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論中國文化“走出去”[30]

張殿軍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在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的當今世界,積極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對于提升文化軟實力,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現實意義

大力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對于推進經濟政治發展,增強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有著重要作用。

1.有助于建設文化大國,復興中華文明

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充分表明,文化與國家發展、強大密不可分。沒有文化力的積極引領,沒有文化創造力的充分發揮,無論這個國家的經濟軍事硬實力多么強大,也不可能躋身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中華文化曾長期領世界文明風氣之先。但自19世紀末,曾以輝煌文明傲視世界幾千年的中華帝國敗于憑借“堅船利炮”開拓世界殖民地的西方國家之后,中國便淪為西方國家的文化輸入地,成為西方文化的附庸。世界的歷史也因之為西方國家文明所支配和譜寫。復興中華文化自此以后便成為中國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標。而復興中華文明,既要有強大的經濟軍事硬實力為基礎,又要有先進的精神文化軟實力做支撐,二者缺一不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中國文化“走出去”,不僅有助于合理借鑒、吸納人類社會創造的文化精華,建設與時俱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而推動中華文明的復興和發展,而且還能在向世界更多地貢獻出中國文化價值觀的同時,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2.有助于增加國家互信,推動經濟政治的交流與合作

在文化全球化時代,任何國家要進一步深化同他國的經濟交流和合作,都離不開文化的強有力支持。如果不了解他國的文化歷史、價值取向,不研究國外受眾的文化心理和行為方式,各國在頻繁的經濟互動和交流中難免因文化的差異而產生利益沖突和矛盾紛爭,從而影響國家經貿往來的正常開展。顯然,積極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一方面能夠增進中國同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國家和區域人民間的相互了解和寬容,加深異質國家間的文化互信,從而奠定雙方經濟合作的集體共識和認同基礎,另一方面,在不斷擴大中國文化產品海外出口、帶動國內經濟增長的同時,還能傳播中國的文化思想、價值觀念,并通過對外文化宣傳、造勢,吸引世界眼球和關注目光,提高中國的世界美譽度,從而促進技術、人才和國際資本向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流動。

3.有助于澄清世界對中國的文化誤解與偏見,提升國家形象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國家形象就不斷被西方殖民主義“東方化”。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國家更是變本加厲,極盡各種“妖魔化”手段,散布各種“中國威脅論”,大肆“丑化”“污化”中國國家形象??梢哉f,百余年來,與西方走著不同道路、秉持不同價值觀念的中國走的是一條被西方國家不斷文化誤讀與妖魔化之路。這不僅嚴重影響到中國的國際信用,而且還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國家軟實力的建構和提升。因此,要擺脫國家的文化身份和國家形象“被話語”“被敘事”的被動情形,中國就必須借助文化“走出去”戰略,以東方人對東方的理解和話語方式表達自我,建構文化世界的自我形象,這樣才能夠在國家形象博弈日趨復雜的國際背景下引領國際輿論導向,并解構、改寫國際社會有關中國的負面形象,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為中國的和平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4.有助于影響國際制度乃至國際秩序的建構

在當今世界,國際制度已逐步取代戰爭等暴力方式而成為影響國際秩序變遷的重要變量。作為國際關系中不可或缺的公共物品,國際機制是在主權國家間的不斷斗爭中產生的。在國際社會中,一個國家的文化一旦被世界所共享,就會極大地提高同化他者文化思想和價值選擇的能力,產生“讓他人隨我欲”的文化效果,其行為在別國的眼中就會更具有合法性和道義性,相關的國際機制也會因之而建構。顯然,誰能掌控國際制度制定的主導權,將日趨取決于博弈各國之間的對比,特別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對比。這是因為,文化是制度之母,制度是文化的載體和體現。一定的制度總是反映和體現著一定的政治理念和文化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以國際制度、國際機制為基礎建構起來的國際關系秩序其實就是一種國際文化秩序。“國際制度的基本文化內涵,決定了國際制度乃至國際秩序的核心內容。”[31]

可見,中國只有積極、主動地實施“走出去”戰略,借助對外文化交流平臺,將文化價值、政治文化觀念等參與到對整個世界秩序的塑造過程中,才能提高在國際關系中的政治合法性地位,將自己的文化價值理念轉化為國際社會必須共同遵守的規則和制度,從而推動國際秩序朝著公正、合理的方向前進。

二、中國文化“走出去”面臨的形勢與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文化開放主義戰略的實施,已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文化交流新格局。但必須看到,伴隨文化全球化的縱深發展,中國文化“走出去”面臨的形勢與問題日趨嚴峻。

