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漢語言語行為動詞研究
- 吳劍鋒
- 16字
- 2019-11-15 18:04:09
第三章 言語行為動詞的框架語義分類
3.1 框架語義學
框架語義學是認知語義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由美國語言學家Fillmore(1977a,1977b)在其早期格語法理論的基礎上創立,主張從人們理解語言的角度闡釋詞匯意義。Fillmore從人類學家Bateson那里將“框架”概念引入語言學,1982年,他發表《框架語義學》(Frame Semantics),標志著該理論基本形成。框架語義學的核心思想是:人們是在詞語所激活的語義框架中理解詞語的意義的。人們通過對真實場景的反復體驗,在大腦中形成了意象圖式或者說認知完形,這就是抽象的語義框架。因此,“框架”就是我們大腦中的概念結構,它可以是任何一個概念體系,體系中的概念之間相互關聯,要理解體系中的任何一個概念,必須理解整個概念體系,同時,任何一個概念的激活又都會激活其他相關概念。當概念結構中的一個概念被置入到一個文本或一次交談中時,該概念結構中其他所有的概念都自動被激活(Fillmore 1982/2003:111-37)。“我們只有參照概念結構,才能充分地理解詞語的意義,概念結構是詞語意義的依托和理據。……一般而言,框架以圖式化的方式對現實世界的知識進行編碼。詞語喚起相應的框架或例示特定的框架元素。”(Lowe et al.1997:2-3)
框架的種類繁多,可以是內在的、外在的、靜態的、動態的、時間的、空間的、社會的、文化的、情感的、文體的,究竟有多少,難以說清楚。至于框架之間的關系,最新版本的英語框架網絡為之設立了12種名目,如上位框架—當前框架—下位框架、總框架—當前框架—分框架、背景框架—當前框架—前景框架等(陶明忠、馬玉蕾2008)。每個當前框架都被置于框架語義網絡之中,從而反映了概念結構之間的依存關系。
作為認知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框架語義學對語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下文我們將集中介紹一些與本研究密切相關的框架語義學的相關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以此作為我們下文分析的理論基礎。
3.1.1 框架和框架元素
框架這個術語首先由人類學家Bateson在人類學中使用,指個人交換信息的一種方式,是信息傳遞的抽象形式。Bateson認為框架屬于心理學范疇。
Fillmore最先將框架理論引入語言學,并且先后給框架下了三次定義。1975年,Fillmore(1975:124)第一次引入框架這個概念時,把它定義為“能與場景的原型實例建立聯系的語言選擇的任何系統——最簡單的例子是詞的組合,也包括語法規則和語言范疇的選擇”。這個定義表明,框架在當時被認為是與所謂的“場景”相聯系的一系列語言選擇。1985年,Fillmore把框架定義為“特定統一的知識網絡,或對經驗連貫一致的圖解(frames are specific unified frameworks of knowledge, or coherent schematizations of experience)”。1992年,Fillmore把框架看作“認知結構[……],為由詞語編碼的概念所預設的知識(knowledge of which is presupposed for the concepts encoded by the words)”(Fillmore&Atkins 1992:75)。Fillmore對框架定義的改進表明,框架起初被認為是語言概念,而現在則從認知上得到重新闡釋。
由于框架語義學求助于構成意義基礎并以用法為理據的各種概念結構來描寫獨立的語言實體(詞語、詞匯化短語和一些特殊的語法構式)(Fillmore 2006:613),因此“各種概念結構”在框架語義學中都被稱為框架。這樣一來,認知語言學文獻中的各種術語,諸如圖式(schema)、腳本(script)、場景(scenario)、概念架構(ideational scaffolding)、認知模式(cognitive model)以及民俗理論(folk theory)等等,在框架語義學中都被統稱為框架(Fillmore 1982)。
