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貿易開放與中國經濟發展
- 余淼杰
- 7702字
- 2019-11-15 17:42:13
第二章 中國和東盟貿易及產業比較優勢研究11
本章采用UC Comtrade數據庫提供的標準國際貿易分類(SITC)1分位行業數據,研究了中國貿易對東盟貿易的影響,并針對東盟各國如何提高貿易競爭力給出建議。實證研究表明中國出口對東盟出口的影響既存在互補效應,又存在替代效應。隨著中國和東南亞區域合作的不斷擴大和深化,中國對東盟出口的增加會促進東盟國家同行業的出口。然而,中國對其他國家出口的增加則會擠出東盟各國同行業的出口。近年來中國出口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這既給東盟各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又使得中國和東盟的區域合作面臨挑戰。東盟國家可通過進一步的貿易自由化、增加R&D投資和培訓更多的熟練工人等,來提高其出口和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第一節 引言
除亞洲金融危機時期,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在過去20年中的經濟增長速度都超出世界平均水平。2010年,和其他地區相比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增長速度最高。盡管在全球金融危機時,發展中的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它們在2011年依然維持非常強勁的增長勢頭。亞洲生產了世界上50%的汽車、62%的液晶顯示屏、86%的智能手機以及100%的數碼相機(Hiratsuka,2013)。21世紀,中國正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在大多數國家的外貿往來中與中國的貿易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根據GDP統計數據,2013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和第三大經濟體分別是美國和日本。中國在過去30年中維持高速增長,其近十年的經濟增長率在10%左右。2013年中國的GDP是9.2萬億美元,超過美國同期GDP(16.8萬億美元)的一半。此外,2013年世界銀行估計的中國按照購買力平價估算的GDP為16.2萬億美元,非常接近于美國的同期水平值。
與此同時,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正逐漸向東亞轉移,新興的東亞經濟體已經做好準備從亞洲經濟增長中受益。2013年,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總GDP為20.5萬億美元,其中發展中國家的GDP占總額的55.7%。2012年,東亞地區發展中國家的增長率為7.6%。在過去20中,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在內的新興東南亞經濟體經濟飛速增長。2000—2011年,這些經濟體的平均經濟增長率為5%。2011年,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越南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6.5%、5%和5%。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柬埔寨和老撾在2013年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7.4%和8.5%。包括柬埔寨、老撾、緬甸在內的新興東亞經濟體在未來的十年中甚至能夠以更高的速度增長。
一些東亞國家特別是亞洲“四小龍”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實行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并維持了30年以上超過6%的經濟增長。出口導向型的增長方式也在中國和大多數東盟國家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中國和東盟實現了工業化和高速增長。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年化出口增長率約為13.7%,其出口占GDP的比重從1982年的8.4%一直增長到2007年的39.1%。而東盟十國在過去十年平均出口增長率為7.9%。自1975年以來,包括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在內的六個相對發達的東盟國家12的出口占GDP的比重平均為73.6%。其中,新加坡的出口占GDP的比重甚至接近200%。1993年以來,包括柬埔寨、緬甸、老撾和越南在內的四個不太發達的東盟國家的出口占GDP的比重約為38.4%。
