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實踐實訓教程
- 鄒慶華
- 17724字
- 2019-12-11 15:49:19
二、重點搜索
革命是歷史前進的推動力量。但革命的發(fā)生,絕不是少數(shù)幾個人可以制造出來的,而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chǎn)物。中外歷史上無數(shù)次的革命證明,當統(tǒng)治者無法照舊統(tǒng)治下去,人民無法照舊生活下去,也就是社會矛盾尖銳之時,革命就會不可避免地發(fā)生。辛亥革命的發(fā)生、發(fā)展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辛丑條約》訂立后,列強采取“以華治華”政策,繼續(xù)利用清政府作為其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但帝國主義的侵略并沒有絲毫減弱。1904—1905年,在我國東北地區(qū)發(fā)生了日俄戰(zhàn)爭,雙方訂立《樸次茅斯條約》,俄國將在我國旅順、大連的租借地及相關權益轉讓給日本。日本侵略勢力深入到東三省南部。這期間,英國1903—1904年發(fā)動了對中國西藏的侵略,強迫西藏地方政府簽訂《拉薩條約》,陰謀分裂中國領土,而沙俄也想出兵控制西藏,我國邊疆危機又一次顯現(xiàn)。
20世紀初,列強對華經(jīng)濟侵略進一步擴張。除輸出商品外,他們還爭相在華投資設廠,奪取修筑鐵路和開采礦山的權利。據(jù)估計,1895—1914年,各國在中國設立工礦企業(yè)130家,新設銀行13家共85個分支機構,直接投資修筑了東清、膠濟、滇越、廣九等鐵路。1894年外國在華企業(yè)投資1.09億美元,1914年達到9.61億美元。鐵路投資成為列強在華投資的重點,到1914年,列強的鐵路直接投資約2.92億美元,筑成鐵路3772公里。此外,列強還通過貸款來控制中國的鐵路。1902年以前,列強借給中國的鐵路借款不過4800多萬美元,1903—1914年間就達2.05億美元。投資鐵路不僅包括修路權,而且包括對鐵路的所有權和經(jīng)營管理權,甚至還囊括了對鐵路沿線礦產(chǎn)的開采權。各國在修路過程中還千方百計擴大權益。如俄國在修筑東清鐵路時,以枕木需要木料為由,取得了24.5萬平方公里內森林的采伐權,平均每年采伐木材約值1億銀圓。
革命醞釀之際,也正是清政府處于內外交困之時。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已徹底放棄了抵抗外國侵略者的念頭,甘當“洋人的朝廷”。為了擺脫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辦政務處,宣布實行“新政”。新政并沒有脫離“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窠臼,因此“新政不新”。當時有報紙評論道:“新政”是“以貌不以心新,以浮不以實新,以外不以內新,以偽不以真始”。各種不滿之聲日益增多。
當時的國內,一方面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反清武裝起義開始發(fā)展,另一方面1904年在中國東北發(fā)生了日俄戰(zhàn)爭。一些官僚和資產(chǎn)階級上層人士認為,日勝俄敗的結局正表明了立憲國對專制國的勝利。他們把立憲看作能夠阻止革命的法寶,一時之間,要求立憲的呼聲越來越高。迫于內外各種壓力,清政府不得不于1906年宣布“預備仿行立憲”,并于1908年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宣稱要學習日本實行君主立憲,宣布“預備立憲”以9年為期,9年后才正式召開國會,推行憲政。
1911年5月為形勢所迫成立的內閣,13名大臣中滿族有9人,其中皇族占7人,被社會譏為“皇族內閣”。種種事實表明,清政府沒有立憲的誠意。它的所作所為,不僅使立憲派大失所望,也使統(tǒng)治集團內部因滿漢矛盾和中央與地方矛盾的尖銳而分崩離析。武昌起義后,立憲派和一部分官僚轉向共和革命,這是重要因素。
辛亥革命的前夜,整個社會經(jīng)濟也到了崩潰的邊緣。《辛丑條約》規(guī)定的4.5億兩白銀的戰(zhàn)爭賠款,加上利息,清政府每年需償還2200余萬兩白銀。1900—1911年,清政府舉借的外債高達3.4億兩白銀,其中鐵路借款占76.86%,財政軍火借款占14.66%。再加上練兵等“新政”的開展,財政支出急劇增長。1903年,清政府財政收入10492萬兩白銀,支出13492萬兩白銀,虧空3000萬兩白銀,赤字比1900年以前增加1倍以上。1910年,清政府制定的宣統(tǒng)三年財政預算收入為296962719兩白銀,支出338652272兩,虧空約達4169萬兩。為了解決財政困難,清政府把大量賠款、償還外債的負擔分攤到各省,這樣就擴大了中央與地方間的矛盾。清政府還不斷加捐加稅,除田賦、厘金、鹽課等舊稅一再追加外,各種巧立名目的新稅層出不窮,致使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社會矛盾空前尖銳。當時梁啟超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中國亡征萬千,而其病已中于膏肓,且其禍已迫于眉睫者,則國民生計之困苦是已。蓋就國家一方面論之,萬事皆有可補救,而獨至舉國資本涸竭,馴至演成國家破產(chǎn)之慘劇,則無復可補救。所謂四海困窮,天祿永終,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也。就個人一方面論之,萬事皆可忍受,而獨至于饑寒迫肌膚,死期在旦夕,則無復可忍受。所謂鋌而走險,急何能擇,雖有良善,未有不窮而思濫者也。嗚呼,今日中國之現(xiàn)象當之矣。”
20世紀頭10年,伴隨著新政、預備立憲的進行,社會矛盾日益尖銳,被統(tǒng)治者無法照舊生活下去了,革命成了歷史的必然選擇。
20世紀初,一場轟轟烈烈的收回鐵路、礦山利權的運動開展起來。湖南、湖北、廣東三省紳商要求收回粵漢鐵路主權的斗爭,是全國收回路權斗爭的發(fā)端。1905年8月,美國迫于壓力,同清政府議定以675萬美元贖回粵漢鐵路已筑未筑的權利(本來被清政府出賣給了帝國主義)。之后,三省人民分別成立鐵路公司,籌集資金,分段修筑鐵路。與收回路權斗爭遙相呼應,收回礦權的斗爭于1905年以后也日益高漲起來。斗爭首先發(fā)生在山西。經(jīng)過艱苦斗爭,1908年英商福公司被迫同意與山西省商務局訂立《贖回英商福公司開礦合同》,山西紳民以275萬兩白銀的代價贖回福公司憑一紙合同所攫得的山西礦權。
“皇族內閣”成立后,清廷以“上諭”形式宣布鐵路干線均收歸國有,接著和英、美、德、法四國銀行團簽訂了粵漢、川漢鐵路借款合同,借“國有”名義把原來由各省鐵路公司商辦的鐵路利權出賣給帝國主義,激起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等省的保路風潮,其中四川的反抗風潮尤為熾烈。處于領導地位的立憲派本來打算把斗爭限制在“文明爭路”的范圍。然而,清政府卻誘捕了立憲派諮議局正、副議長蒲殿俊、羅綸以及保路同志會和川路股東會的負責人,并造成駭人聽聞的“成都血案”。四川各地爆發(fā)武裝斗爭,“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線。
在反抗中外反動勢力的斗爭中,各地的會黨起義是一支重要力量,其中聲勢較大的1903年廣西會黨起義,席卷全省。清政府調集湖北、湖南、廣西等省兵力,歷時3年才把起義鎮(zhèn)壓下去。此外,在義和團運動失敗后,一些義和團余眾繼續(xù)堅持斗爭。年輕的中國工人階級也開始發(fā)動罷工運動。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1905年到1911年,規(guī)模較大的罷工斗爭有55次,顯示了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