至于框架元素(簡稱FEs),Fillmore并沒有對其進行嚴格的定義,只是在對“復仇”框架舉例時談到框架元素是指某個情景下的參與者和事件:“框架元素不僅包括參與框架的人、器物、事件、話語、命題等,還包含了那些顯示短語在句中的句法地位的功能詞,如介詞、標補詞(complementizer)等等。我們標注了這些短語是某個控制項的句法依存項,并用框架元素這套術語給它們標上標簽。”(Fillmore et al.2004)與格語法的語義角色不同,不同的框架可能具備不同的框架元素,在真實的文本中,框架元素就表現為一個個詞語或短語。
框架元素可以區分成核心框架元素和非核心框架元素。這種區分與傳統句法學家所做的論元與修飾語之間的區分有相當一部分的重合,但這二者并不相同。傳統的區分,主要是基于諸如提取這種有關句法配置和句法現象所作的假設。而框架語義學中的概念主要是語義的,關注某個概念對于理解框架是否必要。框架語義學認為,與動詞描寫密切相關的配價模式只建立在中心元素的基礎上。非中心元素包括各種類型的外圍修飾語,它們不同程度地與各種類型的事件或者狀態相關。……有關動詞的基本的配對描述只包括那些核心框架元素。(Fillmore et al.2004)
3.1.2 框架和詞語
Fillmore(1982,1994)的框架理論提出:除了詞典所列出的客觀意義之外,文化背景、百科知識、生活經驗和信仰在確定詞匯意義時起著關鍵的作用,僅僅羅列幾個語義特征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把詞匯放在特定的框架之中進行分析。
框架理論認為背景知識和百科知識使得詞匯具有了意義,它們和語言知識很難分開,某些特定的詞匯和結構激活讀者/聽者頭腦中對應的框架,不參照詞匯所在的框架,意義無法實現,語言符號激活的概念大于語義表征的總和。在框架理論中,要了解某詞匯的意義,必須了解該詞匯所在范疇在該文化中的習慣和做法。Fillmore(1982)認為:“詞語代表了經驗的分類(范疇化),這些范疇中的每一個,都是以依賴知識和經驗背景的激活情境為基礎的。關于詞語的意義,框架語義學的研究可以看作是這樣一種努力,即試圖理解一個言語社團為何會創建一個范疇并以詞語來表達它;同時通過將原因加以呈現和澄清,來解釋這個詞語的意義。”(Fillmore 1982詹衛東譯)因此,“詞或詞義并非逐個直接關聯,而是通過詞或詞義跟共有的背景框架和方式標示相關聯,詞義在這種關聯中彰顯框架的特定元素。”(Fillmore&Atkins 1992:77)
框架和詞語之間的關系如下:框架是詞義的依托和理據(Lowe et al.1997:19),詞語是被語言使用者利用的工具,其作用是喚引(evoke)/投射(project)語言使用者心中的框架(Fillmore 2006:613),或例示(instantiate)特定的框架元素(Lowe et al.1997:19)。“喚引”框架是針對聽者/讀者而言的,即聽者/讀者根據特定詞語的提示從記憶中檢索特定框架;“投射”框架是針對說者/作者而言的,即說者/作者根據心中的特定框架,從記憶中檢索特定詞語;“例示”框架元素也是針對說者/作者而言的,即指明充當框架元素的實際參與者。簡言之,詞語通過框架實現詞義的表達和理解。詞語(語言符號)是顯性的形式(語音形式或書寫形式),框架是隱性的結構。隱性的結構只有通過顯性的形式才能得以呈現。詞語之所以能夠充當喚引或投射框架的工具,就是因為它有顯性的形式。概而言之,人類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實質就是使用語言符號喚引或投射意義所依托的框架,通過框架這種心理結構來實現意義的傳達和理解。
3.1.3 凸顯—框架和語義值
詞語除了喚引或投射與它相適的框架之外,還象征著它所指的概念,該概念“凸顯(profile)框架的某個局部或某個方面”(Fillmore 2003:272)。凸顯和框架不可分割,框架就是被凸顯的概念所預設的知識結構或概念結構,包括各種具有結構的背景信息(Fillmore 2003:263,271;Croft&Cruse 2004:15)。
