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法學(下)(第二版)
- 劉艷紅
- 4117字
- 2019-11-29 18:06:29
第四節 法條競合
一、法條競合的概念
法規競合,是指行為人實施一個犯罪行為,同時觸犯數個刑法條款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但只能適用其中之一,而排除其他法條適用的情況。
“競合”一詞非漢語固有詞匯,而是舶來品,其德語為“Konkurrenz”。規范競合(Normenkonkurrenz)作為法律學專門術語,是指同一事實符合數個規范之要件,致該數個規范皆得適用的現象。[7]換言之,即數個不同的法律規范競相適用于同一法律事實。根據法律規范間關系的不同,規范競合分為沖突性競合與非沖突性競合兩類。沖突性競合是指數個法律規范不能同時并用,司法機關只能從中擇用其一。非沖突性競合是指數個法律規范可以同時適用,根據不同法律規范產生的數個法律后果,可以共存,如故意傷害他人身體構成犯罪時,可以同時適用民法規范和刑法規范追究行為人的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8]
刑法中的法條競合是刑事實體法內部不同法律規范之間的競合,它也是最典型的沖突性競合,因為刑法禁止對同一犯罪事實作重復評價。刑法中的法條競合是隨著刑事立法的發達,特別是刑法分則條文的細密化而出現的法律現象,是刑法罪名體系邏輯上非嚴密性的反映。法條競合的存在導致同一犯罪行為同時符合數個罪名的犯罪構成要件,從而為司法機關準確定罪造成障礙。例如,行為人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的,既觸犯了《刑法》第192條集資詐騙罪,又觸犯了第266條的詐騙罪,究竟適用哪一個條文定罪量刑,正是研究法條競合所要解決的問題。法條競合具有如下特征:
(1)行為人只實施了一個犯罪行為,這是法條競合的事實特征。實施了數個犯罪行為觸犯數個法條的不是法條競合。如上述集資詐騙罪與詐騙罪之間的競合,行為人就只實施了以詐騙方法非法集資這一個行為。
(2)行為人所實施的一個犯罪行為觸犯了規定不同犯罪構成要件的數個刑法條款,這是法條競合的法律特征。換言之,法條競合是法律條文的競合,屬于法條形態,而非罪數形態。
(3)數個刑法條款之中只能選擇適用一個法條而排斥其他相競合法條的適用。
一個犯罪行為同時觸犯的數個法條之中只有一個法條能最恰當最全面地評價該行為,換言之,觸犯數個法條并導致其競合的犯罪行為,歸根結底只與其中一個法條的犯罪構成要件完全相符。因此,法規競合的處理原則是,只能適用其中一個法律條文而排斥其他法律條文的適用。這是法條競合與想象競合最重要的區別。想象競合雖然也是一行為符合數個法條的構成要件,但是,無論適用哪一個法條的構成要件,都無法全面地對導致想象競合的犯罪行為進行評價,而且數個法條的構成要件也都可以適用于導致不同罪名競合的犯罪行為。例如,乙正在某電影院看電影,甲以殺害乙的故意,向乙所坐的方位投放炸彈,導致乙以及電影院的其他數名觀眾被炸死。如果對甲以《刑法》第232條的故意殺人罪定罪,就不能涵蓋將電影院其他不特定的觀眾炸死的事實;如果對甲以第114條的爆炸罪定罪,就不能涵蓋甲故意殺乙的事實。可見,想象競合必須由多個構成要件進行多重評價。也正因如此,想象競合的處理原則是在比較數個罪名的法定刑輕重之后才擇一重者處之。而法條競合只有一個犯罪的構成要件能最全面、最恰當地評價行為人的犯罪行為,如上述以詐騙方法非法集資的,雖然同時觸犯《刑法》第266條詐騙罪和第192條集資詐騙罪,但只有第192條的集資詐騙罪才能夠最全面最恰當地反映此種行為的犯罪構成要件。
二、法條競合的競合關系
數個競合的法條之間應當體現為何種競合關系?
