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走出去”研究總論
- 張西平 管永前
- 8095字
- 2019-11-15 17:55:27
新形勢下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考
蔡武
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國政治、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我國進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不斷跨上新臺階,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入發展。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如何認識中華文化的價值,保持中華文化的特色,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提供有力支撐,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弘揚,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戰略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表重要講話,充分表明了我們黨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倡導者和發展者的鮮明立場,同時也彰顯了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并正在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大國領導人的豪邁氣概。我們必須認真學習領會總書記講話精神,全面認識中華文化的時代精神和當代價值,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類社會和平發展的戰略地位和深遠意義,扎實推動中華文化的保護和弘揚。
一、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是我國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我們必須倍加珍惜
中華文化綿延數千年從未間斷,凝聚著中華民族在長期繁衍和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理性認識和現實感受,是祖先智慧的結晶、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它凝結著過去,聯系著未來,決定了我們是誰,告訴我們從哪里來,又昭示我們到哪里去。正如總書記所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可謂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學上有大真,在倫理上有大善,在藝術上有大美。我們祖先所流傳下來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浩如煙海,燦若星河。據普查,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有近77萬處,非物質文化遺產總量近87萬項。目前,我國擁有世界遺產45項,位居世界第二,38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關名錄,位列世界第一。這些都足以令炎黃子孫感到驕傲和自豪。
在中華民族艱難而輝煌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文化薪火相傳、歷久彌新,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燦爛的新階段。許多極有意義和超越時空的優秀傳統文化,體現在我們的舉手投足間,滲透在我們的思維方式里,融化在我們的靈魂最深處,始終為國人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汶川地震后中國人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大愛無疆精神,央視評選的最美鄉村教師、最美鄉村醫生等最美系列人物身上體現的敬業、奉獻、誠信的品格,都傳播著優秀傳統道德的力量。春節、端午等民族節日連接著所有中國人的情感,凝聚著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們說,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和獨特個性的象征,是中華民族割舍不斷的精神命脈,是中國人民賴以棲息的精神家園。
近代以來,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中華傳統文化受到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五四時期,學術界、思想界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批判。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傳統文化遭到滅頂之災,產生斷裂,其影響至今依然可以深深感受到。20世紀80年代,經濟全球化邁入加快發展的新階段,我國也開始全面實施改革開放政策。隨著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的迅猛增長,文化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擴大,各種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的影響開始深入到社會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文化結構和文化模式再一次帶來猛烈沖擊。我國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也給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帶來了不少問題和挑戰。大量古建筑和街區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被毀,許多具有文化價值的傳統村落消失。據調查,2000年至2010年,僅10年時間我國自然村總數就從363萬個銳減為271萬個,平均每天至少消失100個村落,傳統村落從2005年的5000個,銳減為如今的不足3000個。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消失。例如,1999年出版的《中國戲曲志》收集了各地、各民族劇種374種(木偶、皮影不包含在內),到2013年,全國現存劇種286種,15年間消亡了88種。可以說,我們傳統文化的生存和發展還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面對這種現狀,我們必須在全社會樹立一種對歷史文化遺產“敬畏”的理念。敬它,是因為歷史文化遺產是祖先智慧的結晶,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血脈;畏它,是因為歷史文化遺產不可再生,只有百般呵護,才能光彩永存。要以對民族、對歷史、對后人高度負責的精神,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更好地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民族生命力、激發民族創造力、鑄造民族凝聚力,建設好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留住我們的根。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深深扎根的沃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我們必須努力把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實現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
近現代以來,許多西方人都有一種普世主義情結,認為能夠給世界帶來進步與統一的,非西方文明莫屬。全球化進程的提速,高科技、市場經濟和資本的跨國流動,增強了世界的同一性、整體性及各國人民之間的聯系。文化越來越多地與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交織在一起,對世界發展產生著深刻影響。西方國家憑借其經濟和科技優勢,在輸出產品的同時,也企圖輸出其制度和價值觀念。對此,我們必須要有清醒的判斷。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國家的發展道路絕不只有一種模式。在道路和制度問題上,生搬硬套、削足適履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總書記指出,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其自己的特色。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模式,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這充分表明了我們黨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的百余年間,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前仆后繼,積極探索救國強國之路。君主立憲制、多黨制、總統制的多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才找到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與發展的歷史,既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的光輝,又浸潤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開放變革”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彰顯了中華民族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品格。我們針對國情,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是實事求是傳統的體現;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和諧世界主張是“和合思想”的延伸;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則能夠在“天人合一”思想中得到呼應。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大地上破土而出、茁壯成長,關鍵就在于我們黨充分挖掘和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緊密結合中國實際,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我們站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國家的成功發展道路,而且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國家的成功制度體系”,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和顯著的優勢。這足以說明,中華文化是我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標識,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我們必須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切實把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增強制度優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
三、中華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重要基石,我們必須理直氣壯地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價值觀是人的信念系統、精神支柱和行動向導,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選擇。任何一個社會,都有其核心價值觀,它蘊含著人們對世界、人生和社會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價值共識,是人們思想上精神上的靈魂旗幟,是一定社會形態社會性質的集中體現,決定著社會制度、社會運行的基本原則,制約著社會發展的基本方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世界上各種文化之爭,本質上是價值觀念之爭。
基于國情不同,各國的核心價值觀也不同。我國的核心價值觀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提出了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全社會樹立起團結奮進的精神旗幟,有力地統一了思想,凝聚了社會共識。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進行了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既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又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體現了國家、社會和個人價值追求的統一,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征的統一。它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之舵,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鈣,是當代中國的興國之魂,是我國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就源自我國深厚的傳統文化。例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擔當意識;“言必信,行必果”,“與人為善”,“百善孝為先”的為人處世之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個人追求,等等。蘊含著先人們對自然界、人類社會現象本質的思考,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為中華民族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原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恰恰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優秀內核,無論是國家層面的目標,還是社會層面的追求和個人層面的規范,都能從傳統文化中得到闡釋。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歐美等西方國家,憑借其強大的經濟、政治、科技實力,搶占國際上的思想陣地和話語權。在這種背景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進的思想道德基礎,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就顯得更加緊迫。總書記指出,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必須把解決好價值體系問題作為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征的價值體系,努力搶占價值體系的制高點。總書記還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理直氣壯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總書記的講話,深刻闡述了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和凝聚作用,充分體現了我們黨把握大勢、著眼大局的戰略眼光。
