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實訓教程
- 鄒慶華
- 5371字
- 2019-12-11 15:49:19
三、深度閱讀
寫作背景:
1905年8月,近代中國的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資產階級革命進入一個新階段。1906年冬,中國同盟會領導人孫中山、黃興、章炳麟等制定了《軍政府宣言》(又稱《同盟會宣言》),闡述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在建立民國的步驟上,規定了“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個相嬗的時期,以逐步實施上述綱領。《軍政府宣言》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性文件。
原著節選:
原著解析:
孫中山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也是一個偉大的民主主義者。他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革命小團體興中會的時候,第一次響亮地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他在1905年發起成立的中國同盟會,完整地提出了一個以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目標的政治綱領,并且努力用革命的手段來實現這個綱領。1905年11月,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將同盟會的16字綱領概括為三大主義: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后被稱為三民主義。
民族主義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它包括三層意思:一是“反滿”,也就是推翻清朝政府。《軍政府宣言》中說:“滿政府窮兇極惡,今已貫盈。義師所指,覆彼政府,還我主權。”明確表示要武裝奪取政權。二是獨立,建立“民族獨立的國家”。“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中國之政治,中國人任之。”其中蘊含了擺脫外來壓迫的民族獨立思想。三是孫中山的民族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國內民族平等的進步思想。1906年,孫中山在《民報》創刊周年紀念會上提出:“民族主義,并非是遇著不同種族的人,便要排斥他。”這一思想后來發展成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思想。1912年,孫中山在《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中說:“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
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把“排滿”與反對君主專制結合起來,把推翻清朝統治與建立民族獨立國家結合起來,指明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斗爭目標,在當時有著巨大的進步意義。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條件下,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是中國社會的最主要矛盾,也是阻礙中國國家獨立的最主要障礙。建立民族獨立的國家,必須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勢力。但在孫中山的民族主義中,卻沒有正面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主張,甚至幻想在不觸動帝國主義在華權益的條件下建立民國,這一局限必將影響整個革命的進程和結局。
民權主義的內容是“建立民國”,即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也就是孫中山所說的政治革命。這是三民主義綱領的核心內容。
孫中山把民權主義作為政治革命的根本,并認為民族革命與政治革命是同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我們推倒滿洲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革命分兩次去做”。政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民國政府。《軍政府宣言》描繪了民國的基本內容:“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公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其中,“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是指導思想,也就是建立資產階級議會制共和國。
孫中山還把建設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過程分成三期:第一期為“軍法之治”,即“軍政府督率國民掃除舊污之時代”,為期三年;第二期為“約法之治”,即“軍政府授地方自治權于人民,而自總攬國事之時代”,為期六年;第三期為“憲法之治”,即“軍政府解除權柄,憲法上國家機關分掌國事之時代”。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體是“三權分立”,孫中山則在三權之外又加上考試權和監察權,成為“五權分立”。孫中山提出五權分立,是因為他看到西方三權分立在實踐中所產生的流弊,如選舉和委任中的營私舞弊,議院濫用監督權等。所以他借鑒中國古代官制的經驗,把考試權從行政中分出,把監察權從議院中分出,使五權各自獨立,互相牽制,以保證政府機器的運轉。
孫中山的民權主義指明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最終目的是結束封建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這代表了當時最大多數人民群眾的迫切要求,是歷史的巨大進步。但民權主義也是有局限的。孫中山一方面主張要使人民享有民權,另一方面又對人民能否享有民權表示懷疑。在他的制度設計中,無論是軍法之治、約法之治,還是五權憲法中的“政權”與“治權”的區分,都包含了要由“先知先覺”者掌握國家權力,以教育和管理“后知后覺”者、“不知不覺”者的思想。這樣,在實踐中,就很容易使人民的主權落空。這種嚴重輕視和脫離人民群眾的傾向,使孫中山及其革命黨人的民主革命實踐難以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與支持。
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也就是孫中山所說的社會革命。孫中山主張:“核定天下地價,其現有之地價,仍屬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于國家,為國民所共享。”并認為實行此社會革命之后,私人永遠不用納稅,但收地租一項,已成地球上最富的國,從而實現“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
