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鎮區域發展與空間優化:探索與實踐
- 毛熙彥 賀燦飛等
- 1619字
- 2019-11-15 17:55:42
第二節 鄉村發展模式演變
追溯發達國家的鄉村發展脈絡,就不難發現鄉村發展模式大體經歷了從外生到內生、再到新內生發展模式的演化過程(Galdeano-Gómez et al.,2011;Gkartzios and Scott,2014)。由于鄉村發展往往嵌入在與城市的關系之中,鄉村發展模式的變化實質上體現的是城鄉關系的演化。較為典型的是歐洲國家的鄉村發展路徑。戰后的歐洲以工業化為主要的發展模式,強調集聚和規模經濟發揮的作用。為了便于產業政策的制定,城市與鄉村劃分基于明顯的功能界限,兩者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城市發展工業和服務業,農村發展農業。鄉村定位是為不斷擴張的城市提供基本品以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屬于區域“核心—邊緣”結構中的邊緣。在此定位下,鄉村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外部:城市被視為區域發展的主要動力,而鄉村發展則依賴于中心城市的帶動。非洲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鄉村發展的嘗試與這一路徑頗為相似(Baker,1990)。
在外生發展模式下,農業產業活動是鄉村經濟文化的中心。鄉村的主要功能是生產農產品。相應地,農業生產力和農業政策支持是鄉村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外生發展模式認為鄉村發展主要依靠城市需求驅動。因此,提高農業生產力、促進勞動力和資本在城鄉間的流動,是鄉村發展的關鍵。然而,二戰后迎來的經濟增長在20世紀70年代末停滯,完全依靠吸引城市產業外遷的做法變得不如人意。同時,在農業發展空間不斷被擠壓的現實情況下,后續的理論不再認為農業是鄉村的核心競爭力。外生增長模式過度依賴外部政策和補貼,而這期間鄉村發展相關的政策主要為農業產業政策,因此容易導致發展局限于特定產業(主要為農業),導致鄉村其他方面發展嚴重滯后。此外,外生發展模式對于鄉村本地人力資本和技術積累并無助益(Amin and Thrift,1995)。
由于過度依賴外部動力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強調依托本地資源的內生發展模式逐步受到關注。外生發展模式以產業組織為核心,強調產業聯系在帶動區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相比之下,內生發展模式側重于資源利用與組織形式,尤其是鄉村對不可移動的、具有高度地方化特征的要素稟賦。地方化特征決定了鄉村發展的比較優勢,有利于塑造本地競爭力。內生增長模式強調充分整合和利用本地的各類資源,從而為發展創造更大的乘數效應(Bryden and Dawe,1998)。值得注意的是,“發展”的內涵在內生發展模式中又進一步拓展。其不再囿于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化,更強調鄉村居民生存狀態的改變(Keane,1990)。例如,歐洲在普遍推行鄉村內生發展模式后,鄉村發展的政策對象逐步從產業支撐向區域協調轉變。鄉村發展理論也開始朝著城市與鄉村的空間、社會和經濟關系縱深(Papadopoulos and Liarikos,2007)。
表1-1 鄉村發展模式對比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鄉村發展表現出日益顯著的開放性與多元性特征。這使僅強調地方化特征的內生發展模式難以滿足發達國家鄉村發展的理論需求。批評者指出,全球化背景下完全依靠本地資源和市場的自給自足模式并不現實(Lowe et al.,1993),鄉村企業的成功多取決于更大的市場范圍。鄉村內部的各類要素以及地方、區域、全國甚至全球范圍的各類要素之間的組合與聯系是解釋鄉村發展差異的關鍵(Bryden and Hart,2004)。為此,以鄉村網絡視角為代表的新內生模式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得到較快發展,對鄉村發展的理解逐步從內生增長模式走向新內生增長模式。
新內生發展模式認為,鄉村發展是外部力量和地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地方力量是鄉村發展的關鍵,而鄉村體制的完善是地方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的鄉村體制有助于促進信息和物品的流通,實現在更大范圍內整合資源、擴大生產并拓展市場,促使鄉村在全球市場中具有競爭力(Ward et al.,2005)。總體而言,新內生發展模式綜合了外生發展模式的系統觀和內生發展模式的動力機制。其以地方化特征視為鄉村參與區域競爭與協作的基礎,關注其具備利用與整合資源能力的空間范圍。新內生發展模式的實質反映的是“全球—地方”聯系的系統觀。這一特征在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已有較為廣泛的運用。但是在鄉村領域,較有代表性的是基于食品供應鏈的鄉村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