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法學(下)(第二版)
- 劉艷紅
- 8字
- 2019-11-29 18:06:29
緒論 刑法各論概述
第一節 刑法各論的研究對象
刑法各論,又稱為刑法分論,罪刑各論,罪刑分論。刑法各論以規定了具體犯罪及其刑事責任的分則性規范為研究對象。因此,本書研究對象是刑法典第102條至第451條規定的犯罪,以及1998年12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以下簡稱《外匯犯罪決定》)中的罪刑規范。刑法典頒布之后,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九部刑法修正案,依次是:1999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以下簡稱《刑法修正案》)、2001年8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二)》(以下簡稱《刑法修正案(二)》)、2001年12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三)》(以下簡稱《刑法修正案(三)》)、2002年1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四)》(以下簡稱《刑法修正案(四)》)、2005年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五)》(以下簡稱《刑法修正案(五)》)、2006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以下簡稱《刑法修正案(六)》)、2009年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以下簡稱《刑法修正案(七)》)、2011年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簡稱《刑法修正案(八)》)、2015年8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簡稱《刑法修正案(九)》)。這九部刑法修正案對刑法典中的有關內容作了修改,本書包括這九部修正案的罪刑規范。
與刑法典總則和刑法典分則相適應,刑法學體系由刑法學總論和刑法學各論兩大部分構成。刑法學總論以刑法典第一編總則為研究對象,以適用于刑法學各論為前提;刑法學各論以刑法典第二編分則所規定的具體罪行為研究對象,是對總論的具體運用。刑法學總論為各論認定具體犯罪的構成要件及法律后果,提供關于犯罪和刑事責任的一般原理、原則和制度;刑法學各論則是將總論的刑法基礎理論、犯罪理論、刑事責任論等具體應用到各種各樣具體犯罪的認定和處理之中。
在整個刑法學理論中,刑法學各論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對此,日本刑法學者前田雅英指出,在過去的刑法學中,往往以為在理論上僅僅只有刑法學總論是重要的,因此,如果將從刑法學總論中的原理運用于各論之中,那么各論中各個具體犯罪類型也將自然獲得具體的解決。“但是,實際思考的順序恰好與此相反,因此只有將各論中每個犯罪類型的解釋累積起來,那么總論的理論才能具有內涵。”[1]沒有總論的各論雖然不穩定,但是仍然能夠得以存在,而沒有各論的總論則不能獨自存在。前田雅英還指出,近來的日本刑法學研究,總算從偏重總論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了。因此似乎可以說“各論的時代”正在實質化。支持這一趨勢的有日本學者平川忠信的《名譽毀損罪與表現自由》、川端博的《偽造文書罪的理論》、曾根威嚴的《表現自由與刑事規則》、林干人的《財產犯的保護法益》、木村光江的《財產犯論之研究》等所代表的優秀成果。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及司法解釋全書:含指導案例
- 職務犯罪案件立案、定罪、量刑標準解讀與適用
- 建筑房地產企業刑事高頻風險防控實務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法律法規全書(含典型案例、立案及量刑標準)(2018年版)
- 網絡刑法的邏輯與經驗
- 刑事法律基礎與實務(第二版)
- 危險犯與風險社會刑事法治
- 圖解立案證據定罪量刑標準與法律適用:第三分冊(第十二版)
- 刑事政策視野下的刑法教義學:探索中國刑法教義學與刑事政策的貫通構想
- 圖解立案證據定罪量刑標準與法律適用:第四分冊(第十一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2021年審編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2013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及司法解釋全書(含立案及量刑標準)(2021年版)
- 刑事司法精神醫學與刑偵實務
- 偵查理論前沿問題研究(公安學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