1.國際文化保護主義盛行

文化是一個國家實現國家利益的重要工具。冷戰后,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運用文化戰略去謀求國家利益,擴大國家影響力。這在加強世界各國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彼此融合的同時,也在不斷加劇著異質文化間的沖撞和斗爭。因此,國際文化領域的擴張與反擴張、滲透與反滲透逐漸成為當今國際政治舞臺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為了抵制殖民文化的入侵,各民族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均在很大程度上采取了文化保護主義政策。如:法國在堅決反對將視聽產品納入世貿組織貿易規章制度中的同時,還規定國內電影院放映的影視節目中歐洲內容不能少于60%;加拿大35%的廣播時段要用于播放加拿大音樂作品;韓國政府為維系民族文化認同,于1996年就立法規定本國電影院每年至少要放映本國電影146部。

近些年來,一些發展中國家為回應外國文化對民族文化的嚴重沖擊,維護民族文化安全,也紛紛實施文化準入制度,構筑國家文化安全防護堤。如巴西不允許外國參與本國的無線廣播電視,而在有線電視領域外國持有的股份不得超過49%。不僅如此,一些發展中國家還紛紛走聯合自強之路,通過組建國際文化聯盟如“亞洲—太平洋地區新聞交換網”“不結盟國家通訊社”“非洲國家廣播電視組織”等,來平衡、抵抗美國等強勢文化對本國文化的入侵和蠶食。

不可否認,國際文化保護主義的風盛,勢必會加劇中國對外文化沖突的風險,增大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難度。一些國家為維護其國家文化安全,必然會建立文化壁壘,想方設法阻礙中國文化對本國的輸入。如近年來興辦的孔子學院,發展到今天其足跡雖已遍及世界五大洲,但一些國家或出于意識形態的顧忌,或由于受復雜國家間關系的影響。對在本國開設孔子學院一直持不作為的消極態度,甚至加以抵制;在一些歐洲發達國家如德國、法國,孔子學院由于受到本國語言保護政策的限制,開展起來的難度一直很大,可以說步履維艱。如何防止與他國發生文化沖突,在繞開文化保護主義的同時,促進中國文化與所在國文化的接軌,已成為未來大力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所面對的一個重大挑戰。

2.中國處于國際文化交流格局中的弱勢地位

當前的世界文化格局是“西強東弱”。一方面,美國等為首的西方國家憑借著雄厚的經濟物質基礎和得天獨厚的信息技術優勢,將反映西方特色的文化價值理念、生活方式,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另一方面,他們又借助語言中介和對外文化交流等管道,把體現其文化成果和思想靈魂的學術話語滲透到非西方的發展中國家,致使西方政治經濟模式和文化理念在發展中國家大行其道??梢哉f,在國際文化市場上,美國等國家處于絕對的強勢地位。

中國是文化“走出去”的后來者,不但“走出去”的時間短,市場化運作的經驗缺失,而且目前我國的文化產業無論是在規模、實力方面,還是文化產品的競爭力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都存在著巨大“落差”。中國在世界文化交往格局中處于弱勢地位。這不僅表現在中國的文化場中充斥著大量的西方話語,患上了嚴重的西方話語“依戀癥”。“中國現當代文化基本上是借用西方的理論話語,而沒有自己的話語,或者說沒有屬于自己的一套文化(包括哲學、文學理論、歷史理論等等)表達、溝通(交流)和解讀的理論和方法?!?span id="numsg4q" class="math-super">[32]而且還體現在對外文化貿易方面存在著嚴重的“文化逆差”。正如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所說:“和中國對外貿易‘出超’相比,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嚴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币豁椊y計表明,近幾年來,在文藝演出市場,引進和派出每場收入之比為10:1;出版市場的引進與輸出比為6.84:1;版權貿易的引進與輸出比為10.3:1。中國的對外文化貿易中存在著嚴重的“文化赤字”現象,說明中國的文化軟實力還不夠強大。要改變在世界文化交流格局中的邊緣地位,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3.中國文化的地緣影響力有限

地緣文化影響力是衡量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參考依據和指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雖然通過開展對外漢語教學、學術交流,舉辦中國文化年、文化周,建立中國文化中心等多種文化交流形式和手段,推動了中華優秀文化走向世界。但由于中國文化的創新能力不強,信息文化傳播的技術水平不高,加之中國參與國際社會的廣度和深度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與美國文化的全球性影響相比,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基本上是區域性的,主要限于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國家。以圖書貿易為例,“多年來我國圖書進出口貿易大約是10:1的逆差……面對歐美的逆差則達100:1”[33]。這意味著中國在世界地緣文化空間的影響力仍十分有限。這不僅與中國的世界經濟大國地位不匹配,還嚴重影響了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三、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路徑選擇

