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預算管理(第二版)
- 李燕
- 1625字
- 2019-11-29 17:52:26
前言
在公共財政條件下,政府的財政活動主要是通過預算配置社會資源、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而作為受益者的公眾則必須分擔一部分供給成本,表現為納稅人向政府納稅繳費。由此,納稅人與政府之間建立了一種委托代理關系,即具有獨立財產權的納稅人擔負著政府的財政供應,從而必然要求對政府的財政進行監督,以政治和法律的程序保證政府收支不偏離納稅人的利益,保障委托人的財產權利不受政府權力擴張的侵犯。
近年來,伴隨著公共財政框架體系的建立,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確立的“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總體定位,以及201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對構建“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現代預算制度的總體要求,我國政府預算進行了從理論到實踐、從法律法規到規章制度的全方位的深入改革。本教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按照預算管理的流程展開,幫助大家在了解預算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制度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政府預算的編制審批管理了解預算決策過程;通過分析政府預算的執行管理了解預算組織、協調和處理各種預算收支實現的過程;通過分析政府決算、財務報告及績效評價管理了解落實政府責任、控制公共預算支出和預算風險過程。在此基礎上又融合了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等研究視角交叉分析政府預算問題。經濟學的研究視角主要通過預算的政策、原則、績效評價等問題幫助我們了解在市場經濟中存在市場和政府兩種資源配置主體的情況下,政府應如何通過預算機制去配置資源,并要求其配置和使用滿足政府配置資源意義上的“高效”;政治學的研究視角主要通過預算的原則、預算管理的職權、預算的審批、預算的監督等問題幫助大家了解在民主社會中政府和公眾在預算管理中的權利與責任;而上述研究視角都要置于一國法律法規的約束之上,因此基于《預算法》的法學研究視角則幫助我們理解政府預算是一個法律文件,是一份涉及政府、公眾、管理者之間多主體、各級政府及管理部門之間多層級的綜合性“委托—代理契約”,一切政府預算問題都必須遵循法定程序依法進行。
基于上述研究視角,本教材立足于我國的政府預算法律法規和制度安排,并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比較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政府預算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管理程序和管理方法,突出地反映了政府預算改革的最新理論、法律法規與實踐成果,既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和前瞻性,又有較強的實務性和可操作性。
政府預算管理是財稅及公共管理等專業的重要專業課程之一,為了讓學生們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掌握政府預算的基本理論與實務,在本教材的編寫過程中,我們力圖在闡述政府預算管理基本原理、基本制度的同時,注意按照預算管理流程去介紹預算的具體操作實務,既能為學生今后進一步研究和探討政府預算理論打下基礎,也使學生能夠了解政府預算工作的一般業務流程,盡量使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夠適應市場對人才的多方位需要。本書每章后都附有思考題,有利于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全書共分九章,編寫及修改分工如下:李燕教授負責第一、二、四、六章,肖鵬教授負責第三、七、八章,王淑杰副教授負責第五、九章,盧真老師及研究生王曉、魏隨、覃鈺路、李海波參加了教材部分專欄資料的搜集整理及表格的制作等工作。全書由李燕教授進行總纂、修改完善和最終定稿。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我們參閱和吸收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表示真誠的謝意。
本書的編寫是在政府預算改革正在逐步深入、現代預算制度正在構建之中的背景下進行的,我們盡可能地采納了當前理論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吸收了預算管理部門的最新制度安排和當前實際部門最新的改革實踐,努力使這本教材能夠較全面地反映當前理論和實踐的成果與改革方向,希望在政府預算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中能為各方提供有益的幫助。但由于我國的預算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正在不斷地深入和完善,還有許多未解決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因此,本教材一定存在不盡如人意,甚至疏漏不妥之處,懇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6年1月于北京