自中國和東盟自貿區談判以來,中國與東盟雙邊的貿易額迅速增加。2014年,中國是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而東盟是中國第三大的貿易伙伴,第一和第二大貿易伙伴分別是歐盟和美國。如圖2-1所示,2000—2011年,中國和東盟的雙邊出口迅速增加。2000年,中國出口到東盟和東盟出口到中國的部分分別僅占其出口總額的6.94%和4.96%。而到2011年,中國的總出口額為1.90萬億美元,其中出口到東盟的部分占8.96%。東盟的總貿易額為9285億美元,其中出口到中國的部分占到15.32%。此外,中國和東盟雙邊進口額也穩步增長。2011年,中國從東盟的進口額為1930億美元,占其總進口額的11.1%。與此同時,東盟從中國進口了1530億美元的商品,占其總進口的13.4%。很多研究發現中國和東盟的工業結構互補性較強,中國和東盟的區域合作使得一些產品能夠以更低成本進行生產。

圖2-1 中國和東盟的雙邊總出口額
然而,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西歐國家的需求疲軟,進而導致中國出口的增勢放平。此外,隨著中國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攀升,其增長模式正在發生改變——相比投資和出口將更多地依賴消費,相比工業更多地依賴服務業。這為東南亞國家通過貿易和投資擴大其經濟水平提供了機會。那么中國的貿易如何影響東盟的貿易?更重要的問題是,東盟國家如何抓住中國增長放緩的機會,進一步提升其貿易競爭力?本章將從三個方面回答這些問題。首先,我們將利用SITC 1分位行業數據,通過計量方法研究中國出口對東盟出口的影響,并區分了中國出口到東盟以及中國出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對東盟出口的異質性影響。其次,我們計算了中國和東盟各國的顯示比較優勢指數,并在行業和時間兩個維度進行比較。最后,我們將研究東盟各國如何提高其貿易競爭力,并給出政策建議。本章余下部分結構如下:第二部分為文獻綜述;第三部分介紹本章主要使用的數據和主要變量的衡量;第四部分提供中國貿易對東盟貿易影響的實證證據;最后為結論。
第二節 文獻回顧
中國和東盟雙邊關系在國際關系特別是亞太關系中占據重要地位(Wong and Chan,2003;Ba,2003;Leong and Samuel,2006;Acharya,2014),而貿易關系則是我國與東盟雙邊關系的重要方面。隨著2010年中國和東盟自貿區的建立,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的貿易關系日益密切。本章主要和三個方面的研究相關。首先,本章與中國崛起對那些以勞動密集型行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影響的研究相關。盡管中國崛起對其他經濟體的威脅是普遍的,但考慮到中國和東亞、東南亞國家具有相似的文化和出口結構(Wong and Chan,2003;Shafaeddin,2004),不少研究預期中國崛起對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影響是最大的(Lall and Albaladejo,2004)。一些研究強調中國崛起對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影響同時存在競爭和互補效應,而并非一個零和博弈(Felker,2003;Shafaeddin,2004;Ravenhill,2006;Coxhead,2007;Coxhead and Jayasuriya,2010)。
本章的研究還與垂直分工和全球價值鏈方面的文獻相關。亞洲國家在全球化生產中擔任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Feenstra,1998;Gereffi,1999;Ber-gin et al.,2009;Koopman et al.,2014;Yu,2015)。作為東亞和東南亞區域貿易的一部分,中國的崛起將會增加其對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中間品需求(Chirathivat,2002;Mcdonald et al.,2008)。Percival(2007)指出東南亞國家在緩解中國巨大的自然資源和能源危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而,盡管東南亞國家在出口最終產品上難以和中國競爭(Weiss and Gao,2004;Greenaway et al.,2008),但它們能夠從對中國出口中間品的增加中獲益。此外,隨著全球化生產系統的發展,中國和東盟將在垂直化貿易中技術密集的產業上共同發展(Wong and Chan,2003;Lall and Albaladejo,2004;Coxhead and Jayasur-iya,2010)。