此起彼伏的民眾斗爭表達了人們對清王朝的不滿和憤怒,削弱了清政府的統(tǒng)治基礎,為辛亥革命的爆發(fā)創(chuàng)造了客觀的社會環(huán)境和群眾基礎。孫中山曾滿懷信心地說:“全國革命的時機,現(xiàn)已成熟。”“滿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整個結構已從根本上徹底地腐朽了,難道有人只要用幾根小柱子斜撐住外墻就能夠使那座房屋免于傾倒嗎?”“中國現(xiàn)今正處在一次偉大的民族運動的前夜,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勢。”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已經(jīng)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有了一定的發(fā)展。其原因,一是甲午戰(zhàn)爭失敗以后,民族意識的覺醒和反帝愛國運動的發(fā)展,直接推動了設廠熱潮的到來;二是這一時期清政府也調整了經(jīng)濟政策,允許和獎勵民間設廠,這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據(jù)統(tǒng)計,1895—1911年間,新設立的資本額超過萬元的民族資本廠礦達800家,資本額超過1.6億元。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某些發(fā)展,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條件下,發(fā)展是非常困難的。它們仍然存在著資金少、規(guī)模小、設備不全、技術落后等弱點。
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力量也在增長,日益成為社會經(jīng)濟生活中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1904年以后,各地民族工商業(yè)者紛紛組織商會。與此同時,在拒法運動、拒俄運動、反美愛國運動、收回路礦利權運動、立憲運動、保路風潮和國會請愿中,資產(chǎn)階級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國的資本主義是在西方列強侵入的情況下發(fā)生的,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大多數(shù)是由商人、官僚、地主、買辦轉化而來,他們雖然有沖破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桎梏,發(fā)展資本主義的要求,但即便是到了20世紀初,他們仍然沒有發(fā)展到能夠獨立地進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程度。
20世紀初,在中國政治舞臺上出現(xiàn)了一支引人注目的資產(chǎn)階級、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隊伍。這些人接受了西方教育,因而具有與封建士大夫完全不同的特點。他們觀察世界的世界觀是進化觀;在價值取向上,他們以美、法資產(chǎn)階級革命和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作為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標。許多人以孟德斯鳩、盧梭、羅伯斯庇爾、華盛頓自詡,以國家大事為己任。他們的眼界比較開闊,對中國的貧窮落后、民族危機有著深刻的體會,對前途充滿信心。他們之中大多數(shù)人社會地位較低,因此,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切,更容易激起他們的憤慨和不滿。正因為有這些特點,使他們成為中國民主革命中首先覺悟的成分。
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骨干是資產(chǎn)階級、小資產(chǎn)階級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從來不是一個獨立的階級。他們主要是通過不同的信念和趨向,來反映某個階級、階層的利益和意愿,用自己的知識為這個階級、階層服務。從這個角度來看,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的綱領、思想以及他們的社會實踐都代表了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
革命派代表了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但并不是每一個資本家都能夠深刻理解革命派的思想和綱領。如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政治綱領中的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的提法,著眼于防止貧富差別懸殊,有利于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但并不能得到大多數(shù)資本家的認同。再加上中國資本主義經(jīng)濟比較弱小,大多數(shù)資本家都希望維持現(xiàn)有的社會秩序,能夠在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發(fā)展資本主義,所以對革命黨人的激進做法采取抵制甚至敵視的態(tài)度。這就使當時的大多數(shù)資本家在政治上表現(xiàn)出擁護和參與立憲運動的傾向,而對革命的支持卻很不夠。這深刻地說明,辛亥革命的階級基礎是十分薄弱的,這種狀況將深刻地影響辛亥革命的進程和結局。
孫中山在《民報·發(fā)刊詞》中曾指出:“余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羅馬之亡,民族主義興,而歐美各國以獨立。洎自帝其國,威行專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則民權主義起。十八世紀之末,十九世紀之初,專制仆而立憲政體殖焉。世界開化,人智益蒸,物質發(fā)舒,百年銳于千載,經(jīng)濟問題繼政治問題之后,則民生主義躍躍然動,二十世紀不得不為民生主義之擅場時代也。是三大主義皆基本于民,遞嬗變易,而歐美之人種胥冶化焉。”
民族主義的內容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具體而言,民族主義的內容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以革命手段推翻滿洲貴族的統(tǒng)治。“反滿”是民族主義的核心。同盟會宣言曾尖銳地指出:“今之滿洲,滅我中國,據(jù)我政府,迫我漢人為奴隸,有不從者,殺戮億萬。”可見孫中山非常痛恨滿洲人。但“反滿”并不是盲目排滿,不是種族復仇,而是推翻滿洲貴族把持的賣國專制的清政府,所以他又指出:“民族主義并非是遇著不同種族的人便要排斥他”,更不是“要滅盡滿洲民族”,而“是不許不同族的人來奪我民族的政權”。“我們并不是恨滿洲人,是恨害漢人的滿洲人,假如我們實行革命的時候,那滿洲人不來阻害我們,絕無尋仇之理。”這樣民族主義就拋棄了狹隘的民族復仇主義,正確地處理了與滿族的關系,把斗爭的矛頭對準了少數(shù)滿洲貴族統(tǒng)治階級,所以“反滿”的實質是資產(chǎn)階級同封建統(tǒng)治階級之間的階級斗爭。
第二,避免“共管”“瓜分”,爭取民族獨立,把“反滿”和反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解放運動結合起來。孫中山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在《民報》發(fā)刊詞中將“外邦逼之”和“異種殘之”并列為實行民族主義“殆不可須臾緩”的原因。他尤其對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的關系有清醒的認識,明確指出清政府充當?shù)蹏髁x的走狗,使帝國主義對華侵略“有予取予攜之便矣”,孫中山在《駁保皇報書》一文中指出:“曾亦知瓜分之原因乎?政府無振作也,人民不奮發(fā)也。政府若有振作……外人不敢側目也。”“故欲避免瓜分,非先倒?jié)M清政府,則無挽救之法矣。”就是說,反帝必先倒?jié)M,通過“反滿”來消除帝國主義的侵略,“反滿”成為反帝的間接途徑。
