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語文教科書的研究技能

我國基礎教育的教科書是遵循教育部制定的課程標準編制的。語文教科書的編寫則體現編寫者的編寫理念與智慧。一方面,要盡可能滿足全國學生學習的需求,達到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我國幅員遼闊,任何一套教科書都有可能無法顧及某一地區、某一學校的情況。因此,從教科書編制的角度來講,編寫者面對的是具有某一學段學生共性的、抽象的學生;從教科書的使用角度來說,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是有著特定文化背景、地域特點的具體的學生。教科書的編制與使用之間的差距,使得語文教師必須要研究教科書,依據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與教科書的編輯者對話,汲取其編輯智慧,對教科書的內容進行分析與整合,生成適合某校某班的特定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

一、語文教科書的研究技能概述

(一)語文教科書研究技能的含義

語文教科書是語文課程的基本資源,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規定著學什么和怎么學。研究教科書是教師的日常工作,也是教師職業技能中最為重要、最為關鍵的技能之一。就其研究對象的不同,分為宏觀研究、中觀研究和微觀研究。教科書的宏觀研究大體包括對教科書的設計理念、編寫歷史等的研究;對一套教科書的編寫體例、內容(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做整體的分析與研究;對不同版本的教科書進行整體的對比研究。中觀研究是指對某一個學段的教科書所做的整體研究。微觀研究則是指對一冊教科書的體例、內容進行的研究。本節所討論的是教科書的微觀研究。語文教科書研究技能是指教師依據語文教學的需要,對語文教科書單元編排及其內部課文的編排、教學文本、助學系統等進行研究,進而生成切合學生學習的語文教學內容的能力。

(二)語文教科書的研究內容與策略

1.研究一冊語文教科書的編寫體例

這冊教科書有哪些系列內容?每一系列中又由什么組成?以閱讀教學為例,教師要研究以下問題:共有幾個單元,單元組元的方式,單元之間有無聯系;就一個單元而言,共有幾篇選文,選文之間的關系,單元助學系統(編寫者話語、思考與練習、插圖、注釋、補白等)與選文的關系,單元助學系統內部諸要素間的關系等等。研究一冊語文教科書,教師就會對本學期的語文教學任務有整體的了解,有利于做整體安排。

2.研究一個單元

一是瀏覽單元選文,閱讀單元導語,了解單元組元方式,提煉編寫者對本單元教與學的意圖,確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二是思考每一選文的文體共性與該選文的個性特點;三是思考每篇選文的教學內容,使每篇選文的內容相互依托,形成一個整體,共同達成單元教學目標;四是思考并確定哪篇文章詳講,哪篇文章略講,等等。

下面呈現的是人教版七年級(下)第四單元的單元導語與單元篇目。請按照上面對單元教科書的研究內容與策略,研究并進行討論。

課堂討論

(一)單元導語

“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單元選的是文化藝術方面的文章。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作家對藝術的體驗與感悟,及由此生發的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陶冶情操。

學習本單元,要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發揮創造力,發表自己的見解。

(二)單元選文

16社戲(魯迅)17安塞腰鼓(劉成章)18竹影(豐子愷)

19觀舞記(冰心)20口技(林嗣環)

3.研究一篇課文

一是解讀課文,即解讀教學文本,關于這一內容,在下節詳細介紹,在此不再贅述;二是研究助學系統及其與文本的關系;三是研究這篇課文在單元中的位置,它與單元教學主旨之間的關系;四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初步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內容。以下以人教版七年級(下)第四單元中的《社戲》為例來研究一篇課文。

案例研討

《社戲》的助學系統

(一)文前導語

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這段江南水鄉的童年生活經歷,不僅銘記在作者的心里,也會給每個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讀這篇文章,你是否感受到其中表現出的盎然情趣?是否回想起你童年生活的某些片段?

(二)研討與練習

1.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對這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2.夏夜行船、月下歸航在寫景敘事上都非常精彩。夏夜行船通過哪些所見所聞來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下歸航中“我”的心情與去看戲時有什么不同?

3.揣摩下列語句,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輕松”和“舒展”表現了“我”什么樣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為什么說“山踴躍”?)

(3)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縹緲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回望”表現了“我”怎樣的心情?“罩”表現了怎樣的情形?)