經過長期努力,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社會思想道德主流積極健康向上,人民群眾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風貌,涌現出許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范例。但是,仍然存在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現象,一些社會成員人生觀、價值觀扭曲。我們必須深入貫徹總書記講話精神,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揚棄地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教育、宣傳和弘揚,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的優勢,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信念,外化為人們的行動。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我們必須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和競爭力
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不僅體現在經濟、軍事力量等硬實力,而且體現在文化、意識形態以及社會制度等軟實力。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加快發展的今天,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影響更加凸顯。這種軟實力的競爭某種程度上比硬實力的滲透力更強,影響力更持久。可以說,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都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戰略。我國高度重視文化軟實力建設,黨的十七大做出了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戰略部署,十七屆六中全會和十八大都對文化軟實力建設做出了全面部署。總書記多次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不僅關系我國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關系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進一步從國際國內視角闡述了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戰略意義。
總書記深刻分析了中華傳統文化和文化軟實力的關系,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重要精神支撐,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實力”。總書記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是因為中華文化在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哲學思維、價值取向、倫理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具有深刻的內涵和獨特的價值。對內而言,它是連接民族情感的紐帶,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基石;對外而言,也是與各國人民開展文化交流的橋梁和資源,是提升我國文化影響力和感召力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我國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力度不斷加大,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豐富多彩,社會各界公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不斷增強。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發展模式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認可,對外文化交流廣泛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受外國人民喜愛。比如,儒家、道家思想為國際社會所認可和推崇,中國龍、中國紅、長城、故宮成為中國的象征,學漢語、喝中國茶、練中國功夫在國外已經成為熱門,可以說,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得到顯著提升。但是,我國文化整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與我國經濟、政治地位很不相稱,與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資源大國身份也不相稱,文化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為文化競爭優勢,“西強我弱”的格局還沒有完全扭轉。國外民眾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和認知大多還停留在功夫、美食、服飾等具象和器物層面,對中華文化思想觀念和價值觀等還不是特別了解,話語體系構建滯后于中國道路實踐,文化產品的競爭力、吸引力、傳播力還比較弱。應該說,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任務還很艱巨。
總書記指出,必須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注重塑造我國國家形象,提高國際話語權。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些都為我們開展具體工作提供了遵循。
貫徹落實總書記講話精神,我們就要妥善處理好繼承與創新、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的關系,堅持內外兼修,找準重點,積小勝為大勝,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發揚光大和走出去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一是要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著力構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妥善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關系,降下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虛火”。特別要注重城鎮化過程中文化遺產的保護。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梳理、精心萃取,深入挖掘和提煉有益的思想價值,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與世界文化發展趨勢相符合。要處理好政府引導與群眾廣泛參與的關系,既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讓13億人都成為傳播中華美德、弘揚中華文化的主體。二是要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整體實力。充分挖掘傳統文化資源,推出更好更多的文化產品,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提升國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三是加強對中華文化的傳播。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對外文化交流和對外文化貿易并舉,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大局、兩種資源,全面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把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開展對外文化貿易和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資源。推出更多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能與外國民眾形成共鳴的文化產品,努力塑造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社會主義大國的國家形象。
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內核,對于人類社會文明進步具有獨特的價值,我們必須堅持開放包容,推動不同文明對話,使中華文化發揚光大
在全球化不斷深入和全面對外開放的條件下,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里,各國人民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任何一種文明或文化都不可能單獨發展和獨立存在。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的演講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不論是中華文明,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可以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讓各國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開創更有選擇的未來。總書記的話生動形象,感人至深,充分表明了我國對不同文明互相尊重、和諧共處的鮮明態度,也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開放包容、求同存異、注重和諧和合的優秀內核。
幾千年來,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不絕、歷久彌新,就是因為以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品格吸收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認識到“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儒家主張“和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為貴”“和而不同”等,推崇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交往、吸收、融合,反對沖突和戰爭;強調“與人為善”“見賢思齊”“三省吾身”“君子慎獨”,推崇“仁愛”“誠信”“以德服人”,等等,注重通過“修齊治平”的道德實踐,實現個人品德提升以及內心和順,講求仁政、以德治國。道家倡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認為人和天地、自然組成了一個統一體,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人與自然的協調、人的道德理性與自然理性的一致。這些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塑造了中國人普遍持久的和平文化心理,而且成為我們與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和諧共生共長的經典論釋和處世準則,對于今天人類追求和平與發展以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和諧,仍具有重要啟迪作用,是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所奉獻的重要價值理念,有力地推進了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
面對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的國際局勢,我們必須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必須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優勢,同時也要認識到中華文化的不足,找準中華文化的位置,堅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切實承擔起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職責,大力挖掘和闡發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繼續發揚中華文化開放包容的優勢,尊重各國的文化差異,提倡不同文化的平等對話,推動不同文明間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要注意從國情出發,把民族文化獨特性和世界文化多樣性結合起來,既要以中華文化為主體,堅持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自主性,傳播中華文化的價值理念,保持和突出中華文化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特性,又要兼容并蓄、博采眾長,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使中華文化充滿生機,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