第三,以“五族共和”作為解決國內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孫中山認為,處理各民族間關系的基本準則是民族平等,反對一個民族“宰制于上”,任何民族不得享有特權,同樣也不受歧視。他在辛亥革命后提出“五族共和”的主張,宣布漢、滿、蒙、回、藏“五族一家,立于平等地位,都有參政權利,同心協(xié)力,共策國家之進行”。
孫中山的民族主義繼承了中國歷史上傳統(tǒng)的民族反抗思想和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民族思想。民族主義抨擊了清政府的民族壓迫政策,將斗爭的矛頭指向已成為各種矛盾焦點的清政府,直接反映了資產(chǎn)階級的民族覺醒和政治獨立的愿望,符合歷史發(fā)展潮流;它將“反滿”和爭取民族獨立結合起來,主張推翻作為帝國主義走狗的清政府,間接地反映了中國人民反帝和民族解放的要求;它強調民族平等,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民族隔閡,孤立了清政府,加速了其滅亡的進程。因此,民族主義具有巨大的歷史進步意義。但它仍存在著不足。首先,民族主義缺乏明確的徹底的反帝內容,而是將反帝寓于“反滿”之中,沒有把矛頭對準當時的主要敵人,因而不能科學地揭示出近代中國社會民族矛盾的深刻歷史內容。其主要原因,一是孫中山對帝國主義的認識尚停留在感性階段,對帝國主義仍抱有某些幻想。孫中山長期受資本主義教育,受歐美思想影響很深。盡管他對歐美的社會問題的弊端有所察覺,但對歐美各國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卻備極推崇,他是不可能認識到帝國主義的侵略本質的。二是為了避免正面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fā)生矛盾沖突而采取的一種斗爭策略。三是孫中山未能充分認識到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階級的作用,對于人民群眾的反帝斗爭覺悟缺乏正確的估計。從本質上講,近代中國的民族問題,主要應是反對外國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壓迫,而不是對內反對清朝統(tǒng)治。其次,民族主義帶有大漢族主義和種族主義色彩。孫中山提出任何外族(不只是滿族)都不能主掌政權,政權只能由漢族人主掌,這就有大漢族主義的傾向。此外,孫中山“五族共和”的主張實際上就是要把漢、滿、蒙、回、藏五族匯為一族,即同化于漢族,融合成一個中華民族,成立一個大民族主義的共和國,這顯然帶有大漢族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傾向。
民權主義的內容是:“創(chuàng)立民國”,即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具體說來,它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孫中山認為封建君主專制與資產(chǎn)階級共和制是水火不相容的,封建專制制度是惡劣政治的根本,是造成國家紛亂和分裂的重要原因。封建暴政造成了貧困和落后,使得中國人民處于黑暗之中。無論為朝廷之事,為國民之事,為地方之事,百姓均無發(fā)言及參與權。孫中山在《在東瀛〈民報〉創(chuàng)刊周年慶祝大會上的演說》中指出:“中國數(shù)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照現(xiàn)在這樣的政治論起來,就是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僅有民族革命還不夠,還必須實行政治革命,推翻君主專制。這是國民革命的首要目標,是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和發(fā)展資本主義的前提。
第二,經(jīng)由“國民革命”的途徑,采取革命暴力的手段,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政權的階級轉換需要暴力革命,否則很難達到目的。孫中山總結“上書當?shù)馈钡慕?jīng)驗教訓,逐漸認識到采用和平的方法進行改革是不可取的。因為,“由滿洲人將國家加以改革是不可能的”,“改革意味著給他人以損害”,改革“就會喪失他們現(xiàn)在所享受的各種特權”。因此,只有以革命的暴力推翻滿洲貴族的反動統(tǒng)治,才能建立一個“平等”的、“民治”的、“國民”的資產(chǎn)階級議會制共和國。孫中山在他一生的革命活動中,始終將爭取民權和武裝斗爭聯(lián)系在一起,堅信摧毀封建暴政、建立民國的途徑只能是革命的暴力。
第三,建立與新國體相適應的新政體——以總統(tǒng)議會為組織形式和以憲法為指導法規(guī)的國民政府。孫中山主張的新政體,基本上采用了西方以議會政治為核心的共和政體,但在某些環(huán)節(jié)上又有自己的獨創(chuàng)。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革命程序論”。他把建設民主共和政治的過程分為三個時期,即軍政、訓政、憲政時期。軍政時期以武力掃除一切障礙奠定民國基礎;訓政時期以文明法理督率國民建設地方自治;憲政時期俟地方自治完備之后,由國民政府選舉代表組織憲法委員會創(chuàng)制并頒布憲法,革命即告成功。二是“五權憲法”。所謂“五權”,即在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之外,另加考選權和監(jiān)察權。考選權可以保證合格的官吏得以選拔和任用,監(jiān)察權可以保證不合格的官吏得以罷免,使官吏真正成為“國民公仆”。
孫中山的民權主義是對西方資產(chǎn)階級民權思想的繼承與發(fā)展。他將自由、平等、博愛以及民有、民治、民享的思想融入他的民權主義思想中,他的民權主義體現(xiàn)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特點和發(fā)展趨勢,既反映了中國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主要矛盾,也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封建專制,渴望民主自由的強烈愿望。它不僅是批判和結束清朝君主制的有力武器,也是反對封建復辟勢力,進行民主主義啟蒙的有力武器。但是,民權主義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陷。首先,民權主義缺乏深刻的、明確的反封建內容,沒有提出一個徹底的民主綱領,因而未能掃除封建暴政的社會基礎。從民權主義的內容來看,它并沒有把地主階級作為整個封建統(tǒng)治階級來反對,僅僅把矛頭指向皇帝和滿洲貴族的專制統(tǒng)治,而忽視了漢族封建勢力,對漢族地主階級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這就給漢族舊官僚、地主軍閥混入革命陣營以可乘之機。其次,民權主義還缺乏徹底實現(xiàn)人民權力的重要內容。所謂民權,主要是指以資產(chǎn)階級為核心為領導的權利,并不是“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權利。由于這個原因,孫中山雖為實現(xiàn)資產(chǎn)階級民主政治,進行了很大努力,然而由于封建勢力的強大,資產(chǎn)階級的歷史與階級局限性,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始終行不通。
民生主義的內容:平均地權,即核定全國土地的地價,其現(xiàn)有之地價,仍屬原主,革命后的增價,則歸國家,為國民共享。孫中山看到,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富者極少,貧者極多,善果被富人享盡,貧民反食惡果,總有少數(shù)人把持文明幸福,這種社會問題已積重難返,以致引起新的革命。為了防止資本主義制度下貧富分化與對立,避免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中的種種弊端,為了解決“農民”這個中國的重大民生問題,必須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只有解決土地問題,才能發(fā)展資本主義,即從封建所有制下解放勞動力,擴大農村市場,解決原料供應問題。因此,中國不能只進行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還必須進行社會革命,即所謂畢其功于一役。而進行社會革命,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基本途徑就是“平均地權”。其具體辦法和步驟有以下方面。
