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華文化通識
  • 姜義華 朱子彥
  • 4010字
  • 2019-11-29 17:09:11

第一章 “中華”詞源解析

“中華”一詞源遠流長,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稱謂,而且具有廣泛和深刻的內涵意義。據研究,“中華”一詞最初是從“中國”與“華夏”兩詞中各取一字復合而成的。

第一節 “中”與“中國”稽論

“中”字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作意指在部落社會人們擅長弓箭打獵,又往往以習射或比箭法定水平高低,故這一象形字表示在旗幟上的節旄間掛上一供射擊的圓物,射中者稱“中”(音重,去聲)。而“中國”一詞始見于1963年在陜西寶雞賈村出土的西周銅器何尊銘文中:“……唯武王既克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而文獻中最早見于《尚書·梓材》,周成王所語:“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意謂皇天將“中國”的人民與土地交給周武王治理。這兩段史料可相互印證,即周初時的中國指原商人統治的中心區域——黃河中下游一帶。因此,先秦的“中國”一詞,初始只是一個地域性和文化性概念,并不具有統一的國家實體含義。

綜觀先秦時期歷史文獻資料中所出現的“中國”含義,主要有以下幾層意思:

其一,指天子所居京師,相應地將西周版圖以外稱為四方、四國。如《詩經·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京師,以綏四國”。鄭玄《箋》:“中國,京師也。”在這里,“國”與“邑”“都”是同義詞,均是“城”的意思。正如《漢書·地理志》謂“昔周公營雒邑,以為在于土中,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師”。

先秦“中國”一詞,初始只是一個地域性和文化性概念。圖為清代錢維城《江山萬里圖》。

其二,指“天下之中”的地域。此義源于殷人自稱其地域為“中土”,而殷都又地處中央,故又稱“中商”。羅振玉《殷墟書契前編》中就有甲骨文的占卜詞:“戊寅卜,王貞:受中商年。”“中土”是相對東南西北“土”的制度與地理劃分。如《左傳·昭公九年》載周景王使詹桓伯對晉國云:“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后世又將“中國”“中土”稱為“中原”。

其三,指諸夏所居的城與地區。《孟子·梁惠王上》:“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莊子·秋水》:“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中國”皆指諸夏各諸侯國。《說文》曰:“夏,中國之人也。”龍山時代(距今約4000-5000年)晚期各地已開始由氏族到國家的轉變,社會首領、國君都筑城而居,成為一方的中心。由于住在黃河一帶的夏人所處地望居中,故“中國”指夏人所居之城,而最早的中國人也就是夏人。已知先秦文獻中,以“中國”統稱諸夏列邦者,近一百五十次,突出列邦同一族群、同一文化體系,不僅血緣一致,而且語言文字、觀念形態、風俗習慣乃至社會、政治結構也都相近或相同。

其四,“中國”的“中”字還體現了先秦深厚的倫理與政治思想觀念,是中國“尚中”文化模式的濫觴。在甲骨文中,“方”是一個原始的政治地域概念,常用來表示蠻夷戎狄政體,所以中央、中國相對四“方”而言,已有一種地理文化上“統攝四方”“華夷之辨”、泱泱大國的自傲優越感。在周人居于岐山時,只能稱“西伯”,待武王克商,才宣稱占有天下之中。如《尚書·周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故《荀子·大略》曰:“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于下之中,禮也。”《孟子·盡心上》云:“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這里均表明商周時代已形成“中央”意識,即居中而治,一統天下。同時,“中央”意識還同三代的天命觀念相聯系。如殷人自號天邑商,《逸周書·度邑解》:“王曰,嗚呼,旦,我圖夷茲殷,其維依天室,其有憲命……”其中天邑、天室,均謂天所依止,天命所集。故居中央是與受天命相提并論的,甚至還演繹為一個與宇宙結構和神界溝通的祭祀結構,如五方神之中央為黃帝等。此外,先秦“中央”觀念還可以在“九州”(豫州為中州)、《易》的“九宮圖”、五岳、四靈二十八宿和陰陽“五行”學說以及孔子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思想中找到其文化源流。《列子》中說:“南國之人,祝發而裸;北國之人,鞨發而裘;中國之人,冠冕而裳。”《戰國策·趙策三》記述趙國公子成一段評論:“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圣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異敏技藝之所試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這些觀念都表明,早在先秦時代,“中國”一詞已有相當明確的文化含義和地域含義。

秦漢統一后,“中國”一詞經常被用于代表大一統國家,具有了相當穩定的政治含義。地域上、族類上、文化上,范圍也逐漸擴大,原先所謂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先后陸續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中國”一詞的文化意義,這時更為突出,并較前進一步提升。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曰:“天始廢始施,地必待中,是故三代必居中國,法天奉本,執端要以統天下,朝諸侯也。”揚雄《法言·問道》謂:“或曰孰為中國?曰,王政之所加,七賦之所養,中于天地者為中國。”《公羊傳·僖公元年》何晏解詁:“王者封諸侯,必居土中,所以教化者平,貢賦者均,在德不在險。”《漢書·律歷志上》指出:“中央者,陰陽之內,四方之中,經緯通達,乃能端直。于時為四季,土稼嗇蕃息。信者誠,誠者直,故為繩也。五則揆物,有輕重圜方平直陰陽之義。四方四時之體,五常五行之象,厥法有品,各順其方而應其行。”這里“于時為四季”后的主要意思是從節令上言,中位四季之間,能和四時之氣;從“五行”上說,中屬土能繁殖生靈萬物;從“五常”上說,中屬信,能真誠無偽、正直無私。故人以此為準則,方能揆平取正,方圓物類。上述“以中為尊”和“中央”崇拜的正統理論,不僅反映了時空觀中王者必居中建國均政平治的理想,體現了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倫理道德的深刻內涵,而且由方位時空概念演繹抽象為哲學思想概念,并展示了一種文化上的思維方式以及一種禮制的統治秩序和世界文化中心的觀念。