本章還與中國和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研究相關。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普遍認為一個有效的貿易協議將會促進亞洲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并提高其經濟福利(Wong and Chan,2003;Shafaeddin,2004;Antkiewicz and Whalley,2005;Lee and Park,2005;Urata and Kiyota,2005;Lee and Shin,2006;Mcdonald et al.,2008)。中國和東盟自貿協議也將會為貿易雙方帶來正的凈貿易收益(Chirathivat,2002;Wong and Chan,2003;Tongzon,2005)。
第三節 數據和主要變量衡量
東盟和中國行業層面的貿易數據均來自UN Comtrade數據庫。UN Comtrade數據庫是一個被廣泛使用的商品貿易數據庫,它提供了世界各國細化到行業層面的商品貿易數據。關于行業分類,UN Comtrade數據庫提供三個標準:國際公約協調商品名稱及編碼協調制度(HS編碼)、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以及按經濟大類分類(BEC)。本章主要使用1分位的SITC行業數據13來識別中國貿易對東盟同行業貿易的異質性影響。而國家層面的貿易數據則來自CEIC數據庫14。
此外,GDP、制造業附加值、勞動人口、城鎮人口、簡單平均的關稅以及東盟各國對美元的匯率的數據都來自CEIC數據庫。其中,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等于其附加值和制造業勞動人口的比值。值得一提的是CEIC數據庫中的數據為從其他統計機構搜集和整理而來,包括各國的國家統計局、世界銀行、國家貨幣基金組織等。世界總GDP數據來自世界銀行WDI數據庫。此外,由于CEIC數據庫中緬甸的GDP數據均為截止到每年3月底而并非12月底,本章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全球數據庫中搜集了緬甸截止到每年12月底的GDP數據。
一、出口額
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東盟各國對中國的出口迅速增加。東盟對中國出口的增長率在2003年達到頂峰,約為41.8%,隨后逐漸下降,并在全球金融危機時變為負值,近年來則迅速反彈。由表2-1可知,2011年東盟對中國的出口是2000年的8.7倍。此外,2005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時,東盟對中國的出口增加。而全球金融危機時,東盟對中國的出口減少了7.1%。除了2009年,東盟對中國的出口的增長速度都要快于其GDP和總出口的增長速度。如表2-1所示,2011年東盟對中國的出口占其總出口15的15.3%,占其總GDP的6.4%。
我們將東盟十國根據經濟實力分成兩組,分別為六個相對發達和四個較
不發達的東盟國家。2000—2011年,包括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在內的六個相對發達的東盟國家對中國的出口逐年增加,貢獻了超過90%的東盟對中國的總出口。盡管其他四個較不發達的東盟國家對中國的出口僅占東盟對中國總出口的一小部分,但是近年來它們對中國的出口增長十分迅速。2002年以來,柬埔寨、緬甸、老撾和越南對中國的出口逐漸增加。此外,它們對中國的出口占其總出口或者GDP的比重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及全球金融危機時有所減少,但是在2009年后便迅速反彈并一直上升。
表2-1 東盟對中國的出口

二、顯示比較優勢指數
根據李嘉圖模型,一國的貿易模式和其比較優勢密切相關。關于一國比較優勢的衡量有很多方法,本章采用的是Balassa(1965)中提出的顯示比較優勢指數。t時期國家c行業k的顯示比較優勢(RCA)指數計算公式為:

其中,EXkct為t時期國家c行業k的總出口。RCA指數在控制出口總額的情況下,衡量了國家c相對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出口優勢。如果RCAkct大于1,則國家c在行業k上具有顯示比較優勢。反之,則國家c在該行業上具有比較劣勢。