Langacker(1987:183)指出:“一個表達式的語義值既不單獨屬于基體(base),也不單獨屬于凸顯(profile),而是屬于二者的結合。”這里的“基體”就是框架(Croft&Cruse 2004)。Langacker(1987,1991)以hypotenuse(弦)為例解釋“凸顯(profiling)”這一概念,凸顯的區別和語義框架中的子結構所側重的區別相對應,并且反映我們注意力分配的變化。他指出hypotenuse(弦)的定義必須參照right triangle(直角三角形),而對right triangle(直角三角形)的理解反過來又不能離開hypotenuse(弦)。雖然hypotenuse(弦)和right triangle(直角三角形)的定義與同一個背景框架(或基體)關聯,但這兩個概念并不相同,因為框架中被凸顯的方面不同,如圖1所示:

圖1
Fillmore(1982)用框架理論分析語義的經典例子是商業事件框架。對商務事件[BUY(購買)]這一框架的完整的描述涉及買方、賣方、貨幣和商品。用某一動詞對商務交易[BUY(購買)]框架的某一方面進行描述時,這些要素中的一個或多個就進入了我們的視角(perspective)。句子層面的句法角色的指派(由此形成不同的句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相關動詞決定的,即句子的句法視角(syntactic perspective)。
為buy(購買)設定一個框架至少有兩個優點:一個框架可以說明不同的句型;可以應用于不同但相關的動詞,如sell(出售)、pay(支付)、charge(收取)。我們完全有可能把不同的句法視角放到相同的框架中。
選用動詞“buy(購買)”,[購買]框架的4個成分——買者、賣者、貨物、錢全都出現了,并填充進不同的句法槽(slot),例如:
(1)David bought an old shirt from John for ten pounds.
例(1)中,買者(David)作主語,貨物(an old shirt)作直接賓語,賣者(John)作第一個狀語,錢(ten pounds)作第二個狀語。
選用動詞“sell(出售)”,就會使我們把賣者和貨物分別置于主語和賓語的視角,而可能把買者當作間接賓語,例如:
(2)John sold an old shirt to David for ten pounds.(John以
選用動詞“pay(支付)”,則把買者、錢分別置于主語和賓語的視角,還可能引入賣者作間接賓語,例如:
(3)David paid ten pounds to John for an old shirt.(David
選用動詞“charge(收取)”則把賣者、買者分別置于主語和賓語的視角,例如:
(4)John charged David ten pounds for an old shirt.(John為
可以看出,[購買]框架不僅適用于動詞“buy(購買)”,也同樣適用于其他動詞如“sell(出售)”“pay(支付)”和“charge(收取)”。根據框架語義學理論,上述這四個動詞的區別只是同一框架內部的視角變化,它們都有購買者、銷售者、貨幣和商品這四個填充項,區別僅在于凸顯哪兩個填充項。
“Buy(購買)”是從購買者和商品的視角構建認知結構和組建句子,銷售者和貨幣是可有可無的,不必體現在句子表層結構中,例如:
(5)David bought an old shirt(from John)(for ten pounds).
“sell(出售)”從銷售者和商品的視角構建認知結構和組建句子,購買者和貨幣不必出現在句子表層結構中,例如:
(6)John sold an old shirt(to David)(for ten pounds).
“pay(支付)”從購買者和貨幣的視角構建認知結構和組建句子,銷售者和商品是可有可無的,例如:
(7)David paid ten pounds(to John)(for an old shirt).
“charge(收取)”從銷售者和貨幣的視角構建認知結構和組建句子,購買者和商品不必出現,例如:
(8)John charged(David)ten pounds(for an old shi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