中國要成功地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并在全球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蕩和博弈中有力地傳播中國文化,有必要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樹立理性的“文化主體間性”意識,反對文化交往過程中的單一主體觀

當今世界是一種關系性的文化主體間性存在。這就決定了開放的中國在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必須樹立多元主體的文化交往實踐觀。一是要樹立平等對待、互相欣賞的意識。任何文化都是人類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為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歷史跨越而不斷創造出來的精神結晶。由于民族文化的形成總是與特定時空的地域局限性與封閉性聯系在一起,因而造成了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在一切方面領先于其他文化。因此在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要自覺地破除一切形式的“文化中心主義”思想,以平等的理念和敬重的心態來對待他者文化。在文化交往中既不能妄自菲薄,鼓吹文化虛無主義,也不能居高臨下,頤指氣使,以自己的文化理念和價值標準來評判他者的文化和行為。二是堅持“和而不同”的文化原則。在文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任何文化的存在和發展,都必須以他者文化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和基礎。也就是說,任何文化的發展,在任何條件下都不可能永遠在一個封閉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系統中獨立進行,一個民族的文化只有實現與世界其他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吸收與相互借鑒,才能獲取生命的新生,才能發展與時俱進的能力。因此,在國際文化交往中,中國必須擯棄絕對主義的“和而同”思想,堅持“和而不同”、協同發展的寬容精神,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差異,并以共生共在的文化理念處理和對待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沖突。這樣,才能推動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同發展,實現不同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2.根據“西強東弱”的世界文化交往格局,采取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策略

在當今世界主要的文化市場已為發達國家壟斷和主宰的情況下,中國必須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根據本國的文化資源稟賦和文化精神內涵與品質,著力打造不同于他國“賣點”的、更多具有“中國符號”或“中華元素”的文化產業,通過發展獨具魅力和價值的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來逐步吸引世界的眼球和注意力,努力為本國文化在文化多元化競爭的格局中,謀求更多的發展空間。

(1)突出文化特色

中國要充分認識民族文化特色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獨特價值,緊緊立足和依托豐厚的文化資源優勢,以大力開發、挖掘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的優秀文化產品作為突破口,把深刻反映中華民族特色和當代中國精神風貌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盡可能多地推介到國際市場中,力爭將新的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培育成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支撐產業和文化經濟增長點,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更好地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水平。

(2)打造創意文化

從一定意義上說,一個國家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主要是通過其創意文化實現的。美國文化之所以暢行世界,就是因為其抓住了世界范圍內不同地區人民的想象力。韓國之所以能夠在強手如林、競爭激烈的文化百花園中脫穎而出,與該國強調開發國民的創造性和特有的生存智慧的創意產業戰略也有著直接聯系。因此,中國在借鑒世界其他國家創意文化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要始終立足于世界文化發展前沿,依托現有不可替代的文化資源優勢,重點打造文化附加值高、融民族特色與世界價值于一體的文化原創精品,形成一批在國際上立得住、叫得響,在國際文化市場上享有一定聲譽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創意產品和品牌。只有如此,中國文化才能具備影響他國的軟實力。

3.針對國際社會文化傳播渠道和載體分布的非對稱性,實行非均衡性的重點發展策略

當前中國必須依據現有的文化資源和力量,針對國際文化傳播渠道和載體分布非對稱性的國際政治現實,突出重點,非均衡用力。為此,必須在以下兩方面重點做好文化走出去的工作。

(1)積極加強與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工作。

爭取有利的國際輿論、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任務。如同國內媒體往往通過“輿論精英”和“輿論領袖”來影響國家內外政策一樣,國際社會的輿論也是由“輿論國家”制造出來的。在當今世界,由于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基礎雄厚,信息技術發達,因而在不對稱、非均衡的國際信息交流中,西方社會大眾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形象的塑造更易為美國、歐洲國家的主流媒體所左右。“縱觀中美二百多年的交往史,中國在美國的形象一直在變化,但美國始終沒有客觀公正地評價過中國。”[34]這就要求中國在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首先必須把加強與發達國家的文化交流作為“走出去”的重點來抓。一方面要加大同美歐等主流媒體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力度,另一方面也要進一步加強同美國民間文化友好交往的強度。通過影響美歐的文化市場來逐步擴展中國文化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影響力。

