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金融(第二版)
- 潘百翔 王英姿
- 4946字
- 2019-11-29 18:10:10
第三節 匯率的決定與調整
一、匯率決定的基礎
兩國之間貨幣的比價是根據什么確定的呢?要弄清這個問題,必須沿著貨幣制度的歷史發展來加以探討。
(一)金本位制度下匯率的決定
金本位制度是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貨幣制度,金本位制包括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在國際金本位制度下,各國貨幣都以黃金作為統一的價值衡量標準,含金量是貨幣所具有的價值。因此,金本位制度下兩種貨幣的含金量之比——鑄幣平價,成為它們的匯率標準。
113.0016/23.22=4.8665
可見,英鎊和美元的匯率是以它們的鑄幣平價作為標準的。
當然,外匯的供求關系也是影響匯率的一個直接原因。金本位制度下,匯率以鑄幣平價為中心,在供求關系的作用下上下波動。當某種貨幣供不應求時,匯價上升;反之,匯價下跌。但是,匯率的波動被限定在鑄幣平價上下各一定的范圍內,這個范圍就是黃金輸送點。黃金輸送點是引起黃金流入和流出時的匯率。具體地說,當外匯市場上的匯率上漲達到或超過某一界限時,該國的債務人用本國貨幣購買外匯的成本就會超過直接運送黃金出境用于國際支付的成本,于是引起黃金外流,引起黃金流出的這個匯率界限叫作黃金輸出點;相反,當外匯市場上匯率下跌到或低于某一界限時,該國的債務人用外匯兌換本國貨幣的所得就會少于直接將黃金輸入國內的所得,于是引起黃金流入,引起黃金流入的匯率界限就是黃金輸入點。黃金輸入點和黃金輸出點統稱為黃金輸送點,構成了金本位制度下匯率波動的上下限。
案例2-5 1英鎊=4.8665美元時,假設美國和英國之間運送1英鎊所含黃金需要0.02美元的費用(包括黃金的運輸費、保險費、包裝費以及改鑄費等),當市場上英鎊的實際匯率高于4.8865美元時,美國的債務人將不會在外匯市場上購買英鎊,而是直接運送黃金到英國進行支付,因此,4.8865美元就是美國對英國的黃金輸出點。相反,當市場上英鎊的實際匯率降到4.8465美元以下時,美國的債權人寧愿收取黃金而不愿接受英鎊,此時,黃金將輸入美國,因此,4.8465美元就是美國對英國的黃金輸入點。
(二)紙幣制度下匯率的決定
在實行紙幣制度的初期,各國政府都參照過去流通的金屬貨幣的含金量,用法令規定紙幣的金平價,即紙幣所代表的金量。所以,兩國紙幣的金平價應當是決定匯率的依據。
兩國貨幣的金平價對比,是紙幣流通下匯率確價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外匯買賣的實際匯率隨市場供求的狀況而不斷上下波動,但是兩國貨幣的波動不是漫無邊際的。1971年底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規定兩國貨幣波動的幅度不能超過金平價對比的±1%;1971年底又將波動幅度擴大為±2.25%,直至1973年春。1973年3月以后,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貨幣與黃金脫鉤。各國貨幣不再規定含金量,貨幣的兌換完全脫離了黃金的制約,各國貨幣的兌換比率由外匯市場上的供求狀況來決定。
所以,在紙幣流通制度下,匯率實質上是兩國貨幣以各自所代表的價值量為基礎而形成的兌換比率。各國紙幣實際代表的金量或價值量的對比,便成為決定各國貨幣匯率的基礎。
二、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
從表面上看,匯率的變動是由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的。但引發外匯市場供求關系變化的原因卻涉及經濟、政治、軍事以及公眾的心理預期等因素。因此,匯率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動。當前影響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種。
(一)影響匯率變動的中長期因素
從中長期看,一國國際收支狀況是影響該國貨幣對外比價的直接因素。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較前改善,或順差增大,或逆差縮小,外匯收入增加,該國貨幣就較前升值;如一國國際收支狀況較前惡化,或者順差縮小,逆差增大,該國貨幣就對外貶值。
