的范圍,涵蓋了幾乎所有的文化領域。依據該法第2條,作為其直接指向的規范對象,公共文化服務是“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由此可見,文化法上的文化領域包括“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更具體而言,文化設施包括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體育場館以及各類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書屋、公共閱報欄(屏)、廣播電視播出傳輸覆蓋設施、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點等(該法第14條);文化服務項目涉及“文藝演出、陳列展覽、電影放映、廣播電視節目收聽收看、閱讀服務、藝術培訓等”(第29條);進而,文化產品是指“圖書、報刊、戲曲、電影、廣播電視節目、網絡信息內容、節慶活動、體育健身活動等”(第35條);文化活動則是指公民利用文化設施與文化產品的活動,如閱讀、收看、欣賞等。

其他法律及其所規范的文化領域包括:《文物保護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調整下的文化遺產領域,包括文化遺產的保護、修理、交易、使用等;《著作權法》所調整的著作權領域,具體指向文學藝術領域,主要是作品的市場使用、傳播等;以《電影產業促進法》規制的電影領域,涉及電影的創作、拍攝、發行等。

3.《刑法》有關文化領域的刑事規范。制作傳播淫穢品、倒賣和損壞國家文物等行為,因嚴重損害文化秩序和公共利益,被納入刑法規制的范圍。

具體而言,《刑法》所規制的文化主要是指文藝作品和產品的制作和傳播,對物質性文化遺產的損壞、倒賣和走私等。

4.國務院制定系列法規,對各類大眾傳播媒介領域實施規范,這些領域包括出版(包括報刊與圖書出版等)、印刷、電影、音像制品、廣播電視、有線電視、衛星電視、電信、互聯網等。具體法規如《出版管理條例》《廣播電視管理條例》《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等。

比較而言,《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所調整的文化領域是“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而這些法規所調整的對象主要是各類文化生產機構的活動,即圖書、電影、音像、廣播電視節目和互聯網等領域的機構成立、作品創作、產品生產與傳播,也包括產品內容管制等。

5.國務院法規對營業性演出、娛樂場所等實行了規制。這方面的法規主要包括《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娛樂場所管理條例》《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管理條例》等。

6.在某種意義上,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雖非法律法規,但其對文化產業的界定是我們理解文化法調整對象的重要參考。

這一分類標準對文化產業的內涵與外延進行了詳盡規定?!氨痉诸愐幎ǖ奈幕跋嚓P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而下列有關文化及相關產業范圍的概括更具有明確的指導意義:

(1)“以文化為核心內容,為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而進行的創作、制造、傳播、展示等文化產品(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活動”,這是最核心的文化生產與服務活動,圖書出版、影視制作、文藝演出都可歸入此類。該規定的意義在于,它試圖從內在本質屬性上定義文化產業:即文化活動具有文化屬性、滿足精神需要。而后面三類產業顯然是以第一類為核心的邊緣性文化產業,它們是(2)“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必需的輔助生產活動”,如印刷復制業等;(3)“作為文化產品實物載體或制作(使用、傳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產活動(包括制造和銷售)”;以及(4)“為實現文化產品生產所需專用設備的生產活動(包括制造和銷售)”。后兩類包括各類文具、播放器具等。

依據統計局分類標準對文化產業具體類型的列舉,我國文化產業甚至還包含了景區、動物園等旅游、文具、電器等,文化的觸角延伸得可謂長遠。它們能否都被歸入本書所述文化法的范圍內,不無疑問。

小結

通過檢視國際與國內規范文件,我們可以肯定,(1)其中不存在任何一部文件對文化法意義上的文化現象進行全面界定,這為我們理解文化現象的范圍造成不小的麻煩;(2)但這些規范文件所要調整的文化現象只是社會學、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文化現象中的一部分,而且只是其中的小部分;(3)綜合上述所有文件所規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可以分析、歸納出作為文化法調整對象的系統的文化現象;(4)比較而言,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中有關文化現象的界定與解釋為我們提供了最有價值的參考,我們可以以此為基礎,對文化法意義上的文化做準確理解和分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锡林浩特市| 天台县| 中方县| 伊宁市| 昌乐县| 耒阳市| 贵州省| 蚌埠市| 利辛县| 浦北县| 泰和县| 衡阳县| 徐州市| 当阳市| 佳木斯市| 海安县| 邢台县| 鹤庆县| 河西区| 新田县| 扶沟县| 和平县| 连江县| 昭通市| 清新县| 天台县| 鸡泽县| 章丘市| 婺源县| 永丰县| 金湖县| 会昌县| 佳木斯市| 彭水| 富锦市| 五峰| 岳池县| 安顺市| 扎兰屯市| 富阳市| 中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