(2)大力拓展同跨國公民社會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在當代,跨國公民社會的發展十分迅速,已成為影響國際公共事務和全球公共政策的重要力量。一是跨國公民社會能夠利用它們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聯系,影響世界輿論,改變國際政治議程。二是能夠利用廣泛的群眾基礎,動用強大的全球性力量,促使各國政府承諾和遵守國際社會共同認同的各種游戲規則。中國積極開展同跨國公民社會特別是非政府組織的文化交往,積極參加由其發起、倡議和組織的一系列國際公益性事業和文化活動,一方面有利于為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一個方便的平臺,另一方面,也能發揮文化溝通的橋梁作用??鐕裆鐣某蓡T來自世界各地,群眾力量廣泛、雄厚,通過它們可以更廣泛地聯系社會,影響民眾。也就是說,跨國公民社會在文化的主體間架起了一座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橋梁,能夠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

4.根據不同國家的文化身份和性質,實施差異化的地緣文化“走出去”策略

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就必須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國家的性質和地域文化特點,實行戰略導向有區別、有差異的地緣文化“走出去”策略。

(1)以儒家文化為契合點,加強同周邊國家的文化往來。

中國同周邊國家如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國家有共通性的文化,即都屬于儒家文化圈。無論是在文化傳統、道德觀念,還是生活方式、文化習俗上都有著諸多相似之處。中國的儒家文化不僅歷史上對東亞“儒家文化圈”國家的文化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而且在當代對推動該地區經濟社會的現代化發展也彰顯出了獨特的時代價值。可以說,儒家文化在世界各國尤其是東亞國家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中國要利用與東亞國家文化背景相似、地緣接近等優勢,充分利用雙邊和多邊經濟政治交往,進一步加強同該地區國家的文化交流和往來,努力增強中國文化的地區認同度和影響力,營造有利于中國和平發展的地區文化圈,并以此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橋頭堡,擴大中國文化認同的地理分布。

(2)以大眾文化為切入點,加快中國文化走向西方市場的發展步伐。

中國與西方國家擁有不同的政治文化。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與西方國家圍繞民主、自由、人權而發生的斗爭都源于政治文化的沖突。這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中國文化對西方世界的擴散力。為了使差異巨大、相互敵視的兩種政治文化分歧不影響到中國與西方國家文化關系的順利發展,中國除了要理性地借鑒西方政治文化,主動、積極地加強與西方國家的政治文化對話之外,還必須另辟蹊徑。當前,中國首先要將閃現著民族智慧的具有普適性的思想文化理念與道德取向如“和為貴”“天下為公”等,和中國想要表達的執政理念與意識形態,想要施加的政治影響,利用大眾文化的表現形式,通過電影、電視劇、新聞報刊、音像制品和藝術、體育等載體和媒介傳送出去,通過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引導民眾逐步認同中國大眾文化作品所表達的價值觀和理念,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當代中國很多獨具文化特色的做法,從而在文化的潛移默化中改變它們對中國的認知結構,進而達到文化輸出、開拓西方文化市場的戰略目的。

(3)以宗教文化交往為基礎,加強同宗教國家的文化交流。

“在過去的一萬年中,地球上沒有一個地方的人沒有自己的宗教?!?span id="funq7v4" class="math-super">[35]中國是多種宗教并存的國家。中國五大宗教中的四大宗教(道教除外)皆與國外其他宗教有著廣泛的歷史與現實聯系,可以說,其宗教內涵當中積淀、蘊涵著許多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等文化因子。如基督教就是于公元7世紀經波斯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在宗教日趨世俗化的今天,跨宗教的交流必然會促進跨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對于以宗教立國的一些國家,中國應積極鼓勵政府、民間開展與國外宗教文化界、世界宗教組織如“世界宗教和平大會”“亞洲佛教和平會”等的宗教文化交流和合作活動。通過宗教文化交流的窗口,把中國的宗教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實際情況介紹給各國人民及宗教界,使他們對中國的悠久文化傳統和各項政策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這樣既可以宗教文化交流為平臺和突破口促進中國文化產品的整體出口,為中國文化開辟廣闊的世界發展空間,又可以有效減少和避免因中國文化輸出而引發的文化交流中的意識形態壁壘和這些國家文化民族主義的對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泽县| 富顺县| 莱阳市| 安泽县| 金溪县| 新宁县| 无棣县| 枞阳县| 新蔡县| 信丰县| 新化县| 洱源县| 镇宁| 丰宁| 宣化县| 伊金霍洛旗| 遂川县| 垦利县| 徐汇区| 南城县| 兰坪| 宜宾市| 漠河县| 长子县| 台中市| 阿勒泰市| 屏东市| 永善县| 岳阳市| 奈曼旗| 延长县| 新津县| 莒南县| 镇江市| 沐川县| 正镶白旗| 阳原县| 会宁县| 靖远县| 安达市| 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