第一,核定地價。由地主自報地價,國家按畝征稅,又可將土地隨時收歸國有。他認為這樣地主不敢以少報多,因為地主每年都要繳納最高的稅額,本身已負累不堪;同時又不敢以多報少,國家可以隨時收買其土地。這樣既解決了地主利用土地壟斷經(jīng)濟,又可促進工商業(yè)發(fā)展。從國家的角度,無論收稅還是買地,都有益;地主方面,也不吃虧。
第二,土地國有。辦法是:土地現(xiàn)價,仍屬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于國家,為國民所共享。孫中山在《三民主義與國家前途》中舉例說:“比方地主有地價一千元,可定價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將來因交通發(fā)達,價漲至一萬,地主應得兩千,已屬有益無損,贏利八千,當歸國有,這對國計民生皆有大益。”這樣做雖然沒有直接剝奪地主土地,但實際上地主對土地只保留名義上的所有權。如若實施,必然否定地主土地所有制。
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平均地權”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個把土地問題同發(fā)展資本主義聯(lián)系在一起的經(jīng)濟綱領,反映了勞動人民擺脫封建剝削、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愿望。它力圖打碎封建主義的枷鎖,解放農業(yè)生產(chǎn)力,因而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是有進步意義的。列寧稱之為“進步的、戰(zhàn)斗的、革命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土地改革綱領”。然而它的民生主義帶有濃厚的空想色彩。“平均地權”的指導思想是依靠國家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來解決土地問題,反對奪富人之田為農有,不贊成發(fā)動群眾用暴力革命的手段鏟除封建剝削制度。同時盡量考慮并尊重地主階級的利益,用相當?shù)拇鷥r來收買地主土地,本質上是資產(chǎn)階級國家對地主的一種贖買政策。因此“平均地權”只是一種溫和的社會改良方案,只能防止地主壟斷土地,而不可能真正消滅地主土地所有制,解決中國農民的土地問題。
三民主義思想的發(fā)展變化比較復雜。革命派與改良派論戰(zhàn)時,三民主義得到充分闡釋,代表人物是:胡漢民、汪精衛(wèi)、朱執(zhí)信。孫中山革命受挫后,總結革命經(jīng)驗,構建革命理論,代表作有:《孫文學說》《實業(yè)計劃》《民權初步》,進一步完善了三民主義思想。1924年,國民黨改組,孫中山晚年政治思想發(fā)生巨大轉變,實行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賦予三民主義思想以新的內涵。孫中山死后,三民主義被國民黨不同的政治力量曲解,出現(xiàn)了戴季陶的三民主義、蔣介石的三民主義和汪精衛(wèi)的三民主義等。
戴季陶的三民主義——戴季陶主義。戴季陶主義認為,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哲學基礎是繼承堯舜以至孔孟的仁義道德思想,完全淵源于中國正統(tǒng)思想的中庸之道。只有以儒家倫理思想為基礎的三民主義,才是“純正的三民主義”,才是“指導國民革命的最高原則”。戴季陶主義認為仁愛是人類的生性,愛人利他的仁心,更不是一定要同階級才能夠具備,革命就是行“仁”,革命是從仁愛的道德律產(chǎn)生出來,并不是從階級的道德律產(chǎn)生出來的,因此,擁護工農群眾的利益,不需要取階級斗爭的形式,因為人類是具有仁愛性能的,可以仁愛之心感動資本家,使之尊重工農群眾的利益。戴季陶主義以“共信不立,互信不生,互信不生,團結不固,團結不固,不能生存”為由,主張共產(chǎn)黨員必須退出國民黨,或者放棄共產(chǎn)主義信仰,去做一個純正的國民黨黨員。戴季陶主義的實質是反對唯物史觀,反對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反對國共合作。戴季陶主義對國民革命后期的歷史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是1927年以后,國民黨建立政權的理論基礎。
蔣介石的三民主義。蔣介石在鞏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后,也大談特講三民主義。他把三民主義具體化為心理建設、倫理建設、社會建設、政治建設、經(jīng)濟建設五個方面的內容。其中,心理建設、社會建設、政治建設、經(jīng)濟建設是對孫中山《建國方略》原封不動的照搬,倫理建設則是蔣介石后來補充進去的。蔣介石的倫理建設強調:政治上,一切法律制度,和負政治責任者的生活行動態(tài)度,皆要合乎禮;人在處世行事之時,應貫徹智、仁、勇三達德,對他人則要講究五達道,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要堅持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樣由內而外、由己及人、由親至疏的秩序,便能達到政治上各得其所的目的,因此,蔣介石認為政治的條件雖然包含著軍事、經(jīng)濟、文化的種種,但政治的基礎,是建筑在倫理上面的。蔣介石因此發(fā)動了一場新生活運動。蔣介石的三民主義和戴季陶的三民主義有很大的相似性,他們的基本特征都是將三民主義“儒化”。這樣的思想,不僅為其推行軍事獨裁專制統(tǒng)治提供了理論,而且與現(xiàn)代政治理念相違背,因此是不值得提倡的。
汪精衛(wèi)的三民主義。汪精衛(wèi)在投敵叛國后,建立了偽政權。他用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為其叛國行為“正名”。他也聲稱孫中山的思想是以中國固有的傳統(tǒng)思想為基礎的。他認為民族主義產(chǎn)生在中國固有的和平思想上,根本就沒有排外的意思;儒家思想是教人確立“信”的,這個“信”就是“信念”,是對“和平運動”要有的堅定信念。汪精衛(wèi)把三民主義說成是為反共、反蘇俄、反英美而作的思想,這就使得汪偽政權也有了“合理性”。在處理對日關系時,汪精衛(wèi)又抬出孫中山的“大亞洲主義”(孫中山的大亞洲主義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1924年11月孫中山在《對神戶商業(yè)會議所等團體的演說》中),胡說什么“近衛(wèi)聲明提出三個原則,就第一個原則來說,善鄰友好正是大亞洲主義的理想,也就是三民主義的根本精神;就條約第二個原則來說,共同防共,固然不是對俄,然而是要防止第三國際的擾亂陰謀,使共產(chǎn)主義不能流毒于中國,不能流毒于東亞,就是大亞洲主義的理想,也就是三民主義的根本精神;就第三個原則來說,經(jīng)濟提攜,是以中日兩國的協(xié)力,發(fā)展中日兩國的經(jīng)濟力量,抵抗殖民主義的經(jīng)濟壓迫、經(jīng)濟侵略,就是大亞洲主義的理想,也就是三民主義的根本精神”(《汪主席和平建國言論選集》)。可見,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被歪曲到何種地步!
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是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成果。南京臨時政府雖然容納了表面上贊同革命的一些立憲派和舊官僚的頭面人物,但在孫中山的領導下,革命黨人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為建設一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付出了極大的努力。