(4)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為什么還要“感激”?)

4.△有人認為本文直接寫社戲的內容太少,而寫社戲以外的內容太多,因此建議把標題改為“平橋村一夜”之類的題目。你同意這一看法嗎?為什么?如果大家對此有興趣,不妨開一次小組會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三)讀一讀,寫一寫

憚 踱 歸省 行輩 攛掇 鳧水

《社戲》的助學系統有“文前導語”“研討與練習”“讀一讀,寫一寫”三部分,無插圖、無補白。有注釋,但此處不做研究。

閱讀“文前導語”可知,編輯者意在使學生“感受”小說表現出的盎然情趣;“回想”自己童年生活的片段。

“研討與練習”共有四題。第一題,“理解”小說的結尾,“聯想”自己的體會。第二題,兩問:一問“通過哪些所見所聞來烘托‘我’的急迫心情”,屬于寫作方法;二問“月下歸航中‘我’的心情與去看戲時有什么不同”,可屬于理解范疇。第三題,共4個小題,皆為揣摩詞語,屬于理解范疇。第四題是開放性題目,討論內容與小說標題的關系,屬于讀寫結合題目,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同時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讀一讀,寫一寫”是識字練習,屬于語文基礎知識類題目。

綜上,《社戲》助學系統各部分的設計理念一致,“文前導語”提出教與學的主旨,“研討與練習”主要圍繞主旨來設計。

我們再來閱讀“單元導語”,可以梳理出編寫者對本單元的教學主旨的劃分:“理解課文”“發揮創造力”“發表己見”。《社戲》的助學系統,也基本上是圍繞著這三者來設計的。

但是,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第一,這個單元是以文化來組元的,除在“單元導語”的第一段落傳達這一信息之外,卻未在“單元導語”“文前導語”“研討與練習”中設計相關的內容。這不能不說是文化教育在語文教科書中的缺失。這需要語文教師加強文化教育的自覺,從教科書中挖掘文化教育因素,并生成教學內容。第二,《社戲》是小說,其助學系統并未涉及文體,教學中怎樣處理這一問題,應引起教師的重視。

課堂討論

1.人教版七年級(下)第四單元的5篇課文中,蘊含著哪些文化因素?

2.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可以選擇哪些內容進入教學?

二、語文教科書的研究原則

(一)目標性

研究語文教科書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即為了更好地使用語文教科書,實現語文課程的教育目標,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其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具體而言,研究語文教科書時應從培養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的角度入手,結合語文課程的總目標和各學段的目標與內容,將“知識—方法—思維”與“文化—審美—人格”融為一體,充分開掘語文教科書的育智、育人功能。

(二)基礎性

研究語文教科書,要突出語文基礎知識和言語基本技能。語文教科書中的選文都是典范文本,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言語素材,教師首先要對這些知識和言語素材進行分析與整合,擇其精要者作為教學內容;其次要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引導學生主動研究教科書,學習語文知識,品味選文的言語,在大量的言語接觸中積累語文知識和言語素材,夯實語文基礎。

(三)綜合性

研究語文教科書,要遵循綜合性的原則。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與生活聯系密切。語言實踐是語文實踐的核心,是學生學習知識、歷練言語表達技能、發展能力、健全人格的過程。任何語言實踐都需要綜合相關學科知識,綜合課堂內外所得。為此,教師必須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挖掘語文教科書中適合于語言實踐的素材,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過程中綜合應用語文。

(四)引領性

研究語文教科書,要突出學術性。語文教科書的內容十分豐富,文學、藝術、哲學、天文、地理、自然、社會,因而教師要經常學習,及時更新知識,關注應用語言學、文學、寫作學等與語文密切相關的學科的研究成果,并自覺運用這些相關成果來研究教科書內容;同時也要關注與教科書內容有關的生活、社會、自然中的問題與知識,因為,雖然語文并不教學這些知識本身,但是卻要用語言來表述這些知識。只有這樣,語文教科書才能成為引領學生認識人生、認識社會的實踐園地。

(五)創新性

研究語文教科書,要有創造性。教師首先要摒棄教教材的觀念,不盲從教科書和教師用書,要有獨立思考精神,認真鉆研教科書,對教科書進行分析與整合,不守成,勇于創新,使教科書為我所用。

