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湘文化要略(第二版)
- 杜純梓
- 5453字
- 2019-11-29 17:10:27
第四節 物產殷阜
這是一塊神奇的土地,造物主賜予它肥沃的土地、豐饒的物產,使它成為享譽天下的“魚米之鄉”“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
一、魚米之鄉
湖南屬于中亞熱帶地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雨水充沛。境域內東、南、西三面山地丘陵環繞,中部崗丘起伏,層巒疊翠,北部為平原湖泊;全省大小5000余條河川,大都匯經湘、資、沅、澧四水而注入洞庭湖。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使湖南物產極為豐富。山區盛產竹筍、蕈、蕨等山珍和動物野味,江河湖泊盛產魚、蝦、龜、鱉、螺、蚌等水產和野鴨等水禽,平原盛產稻粱菜蔬等豐富的食用植物,星羅棋布的大小塘壩大都種有湘蓮湖藕,真可謂“物華天寶”。
湖南被譽為“魚米之鄉”,首先是這里盛產稻谷。湖南是天然的水稻生產地,有耕地415.32萬公頃,產量高,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區之一。2016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61623.9萬噸,湖南2953.1萬噸,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8%,在全國排名第九位。湖南以占全國3%的耕地面積,保障了全國4.9%人口的用糧。稱湖南為“魚米之鄉”當之無愧,還因為這里是世界稻作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發現的栽培稻谷實物,是世界上目前已知最早的實例,距今為1.2萬-1.4萬年,這說明湖南先民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便實現了由食物采集向食物生產的轉變。在洞庭湖平原的一些地區如澧縣的彭頭山、城頭山等處,也陸續發現了距今9000年和6000年以前的大量稻谷及稻田遺址。傳說中華民族始祖之一的炎帝南徙,居于湖南,發明耒、耜等農具,傳播農耕技術,被奉為農業創始者,所以湖南郴州有嘉禾縣,衡陽有耒山、耒水,耒水之陽則有耒陽市。史書載,遠在周代,湖南就以“其畜宜鳥獸,其谷宜稻”(《周禮·職方氏》)著稱于世。齊國使者游說越王攻占楚國,理由就是“長沙,楚之粟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埶饒食,無饑饉之患……”《漢書·地理志》記載:“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蓏蠃蛤,食物常足。”唐代“賦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唐·韓愈《送陸歙州詩序》)而湖南所轄“諸郡出米至多”。(《唐大詔令集》)明代“湖廣熟,天下足”之美譽天下知曉,清代則進一步稱“湖南熟,天下足”。近現代長沙為全國四大米市之首。湖南稻谷產量高而且品質佳,自古就是貢米的出產地,江永“三香”之一的香稻有煮之“香聞十里”的美譽。今天,湖湘農業文化孕育的袁隆平,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培育高產稻種,讓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免受饑餓之苦。從湖南玉蟾巖遺址發現的栽培稻谷實物,到炎帝在湖南始創農業的傳說,再到袁隆平在湖南培育高產稻種,這不能說只是一種巧合。
