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課程教師專業技能訓練
- 張學凱 劉麗麗
- 6687字
- 2019-11-29 16:49:06
第一節 語文教科書的研究技能
我國基礎教育的教科書是遵循教育部制定的課程標準編制的。語文教科書的編寫則體現編寫者的編寫理念與智慧。一方面,要盡可能滿足全國學生學習的需求,達到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我國幅員遼闊,任何一套教科書都有可能無法顧及某一地區、某一學校的情況。因此,從教科書編制的角度來講,編寫者面對的是具有某一學段學生共性的、抽象的學生;從教科書的使用角度來說,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是有著特定文化背景、地域特點的具體的學生。教科書的編制與使用之間的差距,使得語文教師必須要研究教科書,依據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與教科書的編輯者對話,汲取其編輯智慧,對教科書的內容進行分析與整合,生成適合某校某班的特定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
一、語文教科書的研究技能概述
語文教科書是語文課程的基本資源,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規定著學什么和怎么學。研究教科書是教師的日常工作,也是教師職業技能中最為重要、最為關鍵的技能之一。就其研究對象的不同,分為宏觀研究、中觀研究和微觀研究。教科書的宏觀研究大體包括對教科書的設計理念、編寫歷史等的研究;對一套教科書的編寫體例、內容(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做整體的分析與研究;對不同版本的教科書進行整體的對比研究。中觀研究是指對某一個學段的教科書所做的整體研究。微觀研究則是指對一冊教科書的體例、內容進行的研究。本節所討論的是教科書的微觀研究。語文教科書研究技能是指教師依據語文教學的需要,對語文教科書單元編排及其內部課文的編排、教學文本、助學系統等進行研究,進而生成切合學生學習的語文教學內容的能力。
1.研究一冊語文教科書的編寫體例
這冊教科書有哪些系列內容?每一系列中又由什么組成?以閱讀教學為例,教師要研究以下問題:共有幾個單元,單元組元的方式,單元之間有無聯系;就一個單元而言,共有幾篇選文,選文之間的關系,單元助學系統(編寫者話語、思考與練習、插圖、注釋、補白等)與選文的關系,單元助學系統內部諸要素間的關系等等。研究一冊語文教科書,教師就會對本學期的語文教學任務有整體的了解,有利于做整體安排。
2.研究一個單元
一是瀏覽單元選文,閱讀單元導語,了解單元組元方式,提煉編寫者對本單元教與學的意圖,確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二是思考每一選文的文體共性與該選文的個性特點;三是思考每篇選文的教學內容,使每篇選文的內容相互依托,形成一個整體,共同達成單元教學目標;四是思考并確定哪篇文章詳講,哪篇文章略講,等等。
下面呈現的是人教版七年級(下)第四單元的單元導語與單元篇目。請按照上面對單元教科書的研究內容與策略,研究并進行討論。
課堂討論
3.研究一篇課文
一是解讀課文,即解讀教學文本,關于這一內容,在下節詳細介紹,在此不再贅述;二是研究助學系統及其與文本的關系;三是研究這篇課文在單元中的位置,它與單元教學主旨之間的關系;四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初步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內容。以下以人教版七年級(下)第四單元中的《社戲》為例來研究一篇課文。
案例研討
《社戲》的助學系統
《社戲》的助學系統有“文前導語”“研討與練習”“讀一讀,寫一寫”三部分,無插圖、無補白。有注釋,但此處不做研究。
閱讀“文前導語”可知,編輯者意在使學生“感受”小說表現出的盎然情趣;“回想”自己童年生活的片段。
“研討與練習”共有四題。第一題,“理解”小說的結尾,“聯想”自己的體會。第二題,兩問:一問“通過哪些所見所聞來烘托‘我’的急迫心情”,屬于寫作方法;二問“月下歸航中‘我’的心情與去看戲時有什么不同”,可屬于理解范疇。第三題,共4個小題,皆為揣摩詞語,屬于理解范疇。第四題是開放性題目,討論內容與小說標題的關系,屬于讀寫結合題目,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同時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讀一讀,寫一寫”是識字練習,屬于語文基礎知識類題目。
綜上,《社戲》助學系統各部分的設計理念一致,“文前導語”提出教與學的主旨,“研討與練習”主要圍繞主旨來設計。
我們再來閱讀“單元導語”,可以梳理出編寫者對本單元的教學主旨的劃分:“理解課文”“發揮創造力”“發表己見”。《社戲》的助學系統,也基本上是圍繞著這三者來設計的。
但是,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第一,這個單元是以文化來組元的,除在“單元導語”的第一段落傳達這一信息之外,卻未在“單元導語”“文前導語”“研討與練習”中設計相關的內容。這不能不說是文化教育在語文教科書中的缺失。這需要語文教師加強文化教育的自覺,從教科書中挖掘文化教育因素,并生成教學內容。第二,《社戲》是小說,其助學系統并未涉及文體,教學中怎樣處理這一問題,應引起教師的重視。
課堂討論
二、語文教科書的研究原則