(1)表現(xiàn)在國家機關人員的安排上。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謀求政府組織“由黨決定”,而立憲派也極力爭奪,據(jù)此黃興提出“部長取名,次長取實”的變通之法。在南京臨時政府的九個部中,雖然只有陸軍、外交、教育三部的總長為同盟會會員,但九名次長除一人外均為同盟會會員。其中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黃興職權最重,所以被稱“雖無內閣之名,實各部之領袖也”。在作為國家立法機關的臨時參議院中,同盟會會員也占多數(shù)。這表明革命黨人在國家政權中居主導地位。
(2)通過立法的形式確定民主共和國政體。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tǒng)名義公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共七章56條。總綱規(guī)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中華民國領土由全國22個行省加上內外蒙古、西藏、青海組成。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tǒng)、國務院、法院行使其統(tǒng)治權。第二章《人民》規(guī)定:中華民國國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qū)別,國民享有人身、居住、財產(chǎn)、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享有請愿、訴訟、考試、選舉及被選舉等民主權利,有納稅、服兵役等義務。其他各章規(guī)定,參議院行使立法權,臨時大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由選舉產(chǎn)生,國家政體為內閣制,法院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等。這鮮明地體現(xiàn)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性質。
(3)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一系列法令和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國資產(chǎn)階級的愿望和利益。在掃除封建陋習方面:限期剪辮,勸禁纏足,禁止刑訊,保障人權,改變所謂“賤民”身份,禁止買賣人口,嚴禁鴉片,禁止賭博;改變“老爺”稱呼為先生或某君,廢止跪拜;提倡廉潔奉公,臨時政府各級職員,都未規(guī)定薪金,除政府提供食宿外,每人只給軍用券30元。這些措施,有力地觸動了封建專制的弊政,起到了解放思想、移風易俗的作用。在經(jīng)濟政策方面:宣布保護私有財產(chǎn),保護工商業(yè),鼓勵人們興辦實業(yè),把發(fā)展工商各業(yè)作為“富國裕民之計”。制定商業(yè)注冊章程、商業(yè)銀行暫行條例,獎勵華僑在國內投資,提倡墾殖事業(yè),廢除清政府的一些苛捐雜稅。在教育方面:把舊時學堂一律改為學校,男女同校;提倡以“自由平等博愛為綱”的“公民道德”,否定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廢止小學讀經(jīng);增加自然科學等方面的課程,禁用前清學部頒布的各種教科書。
以上各項無不體現(xiàn)出南京臨時政府是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性質的政府。它的成立,是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標志。
辛亥革命是資產(chǎn)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在近代歷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革命的一個里程碑,它使中國發(fā)生了歷史性的巨變,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tǒng)治,結束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使中外反動統(tǒng)治者在政治上亂了陣腳。辛亥革命把“皇帝拉下馬”了,把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推倒了。它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使中國反動統(tǒng)治者在政治上亂了陣腳。中國封建社會本來有個“頭”,那就是皇帝。它是大權獨攬的絕對權威,是反動統(tǒng)治秩序賴以保持穩(wěn)定的重心所在。辛亥革命突然把這個“頭”砍掉了,整個反動統(tǒng)治就亂了套了。這以后,從袁世凱到蔣介石,像走馬燈似的一個接著一個登場,卻始終建立不起一個統(tǒng)一的穩(wěn)定的統(tǒng)治秩序來。不用說人民革命的浪潮一浪接著一浪,就是反動陣營內部也無法再保持統(tǒng)一。這自然有很多原因,而辛亥革命在這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無法抹殺的,它為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開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結束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國形成了“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主義觀念。正因為如此,當袁世凱、張勛先后復辟帝制時,均受到了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和人民群眾的堅決反抗。
林伯渠同志在40年前曾經(jīng)很有感慨地說:“對于許多未經(jīng)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這并不足怪,因為他們沒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親身參加過辛亥革命。他這段語重心長的話,說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可以舉出很多條。其中突出的一條,就是推翻了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這在當時確實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們不能把從君主專制到建立共和國,只看作無足輕重的政體形式上的變化,甚至只看作是換湯不換藥的招牌的更換。