湖南有著千萬公頃的丘陵和可利用的山地,這是天然的牧場和經濟作物種植地。湖南的畜牧養殖業歷史悠久、十分發達。在發現古栽培稻的玉蟾巖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同時還出土了大量的動植物化石。這些動物化石大致可以分為哺乳類、鳥禽類、魚類、龜鱉類、螺蚌類、昆蟲類等。經鑒定,其中哺乳動物有28個種屬;鳥禽類動物有27個種屬,其中水棲禽類有18種;魚類有鯉魚、草魚、青魚、鰱魚等,今天四大家魚中的3種已經位列其中;龜鱉類有鱉、隱頸龜等;螺蚌的種類為數眾多,蚌類有7種,螺類有26種以上。可以鑒定的植物有17個種類。它表明湖湘的先民已經在充分地利用這些物產資源。今天的湖南更是我國的畜牧養殖大省,豬、牛、羊肉產量均居全國前列。著名的傳統養殖禽畜武陵馬頭羊、武雪山羊、瀏陽黑山羊、漣源黑山羊、湘潭沙子嶺豬、宜章豬、桃源黑豬、浦源坪豬、黔邵花豬、長沙大圍子豬、寧鄉流沙河花豬、溆浦龍潭豬、東安豬、新晃涼傘豬、綏寧東山豬、瀘溪浦市豬、湘西黃牛、濱湖水牛、雪峰烏骨雞、湘黃雞、桃源雞、新邵小塘駝鴨、攸縣麻鴨、臨武鴨、鼎城湖鴨、寧鄉灰湯鴨、道州灰鵝、武岡銅鵝、溆浦鵝、炎陵白鵝等,無不歷史悠久,品質優良。湖南地處江南,水產資源豐富,漁業歷史悠久,是我國淡水漁業重點省份之一。現在全省放養面積達800萬畝,水產品總產量達200萬噸。湖南水產豐富,特產有才魚、中華鱘、烏龜、白鯨、白鰭豚、芙蓉鯉、祁陽竹魚、沅江銀魚、君山金龜、岳鯉、岳陽吞花魚、河蟹、細鱗斜頜鲴魚、洞庭鱉、洞庭鯉、洞庭河蚌、娃娃魚、資江魚、銀鲴、湘鯽、湖南鱉、鰣魚、鳙魚、鰍魚、鱖魚、鱔魚等。湖南地處中亞熱帶,氣候溫和,植被繁茂,為野生動物提供了適宜的生存場所,所以湖南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湖南的野生動物中屬國家級保護的珍稀動物有44種,其中一類保護動物有白鰭豚、華南虎等18種,二類保護動物有獼猴、短尾猴等19種,三類保護動物有黑熊等7種。湖南的家禽家畜品種齊全,分布廣泛,禽鳥種類繁多,共有500多種,占全國禽鳥種數的45%。湖南有國家級保護的一類、二類、三類珍禽共22種,占全國鳥類保護數的44%,其中一類珍禽有白頭鶴、白枕鶴、紅腹角雉、白鶴、黑鶴、白冠長尾雉、中華秋沙鴨,二類珍禽有紅腹錦雞、白腹錦雞、大天鵝、小天鵝、鴛鴦等。
湖南種植有經濟植物1000多種,有藥用植物800多種。湖南主要農副產品棉花、油料、苧麻、烤煙產量均居全國前列。湖南農林特產豐富,盛產湘蓮、湘茶、油茶、辣椒、苧麻、柑橘、湖粉等。湘蓮是有3000多年歷史的著名特產,產量歷來居全國首位。特產蔬菜大松菌、湖南香菇、湖南麻菌、湘西樅菌、罐罐菌、溆浦蓮藕、漢壽玉臂藕、西嶺無渣生姜、福洞生姜、寶慶生姜、安鄉香芋、桃川香芋、邵東黃花菜、邵陽黃芽白、茶陵大蒜、南縣辣椒、臨澧大紅袍辣椒、新田陶嶺三味辣椒、皇圖玻璃椒、嘉禾辣椒、醴陵辣椒、桃源七星椒、邵陽朝天椒、黃花菜、玉蘭片、湘安仙筍、零陵紅衣蔥、安化山野菜、紅薇菜、巖耳等;特產果品九溪橘紅、中華獼猴桃、安化山匿、攸縣西瓜、沅江太平果、祁東荸薺、枇杷、春華李、爵山白糖李、金香柚、大庸菊花心香柚、安江香柚、江永香柚、黔陽冰糖橙、黔陽大紅甜橙、浦市甜橙、永州夏橙、新寧臍橙、靖州血橙、邵陽蜜橘、雪峰蜜橘、麓山南橘、雁池紅橘、瀏陽金橘、藍山金柑、安化柑橘、宮川蜜柑、甜香梨、脆皮香李、湘蓮、臺源烏蓮、寶慶它栗、永順板栗、湘西油板栗、溆浦紅棗、溆浦朱紅橘、道州紅瓜子、炎陵柰李、道縣桐子李、永順紅柿、祁東藕柿、隆回腰帶柿、靖縣木洞楊梅、長沙北山梅、桂陽紅棗等等,無不風味獨具。特產藥材山蒼子、木瓜、五倍子、玉竹、白芷、白術、玄參、永州薄荷、芍藥、杜仲、金櫻子、金銀花、寶慶苡米、城步苡米、寶慶龍牙百合、梔子、厚樸、枳殼、絞股藍、黃檗、黃精、葛根、茯苓、澧縣天山蜈蚣等,以藥材地道、歷史悠久而聞名遐邇。