研究語文教科書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即為了更好地使用語文教科書,實現語文課程的教育目標,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其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具體而言,研究語文教科書時應從培養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的角度入手,結合語文課程的總目標和各學段的目標與內容,將“知識—方法—思維”與“文化—審美—人格”融為一體,充分開掘語文教科書的育智、育人功能。
研究語文教科書,要突出語文基礎知識和言語基本技能。語文教科書中的選文都是典范文本,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言語素材,教師首先要對這些知識和言語素材進行分析與整合,擇其精要者作為教學內容;其次要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引導學生主動研究教科書,學習語文知識,品味選文的言語,在大量的言語接觸中積累語文知識和言語素材,夯實語文基礎。
研究語文教科書,要遵循綜合性的原則。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與生活聯系密切。語言實踐是語文實踐的核心,是學生學習知識、歷練言語表達技能、發展能力、健全人格的過程。任何語言實踐都需要綜合相關學科知識,綜合課堂內外所得。為此,教師必須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挖掘語文教科書中適合于語言實踐的素材,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過程中綜合應用語文。
研究語文教科書,要突出學術性。語文教科書的內容十分豐富,文學、藝術、哲學、天文、地理、自然、社會,因而教師要經常學習,及時更新知識,關注應用語言學、文學、寫作學等與語文密切相關的學科的研究成果,并自覺運用這些相關成果來研究教科書內容;同時也要關注與教科書內容有關的生活、社會、自然中的問題與知識,因為,雖然語文并不教學這些知識本身,但是卻要用語言來表述這些知識。只有這樣,語文教科書才能成為引領學生認識人生、認識社會的實踐園地。
研究語文教科書,要有創造性。教師首先要摒棄教教材的觀念,不盲從教科書和教師用書,要有獨立思考精神,認真鉆研教科書,對教科書進行分析與整合,不守成,勇于創新,使教科書為我所用。
三、語文教科書的研究案例
案例研討1
新的理念點燃《死水》
從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看出:范老師認為第一次教學《死水》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死”的教師用“死”的教材去教“死”的學生,以致產生“死”的課堂。第二次之所以讓《死水》燃燒,關鍵在于教師下了很大工夫研究《死水》這一教學文本及相關資源,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師轉變了教科書的使用觀念,不再刻板地按照教科書固有的順序進行教學,而是整體處理教科書中課文的順序,“從整體著眼,使教材為自己的教學所用,而不是教教材。把《再別康橋》《死水》《贊美》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讓其各有側重,又相互作用。”
第二,教師根據《死水》的特點,調整了教學次序,讓先上的課文為后上的課文作鋪墊,“‘三美’的詩歌理論安排在《再別康橋》里學,結合《贊美》學習象征主義創作方法。只有聞一多式的愛國主義才是《死水》所獨有的。于是先學習《再別康橋》《贊美》,讓它們為學生學習《死水》奠定基礎。”
第三,教師在深入研究《死水》的基礎上,尋找與之相關的資源,為學生實踐所學知識,深入理解《死水》搭建平臺,“我布置的《死水》課后作業是閱讀賈平凹的《丑石》,然后模仿《死水》,將之改編成詩,讓學生親自實踐‘三美’的詩歌理論,學習‘反諷’的藝術手法。表面上看這是技能訓練,實際上仍然是在對學生進行語文人文性教育;表面上看是模仿,但是在模仿中將散文改編成一首詩,也就包含了自主、探究、創新精神的實現。”
案例研討2
選修教材的整合與教學策略(節選)
——以《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詩歌之部為例梁煥敏
案例中,教師從學生學有所用的角度出發,依照“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以及其他同類詩歌選修教材,對現行的高中選修課教材進行了整合、拓展,既尊重了詩歌教學的規律,又利于學生的認知與接受,還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考有所依。
上述兩個案例給我們的啟示:其一是認真研究教科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整合教科書,是上好語文課的基礎,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基礎;其二是對教科書的研究,不是一次能夠完成的,需要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多方思考,反復研究,才能趨于合理,臻于完美。
四、語文教科書研究技能的評價
語文教科書研究技能是語文教師的日常工作必備的技能,也是一項個性化較強的心智技能,是教師日積月累的專業功底。可以依據下表對這一技能進行評價。
表1-1 語文教科書研究技能評價表

注:總分在9~10之間為優秀,在7~8之間為良好,在6~7之間為中等,在0~5之間為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