由于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比較優勢,故中國出口對東盟出口的影響也應該在行業上具有異質性。因此,本章衡量了2000—2011年中國和東盟在SITC 1分位上的顯示比較優勢指數。根據表2-2,東盟在動物和植物油、脂肪和蠟行業上具有十分強的顯示比較優勢,其RCA指數平均在5.7左右。此外,東盟在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上具有弱比較優勢。2000—2011年,東盟逐漸失去其在制造機械和運輸設備方面的比較優勢。然而,東盟包括十個國家,每個國家都具有不同的比較優勢。因而在后面的實證分析中我們將采用每一個東盟國家在SITC 1分位上的RCA指數。
表2-2 中國和東盟的RCA指數

2000—2011年,中國在食品和活畜、飲料和煙草、除燃料外不可食用的原材料、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動物和植物油、脂肪和蠟、化學品及相關產品行業上都不具有比較優勢,這些行業的RCA指數均小于1。其中,中國在動物和植物油、脂肪和蠟這一行業上最不具備比較優勢,其RCA指數平均為0.08。然而,中國在制造業上始終保持較強的比較優勢,在各雜項制造業產品生產上的RCA指數均保持在2.2以上。此外,中國在機械和運輸設備制造這一行業的RCA指數逐漸從2000年的0.8增加到2011年的1.45。
第四節 實證結果
由于中國和東盟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貿易結構,因而文獻中普遍認為中國貿易對東盟貿易的影響既存在替代效應又存在互補效應。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出口結構一方,使得中國崛起對東盟的威脅最大,另一方面能夠促進中國和東盟的區域合作。此外,中國的經濟增長在2012年之后逐漸放緩,這為東盟各國提供了發展機會。在考慮中國和東盟各國行業比較優勢差異的基礎上,區分了中國貿易增加對東盟貿易的競爭和互補效應。具體而言,我們從三個方面研究中國貿易對東盟貿易的影響。首先,計算了中國和東盟各國的顯示比較優勢指數,并在行業和時間層面進行了比較。其次,利用行業數據,將中國的出口分成對東盟和對其他國家出口兩個部分,并分別研究了它們對東盟出口的影響。最后,探討了東盟各國如何能抓住當前的發展機會提升其貿易競爭力。
一、中國出口對東盟出口的影響
為了分離中國出口增加對東盟出口的競爭和互補效應,在實證回歸中考慮了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和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出口這兩個指標。若東盟從中國進口更多的產品,則其可以選擇更多種類的中間品進行生產,并可從進口中間品中學習新的生產技術,這些能夠幫助東盟提高其技術水平和最終產品質量。因而,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增加將會促進東盟的出口。本章將中國出口對東盟出口的這一影響定義為互補效應,反映了中國和東盟的出口的互補性。另外,東盟和中國出口的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相互競爭。中國對其他國家出口的增加將會擠出同行業東盟的出口,即中國出口對東盟出口存在替代效應。
為了區分中國出口對東盟出口的競爭和互補效應,本章考慮以下形式的回歸方程。

其中,EXkct表示t時期東盟國家c行業k的總出口;CEX_ASEANkct表示t時期中國行業k對東盟國家c的出口;CEX_ROWkt表示時期t中國行業k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出口;Xkct表示其他控制變量,如國家c簡單平均的關稅以及其對美元的匯率等;αk、c和εt分別表示行業、國家以及時間層面的固定效應;ωkct表示異質性沖擊;β1估計了中國對東盟出口的互補彈性,因而文章預期其回歸系數為正;相反,β2則估計了中國出口對東盟出口的替代彈性,因而文章預期其回歸系數為負。
表2-3考慮了四種回歸形式,且所有回歸均控制了時間層面的固定效應。然而,僅(2)及(4)列控制了國家和行業層面的固定效應,僅(3)和(4)列考慮了其他控制變量。如(1)列所示,中國對東盟出口的增加將會促進東盟的出口,即互補效應。而中國對其他國家出口的增加則會擠出東盟的出口,即替代效應。此外,所有時間虛擬變量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且隨時間逐漸增大,這和2000年以來東盟出口逐漸增加的事實相吻合。在控制了國家和行業層面固定效應之后,中國對東盟出口的對數的回歸系數有所下降,而中國對其他國家出口對數的回歸系數略微增加。和(1)列的結果相比,(3)列中兩個主要回歸系數的大小有所下降。和(2)列的結果相比,(4)列中互補效應略微變弱,而替代效應有所增強。且這兩個回歸系數均在統計上顯著。具體來說,中國對東盟出口增加1%,東盟同行業的出口顯著增加0.22%;而中國對其他國家出口增加1%,東盟同行業的出口將顯著減少0.45%。