孫中山的“平均地權”思想來源于美國亨利·喬治的單一稅學說。其中心就是國家通過向土地征收單一的地價稅,使地租轉交給國家。通過這種辦法,限制以至取消土地私有權,從而達到土地國有。喬治的理論是針對土地壟斷現象提出的。喬治認為土地壟斷是貧窮和不幸的根源,想通過把地主的地租作為國稅征收來達到土地國有。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后,孫中山先后到達日本、歐美,他看到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尖銳對立,看到貧富懸殊現象和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因而他試圖探討一種一勞永逸的辦法,既使中國富強,又避免產生貧富懸殊現象,避免社會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看到喬治的理論,他很快認為“此種方法最適宜于我國社會經濟之改革”。
資本主義社會貧富懸殊現象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孫中山還看不到這一點,只想用土地國有的辦法來避免社會革命。從現實看,這是根本無法實現的。在當時的中國,占人口最大多數的是農民,他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分得土地,而孫中山講的則主要是城市土地問題,主要是針對香港、上海等地“地價一定跟著文明日日漲高”的情況,不是針對廣大農村的封建土地制度,所以“平均地權”并不能真正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這也決定了他們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無法動員廣大的農民。但正如列寧所指出的,“孫中山綱領的每一行都滲透了戰斗的、真誠的民主主義”,“是真正人民的真正偉大的思想”,因為它反映了孫中山對廣大勞動人民受壓迫、受剝削的苦難境遇的真摯同情,它力圖打碎封建主義的枷鎖,解放農業生產力,因而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進步意義。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是近代中國第一次詳細闡述的比較完備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政綱。它集中地反映了中國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經濟上的要求,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廣大的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民主權利、民生富裕的愿望,因而它不但受到資產階級的擁護,也受到包括廣大勞動人民在內的一切民主派的擁護。在一個時期內,它成為革命黨人戰斗的口號和團結的旗幟,對推動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起了重大的積極作用。
寫作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資本主義生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辦工業的要求大為增強,振興實業的呼聲很高。孫中山看到,戰爭結束后歐美帝國主義國家為戰爭服務的工業設備將大批閑置無用,眾多的技術人員及技術工人將面臨嚴重的失業問題,如果中國能夠趁機利用這些設備和人才進行實業建設,就可大大加速中國經濟的發展。為此,他于1919年用英文寫了此書,以呼吁“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
原著節選:
原著解析:
《實業計劃》是孫中山關于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宏偉而具體構想,由八個方面和六大計劃共33個部分組成。
這八個方面是:交通建設;開辟商港;在鐵路中心、商港等地的都市建設;發展水力;建立鋼鐵、水泥工廠以供國內建設所需;發展礦業;發展農業、灌溉,移民東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在中國北部、中部造林。
六大計劃是:“第一計劃”包括建筑北方大港、西北鐵路系統、殖民蒙古新疆、開浚河道、開發山西煤礦設立鋼鐵工業等五項內容;“第二計劃”包括建造東方大港、整治揚子江、建設內河商埠、改良水路及運河、創建大士敏土廠等內容;“第三計劃”以南方大港為中心,在中國北部、東部和南部由沿海至內地整修水道,修建鐵路、公路,開發資源,移民墾荒和發展工農業生產;“第四計劃”包含改良廣州水路系統,建設西南鐵路系統,建設全國鐵路之總規劃,分為中央、東南、東北、西北、高原五大鐵路系統以及建設火車工廠的計劃;“第五計劃”中孫中山提出了吸引外資,發展中國民生工業的主張;“第六計劃”為采礦計劃。最后,孫中山在《結論》中提出和平開發中國實業的思想。
對《實業計劃》,孫中山認為:“交通為實業之母,鐵路又為交通之母。”發展工礦業是致富良策,礦業是“實業之母”和“工業之根”,“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是富強治國的根本。抓住機遇,實行“門戶開放主義”,是振興實業的有效途徑。加快發展,趕超西方經濟發達國家,在地球上“占一席”是《實業計劃》的最終目的。《實業計劃》在《建國方略》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孫中山認為振興中國使之富強并追趕列強的關鍵在于“物質建設”,因此他把發展實業看作是“中國存亡之關鍵”。《實業計劃》中的六大計劃正是他解決民生問題、實現國富民強、全面推進經濟現代化的具體構想和發展藍圖。振興實業以改善民生的思想至今仍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
一是全面協調、統籌兼顧的思想。在《實業計劃》中,孫中山對實現中國經濟現代化提出了具體構想,涵蓋了港口、鐵路、公路、航運、城市、水利、工業、農業、林業、礦業等領域,六大計劃既全面系統又重點突出并且相互聯系,是一個以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內陸與海洋、內地與沿海、產業行業與區域經濟共同全面協調發展的計劃。
二是發展“個人企業”和“國營經營”的思想。孫中山指出:“中國實業之開發應分兩路進行,一個人企業,二國家經營是也。”“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諸個人,或其較國家經營為適宜者,應任個人為之,由國家獎勵,而以法律保護之。”“至其不能委諸個人及有獨占性質者,應由國家經營之。”“此類國家經營之事業,必待外資之吸集,外人之熟練而有組織才具者之雇傭,宏大計劃之建設,然后能舉。以其財產屬之國有,而為全國人民利益計,以經理之。”這些論述體現了重視個人企業(私人經濟)和國營經濟發展、利用外資發展中國經濟的思想。
三是提出國家經營事業開發計劃的四項原則:必選最有利之途以吸外資,必應國民之所最需要,必期抵抗之至少,必擇地位之適宜。這四項原則實際上提出了引進外資、外才發展中國經濟應遵循的主要原則,具有特定的歷史性,也具有較強的現實啟示性。
四是利用外資、外才實行開放主義的經濟建設思想。為解決“苦無資本”的問題,孫中山提出利用外資、外才的思想。為解決國人“生產方法不良”的問題,他提出利用外國資本、專門家、機器、發明家為我所用,“發達工業以圖全國民之福利”。在主張利用外資實行開放主義的同時,在《實業計劃》中孫中山還提出“發展權操之在我”的可貴思想。這些思想在今天看來也是有遠見卓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