中國在君主專制政體統(tǒng)治下經(jīng)歷過幾千年的漫長歲月。這是一個沉重得可怕的因襲重擔!多少年來,至高無上的君權一直是封建主義的集中象征。人們從幼年起,頭腦中就不斷被灌輸“三綱五常”這一套封建倫理觀念,把它看成萬古不變的天經(jīng)地義。“國不可一日無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級制度頂端的最高代表。每個人在這種制度面前,必須誠惶誠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許有絲毫逾越。這就是所謂“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河南程氏遺書》卷五)。誰要是敢有一點懷疑,輕則叫作“離經(jīng)叛道”“非圣無法”,重則成了“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紅樓夢》里的王熙鳳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可見,在那個時候,誰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剮”的大無畏氣概,一般人是連想都不敢想的。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的急劇激化,使中國社會處于劇烈的動蕩和變化中。人民群眾的反抗斗爭前仆后繼。但是,直到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舞臺前,還沒有一個人提出過推翻君主專制制度的主張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革命是中國舊式農民革命的最高峰。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實還是皇帝。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更只是“扶清滅洋”。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鼓吹愛國救亡,介紹了不少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社會學說、政治制度到中國來,起了巨大的啟蒙作用。可是,他們把忠君和愛國看作是一回事。康有為那些聲淚俱下、處處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澤涵濡煦育數(shù)百年之恩”的話,是最能打動當時一般士大夫的心的。而那時世界上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除法美兩國外,英國、日本、德國、意大利、奧匈帝國、沙俄等無一不保留著君主制度。所以,康有為提出以俄國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作為中國學習的榜樣,在許多人看來是很有理由的。
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破天荒地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的主張。孫中山在幾次演講中旗幟鮮明地指出:“中國數(shù)千年來,都是君主專制政體,這種政體,不是平等自由的國民所堪受的。”(《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且世界立憲,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稱為真立憲。同一流血,何不為直截了當之共和,而為此不完不備之立憲乎?”(《中國民主革命之重要》)1905年8月成立的中國同盟會明確地把“創(chuàng)立民國”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之一。它在第二年冬頒布的《革命方略》中更是響亮地宣告:“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這在當時確實是石破天驚之論!比一比,從“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到“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這是何等巨大的根本性的變化!他們堅韌不拔地通過報刊鼓吹、秘密宣傳,使這種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到辛亥革命爆發(fā)時,推倒君主專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國,已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任何反動勢力都已無法把它再扭轉過來了。
第三,辛亥革命給人們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皇帝,該算是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還有什么陳腐的東西不可以懷疑、不可以打破?陳獨秀在五四運動前夜寫過一篇《偶像破壞論》說道:“君主也是一種偶像,他本身并沒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眾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夠號令全國,稱作元首。一旦亡了國,像此時清朝皇帝溥儀,俄羅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尋常人還要可憐。這等亡國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拋在糞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眾的地方呢?但是這等偶像,未經(jīng)破壞以前,卻很有些作怪;請看中外史書,這等偶像害人的事還算少么?”思想的閘門一經(jīng)打開,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騰向前,不可阻擋了。盡管辛亥革命后,一時看來政治形勢還十分險惡,但人們又大膽地尋求新的救中國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聲一響和中國工人階級力量的發(fā)展,不久便迎來了五四運動,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沒有辛亥革命,就沒有五四運動。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會經(jīng)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fā)生了新的積極變化。臨時政府成立后,頒布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法令和革新措施,主要包括:(1)革除社會陋習,如禁止續(xù)辮、纏足、賭博,嚴禁種植和吸食鴉片。(2)樹立民主新風,如官員、官民之間均為平等關系,廢除清朝官場稱呼“大人”“老爺”的惡習,廢除跪拜之禮,改行鞠躬禮。(3)保障人權平等,允許女子參政權,禁止買賣奴婢,禁絕販賣華工,禁止刑訊、體罰等。(4)鼓勵實業(yè)發(fā)展,保護私人財產(chǎn)和工商業(yè)者的經(jīng)營活動。頒布一系列保護工商業(yè)發(fā)展的章程、則例,提倡墾殖事業(yè)。(5)實行教育改革,提倡男女同校、獎勵女學,將各種舊式學堂改為學校,禁止使用清廷學部頒行的教科書,增設自然科學、工商業(yè)和工藝方面的課程。毫無疑問,這些措施的推行,對社會經(jīng)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產(chǎn)生了新的積極的影響。
第五,辛亥革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而且推動了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列寧指出:“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具有世界意義,因為它將給亞洲帶來解放并將破壞歐洲資產(chǎn)階級的統(tǒng)治。”(《列寧全集》第2l卷)
毛澤東指出,辛亥革命“有它勝利的地方,也有它失敗的地方。你們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趕跑,這不是勝利了嗎!說它失敗,是說辛亥革命只把一個皇帝趕跑,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并沒有完成”。(《毛澤東選集》第2卷)
那么,革命黨人何以不能保持政權,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在哪里呢?