湖南自古就是中國最重要的茶葉產地,素有“茶鄉”之稱,為中國四大產茶省份之一,產量居全國第二位。名茶眾多,如君山銀針、古丈毛尖、安化黑茶、保靖黃金茶、白馬毛尖、安化紅茶,月巖茶、太青云峰茶、五蓋山米茶、長沙毛尖茉莉花茶、天崇毛尖、江華毛尖、茅坪毛尖、溈山毛尖、甑山毛尖、烏云毛尖茶、塔山毛尖、臨湘白石毛尖、索溪毛尖、龍蝦花茶、龍陽白鶴茶、東峰綠茶、石門銀峰、石門湘紅功夫紅茶、江華苦茶、汝城白毛茶、城步蟲茶、龍蝦花茶、奉家米茶、蒙洱茶、南岳云霧茶、蘭嶺綠之劍、安化松針、東山秀峰、湘波綠、永豐紅茶、安化銀毫、石門牛抵禪茶、沅陵碣灘茶、安仁豪峰茶、炎陵天堂茶、狗腦貢茶、青山銀毫、青巖茗翠、茅巖莓茶、城步蟲茶、城步峒茶紅碎茶、岳山茶、狗腦苒貢茶、南岳云霧茶、臨湘茯磚茶、獅口銀牙、洞庭春茶、桃溪貢茶、桂東玲瓏茶、碣灘茶、新化月芽茶、衡山岳北大白茶、藤茶等。湖南茶葉不但為民眾提供了優良的飲品,與湖湘各民族民俗文化一道形成了形形色色的茶文化,并且自古便遠銷漠北及歐亞各地,有些還成為貢品。君山銀針早在唐代即為貢品,1959年列為我國十大名茶之一。古丈毛尖也是古代貢品,2007年成功申報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湖南有林地11302萬畝,占湖南總面積的35.7%。森林覆蓋率為34.3%,大大超過全國的平均水平。湖南為我國植物區系豐富的地區之一,全省已知植物種類4859種,位居全國第七位。其中有木本植物2470種。全省活立木蓄積量1.84億立方米,其中用材林1.84億立方米,年生長量1100余萬立方米。“廣木之鄉”的雪峰山區、“江華木”產地的湘南南嶺等,是我國南方重要的用材林基地之一。還有竹林面積847萬多畝,毛竹蓄積量89億根,居全國第三位。湖南特產的竹木有九嶷斑竹、子母竹、丹竹、水竹、龍鱗竹、龍孫竹、白竹、毛竹、觀音竹、壽竹、赤竹、桂東方竹、篁竹、紫竹、滿心竹、合歡竹、孟姜竹、銀杉、水杉、水松、馬尾松、銀杏、珙桐、五爪桐、云山白蘭花、烏桕、化香樹、華東黃杉、紅木、瀘溪葡萄桐、香榧、栓皮櫟、雪花樹、梓木、棕櫚、大米桐、漆樹、楠木、樟樹等。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植物70多種,特別是尚存世界罕見的植物“活化石”銀杉、水杉、水松、銀杏和珙桐,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樹種。產于武陵山區和南岳衡山的世界珍稀樹木珙桐,其花片潔白,形如飛鴿,美麗奇特,有“中國鴿子花”之稱,為世界著名觀賞樹種;其樹干挺拔,木質堅硬,紋理美觀,色白如玉,切削膠結性能好,為高級家具用材;其果實富含油脂,可供工業用,外果皮酸甜,味美可食。云山白蘭花則早在唐代即被武岡人作為名花植于家園以供觀賞。還有許多植物載諸文獻,不只是與民生休戚相關的經濟作物,也不只是名貴的觀賞植物,而被人們賦予了濃郁的文化色彩。九嶷斑竹因舜帝二妃揮淚成斑的凄美傳說為人們所熟知,成為歷代文人騷客歌詠的對象,唐代詩人劉禹錫寫下著名的《清湘詞》“斑竹枝、斑竹枝,痕淚點點寄相思。楚客欲聞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唐代詩人杜甫留下“蒼梧恨不盡,淚染在叢筠”的詩句,引起歷代人們無盡的流連與遐想。當你置身九嶷斑竹林中,你聽到的不只是娥皇、女英的抽泣與哭聲,而是五千年來人類感情史上最悲涼的回音和對人間偉大的愛的力量最深摯的謳歌。
二、地下寶藏