刑法理論上有觀點認為,法條競合的競合關系可分為四種類型[9]:
(1)獨立競合。是指一個法條所包含的構成要件在范圍上為另一法條所包括。例如,《刑法》第198條保險詐騙罪與第266條的詐騙罪,所競合的法條之間是普通法與特別法的關系。
(2)包容競合。是指一法條所包含的構成要件在內容上為另一法條構成要件包容。例如,《刑法》第239條規定殺害被綁架人的應定綁架罪,這與第232故意殺人罪之間是包容競合關系,此時,所競合的法條之間是整體法(如第239條)與部分法(如第232條)的從屬關系。
(3)交互競合。是指兩個法條之間各有一部分外延相互交叉重合,所競合的正是法條間交叉重合部分的情形。例如《刑法》第266條的詐騙罪與第279條的招搖撞騙罪之間,當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騙取他人財物的,就既符合詐騙罪的規定,又符合招搖撞騙罪的規定,兩者之間就是交互競合關系。
(4)偏一競合。是指兩法條交叉重合,“具體競合的內容超出法條交叉重合部分而偏向于其中內涵較豐富的法條”[10]的情形,只有一個法條可對行為予以全面評價。如拐騙兒童并予以出賣的,就同時觸犯了《刑法》第240條拐賣兒童罪與第262條拐騙兒童罪,這兩個條文之間就是偏一競合關系,換言之,只有第240條才能全面評價拐騙兒童并出賣的行為。
上述法條競合的各種類型,除了獨立競合外,其他三種法條競合實際上也是普通法與特別法的關系。
(1)分析以第239條與第232條為例所體現的包容競合。第239條之所以能成為整體法,正是因為在綁架殺人的場合,能夠最完整、最恰當地評價該種行為的不是故意殺人罪,而是綁架罪。因為綁架罪在故意殺人罪這一所謂部分法的基礎上附加了特別適用條件——綁架他人。整體法所規定的構成要件既然包含了部分法的犯罪成立的全部要件,那就表明它是在另一犯罪構成要件的基礎上,附加了特別要件,相對于部分法而言,整體法無疑就是特別法。因此,整體法與部分法的關系實際就是特別法與普通法的關系。同理,偏一競合也是普通法與特別法的關系。因為諸如第240條等“內涵較豐富的法條”,正是在第262條等內涵不豐富的法條規定的構成要件基礎上,附加了特別要件——如出賣行為。相對于內涵不豐富的法條而言,內涵豐富的法條無疑是普通法。因此,諸如第240條與第262條的偏一競合,也是特別法與普通法的關系。
(2)分析以第266條與第279條為例所體現的交互競合關系。這兩個法條主要是因犯罪手段不同而形成的競合,在同是騙取財物的情況下,第266條的詐騙罪對于騙取財物的具體手段沒有任何特殊要求,而第279條罪只能是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騙取財物,相對于第266條來說,第279條對于詐騙手段有特殊的要求,所以第279條與第266條也是特別法與普通法的關系。
將法條競合現象都概括為普通法與特別法的關系,不但在理論上簡單明了,而且在實踐上便于掌握、切實可行。國外刑法理論上,也有學者針對刑法理論上將法條競合分為若干種類并分別采取不同處理原則的觀點,提出了頗有價值的異議。例如,日本著名刑法學家平野隴一,針對日本刑法理論將法條競合分為特別關系、補充關系、擇一關系和吸收關系的情形,一針見血地指出,特別關系、補充關系、擇一關系和吸收關系之間并無理論上的不同,補充關系、擇一關系和吸收關系也可以說是一種特別關系(即特別法與普通法的關系)。[11]
三、法條競合的適用原則
1.一行為同時符合不同法律之間的普通刑法和特別刑法時,根據特別法優于普通法的原則,適用特別刑法。例如,如果一行為既符合刑法典的某一條文,又符合刑法典施行以后立法機關頒布的特別刑法的條文的,那么,就應適用特別刑法的規定。例如,行為人騙購外匯的,既符合《刑法》第225條規定的非法經營罪,又符合《外匯犯罪決定》規定的騙購外匯罪。相對于刑法典而言,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就屬于特別刑法,具體而言,是單行刑法。根據特別法優于普通法的原則,應適用上述決定第1條騙購外匯罪的規定。
2.一行為同時符合同一法律之中的普通條款與特別條款時:
第一,一般情況下,根據特別法優于普通法的原則,適用特別條款。例如,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非法批準征用、占用的土地的,既符合《刑法》第397條規定的濫用職權罪,又符合第410條規定的非法批準征用、占用土地罪。但由于第397條的濫用職權罪是對一般職務管理行為適用的刑法條款,而第410條是在征用、占用土地的職務管理活動中適用的刑法條款,它是將第397條規定進一步具體化作了特殊的規定,此時,根據特別法優于普通法的原則,應該按照第410條的犯罪定罪處理。
第二,特殊情況下,根據重法優于輕法的原則處理。所謂特殊情況,是指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才可以實行重法優于輕法。如果法律并沒有規定按照重法處理的,司法機關不得擅自突破法條競合的一般適用原則(即特別法優于普通法的原則),按照重法處理。
例如,《刑法》第140條規定的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它是一般法,其法定最高刑是無期徒刑。第141條至第148條規定的是八種生產、銷售各種特殊的偽劣產品的犯罪,它們是特別法,它們的法定最高刑有的高于第140條的規定,如第141條的法定最高刑是死刑;有的卻低于第140條的規定,如第146條的法定最高刑是有期徒刑,第148條的法定最高刑是3年有期徒刑。這就有可能造成生產、銷售某些特定偽劣產品的行為,在同時構成第140條之罪和第141至第148條中的某條之罪時,如果按照特別法條優于普通法條的原則,反而對行為人處罰較輕,不利于懲治犯罪分子,與規定特別法條的立法旨意相悖。為此,《刑法》第149條規定,在下述情況下,可以實行重法優于輕法的原則:
(1)生產、銷售第141條至第148條所列產品,不構成各該條規定的犯罪,但是銷售金額在5萬元以上的,依照第140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2)生產、銷售第141條至第148條所列產品,構成各該條規定的犯罪,同時又構成第140條規定之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本來,法條競合中所競合的數個法條之間是普通法與特別法的關系,特別法在普通法的基礎之上附加了特別的構成要件,因此,符合特別法所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是普通法條的犯罪構成要件所不能全面評價的,只有適用特別法的規定定罪量刑才最恰當。但是,重法優于輕法原則卻導致排斥特別法的適用,反而適用不能全面評價該行為的普通法,這顯然與制定特別法的宗旨相違背。由此可見,對法條競合采用重法優于輕法的原則本身缺乏科學性。為了改變這一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在刑法的制定中,對于特別法規定的犯罪提高其法定刑,從而既能貫徹罪刑相適應原則,又能使法條競合的處理更為科學。[12]當然,在刑事立法中仍然存在特別法的法定刑輕于普通法的情況下,應以法律有明文規定適用重法者為限。對于法律沒有明文規定應該適用重法的,即使適用特別法存在著明顯的罪刑不相適應的情況,也應該禁止司法機關隨意根據重法優于輕法的原則處理法條競合。否則,就是由刑事司法改變刑事立法的罪刑規定,顯然有破壞罪刑法定原則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