一國的利息率水平是影響匯率變動的一個重要因素。國際金融市場,存在大量游資,如一國利息率較前提高,游資持有者就會投向該國,追求較高的利息收入,該國外匯收入就可增加,外幣供大于求,從而促使該國貨幣較前升值,提高本幣的對外價值;如該國降低利息率,其結果則相反。某一時期,美國的貼現率、優惠利率、聯邦基金利率,英國的貼現率,德國貼現率的提高或降低,均會產生上述影響。
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兩國貨幣之間的比率,從根本上說是由各自所代表的價值量決定的。物價是一國貨幣價值在商品市場中的體現,通貨膨脹意味著該國貨幣的價值量下降。具體來看,高通貨膨脹率會削弱本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引起出口減少,同時提高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上的競爭能力,造成出口增加,從而導致經常項目的逆差。此外,通貨膨脹會影響到一國的實際利率。由于實際利率=名義利率-通貨膨脹率,當名義利率不變,通貨膨脹率上升時,將導致實際利率的下降,而實際利率的降低又會引起資本的外逃,導致資本項目的逆差。綜上所述,通貨膨脹較嚴重的國家,其貨幣匯率會下跌。
當一國處于經濟高速增長的初期,該國居民對外匯的需求往往超過供給,本國貨幣會出現一段下跌過程。但隨著經濟的繼續高速增長,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該國產品的競爭力也隨之提高,從而改善貿易收支;此外,經濟的高速增長會給國際投資者帶來較高的投資回報,從而吸引外資流入,改善該國的資本與金融賬戶的收支狀況。
所以,一般來說,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初期,一國的本幣匯率將貶值;但如果能保持穩定的經濟增長,則本幣匯率將穩步升值。
宏觀經濟政策主要包括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會刺激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促進經濟的發展,從而增加進口需求,使該國的貿易收支惡化,導致該國貨幣匯率的下跌。而且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還會降低利率,引起國際短期資本的大量流出,抑制短期資本的流入,從而引起資本項目的逆差,增加匯率下跌的壓力。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可能導致巨額的財政赤字,加劇通貨膨脹,促進國際收支的進一步惡化,導致該國貨幣匯率下降。
(二)影響匯率變動的短期因素
西方各國會定期公布本國關于經濟景氣、就業、物價變動等經濟指標,在指標公布之前,市場都會對該指標有充分的預期。一旦較為重要的數據的實際結果與預期差距較大,往往會對外匯市場的短期走勢產生較大的影響。例如,美國每月均公布其貿易收支數字,如公布數字較研究機構估計的數字高,則美元對外價值定會提高;反之,則降低。這個數字對外匯市場的影響非常直接、迅速、明顯。
各國貨幣當局為了使匯率維持在政府所期望的水平上,都會對外匯市場進行或多或少的干預,以改變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這種干預會對匯率的短期走勢產生重要的影響。
如1988年11月下旬美元對德國馬克匯價,經過西歐國家的干預從1.7170上漲到1.7200左右,但此時美國財政部長布萊德在電視上發表講話。他說:“外匯市場的匯價有漲有落,今年美元匯價的最低點接近去年1月的水平。”在講到這句話時,外匯市場的交易商認為是他不容忍美元降到目前的較低水平,可能要采取措施,提高美元的對外匯價。因此,美元對德國馬克匯價略有提高。但是,布萊德緊接著又說,“我們對此并不感到擔憂”。言外之意,美元匯價如再下降他也不怕。這句話說出后,美元匯價立刻又下降。
對匯率變動產生影響的政治因素多為突發性事件,很難預測。當一國發生政變、戰亂及政府官員的丑聞時,都會對該國貨幣匯率產生不利的影響。例如,1988年12月7日,蘇聯政府首腦戈爾巴喬夫赴美參加聯合國大會前夕,荷蘭電臺搶先報道戈爾巴喬夫將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蘇聯削減30%軍隊約50萬人的建議,紐約外匯市場美元/聯邦德國馬克匯率立即從1.7240上漲到1.7373,戈爾巴喬夫到美國紐約的當天,紐約外匯市場的美元/聯邦德國馬克匯率又從1.7485上漲到1.7610。又如1988年11月美國大選期間,新聞界突然傳出布什總統的競選伙伴多爾的生活丑聞,輿論界認為這會對布什當選產生消極影響,從而美元/聯邦德國馬克的匯率立即下降,以后競選班子對此加以澄清,外匯市場方才平穩。