表2-3 中國出口對東盟出口的影響

此外,本章還研究了中國出口對東盟同行業顯示比較優勢的影響。盡管中國對東盟出口的增加依然導致東盟同行業出口的增加,但是其對東盟顯示比較優勢指數的影響并不是確定的。中國出口的增加是否會使得東盟同行業的顯示比較優勢提高取決于中國和東盟出口增加的相對大小。然而,中國對其他國家出口的增加將會擠出東盟的出口,進而導致東盟同行業的比較優勢降低。盡管回歸中,兩個主要回歸變量的系數都和表2-3一致,但它們在統計上并不顯著。這可能因為回歸同時控制了時間、國家和行業層面固定效應以及其他變量,而回歸的樣本相對較小。
二、出口和制造業勞動生產率
根據文獻和實證分析,中國出口對東盟出口既存在互補效應又存在替代效應。那么面臨中國近期增長放緩的現狀,東盟各國如何才能提高其出口和貿易競爭力呢?本章將利用CEIC數據庫提供的國家層面貿易數據,在引力模型16的背景下回答這一問題。根據引力模型,文章進一步控制了東盟國家的GDP和世界GDP中扣除中國對其他國家出口的部分。此外,為了研究東盟國家如何能提高其貿易競爭力,文章還控制了勞動人口和制造業勞動生產率。
表2-4中所有回歸均控制了時間層面固定效應,但僅回歸(2)控制了國家層面的固定效應。如(1)和(2)列所示,中國對東盟出口的回歸系數依然顯著為正。和表2-3(4)列相比,其數值略增大。而中國對其他國家出口的對數的回歸系數依然為負,但并不顯著。此外,東盟GDP和世界GDP中扣除中國對其他國家出口部分的對數的回歸系數均為正但并不顯著。17(1)和(2)列中,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和勞動人口對數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具體來說,東盟國家制造業勞動生產率提高1%,其出口顯著增加0.9%。因而,東盟各國可通過提高其制造業勞動生產率來提高其出口和貿易競爭力。
表2-4 東盟出口和制造業勞動生產率


三、出口、貿易自由化和城鎮人口
東盟各國可以通過提高其制造業勞動生產率來提高其出口和貿易競爭力。那么它們又如何提高其勞動生產率呢?文獻中通常存在兩種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方法:貿易自由化和內部提升機制。貿易自由化包括關稅減免和自貿區協議等,使得本國企業面臨更強的進口競爭,進而使得只有較高生產率的企業能夠存活下來,而生產率較低的企業則會被迫退出市場,因而本國企業的平均生產率水平提高,其出口競爭能力也會上升。內部提升機制則是指東盟國家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提高其出口和競爭力水平,如增加R&D投資、雇用或培訓更多的技術工人等。
表2-5中(1)列考察了貿易自由化對東盟國家出口的影響,(2)列則考察了城鎮人口數目對其出口的影響。所有回歸均控制了年份及國家層面固定效應。由(1)列,關稅減免將導致東盟國家的出口顯著提高。具體來說,一國的平均關稅下降1個百分點,其出口將顯著增加0.04%。由(2)列,城鎮人口增加1%,東盟國家的出口顯著提高1.24%。隨著城鎮人口數目的增加,預期技術工人數目也會增加,因而東盟出口的競爭力也會提高。此外,(1)和(2)列中,中國對東盟出口對數的回歸系數和表2-3類似,均顯著為正。中國對其他國家出口的回歸系數盡管為負,但其在(2)列中并不顯著。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對數的回歸系數依然顯著為正。此外,文章還考慮了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和關稅以及城鎮人口數目的交互項的影響,但可能由于樣本相對較小這兩個變量的回歸系數都不顯著。
表2-5 關稅、城鎮人口和勞動生產率

第五節 小結
為研究中國貿易對東盟貿易的影響,本章計算了中國和東盟的顯示比較優勢指數,并使用1分位的SITC行業數據實證分析了中國出口對東盟出口的影響,進而為東盟各國如何增加出口、提升貿易競爭力提供建議。具體而言,我們的研究發現中國出口對東盟出口既存在替代效應,又存在互補效應。作為全球供應鏈的一部分,中國對東盟的出口會促進東盟同行業的出口。相反,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出口則會擠出東盟同行業的出口。中國經濟增長變弱為東盟各國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東盟各國可通過提高其制造業勞動生產率來提高其出口和貿易競爭力。具體而言,東盟各國可通過進一步的貿易自由化和內部提升機制來提高其勞動生產率和出口。貿易自由化包括關稅減免、降低非關稅貿易壁壘和加快自貿區談判等;內部提升機制則包括增加R&D投入、雇用或培訓更多的技術工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