三、語文教科書的研究案例

案例研討1

新的理念點燃《死水》

第一次教學《死水》,我只是按照教材編排的順序,亦步亦趨地教教材。首先是介紹聞一多的生平事跡,接著介紹他的詩歌作品和詩歌理論,介紹什么是“三美”;而后就分析說明《死水》是作者實現他的“三美”理論最完美的詩歌。學生冷清、孤立地學習《死水》,課堂死氣沉沉。課后作業就是背誦《死水》。可以說是“死”的教師,用死的教材,教“死”了學生,呈現出“死”的課堂。

如何拯救《死水》,讓《死水》燃燒?關鍵是教師,是教師的理念。

從整體著眼教材單元,使教材為我所用。從《再別康橋》中學習詩歌“三美”理論;在《贊美》一詩中學習象征主義創作方法。讓它們為學生學習《死水》先奠定基礎。

但就《死水》學《死水》,顯得單薄,難以深入。為了充實《死水》的課堂教學內容,必須開發和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愛國主義是貫穿聞一多先生一生的紅線,也是他詩歌的主旋律。

《死水》只是其中很獨特的一篇,因為這首詩歌以極度冷漠與憎恨來折射詩人極度強烈的愛國之情。于是,我就想在聞一多先生廣闊的時代背景中去教《死水》。我以《死水》為主,選取《死水》創作前后聞一多不同時期創作的不同風格的詩歌為賓,形成前呼后擁之勢,布成眾星拱月之態,然后用愛國主義這條紅線把它們串聯起來。于是,我就用《紅燭》《太陽吟》《憶菊》和《七子之歌》這四首詩為《死水》的出場渲染和鋪墊;用《發現》點明《死水》的背景;用《靜夜》和《一句話》,來引證、延伸《死水》的意義。這樣,由《死水》一首詩帶出了七首相關的輔助材料,課堂容量大大豐富了,但又多而不亂,繁而有序。學生始終浸泡在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之中;對于理解聞一多和《死水》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課后練習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布置的《死水》課后作業是閱讀賈平凹的《丑石》,然后模仿《死水》,把它改寫成詩歌;目的是讓學生親自實踐“三美”詩歌理論,學習“反諷”的藝術手法。從表面上看是技能訓練,實際上是人文教育的繼續;從表面上看是模仿,實際上也是體現自主、探究和創新的精神。[1]

從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看出:范老師認為第一次教學《死水》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死”的教師用“死”的教材去教“死”的學生,以致產生“死”的課堂。第二次之所以讓《死水》燃燒,關鍵在于教師下了很大工夫研究《死水》這一教學文本及相關資源,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師轉變了教科書的使用觀念,不再刻板地按照教科書固有的順序進行教學,而是整體處理教科書中課文的順序,“從整體著眼,使教材為自己的教學所用,而不是教教材。把《再別康橋》《死水》《贊美》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讓其各有側重,又相互作用。”

第二,教師根據《死水》的特點,調整了教學次序,讓先上的課文為后上的課文作鋪墊,“‘三美’的詩歌理論安排在《再別康橋》里學,結合《贊美》學習象征主義創作方法。只有聞一多式的愛國主義才是《死水》所獨有的。于是先學習《再別康橋》《贊美》,讓它們為學生學習《死水》奠定基礎。”

第三,教師在深入研究《死水》的基礎上,尋找與之相關的資源,為學生實踐所學知識,深入理解《死水》搭建平臺,“我布置的《死水》課后作業是閱讀賈平凹的《丑石》,然后模仿《死水》,將之改編成詩,讓學生親自實踐‘三美’的詩歌理論,學習‘反諷’的藝術手法。表面上看這是技能訓練,實際上仍然是在對學生進行語文人文性教育;表面上看是模仿,但是在模仿中將散文改編成一首詩,也就包含了自主、探究、創新精神的實現。”

案例研討2

選修教材的整合與教學策略(節選)

——以《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詩歌之部為例梁煥敏

選修課的開設是為了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是對必修課內容的延伸、補充和拓展。開設選修課,有利于構建多層次的語文課程體系,有利于為學生的自主選擇提供可能,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有個性的發展。同時,選修課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現狀,既要有新內容新發展,又不能超出學生的實際水平。

