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雅漫記:北京大學1986級入學30周年紀念文集
- 汪浩 翟躍文
- 2354字
- 2019-11-15 18:01:58
青春是一場風花雪月的歡與痛
金意[6]
三十年前,我們兩千一百多人過五關斬六將,千軍萬馬走過獨木橋,從四面八方來到北京的一隅海淀。那時的我們朝氣蓬勃,意氣風發。燕園,這個在中學時期神圣而遙不可及的名字,成了我們那段人生舞臺的中心。寒窗苦讀的日子里,刻下了我們青春閃亮的腳印:熱情的、青澀的。天空中飄蕩著我們的歌聲:《在水一方》《一無所有》《橄欖樹》《明天會更好》《朋友》……一體、二體、五四操場上留下了我們矯健的身影;周末的學三食堂飄蕩著飯菜的香味和交誼舞的曲子。這里成了很多男生女生相識、相知,甚至相戀之地,一些幸運兒還得以修成正果,牽手至今。那時的天空是湛藍的,未名湖的水是清澈的。
入學時是霜染楓葉紅的九月。很多同學第一次遠離家鄉,孤身一人。他們心中也應該像我一樣有著幾分憧憬、幾分悸動、幾分寂寞吧。那時的校園像一幅典雅的國畫,像舒朗的風,像素衣的云,至今常常縈回心間。未名湖是唐朝的詩,博雅塔是宋朝的詞,石舫是獨上西樓的清輝,靜園是柔腸百轉的流年。
遙想夢中的那片湖,想象著,吹過的風聲是男生的呼吸,激起的漣漪是女生的心緒。湖邊總有輕盈的腳步和歡聲笑語。一灣湖邊,不管千年的等候,萬年的修煉,花自會綻放,雨自會飄零。湖邊樹林中有幾只小鳥,清脆而啼,呼來晨露,喚來晚霞,看著這里來來往往的人們青絲染上白霜,看著歲月掠過水面。
剛入學時忙碌又茫然。去頤和園劃船,采一片荷葉當傘;去長城爬山,充一回好漢大聲呼喊;去香山賞葉,摘一些當書簽、當鴻雁,找聯誼班級,心中小鹿亂撞卻故作鎮定。
記得大一的那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我們出去打雪仗,堆雪人。大雪對我這個東北人倒不稀奇。印象深刻的是,班里很多南方同學說他們是第一次看到雪。我們開玩笑說,以后給他們郵寄雪和冰。現在想來,之后的北京再也沒有下過幾場那樣驚心動魄、氣勢磅礴的大雪了。有的平和舒緩,像如歌的行板;有的連綿不絕,像細水長流的日子……好可惜,從此北京的雪不多了。那盼望多時的雪白,等候一季的靜謐,常常是轉眼就不見了。一陣暖風吹過,吹散云,吹化雪,吹皺嵐煙,吹起荒涼。雪停后,只有樹上、葉上的晶瑩,淚光閃閃,訴說著千般不舍、萬般無奈,伴著遼闊綿長的寂寥……
四季輪回,冬去春來。和老家東北不同,北京的春天很短。靜靜地來,悄悄地走。偶爾飄幾片雪花,下幾場細雨。我們慢慢適應了選課上課,上自習聽講座,也有了一些朦朧的心事。未名湖邊的清輝一輪,倒映在女生們的眼波流轉之間,裹著素雅的情愫,升了,落了;風花一場,在李煜的江邊,在薛濤的樹下,妖妖嬈嬈,紅紅灼灼,開了,謝了。只是,湖水長流,桃花依舊粉艷,刺玫依舊鮮黃。
最怕俄文樓邊上的丁香,花氣襲人,芳香馥郁。對我來說,丁香是溫暖的春天,也是綿長的寂寞。丁香的花氣總讓我回想起在俄文樓上晚自習做作業時的孤單,還有背著書包回宿舍時的形單影只,時長時短、時前時后的身影成了無言的陪伴。
晚上,經常跟同學一起聽講座,下午的三角地是講座預告中心。多年后讀碩士時,三角地變成了托福、GRE、轉讓物品的廣告集散地,讓我心里五味雜陳,深深地懷念大學時從這里走向各個教室占座或擠座聽課的忙忙碌碌。
讓人懷念的還有靜園。這里曾經是果園,我們入學第一次買蘋果是在此地。還記得當時我們班幾個女生驚喜贊嘆,討價還價,歡聲笑語裝點了燕園萬里無云的爽朗秋天。果園四周圍繞著樹墻,儼然成了北大這座象牙塔中的伊甸園,靜靜地看著花開花落、葉榮葉枯,看著或稚嫩或老成的男生女生穿梭其間,有的聽BBC和VOA,有的卿卿我我,有的默默地欣賞風景。
圖書館草坪成了迎來送往的中心。我們入學第一張合影是在這里,畢業前夕幾瓶啤酒伴著傷感的吉他聲和歌聲記下了同窗之間的眷戀和不舍。草坪上左右那兩棵碩大的松樹和迎風招展的合歡花應記得,一屆又一屆的男孩女孩們來過,唱過,笑過,哭過。
圖書館旁邊是大講堂和小柿子林。簡樸的大講堂見證了張藝謀的《紅高粱》、崔健的《一無所有》、金星充滿磁性的嗓音和柔中帶剛的舞蹈。這里也是歷屆迎新晚會、新年晚會、大型活動的場所。將近三十年之后,偶然聽一位同屆校友提起當年我們舞蹈團的表演,《星空》的優美曲子和“貓洗臉”的經典動作讓我們感嘆和開懷大笑,像是久別重逢的老朋友,時光倏忽又回到了晚上在二體練完舞蹈用酸奶犒勞自己的日子。
四年后,我們從燕園走向了五湖四海。從此我們擁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北京大學86級校友。而今,我們人到中年,一些人已有成就,一些人仍在迷茫。大學的青蔥歲月早已遠去,現實的精彩和無奈讓我們額頭添溝壑。但是,我們擁有共同的記憶和共同的情感:30年前對未來的憧憬和向往,和30年后對過去的回憶和懷念。在那逐漸模糊而淡忘的記憶深處,還有一串串清晰的印記:一次快樂的相遇、一場失敗的考試、一次忐忑不安的逃課、一個同學的眼神……不思量,自難忘。
未名湖邊小山坡上,有鐘亭一座。畢業后偶爾來此停歇,回想昨日的花事,那么盛大,那么柔媚;有雪化雨,有月低唱。多年以后想起,雨的歡愉,月的皓朗,偶爾有兩行清淚,祭奠當時的芬芳。
幾年前看了趙薇導演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每個人的青春有著不同的時代烙印。對于我,青春最閃亮的符號是吉他、卡式盒帶、流行歌曲和崔健的搖滾樂、弗洛姆和弗洛伊德、三毛、瓊瑤和席慕蓉、舒婷、海子和朦朧詩,以及那個激情飛揚的年代和炎炎烈日下的軍訓。而對于那些曾經生活在同一個時空的人來說,青春又有著不同的描繪和闡釋。時光的車輪不斷前行,未曾停歇。回望青春,很多人和事就像寫在海灘上的詩句,被水沖刷得無影無蹤;像畫在空中的畫卷,被風吹散得了無痕跡,只留下或美好或苦澀的余音,隱隱約約,若有若無。在內心深處,青春的熱情和渴望卻像一只眷戀家鄉的候鳥,久久盤旋在空中,無意離去。青春注定要飄逝,那就讓我優雅地老去。
(2016年2月29日子夜零點初稿,
2016年3月31日凌晨零點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