此外,外匯交易商對匯率走勢的心理預期與技術性因素(如果周末的清倉,長期空頭后的補進等),以及投機因素對匯率變化也有影響。
上述各種因素的關系,錯綜復雜;有時各種因素匯合一起同時發生作用;有時個別因素起作用,有時各因素的作用又相互抵消;有時某一因素的主要作用,突然為另一因素所代替。但是,在一段較長時間內(如1年)國際收支是決定匯率基本走勢的主導因素;通貨膨脹與財政狀況、利率水平和匯率政策只起從屬作用——助長或削弱國際收支所起的作用;心理預期與投機因素不僅是上述各項因素的綜合反映,而且在國際收支狀況所決定的匯率走勢的基礎上,起推波助瀾的作用,加劇匯率的波動幅度。
三、匯率變動對經濟的影響
國際收支狀況、利率水平、通貨膨脹率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等因素會影響匯率的變動,反過來,匯率也會影響經濟的運行。由于本幣匯率上升(即本幣升值)與本幣匯率下降(即本幣貶值)的方向相反,其對經濟的作用也正好相反。接下來的內容將以本幣升值為例,來分析匯率變動對經濟的影響。
(一)本幣升值對進出口的影響
一般說來,本幣升值,外匯匯率下降,則本國購買外國商品、勞務的購買力增強,增加了對外國商品進口的需求,從而可以擴大本國商品的進口規模。從另一方面看,本幣升值后,出口商品以外幣表示的價格就提高,從而降低了出口商品的競爭能力,不利于擴大商品出口。
所以,本幣升值有利于增加進口、減少出口,其最終結果是使貿易收支順差減少或者是逆差增加。
(二)本幣升值對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
本幣匯率上升,使本幣的購買力增強,從而使本國資本擴大對外投資。例如,日元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大幅度升值后,日本企業加快了向海外發展的速度,汽車行業首先決定擴大和提前實施在海外就地生產計劃。家用電器、辦公機械和機床行業也拼命向海外拓展。與此同時,本幣匯率上升也會吸引外資的流入,因為本幣的威望在提高;但另一方面,本幣匯率上升將使同量的外幣折算成本幣的價值下降,就會使得外國投資者利潤減少,投資自然減緩。
(三)本幣升值對外匯儲備的影響
本國貨幣匯率的變動,通過資本流動和進出口貿易額的增減,直接影響到本國外匯儲備的增減。如果一國的貨幣匯率穩定,外國投資者能夠穩定地獲得利息和紅利收入,有利于國際資本投放,從而促進外匯儲備增加;此外,如果由于本幣升值使該國進口額大于出口額,外匯儲備將會減少。
當作為主要儲備貨幣的美元匯率下跌時,擁有美元儲備的國家就會遭受損失。但對積欠美元債務的國家來說,則相應地減輕了債務負擔。
(四)本幣升值對物價的影響
本幣升值后,則國內以本幣表示的進口商品的價格將會下降,從而帶動國內同類商品的價格下降,可能會使國內的整體物價水平下降而引發通貨緊縮。因為,本幣升值將使進口原材料、半成品的本幣價格下降,這直接影響到本國商品生產成本的下降;另一方面,進口消費品本幣價格的下降會直接導致物價水平的下降。原材料和生活必需品主要靠進口的國家,這種影響更為明顯。
(五)本幣升值對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的影響
本幣升值后,出口產品在國外市場的競爭能力下降,出口減少,整個貿易部門的利潤就會低于非貿易部門,從而會使流向出口產品制造業或出口貿易部門的資源減少,這樣一來,整個經濟體系中貿易出口部門或出口產品制造業所占的比重就會減少,降低經濟的開放度。
另外,本幣升值后企業不可能長期依靠匯率等外在政策的保護實現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強產品的內在競爭力,實現企業的轉型發展。這將有助于企業加大先進技術和高科技產品的進口力度,提高企業科技水平,提升企業品牌內涵,創建國際品牌;也將有助于企業進行資源整合和產品結構調整,實施多元化戰略,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由產品輸出到品牌輸出和資本輸出的轉變。
此外,本幣升值后有助于一國引進境外先進知識以及專利和技術裝備,購買能源、原材料等;加快提升一國經濟社會的知識水平,緩解該國的資源制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由上可見,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和匯率變動的經濟影響是非常復雜的經濟問題。此外,匯率水平和經濟狀況之間的關系也是互為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