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德者本也。國無德不興,師無德不立。師德是為師之根本要求,是教師在從事教育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人們常把教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把教師的職業贊為“太陽底下最高尚的職業”,這實質上是對教師道德品質的高度贊美。人們之所以對教師有如此高的評價和稱贊,是因為教師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師德集中體現了教師職業的基本特點,更直接反映了當代社會的教育目的。在當代中國,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及法制進程的推進,人們逐漸認識到,好的教師不僅應具有崇高的職業道德,而且應具備一定的教育法規意識。換言之,教師的職業行為不單要由道德來調節,同時也處于教育法規的調節下;不僅要合情合理,而且要合法守法。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建設社會主義的法治文化,要靠法律保障。只有增強教師的法治思維與法治觀念,增強依法治校的意識,提高依法執教的水平,才能推進學校治理的法治化。
為積極順應當前基礎教育對教師綜合素質要求不斷提升的新趨勢,應對教師資格“國考”帶來的多方面的新挑戰,承載教師教育與立德樹人課程改革的新使命,進一步加快推進教師教育工作的變革與轉型,全面落實教師教育培養方案與目標,培養“四有”教師,我們在多年教師教育實踐的基礎上,編寫了《教師道德與教育法規》這本書。
“教師道德與教育法規”是以全面提升師范生的職業道德與教育法律素質為指導思想,依據《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精神,貼近基礎教育改革要求,注重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能力的整合,旨在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而在師范院校開設的公共基礎課。本書分為上、下編。上編側重教師道德這個主題,主要是對《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2008年修訂)》所提出的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六大道德規范進行深入解讀,同時討論了中小學教師常見的一些道德問題。在此基礎上,探討了現代社會師德培育和修養的目標、途徑等。下編關注教育法規這個主題,系統介紹了教育法規的基礎知識,即以教育法規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與范疇為知識基礎,建立了以教育法規為主線的理論體系。在此基礎上,分別從國家、學校、教師、學生四個不同而又相關聯的主體角度,重點探討了國家——依法治教、學校——依法治校、教師——依法執教、學生——權益保護等問題。這也是教育法規部分的重點內容。
本書在策劃與編寫過程中,力求突出體現三個特點。
(1)實用性。本書符合國家教師資格考試、教師教育發展與變革的需要,滿足師范生及參加教師資格考試、教師入職考試需要及在職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緊貼教師教育工作實際,選擇與教師教育密切相關的重要問題加以討論。
(2)學術性。本書符合教師專業成長規律和我國教育法規發展規律,具有一定理論高度與深度,反映學科發展前沿動態,彰顯教師道德和教育法規的學術性。
(3)精品性。我們致力于培育精品教材,強化編寫質量,力求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充分體現學科與課程特色。
我們在編寫時,著重堅持三個統一:一是學科的理論體系相對完整與適應國家教師資格考試的基本需要及學科的最新發展動向結合起來(內容的完整性與開放性)。二是師德修養與教育法規理論水平的不斷提高與促進師范生的專業發展相統一(知識與能力)。突出以學習者為本,重在反思與批判,試圖在介紹相關基礎理論的基礎上,使學習者反思與批判現實教育中諸多教師職業道德現象與問題、教育法規現象與問題,從而增強從教者的道德水平與法規意識,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依法治校與執教的思想觀念和實踐智慧。三是內容的趣味性、可操作性與學術性、理論性相統一。在內容上,遵循認知規律,增強了體例的科學性和文字的可讀性,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增強了內容的現實感與實用性。
本書是長期從事教師道德與教育法規研究與教學實踐的專家、學者集體勞動的智慧結晶。全書章節體系由主編杜德櫟教授、任永澤博士策劃設計,在征求和論證其他編寫人員意見與建議的基礎上確定。各章的分工與撰寫者分別是:杜德櫟教授,前言;胡梅講師,(上編)第一章;莊可副教授,(上編)第二、三章;羅九平副教授,(上編)第四、五章;余雪蓮教授,(下編)第六章;任永澤副研究員,(下編)第七、八章;張登山副教授,(下編)第九、十章。杜德櫟、任永澤負責全書的統稿工作。
《教師道德與教育法規》是供師范院校教師教育專業使用的一本教材,也可作為教師職后培訓、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及一般讀者了解教師道德與教育法規的讀物。
本書編寫時參考了國內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感謝!本書編寫和出版,得到北京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謹此謝忱!
由于編者水平和能力有限,書中不足之處與缺點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同行和專家批評指正。
杜德櫟
2016年3月于映翠谷書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