《禮記·中庸》所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庸·章句》云:“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唐代韓愈《原道》一文云:“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堅持文化為區別華夷的最高標準,其核心就是禮義,“中國”就是這種禮義文化的代名詞。宋代石介《中國論》謂:“天處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或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也,天地為之乎內外,所以限也。”陸九淵《象山全集》中謂:“圣人貴中國賤夷狄,非私中國也。中國得天地中和之氣,故禮義之所在。貴中國者,非貴中國也,貴禮義也。”明太祖朱元璋曾下詔諭曰:“自古帝王臨御天下,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明太祖實錄》卷二六)這說明,雖然古代中國沒有一個朝代以“中國”為國名,但是自西周以后的各朝代,無論哪一個民族政權入主中原,皆以“中國”自居;只有“入主中原”、繼承華夏文化方為“正統”王朝。這實際就是以“中國”為政治與禮儀文化上的正統、正宗。十六國北朝時期在中原立國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均推行漢化政策,以中國正統自居,反斥東晉南朝漢族政權為“南偽”。《魏書·禮志》載北魏孝文帝中書監高閭論正統曰:“臣聞居尊據極,允應明命者,莫不以中原為正統,神州為帝宅。”《元史·許衡傳》載:元朝統治者認為“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漢法,乃可長久”,遂改蒙古舊俗而從“亡國之俗”,繼承中原文化。明初明成祖派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宣德化而柔遠人”,“不服則耀武以懾之”,其意圖也基于“帝王居中,撫馭萬國”的觀念。晚明以后,西方來華傳教士稱明清帝國為“中華帝國”,又簡稱為“中國”。南懷仁、利瑪竇等傳教士為了便利傳教,迎合明清官民固有的中國乃世界中央帝國的傳統文化心理,將中國繪制于世界輿圖的中央位置。1689年清朝康熙皇帝委派欽差大臣索額圖同沙俄政府簽訂《尼布楚條約》,時索額圖的全銜是“中國大圣皇帝欽差大臣分界大臣議政大臣領侍衛大臣”,這乃是“中國”作為主權國家專稱正式用于外交事務的開端。這時,“中國”作為一個地理名詞和主權國家的政治名詞,已涵蓋清王朝統治的整個區域,包含漢、滿、蒙、回、藏等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各個民族。于此可見,在歷史的發展中,“中國”這一概念已從一種禮制文化的秩序和范疇,演變為一種確定的政治范疇、地理范疇乃至種族范疇,一種“以夏變夷”的價值觀標準,成為中華民族的徽幟和象征。

第二節 “華”與“中華”釋義

據學者研究,“華夏”的“華”字與“花”通,本義是文采、精粹、光輝,最初用于部族名稱。林惠祥《中國民族史》中曾說:“‘華’為圖騰名稱,意即‘花族’;‘夏’為自稱之語,意即‘人’。”《尚書正義》注釋“華夏”云:“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爾雅·釋詁》:“夏,大也。”又《春秋左傳·定公十年》孔穎達疏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因此,有學者認為,華夏就是居于中原,以農業為主,因而以谷子和黍子開的小花為圖騰,冕服上有華章的部族。而西周時期,由于文化認同和分封諸侯,又稱諸侯國及其所轄族人為“諸華”或“諸夏”,合稱則為“華夏”;諸侯國以外的“四土”“四方”所居之族,則統稱為“四夷”。故從“中華”這一復合詞來看,不僅含有文化發達之意,而且與“中國”蘊涵著同樣的政治倫理化的文化意義以及“華尊夷卑”的價值取向。如《唐律名律疏議釋義》曰:“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華。”同時,正因為這種對于“中國”文化(教化)的重視以及對于族源血緣的相對輕視的傳統觀念,促使中華文明幾千年傳承不斷。即便數千年來許多次改朝換代,也僅是皇族姓氏的更替,而不是文化的滅亡與傳統的中絕。

總之,中華既是一種地域概念,又是民族與文化類型的名稱。幾千年來,中華作為一個蘊涵著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華自然地理環境多重含義的統一體,它的形成、存在和延續,不僅是多元一體民族發展的必然選擇,而且是中華傳統文化多元多樣而又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表征,是炎黃子孫精神世界永恒的光輝、偉大的稱謂與高尚的情懷。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方县| 阳新县| 东安县| 蒲江县| 湖南省| 平潭县| 阆中市| 枝江市| 遂溪县| 肇东市| 伊吾县| 安义县| 双柏县| 花莲县| 积石山| 壶关县| 安阳市| 东莞市| 施甸县| 托里县| 新竹县| 东乡族自治县| 安仁县| 揭东县| 绥宁县| 南涧| 丰原市| 色达县| 荣成市| 辉南县| 公主岭市| 靖宇县| 昌都县| 泗阳县| 抚宁县| 西城区| 鲁山县| 苗栗县| 阜康市| 聊城市| 灯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