毛澤東指出:“資產(chǎn)階級的共和國,外國有過的,中國不能有,因為中國是受帝國主義壓迫的國家。”(《毛澤東選集》第4卷)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列強來到中國,不是為了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是為了掠奪中國來發(fā)展它們自己的資本主義。中國不過是它們競相爭奪的一塊肥肉而已。對于它們來說,一個政治上、經(jīng)濟上不獨立的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半殖民地的中國,是一個極其廣大的傾銷商品的市場,一個理想的資本輸出的對象,廉價原料、廉價勞動力的供應地。如果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當然還會同西方發(fā)達國家打交道,同它們發(fā)展經(jīng)濟文化往來,但那時的中國將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同它們在平等的基礎上,而不是如同半殖民地時期那樣在不平等的基礎上同它們建立和發(fā)展關系。這是它們所不能容忍的。它們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國的殖民主義利益,也不愿意看到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成為它們的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所以,無論怎樣虔誠地向西方國家學習,怎樣熱烈地向它們表示友誼,中國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還是不能得到它們的同情和支持。事實上,袁世凱就是在帝國主義勢力的支持下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的。毛澤東指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反對中國獨立,反對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歷史,這就是中國的近代史。歷來中國革命的失敗,都是被帝國主義絞殺的,無數(shù)革命的先烈,為此而抱終天之恨。”(《毛澤東選集》第2卷)這是講得十分深刻的,也是完全符合歷史實際的。
再從國內因素分析。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統(tǒng)治來自現(xiàn)代生產(chǎn)關系,現(xiàn)代生產(chǎn)關系沒有確立,或不穩(wěn)固,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統(tǒng)治不可能鞏固地存在下去。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tǒng)治,建立了共和國,可是資產(chǎn)階級還遠沒有成熟到足以獨立締造這個制度并把政權掌握在自己手里。此外,還必須注意到,由于中國的特殊歷史環(huán)境,資產(chǎn)階級特別缺乏獨立性。中國的資產(chǎn)階級很少是由手工工場主發(fā)展起來的,而主要是由官僚、買辦、地主和商人轉化來的。這些人轉化為資產(chǎn)階級,長久地保持著他們原來所從屬的那個階級或階層的思想和心理特征。而且,即在經(jīng)濟上也沒有割斷同封建經(jīng)濟的聯(lián)系。這樣,就造成了他們在政治態(tài)度上不同程度地依附于原來所從屬的階級或階層的情況。同時,由于中國是個幅員非常遼闊的中央專制的大帝國,政權層次很多,封建統(tǒng)治特別嚴密,嚴重地妨礙了資產(chǎn)階級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獨立的政治力量。1905年成立的同盟會,只是幾個地方反滿革命小團體的聯(lián)盟,不能把它當成國內資產(chǎn)階級的統(tǒng)一和獨立的政治團體。由于思想先進的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有多數(shù)擁護孫中山,并在同盟會中居領導地位,為它規(guī)定了資產(chǎn)階級性質的斗爭目標。所以同盟會首先是代表資產(chǎn)階級利益的革命團體,它所領導的革命是資產(chǎn)階級性質的革命。但不能把同盟會與國內資產(chǎn)階級看作一回事。與國內資產(chǎn)階級關系比較密切的資產(chǎn)階級立憲派團體,1906年后才出現(xiàn),帶有強烈的地方色彩。預備立憲公會和憲政公會似乎稍稍打破了狹隘的地方性。其他如湖北的憲政籌備會、貴州的憲政預備會、廣東的粵商自治會等,都是與當?shù)厥考澛?lián)合而成的純粹地方性團體。
全國性的資產(chǎn)階級統(tǒng)一獨立的政治行動,直到1910年的國會請愿高潮才出現(xiàn)。但是他們中間的聯(lián)系還是很薄弱的。到1911年武昌起義前夕成立憲友會,表明資產(chǎn)階級政治上統(tǒng)一和獨立的趨勢又向前進了一步。但這是在清朝專制統(tǒng)治迅速走向瓦解,新的統(tǒng)治力量尚未形成的時刻出現(xiàn)的情況。一旦清朝統(tǒng)治崩潰,中華民國建立,袁世凱做了總統(tǒng),憲友會的力量很快就渙散、分裂,大部分被袁世凱的勢力吸引過去了。統(tǒng)一的資產(chǎn)階級政黨,連影子都不見了。革命黨人也正在經(jīng)歷著同樣的過程,即渙散、分裂、重新組合。一個本身力量很微弱的階級,又不能比較鞏固地形成統(tǒng)一的獨立的政治力量,要想掌握政權,自然是不可能的。
在考察辛亥革命時,我們看到一個極為特殊的情況,即經(jīng)過革命一度建立起來的政權,沒有哪一個階級真正充當它的堅強支柱。前面已經(jīng)指出,資產(chǎn)階級革命黨人只在很短的時間內贏得資產(chǎn)階級比較一致的支持,中華民國建立后不久,就失掉了這種支持。其他的階級或階層怎么樣呢?地主買辦階級不支持它,這是顯而易見的。農民群眾支持它嗎?也不。革命黨人的一個最大的失策就是沒有認真發(fā)動農民,農民沒有在革命中得到好處。海外華僑曾經(jīng)給予革命運動以很大的支持。但武昌起義后,人們陶醉于“革命成功”的幻景,華僑再也不曾提供過可觀的支持力量。孫中山曾希望得到資本主義列強的同情和支持。當?shù)弥洳鹆x成功的消息時,他放棄回國的強烈愿望,而“決意先從外交方面致力”,在列強間折沖樽俎。可是,結果兩手空空。帝國主義者早已選定了袁世凱做他們的代理人,給他以很大的財政支持。