湖南地質構造獨特、復雜,火成巖、沉積巖、變質巖系發育,地層出露齊全,三大巖系多期次侵入,形成特殊的成礦條件,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是著名的“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礦之鄉”,是全國礦產品種較多的省份之一。世界上已發現的160多種礦藏中,湖南有143種。鎢、銻、鉍、獨居石、瑩石、重晶石、長石、鉛、鋅、鉬、錫、鈹、雄黃、鈾、錳、鋰、鉭、硫鐵、磷、砷、汞、高嶺土、石墨礦、金剛石的儲量在全國均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銻的儲量居世界首位,鎢、鉍、海泡石黏土、陶粒頁巖、普通螢石、隱晶質石墨、玻璃用白云巖、石榴子石、鈮(褐釔鈮礦)、鉭(細晶石礦物)、輕稀土礦(獨居石礦物)等11個礦種的保有儲量居全國首位;石煤、錳、釩、銻、銣、碲、重晶石、玻璃用砂巖等8種礦產居全國第二位;銫、鋰、鈮(鈮鈳鐵礦礦物)、鉭(Ta2O5)、冶金砂巖、砷、金剛石、芒硝、水泥配料用泥巖等10種礦產列全國第三位;錫、鋅、鈦(金紅石礦物)、錸、磷、石膏、鑄石輝綠巖、蝕面用輝長巖等8種礦產列全國第四位;汞、重稀土(磷釔礦礦物)、硼、長石等4種礦產列全國第五位。居全國前五位的礦產共41種,居全國前10位的礦產有66種。此外,煤炭儲量達34億噸,在江南9省(區)中名列榜首。大理石、花崗石、芒硝、硅灰石、石膏、膨潤土等儲量大,均有開采價值。全省共發現各類礦床、礦點6000余處,一批礦山和采礦企業享譽全國甚至蜚聲國外。冷水江錫礦山一直保持著“世界銻都”的地位。郴州市竹園礦區是世界罕見的特大型多金屬鎢礦床,被譽為“世界有色金屬博物館”,其鎢、鉬、鉍、螢石總儲量分別占全省的46.19%、53.23%、89.83%、79.85%。瀏陽市境內海泡石的發現,填補了我國礦產資源的一項空白。郴州市北湖區魯塘石墨礦是我國最大的無定型石墨生產出口基地,辰溪莫來石廠是我國第一家全天然燒結莫來石生產企業,石門海泡石礦為中國大型的珍貴黏土礦,永興縣被譽為“中國銀都”,衡山鈉長石礦是亞洲最大的鈉長石礦企業,石門矽砂礦是亞洲八大矽砂礦之一,常寧水口山鉛鋅礦國內外聞名,桂陽黃沙坪鉛鋅礦是我國重點鉛鋅原料生產基地之一,石門雄黃礦是世界最大雄黃礦,是中國藥用雄黃的唯一產地,瀏陽菊花石不論在中國還是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產品。此外,石門石膏礦、常寧硼錫礦、瀘溪李家田鋁土礦、石門東山峰磷礦、臨武香花嶺錫礦、常寧龍王山金礦、新晃重晶石礦、臨武縣錫礦、張家界市鎳鉬礦、花垣縣錳礦、澧縣芒硝礦、鳳凰縣汞礦、宜章瑤崗仙鎢礦在省內饒有名氣。據國家統計,2015年全國10種有色金屬總產量為5090萬噸,湖南為267.46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5.3%,位居全國第七位。湖南非金屬礦是僅次于有色金屬礦的第二大礦產資源。豐富的礦產資源,使湖南成為國家發展有色冶金工業、建筑材料工業的重要基地和江南黑色能源的產地之一。
湖南礦藏豐富,礦業歷史悠久。湖南1922年在桃源發現的商周皿天全青銅方彝美艷絕倫,1959年在寧鄉出土的商代青銅大鐃制作精美。1983年在寧鄉出土的一件高103.5厘米、重221.5公斤的象紋青銅大鐃,是我國目前所見的最大的商代銅鐃。1938年在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精美絕倫,被譽為中國古代青銅器精美的代表,是國內乃至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珍品。相比中原出土的青銅器,湖南出土的器物樣式更為精美,形制更為龐大。它足以說明,在商周時代,湖南的青銅冶煉技術在世界上處于技術高峰。自商周以來,湖南礦業日益發展,北魏有江華錫礦,宋代有益陽金礦,明代有今新晃酒店塘汞礦,新化錫礦山銻礦,清代有桃江板溪銻礦,常寧水口山鉛鋅礦,資興鎢礦,平江黃金洞金礦。1896年,清政府批準巡撫陳寶箴的奏請,湖南設立礦務總局,自此,湖南的礦業有了更大的發展,特別是鉛鋅礦、銻礦在中國占有顯著地位。《中國官辦礦業史略》評述:中國“官礦機構之最重要者,莫如湖南,其始為湖南官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