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典之前的中國智慧
- 王小盾
- 1991字
- 2019-12-11 15:32:27
四、結語
現在,讓我們對以上討論作一總結。
在我們所看到的這些神話——鴟龜神話、黑水神話、昆侖蓬萊神話當中,各種具體事物,包括動植物和山川,都是觀念的化身,是思想的符號,是關于古代宇宙觀的術語,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山川、動植物等事物。這就是說,在古典哲學當中保留的“氣”和“道”這樣的術語——以具體事物來表達抽象觀念的術語——在中國思維發展的某個階段,實際上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在那個時候,人們都是用具體事物來表達某種抽象的觀念的。這是比較重要的看法,是我要特別強調的。
但是,一旦把上述現象同古典哲學——比如保存了很多神話的老子、莊子的哲學——作一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中國智慧的兩個發展階段,經典階段和經典以前的階段,是相互連接的。它們構成了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就其所使用的符號手段描寫為以下三種符號次第演進的過程:
通過這一過程,我們可以了解經典之前的智慧的特質:它同樣具有高度的抽象能力,只是不具有經典時期的符號手段。因此,應該把它稱作“智慧”,而不是什么“原始思維”。實際上,中國早期智慧,盡管是神話階段的智慧,但它仍然有明顯的向經典階段過渡的傾向。
關于上面說的這種理解,其實還有很多例證。有一個典型的例證——龍。龍的本質或原型是什么?這是大家都關心的熱點問題,學者們也給過很多解釋。我想有幾十種解釋吧——或解釋為牛,或解釋為馬,或解釋為鱷魚,或解釋為猴子,或解釋為蛇,或解釋為云和閃電,或解釋為其他各種各樣的動物。這就像剛才說的黑水研究、昆侖研究一樣,也有點像盲人摸象。盡管大家摸到了尾巴,摸到了耳朵,摸到了象腿,但據此就下判斷,說象是繩子、是簸箕、是柱子,卻是大謬不然的,因為這都是就一個局部來建立自己的論證的。
要糾正這種偏頗,我們就要去追究象的整體。剛才說過,從整體看,神話中的黑水并不是一條簡單的河流,神話中的昆侖也不是一座簡單的山;同樣,我認為被人們解釋過許多次的龍也是另外一樣東西。是什么東西呢?請大家看圖2-07。這幅圖叫作“六種脊椎動物在相似發育階段上的胚胎”。它共有三行,每行有六種動物,自左至右是:魚類、兩棲類(蠑螈)、爬行類(龜)、鳥類(雞)、哺乳類(豬)、人。最上層是這六種動物胚胎的早期形態,最下層是這六種動物胚胎的成熟形態。到了下層,這六種動物彼此有分別了,而等它們從子宮當中誕出,我們一眼就能分辨:哪個是魚,哪個是青蛙,哪個是龜,哪個是雞,哪個是人。但是在胚胎發育的早期,是分辨不出來的,因為它們的形狀太相像了。古人肯定會注意到這個現象,會因此產生萬物同祖的觀念。那么古人會用什么名稱來稱呼這個“祖”呢?或者說,會怎樣稱呼上面的這一排東西呢?我認為,這個名稱就是龍!

圖2-07
請大家再看幾幅圖。
圖2-08是紅山文化的玉龍,出土于內蒙古翁牛特旗和內蒙古巴林右旗,距今有五千多年。圖2-09是陶寺文化的蟠龍,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原來繪在一個陶盤之上。它的年代相當于夏王朝,距今四千年左右。圖2-10是出土于殷墟婦好墓的玉龍,左上方叫“龍形玦”,兩面雕蟠龍紋,龍背脊有扉棱,龍身、龍尾飾云紋。其他幾個玉龍也有相近的特點:中脊雕成扉棱形狀,龍身、龍尾飾有菱形紋、三角紋或云紋。圖2-11是出土于殷墟婦好墓的龍形玦。這件玉玦整體呈蟠龍形,背脊雕成扉棱狀,特別簡潔,它實際上是對龍形象的本質特征的概括。為什么說它表現了龍的本質特征呢?因為它強調了兩樣東西:一是強調了龍的脊棱,實際上,這也就是強調了龍作為脊椎動物之代表的身份;二是強調了龍的蜷曲狀態,實際上,這也就是強調了龍作為胚胎之化身的身份。只要把前面的胚胎圖和后面的玉龍圖作一對比,我們不難發現:龍的原型,就是胚胎。

圖2-08

圖2-09

圖2-10

圖2-11
實際上,在那些記錄龍、描寫龍的文獻當中,我們也能辨別出龍作為胚胎的身份。比如關于龍的描寫總是會強調龍是水物,說龍善于變化,說龍代表了生殖和繁衍。胚胎不就是這樣的嗎?胚胎是生活在羊水當中的,胚胎代表了生命的起源,相似的胚胎卻隱含了發展為不同的生物的可能性。因此,我們完全可以作出判斷,說龍就是胚胎的化身。而這一判斷又意味著:龍并不是一種實有的動物,不能簡單地說它是牛、馬、鱷魚、猴子、豬、蛇等等;而應該把它看成是對各種各樣的動物的概括。這就是說,“龍”也是一個符號。這個符號是關于生命的無限發展的可能性的符號,是一個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符號。如果要找出一個詞來和它相對應,那么這個詞就是《周易》當中的“乾”。《周易·乾卦》曾經使用“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群龍無首”等爻辭來描寫乾之“德”,描寫陽氣或生命之氣的消長盛衰。在這一描寫和古老的龍形象之間,是有明顯的繼承關系的,這也就是我剛才說的中國智慧的兩個發展階段——經典階段和經典以前的階段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