這樣,在辛亥革命后不久,革命黨人及其所領導的革命政權便失去了任何支持力量,以致根本無法對付擁有強大反革命實力的袁世凱的政治、軍事壓力。
武昌起義前和起義后,包括孫中山在內的絕大多數(shù)革命黨人,都不曾認真考慮過革命后如何保持革命政權的問題。孫中山想積極從事實業(yè)建設,為祖國的富強貢獻力量;另一些人則有功成身退的思想;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準備恃功邀祿,升官發(fā)財,做民國的新貴。這種狀況引出兩種結果:一是革命黨本身渙散、分裂、瓦解,不能成為吸引群眾、鞏固政權的中心力量;二是革命黨人急于議和,以為清帝退位,革命就成功了,對革命勝利后的政治斗爭毫無思想準備。
本來這一切都根源于革命黨力量的脆弱,但他們當時并不正視這一點。他們常常表示的某些良好的主觀愿望,例如,建立法國或美國式的民主制度等,把他們自己欺騙了。
武昌起義后一個月,黃興寫信給袁世凱,推舉袁世凱出任總統(tǒng)。孫中山在歸國前也贊成與袁世凱妥協(xié)。不過,孫中山在政治上考慮得比黃興多,他的一個最大的隱憂就是清朝政府繼續(xù)維持不倒,一旦獲得外國援助,革命有可能重蹈太平天國的覆轍。因此,他認為利用袁世凱迫使清帝及早退位,是爭取革命勝利的重要策略。問題是孫中山始終沒有建成一個堅強的革命團體,他的策略思想不能為多數(shù)黨人所理解;又沒有可供調遣的武裝力量,很難同袁世凱較量獲勝。
當然,我們不能說革命黨人對他們犧牲奮斗得來的革命果實毫不珍惜,隨意擲棄。他們曾努力設法使袁世凱就范,迫其忠于共和制度。主要辦法有兩條:第一是把首都定在南京,把袁世凱調離舊勢力的巢穴,到受過革命洗禮的南方執(zhí)政;第二是制定《約法》,要袁世凱遵守。革命黨人祈望這兩條辦法能使袁世凱完全就范。袁世凱根本不把這些放在眼里,第一條完全不曾實行,第二條也成了一紙空文,毫無效力,反而施展陰謀,步步進逼。
可是孫中山對袁世凱的本質仍舊缺乏了解。1912年8月,孫中山應邀到北京與袁世凱會見,接談多次,竟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認為袁氏“絕無可疑之余地”。事后,又給海外同志寫信說:“南北意見之疑團,至此乃渙然冰釋。”袁世凱到底搞什么鬼,這個革命黨領袖仿佛在五里霧中。
資產(chǎn)階級共和制度在辛亥革命后不久即遭失敗這一事實說明,無論是憲法或任何法律,如果立法者本身沒有足以保證實行的力量,人民及其代表無從加以監(jiān)督,那么,當權者就不會尊重它,它就形同廢紙,毫無實際意義。宋教仁多少看出了一些問題,企圖發(fā)展政黨的力量來加強國會的作用,并力圖用責任內閣來限制總統(tǒng)的權力,以防君主專制的變相復辟。從資產(chǎn)階級維護其政治制度的需要而言,宋氏不為無見。然而,他不識袁世凱為何人,不懂政治斗爭的復雜性,以致成為中華民國成立后以身殉國的第一人。
總之,不論是從辛亥革命時資產(chǎn)階級的實際力量看,還是從資產(chǎn)階級革命黨人的政治經(jīng)驗看,他們喪失政權是必然的。
可見,辛亥革命的失敗,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帝國主義決不容許近代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富強的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他們對中國革命采取破壞、不支持的政策;封建主義在軍事實力、政治經(jīng)驗及社會基礎等方面,都大大超過革命派,這是其失敗的客觀原因;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政治上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則是革命失敗的主觀原因。其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除了上面對三民主義的分析外,從辛亥革命的歷史史實,我們還看到,同盟會反滿、反君主政體,卻放過了主要敵人,因此在清帝退位后,就失去前進的目標。他們不敢和外國資本主義進行正面斗爭,幻想以妥協(xié)和退讓來得到外國資本主義的同情與支持,結果革命卻被外國資本主義所絞殺。他們只關注建立“共和”政權,沒有認識到必須反對封建地主階級,結果讓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果實。
第二,不能充分發(fā)動和依靠人民群眾。辛亥革命沒有觸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經(jīng)濟基礎,不能充分發(fā)動和依靠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他們利用會黨、新軍,卻不發(fā)動廣大農民,在革命的高潮時期,甚至鎮(zhèn)壓農民的反封建斗爭。革命黨人沒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裝,以推翻舊政府,保衛(wèi)新政權。他們依靠的是清軍士兵和民間秘密反清會黨。武昌起義后,各地建立的民軍,大部分是由原來的舊軍和會黨改編而成,領導權也掌握在立憲派和舊官僚手里。
第三,不能建立堅強的革命政黨,作為團結一切革命力量的強有力的核心。中國同盟會,從成立時起,思想上就缺乏統(tǒng)一信仰,組織上也不夠鞏固。這樣的政黨,不可能領導革命走向勝利。
辛亥革命的失敗,給中國革命留下了兩點最重要的教訓。
第一,中國民族資產(chǎn)階級,不可能徹底推翻外國列強和封建主義的反動統(tǒng)治,不可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第二,半殖民地半封建制中國不能重走西方的老路,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的救國方案,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先進的中國人需要進行新的探索,為中國謀求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