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編寫打破了一般以文學史順序或作家文選式的單元編排方式,從不同的鑒賞角度、鑒賞方法設置單元。這種編排體現了編者的智慧和匠心,但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卻感到此種編排也有欠缺。以第三單元的選篇為例,“賞析示例”是《將進酒》,“自主賞析”四篇分別是《閣夜》《李憑箜篌引》《虞美人》《蘇幕遮》。這種按照“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的主題編排方式有其合理性,但是“按照主題類型來安排的,選文自然也要從主題需要考慮,各單元之間本來應有的語文學習邏輯遞進關系,就難于照顧了”(溫儒敏《語文教學中常見的五種偏向》)。“用主題來劃分教學單元或板塊,往往顧此失彼,很少考慮難度系數和教學適用度,也難以體現語文教學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規律。”(出處同上)這樣編排教學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再從考試角度看,教材的引領作用和示范作用不明顯。現在的教學應該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這樣也才能更有效地落實課改的基本理念。……選修教材的特質不鮮明,詩歌選篇偏少,尤其缺少名家名作;詩歌散文合編,篇目多、范圍廣,面對有限的課時安排(一般中學教學安排兩個多月),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有所得,而且具備應對高考的能力。這似乎不太現實。

如此,我們的古代詩歌教學為何不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大膽取舍,合理補充,有效整合,使教學效果更科學、更有效?為何不參考詩歌高考題型與方向或分值來進行相應的教學?所以,我們應該以“課程標準”中關于詩歌類選修課程教學的基本目標和要求以及詩歌的一些基本特質對選修教材進行整合,同時建構有效的教學策略。

……

如此,依照“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進行教材整合,并設計教學策略,既整合、拓展了教材,尊重了詩歌教學的規律,利于學生的認知與接受;又會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考有所依。

……

我們可以《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詩歌之部”為依托,將詩歌類選修課的內容確定為以下幾個層次:[2]

1.整合教材,對接高考

即按照詩歌題材和高考詩歌考查方向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我參考手頭已有其他同類詩歌選修教材,對《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三個單元的15首詩歌和9篇推薦作品進行整合。具體做法是在教師引領下,師生共同按常見、常考內容把詩歌分為:“人生遭際之人生感慨篇”(此為詩歌中的重頭戲,所以,又細分為“人生遭際之感時傷事篇”和“人生遭際之詠懷抒志篇”)、“寫景抒情篇”“詠物抒懷篇”“羈旅鄉思篇”“詠史懷古篇”“兩情相悅篇”六個專題。如“人生遭際之詠懷抒志篇”有《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春江花月夜》等;“寫景抒情篇”有《贈孟浩然》《夜歸鹿門歌》《歸嵩山作》等。

……

案例中,教師從學生學有所用的角度出發,依照“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以及其他同類詩歌選修教材,對現行的高中選修課教材進行了整合、拓展,既尊重了詩歌教學的規律,又利于學生的認知與接受,還讓學生感到學有所用,考有所依。

上述兩個案例給我們的啟示:其一是認真研究教科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整合教科書,是上好語文課的基礎,也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基礎;其二是對教科書的研究,不是一次能夠完成的,需要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多方思考,反復研究,才能趨于合理,臻于完美。

四、語文教科書研究技能的評價

語文教科書研究技能是語文教師的日常工作必備的技能,也是一項個性化較強的心智技能,是教師日積月累的專業功底。可以依據下表對這一技能進行評價。

表1-1 語文教科書研究技能評價表

注:總分在9~10之間為優秀,在7~8之間為良好,在6~7之間為中等,在0~5之間為不合格。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安县| 上犹县| 察雅县| 来凤县| 广安市| 朔州市| 岳池县| 宜川县| 类乌齐县| 壶关县| 崇礼县| 乌鲁木齐县| 稷山县| 绿春县| 天等县| 金山区| 兴义市| 治县。| 永春县| 许昌市| 大同市| 舞钢市| 瓦房店市| 稷山县| 龙州县| 瑞昌市| 河北区| 怀来县| 德庆县| 沾益县| 安达市| 开封县| 汉源县| 连南| 阜城县| 多伦县| 定安县| 西乡县| 河北区| 白水县| 镇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